深刻领会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内涵及意义
□伍小涛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 社会学教研部,贵州 贵阳 550028)
[摘 要] 大历史观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过程。习近平的大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是发展生产力扩大对外开放的大历史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大历史观;是社会矛盾运动的大历史观。习近平的大历史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坚持了历史为现实服务的方法;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习近平的大历史观和方法论,要求我们坚定“四个自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关键词] 习近平;大历史观
习近平在多种场合中提及了大历史观。2011年9月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历史记述了前人积累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记述了他们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与智慧,记述了他们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学习和了解这些历史上的文化知识、思想智慧、经验教训,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结合领导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或者吸取应用,或者作为借鉴,或者引为警戒,这对于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水平、改进我们的工作,是会大有助益的。”[1]P244在这里,习近平是从大历史的视野,论述历史的作用的。习近平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更是直接提到了“大历史”。他说:“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2]可以说,习近平大历史观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过程。
3)在成熟盆地和低勘探程度区配置大量资产。成熟盆地的资产基本属高质量勘探区块,例如巴西盐下深水、墨西哥湾深水、澳大利亚、圭亚那、巴布亚新几内亚、莫桑比克近海勘探区块等,主要分布在其核心区内。低勘探程度区块则在全球分布,主要位于欧洲的塞浦路斯、爱尔兰、罗马尼亚、非洲的赤道几内亚、毛里塔尼亚、刚果、南非以及亚洲马来西亚和俄罗斯等国家。
一、习近平大历史观内涵丰富
(一)习近平紧密联系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来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之源。习近平曾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3]P158因此,他对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所涌现出来民族英雄和改革精神非常重视。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3]P170“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4]。而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之所以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众多的民族英雄。习近平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5]同样,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资源。他指出:“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2]习近平就是这样紧密联系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来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二)习近平紧密联系500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前进方向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只有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是世界500年社会主义运动的产物。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展,中国才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成功地开启了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史是世界500年社会主义运动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6]习近平正是从500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大历史眼光来看待社会主义运动的前进方向的。
不一会儿,天边响起一阵轰鸣,黑压压的鬼子飞机从东边的天空快速向高家岭方向飞来。看来,集结在山下的鬼子一直在等待的就是它们。
(三)习近平紧密联系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奋斗史来阐明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
习近平对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不是从改革开放这短暂的40多年进行历史的检视,而是从中国长远的170多年的近代历史开始。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封建专制制度不可能挽救国家的危亡,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和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也不可能将革命进行到底,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正如习近平所指出:“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7]P13只有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7]P14习近平以深邃的历史眼光,论证了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艰辛和奋斗历程,指出:“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P35-36。习近平正是这样用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奋斗史来阐明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
(四)习近平紧密联系建党90多年、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来把握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
习近平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7]P10同时,又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新时期的历史使命。[7]P13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作出,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紧密联系建党90多年、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确立的。
我很少在拍摄时用超过ISO 1000的设置,所以如果我在室内进行拍摄,就会让拍摄对象坐在窗户旁边,这样就能拍出一张对比鲜明的照片了。
水是生命之源,它的重要程度,自不必多言。不过,也有一些东西,不应含有水分,比如,各种报表、统计以及产品介绍、个人简历之类。面对这些东西中的不真实,人们会讽刺其“太水了”。
同样,习近平对历史方位的阐释,也是基于一个大的历史范围。他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成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主要任务。经过艰辛的探索,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吸收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发展了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并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习近平就是这样从中国共产党90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和改革开放40多年的大历史探索来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的。
(五)习近平紧密联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来展望我们党的光明前景
习近平指出:“无论是处理国内改革发展的问题,还是处理对外开放中的问题,我们都应该放眼世界,具有宽阔的眼光。”[1]P255这说明,习近平的大历史观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交往的扩大基础上的。习近平在多种场合从大历史的视野论述了发展生产力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性。他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屈辱史、困难史。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侵略和欺凌过中国。……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就是要了解近代中国所经历的屈辱历史、深刻汲取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欺负的教训,增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1]P250正是这种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习近平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他说:“只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全面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雄厚物质基础。”[2]“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习近平把发展生产力,扩大对外开放作为大历史观的物质基础,正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的要旨。
首先,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演进的历史趋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摆脱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开始了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改革开放,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人民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长期不懈的努力。“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家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7]P29这一光明前景,是一百多年奋斗的结果,也是大历史趋势的必然结果。
其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从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步走”现代化战略,到十五大江泽民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党的十九大在“两个一百年”的基础上细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光明前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的结果。
二、习近平大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的继承与发展
习近平立足历史大视野、发展大趋势来思考和分析问题。习近平的大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的运用。
马克思认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12]P108社会矛盾的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习近平的大历史观正是这样展开的。他说:“近代以来,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迫在眉睫的历史使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这两个历史任务相互衔接,前者是后者的基础。那么,必须走什么样的道路、必须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为指导、必须由哪个阶级哪个政党来领导人民进行斗争才能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就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核心问题。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和政治主张争论和较量的实质,是不同的历史道路、社会发展方向之争。”[1]P251-252十九大报告中的“四个伟大”亦是如此。习近平的大历史观由于把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作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处处充满唯物辩证法。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从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进程出发,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完成这一使命所进行的伟大斗争。他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7]P13而且这一伟大斗争还需要更长的历史时间。习近平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7]P15习近平就是这样从历史的大视野来论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的。
(一)发展生产力扩大对外开放的大历史观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胜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奋斗目标进军。”[7]P28在这里,习近平不但提到了我们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且展望了我们党的光明前景。这充分说明习近平的大历史观是历史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大历史观。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大历史观
马克思曾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12]P88这就说明历史是联系的、整体的和全局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的一个基本方面,也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方法。习近平的大历史观,正是运用了唯物史观的这一基本方法。他说:“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纪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1]P242“通过学习历史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1]P245这就说明,习近平是从一个宏大的、联系的、整体的和全局的视野来看历史的作用的。习近平的大历史观是联系的、整体的、全局的历史观,坚持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
积极不礼貌策略指的是说话人使用该策略攻击听话人的积极面子;积极面子则是指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肯定、喜爱、赞许,或希望被视为同一群体的成员。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大历史观有两层意蕴。一是人民的主体性地位。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7]P21由于习近平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把人民摆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二是人民的自由发展,即幸福生活的获得。这是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的终极目标,也是习近平大历史观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7]P45“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7]P11-12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大历史观与马克思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自由发展大历史观一脉相承。
(三)社会矛盾运动的大历史观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大历史观就是“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8]P544。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扩大是大历史观的物质基础,人的主体性和自由解放是大历史观的核心和价值旨归,社会矛盾运动是大历史观的动力。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区别于其他大历史观的显著特点。习近平的大历史观正具备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三、习近平大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方法的科学运用
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它不仅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一般规律和本质,而且是学习历史、运用历史、总结历史的科学方法。习近平的大历史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的科学方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2.1 杆努尽烟水提液的制备 取杆努尽烟干样2 kg,用蒸馏水浸泡,并于90℃的电热恒温水箱中连续浸提12 h,收集并过滤浸提液,旋蒸后合并浸提液,浓缩至药物浓度2.5 kg/L(按生药量计),最后分装灭菌,置于4℃冰箱保存备用。
(一)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说:“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的生成过程。”[9]P92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大历史观形成的逻辑前提。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0]P1031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大历史观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指出:“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11]
(二)坚持历史为现实服务的方法
习近平曾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13]这就意味着习近平的大历史观是建立在为现实服务的基础上。有学者曾指出:“历史为现实提供了坐标与界标。理解中国梦的内在范畴、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及人民性,必须立足于历史发展。”[14]习近平的大历史观正是基于中国当今的社会状况而提出来的。他说:“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15]习近平的大历史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现实性。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实践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大特点之一。习近平的大历史观也是实践的认识观。习近平指出:“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不能读死书,要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对所读之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知古鉴今、古为今用,这样才能在我们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中发挥历史知识应用的积极作用。”[1]P255这就说明,习近平的大历史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唯物史观,而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这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充分表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四、习近平大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现实价值
习近平的大历史观和方法论,对于当前领导干部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执政本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坚定“四个自信”
习近平的大历史观从历史的大视野,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确立的历史过程和历史必然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6]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奋斗史,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源泉,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我们必须倍加尊重、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正如习近平所指出:“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17]我们要树立起历史自信,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一般而言,东部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所产生的污染应该较中西部地区污染严重,但是研究发现陕西、河南、湖北、广西、贵州等地部分重金属的含量和污染程度远高于江苏、浙江等地。这可能由于以前粗放式的矿产开采活动以及工业生产导致了工业区出现严重的降尘重金属污染,如广西南丹和贵州万山矿区的As和Hg,陕西、河南、湖北等地冶炼区的Cu、Pb和Zn等重金属元素,污染级别达到6级,污染程度属极强。
(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反思历史”“还原真相”的旗号,歪曲历史人物和历史过程,从而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近代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这是一种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唯心史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根本对立。习近平的大历史观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趋势和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8]因此,我们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三)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习近平的大历史观是从长远的历史视野来观察历史的脉动与规律。同时,“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和核心。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出实招,干实事,不追求短期的轰动效应,不搞形式主义。习近平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9]这就说明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依据。因为历史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党校十九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5]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03.
[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0]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3]习近平在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 在亚欧大陆架起友谊和合作之桥[N].人民日报,2014-04-02.
[14]李红岩. 历史决定了我们——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历史的重要论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9-27.
[15]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开幕 习近平信贺:欢迎真知灼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8-24.
[1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17]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
[1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
[19]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Xi Jinping Macro History View
WU Xiao-tao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Sociology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Guizhou Provincial Committee ,Guiyang ,Guizhou 550028,China )
Abstract :The macro history view penetrates through the entire cours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Xi Jinping macro history view is the macro history view of Marxism,the macro history view of developing productivity and expanding opening-up;it is the macro history view of people centrism;and it is the macro history view of social contradiction movement.Xi Jinping macro history view sticks to and has developed the basic methodology of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sticks to the methodology that history serves the reality;and sticks to the methodology of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Xi Jinping macro history view requires us to keep firmly in mind the “four confidences”,oppose the historical nihilism,and make contributions that are amenable to tests by the practice,the people and the history.
Key words :Xi Jinping;macro history view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599(2019)04-0093-06
[收稿日期] 2019-05-10
[作者简介] 伍小涛(1967—),男,湖南祁东人,博士,中共贵州省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基金项目] 本文系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党校基地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邱 明)
标签:习近平论文; 大历史观论文;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