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价值冲突的哲学批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论文,冲突论文,哲学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3)02-0010-06
价值冲突存在于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以及任何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但由于可供开发和利 用的资源情况、人的需要类型以及需求强度、社会意识形态、制度体系、经济组织方式 都不尽相同甚至相差很大,因而价值冲突的类型、强度以及消解方式都有很大差别。当 代社会的价值冲突有其独特的世界历史背景,成因、类型、难题都具有特殊性,分析和 掌握这种特殊性是研究当代价值冲突的事实前提。
一、当代价值冲突批判
解决价值冲突的根本出路有两点:一是找到一种提高活动效率的方式;二是抑制或转 移日益膨胀起来的需求体系,第二点直接涉及到需要的合理性问题。开始于近代的现代 化运动,使人们找到了一种提高活动效率的方式,这就是作为原发动力的需求体系,提 高活动效率的科学技术途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经济。现代化运动乃是这三个必 要因素三位一体的过程。商品交换的普遍化和日常化,在生产和消费之间设置了必不可 少的两个环节:分配与交换。分配是所有权的分割,交换是所有权的转让或再分配。当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作为必要的逻辑环节被关联起来并形成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逻辑过程的时候,活动与需要之间就省去了直接性和对等性。二者要借助于不是它 们自身却又与它们密切关联的形式即抽象的符号形式而“悬置”起来,这种抽象的符号 形式就是货币。然而,当活动和需要之间有了诸多环节而不再直接对等的时候,欲望即 可以借着财富和享受的替代形式即货币而储存起来。货币不仅意味着财富,也意味着消 费和享受。需要可以借着货币超越时空的特点而把自己储存、积累起来,以便在将来的 某个时段、某个场合或分散或集中享受。由于在创价与享受之间给定了需要以极大的想 象空间,就可以在实际的需要之外加诸许多甚至无限的享受遐想即想象享受。想象享受 要比实际享受来得饱满。由于这样一种机制,亦即因打破为具体的需要而生产使得因具 体的需要简单而有限造成生产简单而低下这样一种状态,变成了为无限的货币、为无限 的想象享受而生产,于是,原本有限的需要就以意识或想象的形式被放大了,变得极为 强烈而持久,人对具体财富的占有变成了对货币和无限享受的追求。“活动有限,欢乐 无限”、“有限世界,无限风光”。其结果是,原本有限的需要一旦被激发起来并变成 无限的追求时,人的创造欲、掠夺欲、占有欲和享受欲就会成倍地增加。被成倍地增加 了的欲望又以原动力的形式推动着市场的发展,激发着人们去寻找能够带来效率的经济 组织方式,并试图最终带来无限的财富与享受。而能够提高活动效率从而带来财富的社 会途径便是科学技术。近代以来的多次科技革命,都与人们的欲望的满足、经济发展的 需要直接关联。当需求体系、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被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社 会运动时,现代化的运动过程就被启动了。现代化有其不以它的发动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逻辑,它要依照自己的意志把其自身的逻辑贯彻下去。
在现代化运动的推动下,向自然挑战、向未知领域探险、向资源开掘、向人类自身潜 质发掘成为不可阻挡之势。一时间,劳动效率提高了,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了;人的需要 在量上扩大了,在质上被提升了。一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100年的时间里 所创造的生产力比先前所有时代的总和还要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那种自然演化 、循环和平衡的状态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人化自然,且比例愈来愈大。而人化自然与 先在的自然、人化自然与人、人化自然状态下人与自身之间的演化、循环和平衡状态都 出现了新问题。人改变着身外的自然同时也改变着人本身的自然。在这种改造中,人既 超出了自然的限度,也超出了自身的限度,恢复平衡、再造资源的速度远较人破坏平衡 、开发资源的速度为慢。人愈来愈丢掉了马克思所说的两个尺度: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 。马克思所给定的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不止 是一种用以描述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相和谐与发展之状态的价值理念,更是用以规约与 评判个体、组织、人类之创价活动的价值标准。现代化进程及其结果造成了人道与天道 相悖离的事态,这是当代诸多价值冲突的直接根源。这种悖离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 、人与自身的关系中。
伴随着理论上“知识就是力量”的理念,实践上科技可以分解一切又可以合成一切的 惊奇功效,使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日益成为近代以来的主流价值观。自然无价值论在理 论上和日常生活上都有其根基。世界是无限的,资源也是无限的;人只能认识、改造和 利用其中的一部分。这样一种未经省察和批判的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承诺,使人形成一 种幻想、确立一种态度,在这种幻想和态度的支持下,引发了无度开发的行为。除了直 接的乱砍乱伐、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之外,间接的破坏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污染。不仅如 此,人们还在利用日益发展起来的生物技术尤其是转基因技术改变着人本身的自然,改 变着一向被认为是集神圣与尊严于一身的身体。人类并没有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将人道 主义贯彻到他所改造的对象上,很少或根本不考虑自然本身设定给人的限度和尺度。相 对于自然,人类只关心自己,这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相对于他人,只关心自己这是一 种个人中心主义。缺少了自然和他人关照的人道主义只能是片面的、不彻底的人道主义 ,只是在活动中用合目的性维度替代了合规律性的维度。
市场经济在社会生活中所造成的价值问题也极为明显。尽管这些问题并不都是市场经 济的结果,但总是与之相关。市场经济似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代价方式。首先是节约与浪 费的悖论。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则或首要原则就是效率原则。“经济”概念的日常语言意 义就是“节约”。节约主要是指成本,它的结果形态就是收益,成本最低而收益最大就 是有效率。因此市场经济语境下的节约既是指单位产品所消费的成本或资源为少,而且 指收益为高。但经济主体要想获得收益最大化就必须有日益增多的消费者,只有生产出 来的商品被消费者及时地消费掉,收益最大化才有可能。当消费不再是满足有边际的正 当需要而变成过量或虚假的消费时,消费就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再是享受和体味, 而变成了实现经济指标、追求经济收益的一个环节,于是市场经济就变成了消费经济。 与前市场经济为需要而生产不同,现在是为生产而消费。经济政策和经济方针的纯经济 增长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强化了生产的目的性和消费的手段性特征,同时也取消了对需 要进行合理性批判的必要性,“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变成了“我消费故我在”的生 活逻辑。消费愈来愈与人们的真实的和合理的需要无关,成了显现其所谓个性的方式, 消费成了一种时尚。商业广告通过各种样式刺激你的消费欲望,使你成为消费的机器, 生活的真义被这种纯粹的商业化运作给遮蔽了,奢侈与虚荣几乎占据了人的整个心灵。 审美不再是人性化的要求,不再是人性在对象中的显现,而是移动中的时尚转变。人的 需要的满足与提升不是依照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逻辑而演进,而是按照生产——消费— —生产的轨迹简单循环。作为稀缺性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被快速地消费或耗尽成了市 场经济条件下最为直接的价值问题。其次是立体与平面的冲突。社会进步体现在人的发 展上,应该是人在物质需要极大满足基础上信、知、情、意等精神需要的立体推进。亚 里士多德说人的德性可分为相互关联的两部分:理智的德性和道德的德性。理智的德性 表现为分析、策划和运作能力,这些可以通过知识的传授和技艺的训练而得来。道德的 德性尽管也可以表现为苏格拉底式的知识(美德即知识),但主要还是通过教化和熏陶得 来,是于教化与熏陶中形成的行为习惯。在一个人的智力已经给定的条件下,德性的作 用是十分明显的,它可以决定智力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在结果 (要素)和过程(时间)上的指向,使人们把价值目标通常定位在效益和速度上。教育政策 与教育体制的功利性导向,使受教育者在理智的训练和德性的育成上不能协调发展。功 利主义价值取向推动着人们把资本与人力投入到能够带来收益的领域,而用以提升人的 心智力量的投入则明显不足。它造成了两个明显的后果:一是用以满足人们信、知、情 、意需要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供给不足;二是评价、欣赏、享受精神价值物的能力体 系未能普遍地培养起来。体悟能力和欣赏能力的退化,一些精神过程和精神产品只有被 还原为低级的原始的需要才能被理解和接受。人们愈来愈没有兴趣从事用以提升人的心 智的精神产品的开发与生产;高雅与媚俗要么没有界限,要么毫不相干。一个物对人的 意义要以这个人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市场经济条件下,平面化的生产模式以及由此 造成的平面化的需要结构,与人性的立体演进的要求背道而驰。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诸多价值问题,有些是为先发国家所预先具有的,有些是为 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所具有的,而有些则为它们共同具有。后现代主义不止是一种 观点和学说,更是一种试图摆脱因现代化所造成的诸多价值难题而过一种真正属人生活 的态度与努力。在现代化语境下,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强调了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 而丢掉了自然主义;在改造人和社会的过程中,由于过分地还原为人的自然的原始的属 性或物质属性而丢掉了人道主义。可以肯定,在经济全球化日益迫近的情境下,价值困 境及其解决路径与方法均具有了世界性,解决难题成了全人类的事情。
二、消解价值冲突的诸多谋划
西方先发国家借助于发轫于15世纪、发展于18世纪、成熟于19世纪和20世纪的市场经 济而率先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科技魔力的彰显,使他们沉浸在 现代化的喜悦之中。然而现代化所隐藏着的价值难题在19世纪末即已影绰出现。
实际上,早在19世纪40—50年代,马克思就已经开始注意现代化的价值二重性问题了 。在当时,马克思却用极为敏锐的眼光、借助于辩护与批判的价值立场对资本主义进行 了全面的分析。这些观点和方法即便在今天依然有它的效用,甚至可以说,面对难以解 读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马克思依然在场。在现代性问题的研究上,马克思尽管没 有使用诸如“市场经济”、“现代性”、“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这样一些颇具 后现代意识的话语,但对现代性之价值二重性的批判却颇为深刻。马克思所使用的核心 概念是“资本主义”,使用这一概念的优势在于两点:其一,资本主义是一种生产组织 方式,其涵义与市场经济接近,均指一种经济活动,旨在追求收益最大化;其二,资本 主义是一种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是一套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作为资本主义之最高发 展阶段的帝国主义,当其发展领域超越了自己的边界而入侵其他领域时就具有了经济帝 国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性质,而这一点恰是市场经济概念所不能涵盖的。关于这一点 ,布劳代尔在《资本主义动力》一书中进行了类似的论述。因之,马克思视野中的“现 代性”乃是社会哲学的和价值哲学的,不是纯粹的经济学或政治学的研究范式。
尼采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思想家和见证人,是现代化价值难题初露端倪的先觉者 ,他预感到了即将来临的全面而深刻的价值危机,从生活到信仰、从个体到社会,处处 隐藏着危机。而那些早已被苏格拉底视为只逐功利不问美德的俗人们却对即将来临的全 面危机浑然不觉,依然沉浸在现代化带给他们的喜悦之中。另一位德国思想家西美尔则 用经济社会学的话语述说着他对因货币尺度的普遍化而使真善美被还原为物质的真实看 法。货币获得了评判一切的合法性基础,一切都要在货币面前受到“理性”的审判,意 义世界日益边缘化、退化直至消失。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冲突全面表现出来,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 化思潮和日常生活层面的生活态度对现代性的诸多方面进行反思与批判,现代性问题的 研究者们面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谋划。
吉登斯面对充满焦虑、磨难、风险和经验封存的现代社会,提出了求救于“生活政治 兴起”的主张。在他看来,“解放政治”作为一种人从传统与宗教、自然与社会的束缚 下解放出来的手段与途径,重又给人带来了新的束缚。“自从现代时期的早期以来,现 代制度的动力学便刺激并反过来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人的解放观念的促进。首先便是从 传统与宗教的教条专制中解放出来。人们以为,通过把理性理解运用到科学和技术的领 域以及人的社会活动中,人的活动就会从先前存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1]然而解放 政治仅仅是人的生活历程中的一个阶段,因为解放政治是凭借一种权力的等级概念来运 作的,并不具有什么内容,只不过是反映了现代性的特征性倾向,即把先前决定人的社 会与自然世界置于人的控制之下。“生活政治”则不同,“生活政治关涉的是来自于后 传统背景下,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所引发的政治问题,在那里全球化的影响深深侵入到自 我的反思性投射中,反过来自我实现的过程又会影响到全球化的策略”[2]。“生活政
治”着眼于人的生活世界和生活本身。
科斯洛夫斯基认为,拯救人类摆脱现代性的种种羁绊的根本途径在于重建一种“后现 代文化”。“一个时代和社会的文化,形成一个整体的范式。向现代文化的过渡表明了 范式转换的特征,因为一种普遍的后现代特征在文化总体中已清晰可见。这种范式转换 的最普遍的表现是:在社会中,经济——技术理论方案的统治地位被文化和脉络主义方 案所取代。除了取代经济效率、技术功能的支配地位之外,文化与教养取代了技术生产 的支配地位。在知识文化、知识理论与文化自身中,在社会理论、经济理论与艺术中, 当代文化意识已使现代与现代的基本模式区分开来。”[3]这是一种培育的方式,是一 种以人文精神为底蕴的对待关系,而不再是挑战、设置关系,对话与交流将成为基本的 交往方式。
格里芬及其他学者则从后现代宗教、后现代科学、后现代生物、后现代农业等诸多方 面提供了重建后现代精神的路径。
笔者以为,消解当代价值冲突固然有许多实用的操作性的谋划,但更为紧要的可能在 于对造成价值冲突之根源的合理性的批判,主要是对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方式之限度与合 理性的批判,在此基础上给出责任理念及其实现机制。
在人学研究及其他社会科学中,需要的合理性问题始终是预先设定的,具有不证自明 的合理性。之所以如此,其人性根据在于,人的需要意识与需要存在具有直接同一性, 人的活动的动机系统又与人的需要意识具有直接同一性。需要存在、需要意识与人的活 动之间的零距离存在状态,使对需要存在及需要意识之合理性的反思与批判缺少了必要 的空间距离。人越是与某物合而为一就越是不能对该物进行反思和批判,于是人的所有 需要以及需要的主观表达形式即需要意识便获得了自发的合理性。实际上,缺少了自然 限制和社会批判的需要只能是一种未经省察的原生状态,如若这种原生状态无须借助自 然和社会便可自行满足,其合理性问题也就不存在了。问题是,人的需要非得对象化不 可,否则人便无法存在下去,人是非自足的存在物。因之,人的需要一定是在自然的限 制和社会的约束下存在和实现的,这就是需要的合理性或需要的边界问题。自然主义和 人道主义不仅是研究人的需要以及需要推动下的人的活动的两个维度,同时也是反思和 规约它们的两个价值尺度,亦即通常所说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需要合理性的自然主义真义在于,需要的存在、表达和实现要合于自然的要求,超出 自然限度的需要是一种奢侈的、过量的、有伤害性的需要。人类中心主义及其过量的需 要类型构成了对其他物种的伤害,并通过过量的开采、攫取和占有造成代际伤害;世界 霸权的垄断和扩张构成了对其他民族和地区的伤害。因此,尊重自然界其他物种存在的 合法性以及人类社会中其他民族的各种权利才是自然主义的,也才是人道主义的。自然 主义是人道主义的前提,人道主义是自然主义的结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蕴涵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这是一 种价值状态,一种境界,一种态度。一如苏格拉底所说,人不但这样生活着,而且知道 为什么这样生活着,并体悟到何种样式的生活是好生活。一种好的生活至少要保持两种 生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前者为自然生态,后者为人文生态。可持续发 展战略除了要求人类尊重自然演化规律、保持平衡之外,还要使人的身心保持平衡。当 人的物质生产和物质需要已被限定的情况下,应把人力与物力投放到精神资源的开发上 ,这是人类进步所根本要求的。社会进步最终表现为人的发展,人的发展表现在知识的 积累、意义的生成和境界的提升方面,而不是物质财富的简单堆积和物欲的极度膨胀。 可以预见,人文生态的生成与保持将成为人类今后发展的主要事项,内源式发展将替代 外源式发展。
表现在伦理结构上便是公正伦理和关怀伦理的有机结合。公正伦理是一种争夺和分配 各种话语权力的游戏规则,体现的是争夺、获取、占有,其过程是全部话语权力和资源 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分配或转移,其结果是不同利益主体间在获得资源和话语权力的 量与质上的差别,造成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产生,尽管存在着类似于罗尔斯那样的公 平的原初状态,但实际的历史过程总是在差别中运作的。如果将这种差别推至极端,就 会造成资源与话语权力的垄断,出现“损不足而奉有余”,人道日益远离天道。“天之 道,犹张弓者也,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奉不足。人之道则不 然,损不足而奉有余。”[4]西方有学者认为,公正伦理是用来保证分配资源和话语权 力的,如果使之成为惟一的游戏规则和价值准则,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自然就会受到损 害。为使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化或普世化,必须辅之以关怀伦理。关怀伦理是付出、让与 、给予、善护和责任。关怀伦理更具女性特征,体现善良、温和、善护的品质,故称为 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而公正伦理更具男性特征,具有争强、好战、好胜的特质,故称 为男性主义公正伦理学。随着社会历史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跃进,以公正伦理为轴心的伦 理结构会转变成公正伦理与关怀伦理相结合甚至以关怀伦理为显结构的伦理范型。其根 本途径在于人道日益合于天道。“熟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下者乎?唯又道者乎?是以圣 人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5]关怀伦理不仅是制度供给与 制度安排的一个重要维度,更是一个民族和个人的伦理品质。
收稿日期:200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