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捧#183;催化剂#183;田径场——浅谈反刍式单元教学法中的比较阅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田径场论文,教学法论文,催化剂论文,浅谈论文,单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把比较阅读作为扩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接力棒
许多学生反映,自他们进入中学后,父母把课外读物锁了起来,只许看数、理、化、英等书籍,态度转了180度的弯。班主任老师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也严禁学生看课外书。这样,学生在双重干涉下,没有了课外知识的延伸,词汇无法积累,素材无法丰富,因此,一些学生小学时作文特好,到了中学反而下降了。于是,一些中学语文老师就妄下结论: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作文水平提不高。其实,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是不高,而是更高更广泛。由于学生的需求不断提高与扩大,要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以便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需要及时补充营养。作为语文老师要及时调控,要接稳小学语文老师传递过来指导阅读的接力棒,合理安排时间,继续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当然这种阅读不应止于文学,而要涉猎诸多方面。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更有广泛性,学生获得的知识才较全面。但中学阶段课程多,要求中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又缺乏科学性,怎样做到既让学生不误各科学习又进行适量的课外阅读?广东钟德赣老师的《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学习指导》丛书(以下简称《学习指导》)解决了这一矛盾,起到了很好的接力棒作用。
《学习指导》中的“比较阅读”文章,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有可读性和可比性。例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是《故宫博物院》《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万紫千红的花》《活板》,体裁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有古建筑群、书籍、花、古代活字印刷术。教学目标是训练学生掌握时间、空间、逻辑等说明顺序,了解事物的内部联系和事物间的规律,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文化技术的发展与现代科技的先进。从单元整体来说,内容丰富,目的明确。说明文虽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形式却单一,学生不太喜欢这种文体。针对此钟老师精心设计了与之对应的《古凤阳与中都城》《微缩行业前途无限》《莲花池畔暑风凉》《指南针》五篇比较文章,既丰富了内容,又避免了形式的单一。《故》与《古》比较,两者写的都是同一朝代的建筑群,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人民的无穷智慧,此其共性。但又有个性,故宫博物馆是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古凤阳城中的中都城却比故宫更加富丽堂皇,具有非凡的气势。通过比较,既了解了说明建筑物时,如何抓住特征,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采用不同的说明方法进行介绍,又让人了解了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从》与《微》的比较,则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介绍了书籍的变迁和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的发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爱国热情。在比较阅读中,既要比较说明的对象、特征、方法、语言特征,还要对比比较后的感受,从而对说明文及其知识点有了规律性的认识并落实深化,这样视野扩大了,趣味增强了,了解祖国古代灿烂文化与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更加强烈,真是一箭多雕。
二、把比较阅读当作扩大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于学习某种学科,就是对这一学科的强烈兴趣。兴趣是催化剂,有了兴趣,学生对他所感兴趣的事总是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趋向。语文这门学科所包含的内容本来就有综合性与趣味性,社会知识与自然知识无所不有。从古至今,从宏观到微观,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广阔丰富而多姿多彩的世界,而且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不一,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感染力。如果说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的话,那么老师就要及时注入些催化剂,催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与兴趣。这催化剂就是新颖有趣的课文内容、丰富多变的教学方式和生动的授课形式。如果说课内知识要受考试的制约与检验而削减了本学科的趣味性的话,那么比较阅读就屏弃了这种压力与无味而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如第五册的第八单元第24课是古代诗词曲五首。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历来受到人们的青睐,学生自幼受到熏陶,接触了许多古代诗词。但曲虽然是诗词的近亲,学生却极少接触。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种文化精髓,钟老师在《学习指导》中安排了诗词曲五首。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诗词曲时,可以指导他们在三者之间进行纵向比较,又可以把课文与比较文进行横向比较。通过比较,既了解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又掌握了各自的特点。通过这种比较阅读,使知识得到引申与拓宽,加上比较阅读都是安排学生自学,学生在比较、质疑、析疑、释疑的过程中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群体自由讨论,无拘无束,驰骋思维,尽情发挥。学生既是发现者,又是参与者,潜在的好胜心、表现欲在活泼的气氛中表现出来。胆小的跃跃欲试,胆大的畅所欲言。叶老说得好:“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正因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增强,语文能力与水平也日渐提高。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以前听语文老师讲课,如听老和尚念经,让人昏昏欲睡;现在上语文课,如同进行智力竞赛,既紧张又活泼。”还有的学生写道:“老师每堂课都安排我们比较阅读,不知不觉中,已多读了一百多篇文章,受益匪浅。”尤其令人感动的是罗丽斯同学为了满足同学课外阅读的需求,在教室里自备图书,为了一个小小的书社——墨兰书社。她集社长、职员于一身,热情地为同学服务。一到下课,借书的,还书的,献书的,让她忙得不可开交。因为课外阅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过去那种打闹场面也荡然无存。反刍法中的“比较阅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正在争着要这把打开大门的钥匙,可以预见,这群认真阅读的中学生将是一群出色的时代弄潮儿。
三、把比较阅读当作开发学生智力的田径场
不善教的老师是把知识照本宣科地讲、抄给学生,灌给学生;善教的老师则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目前教育界提得最多的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如果单纯地灌输知识,机械地练习,单一地背诵,就不是发展学生的智力,而是压抑他们的智力发展。智力如何开发,又如何衡量?开发智力,老师要在组织得当、方法合理的知识掌握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学生智力的提高不应表现在知识的机械重复上,而应表现在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速度、灵活性、逻辑性上。比较阅读未与课文割裂,而是迁移与活用课文中的知识,所选文章与教材上的课文从体裁到内容有密切关系。老师利用学完课文后的剩余时间,引导学生在短短的时间里快速找出文章的相同点、不同点,从思想内容到结构层次与艺术手法进行比较。这对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是否能把所学知识化为技能、是否反映灵敏等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全面检验。当然,运用比较法训练学生的技能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我记得初次引导学生比较时,学生只能从作者与体裁两方面去比较;约过了一个月,学生便能比较出主题、结构、艺术手法的异同;过了两个月,学生就能整体地进行比较了。其思维之缜密敏捷、语言之流畅完整令我这个当老师的也自愧不如。而且比较阅读的方式灵活多变,老师只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和时间,慢慢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思考表达的积极性,阅读时对质疑、析疑、释疑这几个步骤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集思广益群体作业。回答问题,不带镣铐,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学生热情之高、参与意识之强、表现欲之烈、思维之敏捷、语言组织之快,让人刮目相看,似乎学生变了个样儿,变得老练、活泼与聪明了。
再者,平时读课外书,要么泛泛而读,读完了,好在哪儿,不足在何处,说不出来。要么只重猎奇,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就精翻细读,平淡之处则一目十行。情节为何这样处理,反映了什么样的生活,挖掘了人物什么样的灵魂,学生即使能讲一点,也只能讲一个芝麻绿豆蒜皮。而比较阅读,在课堂安排的虽然只有五到十分钟,但要求学生精研细读,勤于思考,仔细体会,进而找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捷径。正因为如此,在这很短的时间内学生调动思维,组织语言,小组成员之间互相配合,他们思想的火花、才华的闪光、情感的火焰全都爆发出来。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学习再度形成高潮。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确认、检验,又反过来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可以说,比较阅读犹如绿草如茵的田径场,学生在广阔的场地上,可以跳,可以喊,可以拼,可以搏,经过长期的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智能得到全面的锻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让学生对所学科目感兴趣,最关键的是调动其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并授之以正确的方法。内外因互相配合,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能力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