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邑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山东临沂 273300
摘要:城市化建设与土地资源关系密切。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健全适应城镇化建设需要的土地管理规划,提高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减少各种问题的发生。针对耕地占用、资源浪费、权益受损等严重问题,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从专业角度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理,提高土地管理效率。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管理;问题;对策
1城镇化中的土地管理问题
1.1规划建设用地不合理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空间布局是以主城区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这种布局导致城市实际用地布局不科学、不合理。此外,集镇、村的布局和形式也会造成城市土地规划混乱,影响土地的配置、使用和功能,造成生产生活用地布局不合理。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城市化用地存在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为土地闲置或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有明显减少的趋势,城镇人口明显增加,但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用地比例约为7:3,表明农村实际用地已超出合理范围,土地有效利用率低,城镇化建设用地明显不足。此外,许多城镇的建设用地布局不够合理,导致了城乡土地利用效率的差距。
1.2土地经营权和所有权之间存在矛盾
集体土地产权主体包括集体、村、乡(镇)。但由于产权主体不够明晰,导致了农民权益的保护。有关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土地使用权的地位和主体,不能保证农民在土地使用权上的稳定。我国部分土地沙化、荒漠化、盐碱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民没有稳定的土地使用权保障,不愿在土地上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1.3 土地利用率不高
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一些地区简单地将城市化与城市规划上等号,只注重城市建设,造成了许多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对城市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主要问题如下:(1)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规模过大、广场面积过大、街道过宽等问题。在一些地区,在建设城区、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时,只注重大而全,造成基础设施用地面积大、人口密度小的问题。(2) 在一些地区,长期实行土地财政过于依赖土地的低压融资和出让收入,或者直接利用土地资源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造成土地的极大浪费。(3) 少数地方政府以公共利益为借口,对土地进行征收、出让,从中谋取个人利益,暴露出土地方面遗留的诸多问题。(4)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后,出现了人地分离的局面。土地闲置、荒废问题大大增加,空心村越来越多。(5) 在许多地区,农民建新房、留旧房的情况加剧了土地占用问题。这些条件严重影响了城市空间的有效利用,出现了低密度、分散的趋势,导致城市化的投资、开发和建设强度相对较低,土地利用矛盾加剧,制约了城市化的健康发展。2有效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管理现状问题的策略
2.1 构建集约制度, 确保土地合理利用
基于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和城市化、工业化背景,走土地集约利用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新时期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实行节约用地战略,在集中节约用地的基础上,尽快构建节约用地模式。在建立集约节约用地制度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1)坚持建设项目不占用或少占用耕地,坚持建设项目不占用新增土地,努力以最少的土地占用支持尽可能多的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 坚持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各类用地行为,促进农村、城镇、城乡、区域产业协调发展。(3) 要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实现单位土地产出率高、承载力强的目标。(4) 要坚持土地长期利用与当前土地利用的有机结合,不牺牲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谋求经济发展,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代际公平。
具体来说,要在城镇化建设中实现集约节约用地,必须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实行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切实保护土地资源,努力开辟一条可持续、高效、有结构、少用地的新路。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制定规模定位和总量控制策略。合理控制城镇化建设用地总量,始终坚持“盘活存量、减少增量、保持流量、控制总量”的原则。(2) 制动和空间导引策略的优化布置。改善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秩序,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承载力和集约度,改善土地资源长久利用,调整和优化土地空间布局,都是实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措施。(3) 制定再利用和综合整治策略。调整、开垦和整治建设用地、耕地等土地;创新政策、措施和机制,合理整治农村闲置土地和低效地,尽快完成闲置土地和低效耕地的再利用;修复人文景观、地理景观和自然景观,重建和整治构建和谐人居环境,优化土地集约利用效果。
2.2摒弃强制征地, 激励农民自主交易
在新时期的城镇化进程中, 应敢于打破传统的垄断征地模式, 实现城市、农村土地“同利、同权、同地”。党中央倡导“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用地市场, 在满足用途管制及合理规划的基础上, 许可农村集体经营土地入股、租赁、出让, 确保和国有土地同权同价、同等入市。”因此,为了放弃强制征地措施,减少或取消征地政策,除了学校、道路等必须征收的公益性用地外,其余的非农业建设用地可以使农民成为交易主体,并在不受政府干预的情况下,让土地使用者直接与土地承包人或土地所有人协商交易事宜。建立科学的土地制度是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有效管理的基础和保障。但是,传统的土地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不能保证农民在土地资源流转中的主导地位。它是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流转活动的新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比如,深圳很多农民都在自己的土地上建房,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致富的路上,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得到了大量的城市化红利。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只有打破传统的强制征地政策,农民才能在自己的土地流转中实现土地增值,才能获得过程创业的资本,农民才能真正“城市化”,最终保证城市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3 健全使用制度, 确保耕地量不减少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土地利用应走集约化、内涵化的发展道路。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结合世界各国的经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如果盲目的占地行为得不到控制,就会导致大量耕地资源的减少,大量不合理的占地行为,从而可能导致历史错误的重现。城市化建设滞后于或超前于耕地产业化利用是一种非集约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同步发展,需要根据城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适时合理调整乡镇规模,突出中心乡镇,减少分散布局,注意土地整理,尽量增加和保护耕地。耕地与城市化不仅是占用与占用的关系,也是根据土地资源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城市发展速度和模式。只有正确选择城市建设的道路和过程,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集约用地的价值,真正减少耕地占用,从而有效地保护耕地资源。
结束语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要采取相应措施,优化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引导和制约土地管理的各个方面,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确保农民权益不受损害。
参考文献
[1]顾慧.苏州市城镇化进程中乡镇土地管理研究[D].苏州大学, 2015.
[2]汤仁天.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与制度创新[J].知识经济, 2014 (09) :50.
[3]甘根红.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管理问题及对策探析[J].科技资讯, 2013 (13) :211-212.
[4]沈建新.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管理问题及对策探析[J].市场论坛, 2010 (12) :8-10.
论文作者:唐云峰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7
标签:土地论文; 城镇化论文; 土地资源论文; 进程论文; 集约论文; 耕地论文; 土地利用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