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及教育对策与建议
缑小博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潘集寨学校,甘肃 天水)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以我校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现状调查结果为依据,总结、分析了留守儿童监护、学习、心态等基本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出了教育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留守儿童;生活状况;教育对策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及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村外出务工或经商人数增多,由此而形成的农村留守儿童也成了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其生活、教育、成长等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翠姨的妹妹的那绒绳鞋,买来了,穿上了。在地板上跑着,不大一会工夫,那每只鞋脸上系着的一只毛球,竟有一个毛球已经离开了鞋子,向上跳着,只还有一根绳连着,不然就要掉下来了。很好玩的,好像一颗大红枣被系到脚上去了。因为她的鞋子也是枣红色的。大家都在嘲笑她的鞋子一买回来就坏了。
一、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2018年,调研组费时3个月,走访了54名留守儿童家庭,在调查中发现,家长与孩子见面次数较少,缺乏沟通交流机会,电话交流成为主要渠道,每天、每周、每月能主动给孩子打电的家长分别为6%、21%和42%,其余31%的家长则很少过问孩子生活、学习情况。家长缺乏表达情感的方法,只有36%的家长能够在孩子生日或节假日主动给孩子邮寄礼物或表示祝贺;当孩子有诉求时,多数家长是给孩子多给零花钱,很少与孩子进行心理交流,缺乏对孩子情绪的疏导和理想、信念的影响力。代理监护人大多数农事活动较重,普遍侧重于孩子的吃、穿、用度和安全,对学习、交友、心理、校外活动等方面的监管基本处于无能为力和放任自为的状况。
二、主要问题与成因分析
1.亲情缺失,性格缺陷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儿童需要父母的“爱”与陪伴,以解决他(她)们适应上的困难。因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忙于挣钱养家,不能与孩子经常生活陪伴,依靠单亲或代理监护,孩子心理关爱缺失,亲情、家庭意识逐渐淡化,思念与等待经常伴随着焦虑、紧张、无助等情绪的困扰,致使一些孩子面对生活、学习等问题时无所适应,自我封闭,逃避现实“存在”,性格变得孤独、内向、自卑、不愿交际等。
2.学习敷衍,童心扭曲
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部分儿童存在一些不良习气或严重不良行为,对儿童身心健康和教育成长造成极大危害。有些家长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对孩子多给“零花钱”进行所谓的“补偿”,导致产生“读书无用”、攀比金钱、过早“成人化”等错误想法和言行,孩子天真、善良、梦幻般的童心多少有些扭曲。还有很多监护人年龄偏大、观念陈旧、文化程度低、劳务负担重,或心理溺爱、或怕“落抱怨”等,很大程度上对孩子平时的学习和管教也是力不从心、放任自为。
三、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加大政府宏观管理力度
三是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引导作用,加强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广泛发动社会人士关心留守儿童,规范开展资助帮带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优势,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及外出务工人员的联系制度,形成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格局。
二是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健全农村教育保障机制。在法规制度设计上,对儿童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相关义务应进行细化,要特别强调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监护责任,对家长形成有效约束。要持续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好农村文化娱乐、网吧和图书市场,防止青少年儿童受到不良影响。呼吁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对目前农村出现的“代理家长”“托管中心”等针对留守儿童的代管机构应于限制或规范管理,防止家庭教育边缘化。
一是目前农村学生趋向中心小学和完全小学集中,应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完善寄宿制教育办法,大力推进普惠性幼儿教育,使留守儿童融入集体管理环境之中,克服监护管理上的困难。
二是坚持育人先育德,强化思想品德教育。要按照《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章》《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要求,把思想品德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文化传统培养贯穿到相关课程学习和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让孩子们在人格上学会自尊、生活上学会自主、成长中学习自强。
2.完善学校教育管理机制,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一是创新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和主题班会等,培养学生感知、适应、动手能力;充分利用入学、入队、入团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安全教育,增进孩子们的团结、互助、友爱之情。
选择花木幼苗培育能手农户重点扶持,通过专业培训掌握先进生产技术,购置先进的嫁接、消毒等生产设备,建造暖房等生产设施,采用工厂化容器育苗,以提高工效、成活率和幼苗质量,为中苗、大苗培育农户提供成活率更高、质量更好的幼苗.
三是定期召开家长会,开设亲情电话。家长会要更加注重交流学生在生活、交友、心理、监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讨论达成共识,共同制定一个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辅导方案,并在实践中督促落实,不断交流改进,形成长期帮学机制。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家长档案,开设亲情电话,要求家长经常主动与孩子进行亲情交流,缓解孩子心理焦虑情绪,把注意力放在学习和集体活动中。
四是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关爱的幸福,要从具体事例引导孩子去关心父母、家人和同学,才能体会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引导孩子克服孤独和焦虑,建立安全感。其次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激励孩子建立自信心,克服因“失败”带来的自卑、自负情绪,要以关怀的方式明确指出孩子行为上的缺点,告诉孩子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既不可回避问题,又不可严词训责。再次要做好孩子的知心朋友,时刻关心、帮助他(她)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使孩子与老师成为可以信赖的好朋友;学校对有实际困难、有进步表现、学习较差的留守儿童要通过物质资助、表扬激励、走访家长等关爱方式建立起信任与亲和关系,鼓励孩子与老师交流沟通,化解心理矛盾,克服学习困难。
康奈尔认为,性别是一种社会实践,它与种族、阶级、国别等社会结构相互交叉或产生互动。因此,男性气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形成于特定的时间和场所,是历时性的,总是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调整。《德古拉》的背景是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末期,当时的英国是一个等级分明的男权社会。在典型的男权社会中,作为天生的户主和家庭保护者,男性的社会地位和性别关系地位远高于女性,并且被认为应该具有积极活跃,勇敢无畏等品质,这些都是当时社会理想的男性气质。对比之下,女性的活动范围局限于家庭之内,在社会主流眼中的理想形象是一个温顺、贞洁的“家庭天使”。
·编辑 高 琼
标签:留守儿童论文; 生活状况论文; 教育对策论文;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潘集寨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