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是对立统一学说第一个完备的理论形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矛盾论论文,第一个论文,学说论文,完备论文,形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对人类哲学思想中有关矛盾问题的经典论述给予了科学的分析,特别是对与《矛盾论》写作时代相同的较有代表性的有关思想论著进行了认真的比较,并多角度地剖析了《矛盾论》一书,从而证明了《矛盾论》是对立统一学说第一个完备的理论形态。
关键词 《矛盾论》 对立统一学说 理论形态
矛盾理论在人类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历来评说不一。如果我们对人类哲学思想进行历史的全面的科学的剖析之后,就会发现其巨大的理论价值,不得不说毛泽东的《矛盾论》是对立统一学说第一个完备的理论形态。
第一,在古代和近代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上,都没有构建对立统一学说的理论形态。
就所谓“欧洲中心”来说,从古希腊的泰勒斯这位哲学开山祖始,到自以为建立了绝对完美的哲学体系的黑格尔止,他们并没有使对立统一学说成为体系化的“学说”。
被列宁称之为古代辩证法大师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自然界也追求对立的东西,总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以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一切都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而产生。这正如列宁所说“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世界的基本规律……是向对立面转化的规律”[(1)]。赫拉克利特虽然在人类的幼年时代就提出了对立面的斗争和转化的光辉思想,但它仅仅是一种原始的、朴素的世界观。欧洲近代的唯心辩证法大师黑格尔说:“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说矛盾不可设想,那是可笑的”[(2)]。黑格尔还说:“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具有动力和活动”[(3)]。列宁认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矛盾着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这是黑格尔亦提出的问题”[(4)]。黑格尔虽然把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构成自己哲学体系的最主要杠杆,但实质上对立统一规律仍是他的辩证法的中心内容。列宁对黑格尔辩证法给予高度评价,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黑格尔的对立统一思想是头足倒置的唯心主义学说,是概念的对立统一,他所说的对立面的转化,亦只是概念的转化,是忽视了客观条件的转化,最终还是陷入了形而上学。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哲学遗产。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以辩证法思想而著名的老子,提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对立统一思想。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但是,在中国哲学思想的漫长发展历程中,从先秦诸子到秦汉、宋明以至近代,中国辩证法思想并没有飞跃式发展,特别是秦汉以后几乎没有多大的发展,建立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更无从谈起。就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而言,他把对立面的统一夸大为绝对的,而把对立面的斗争看作是相对的。因此,老子的对立统一观念既是原始的、朴素的,又是唯心主义的、消极的,最终亦避免不了陷入形而上学的巢臼。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为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都没有建立对立统一学说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思想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使辩证法的发展进入了第三个形态——唯物辩证法。马克思指出:“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为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5)]恩格斯指出:“某种对立的两极,例如正和负,是彼此不可分离的,正如他们是彼此对立的一样,而且不管它们如何对立,它们总是互相渗透的。”[(6)]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在科学的辩证法理论中,包含有把对立统一规律看成是辩证法的最主要内容的思想因素,并看到了真实的具体的同一性包含着差异和变化,彼此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具体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处处闪耀着对立统一学说的思想光芒。马克思的《资本论》则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商品、货币及资本的矛盾运动,揭示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典范。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没有从理论上考察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没有明确提出主要矛盾的概念,没有全面说明矛盾的同一性以及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列宁、斯大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杰出继承者和发展者,关于对立统一学说也有许多精彩议论和独特贡献。譬如,列宁曾经说过:“统一物之分为两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7)]列宁还说:“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同等作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8)]概言之,列宁关于对立统一学说的主要思想观点体现在:明确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指出了对立统一规律不仅是客观世界的规律,而且也是认识的规律,说明了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的一致性,而且在转化问题上划清了辩证法与诡辩论和相对主义的界限,首次提出了对抗和矛盾不是一回事,不能等同,对抗只是矛盾的一种形式。列宁在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中,也体现了关于矛盾特殊性和主要矛盾的思想。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9)]“政治事变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它好比一条链子。你要抓住链子,就必须抓住主要环节。”[(10)]但是,列宁也没有使对立统一学说体系化。斯大林根据人类认识由浅入深的规律,阐明了辩证法的四个基本特征,这是对恩格斯和列宁的思想的补充和发展,但他把辩证法的四个特征平列起来,没有说明对立统一规律的核心地位。更为遗憾的是,斯大林只强调对立面的斗争,否定了对立面的统一,这是片面的、错误的。
第三,与《矛盾论》写作时代相同的较有代表性的有关思想论著,也没有构建对立统一学说完备的理论形态。
30年代苏联哲学界的三本代表作《辩证唯物论教程》、《新哲学大纲》、《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以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11)],是毛泽东写作《矛盾论》的重要思想来源,《矛盾论》对其进行了科学的吸收。首先,《矛盾论》基本吸收了《新哲学大纲》中关于两种宇宙观的思想。《新哲学大纲》指出:“在人类思想的历史上,有着两个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其一是流俗进化论的,也就是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把发展解释做增大或减小,解释以前就有着的同一事物之量的成长反复。”[(12)]又说“和流俗唯物论相反,辩证唯物论把事物的发展当作一种有自己运动(与其他事物的运动在某种程度上连续着的自己运动)来考察”[(13)]。其次,《矛盾论》吸收了四本书关于事物发展的原因及内外因关系的思想。“外的矛盾通过内的矛盾而起作用并受内的矛盾的决定”[(14)]。“唯物辩证法主张自己运动的源泉,是一切存在物的内在的矛盾性”[(15)]。再次,《矛盾论》吸收了四本书关于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永久的,因而是绝对的,而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基本思想。
《矛盾论》对四本书的哲学思想不仅仅是吸收,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四本书的成果,使之迈向新的阶段和更高的水平。一是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规律这个问题上,《矛盾论》同四本书保持了基本的一致性。但是,《矛盾论》应用对立统一规律贯通了唯物辩证法的全部内容,这从《矛盾论》的各节标题就可以看到。二是在矛盾的特殊性问题上,《矛盾论》同四本书一样肯定了矛盾的特殊性就是事物的本质矛盾,强调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而且在更加完整的形态上展开了对矛盾特殊性的论述,指出了特殊与普遍的相对性。三是在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问题上,《矛盾论》对四本书关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认识上和实践上的意义基本肯定,并揭示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客观基础是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科学地规定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内涵,指出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阐明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四是在关于矛盾的对抗性问题上,《矛盾论》接受了四本书关于对抗只是矛盾的一种形态、对抗与矛盾不同的基本思想,并指出了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学说。五是《矛盾论》进行了新的概括和总结,科学地规定了矛盾普遍性的含义,扬弃了苏联30年代清算德波林学派的思想成果,深刻地揭示了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论》从内容和体系上都比四本书科学、完善。首先,《矛盾论》纠正了四本书的一些错误。例如,《矛盾论》指出了《辩证唯物论教程》只强调事物的运动、变化,否定了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否定了事物的质的变化需经必要的量变过程的积累的谬误,阐明了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会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其次,《矛盾论》的体系十分严密,四本书则显得较差。再次,《矛盾论》还吸收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优秀哲学思想,特别是老子《道德经》和《孙子兵法》的辩证法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
由上可知,无论从纵的方面还是从横的方面来看,无论从古今方面还是从中西方面来看,在《矛盾论》以前均没有建立起对立统一学说完备的理论体系。下面将根据毛泽东同志1937年给延安的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等学校讲授哲学课讲义《辩证唯物论题纲》(以下所引用的话未注明出处的均为该书原文)来加以分析、探研,从而说明《矛盾论》是对立统一学说第一个完备的理论形态。
第一,毛泽东把矛盾观点运用于一切领域和一切过程的分析,丰富、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明确提出了两种发展观,并且进一步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地位及其实践意义。“所谓形而上学与庸俗进化论的发展观,概括说来,是说发展就是数量的增减,外力的推动,场所的变化”,“这种发展观,从事物外部去寻找发展的原因,反对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它就不能解释事物之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化到他种质的现象”。接着又说,辩证的发展观“主张从事物自己里头,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内部必然的、独立的、自己的运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外面在内面,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事物的运动与发展。不仅如此,《矛盾论》还举了孵小鸡的例证,特别是我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事实加以说明,得出了“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的结论。这就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科学地阐明了内外因的科学内涵及其辩证关系,揭示了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及其斗争焦点。《矛盾论》还进一步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著的题目为:“形式论理学的同一律与辩证法的矛盾律”。“全部形式论理学只有一个中心,就是反动的同一律。全部辩证法也只有一个中心,就是革命的矛盾律”。“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辩证法把握的事物或概念变化发展的这种规律,则是永久的、绝对的、无条件的”。从诸如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矛盾论》明确地肯定了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科学地说明了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同时《矛盾论》运用这一原理,结合中国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人反对“左”倾教条主义斗争的实践进行阐述,注入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体现出巨大的理论力量和实践价值。
《矛盾论》正确地揭示了矛盾普遍性的含义,具体地考察了矛盾特殊的原理,科学地阐明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论》在这一节的开头就指出:“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就叫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矛盾论》对矛盾普遍性含义的科学界定,既是对苏联哲学界批判德波林学派成果的科学吸收,更是对唯物辩证法矛盾学说的新概括。《矛盾论》还深入论述了认识矛盾特殊性的重要性,详细地分析了矛盾特殊性的五种情形。把矛盾的特殊性作为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内容,从哲学上加以论述和充分展开,这是《矛盾论》关于矛盾学说的另一新贡献。甚至可以说,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分析和说明,是《矛盾论》中最富有特色、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矛盾论》又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加以考察,说明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共性个性、相对绝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的著名论断。《矛盾论》明确指出:“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之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否认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个性之中,共性表现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之存在,也就不能有共性之存在。……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懂得了它,就可以一通百通。”《矛盾论》这一论断的提出,为人类哲学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对立统一学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是一个独创性的贡献。
《矛盾论》详细地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理论,同时进一步深化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论》中说到,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主要方面就是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次要方面就是处于被支配地位、起非主导地位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同时指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转化的条件“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矛盾论》不仅把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理论放在坚实可靠的哲学基础上,并进一步说清了研究这两个问题的重要意义。“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矛盾论》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述,也颇有见地。文中说到:“同一性、统一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过程每一矛盾的方面,各以它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一个不可分的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就是所谓“同一性”。毛泽东同志还多次批评斯大林和苏联哲学界否认对立面之间具有同一性的观点,强调了转化的重要性和条件性。认为矛盾着的对立面不是僵死的、凝固的,而是生动的、可变的,事物只有通过矛盾的转化,才能实现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才能有质的飞跃,旧事物才会灭亡,新事物才会产生。转化的理论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革命性。“对立的东西,缺乏一定的东西,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共居,也不能转化。”不仅如此,《矛盾论》又进一步发挥了列宁关于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原理,说明了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就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矛盾论》进一步阐明了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这个概念,分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论》在研究矛盾的斗争性时,把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单独提出来加以论述。认为一切过程是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的,矛盾的双方之间也是自始至终存在着斗争的。对抗是斗争的一种形式,不是一切矛盾都有,而是某些矛盾发展过程中到达了采取外部物体力量的形式而互相冲突时,矛盾的斗争性便表现为对抗,对抗是矛盾斗争的特殊表现。接着又提出了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斗争的形式也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同的观点,论述了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互相转化的原理。《矛盾论》认为,马克思把事物的矛盾法则应用到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研究,从而看出了这一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制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矛盾论》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以及矛盾发展不平衡的观点来观察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时,得出的结论是:诚然,生产力、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主义者。然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当着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文化等等的革命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
第二,《矛盾论》把关于矛盾问题的理论和矛盾分析方法融为一体,体现出强烈的实践性。
《矛盾论》极大地发挥了列宁关于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一致的原理,使得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的根本规律得以具体化。《实践论》这部著作就是始终坚持了矛盾的观点,把矛盾规律当作认识规律加以运用,分析了认识过程中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说明了主、客观矛盾是认识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产生又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解决的;得出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结论。毛泽东同志在抗大讲课时还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是认识的方法,论理的方法,然而它就是世界观。世界本来是发展的物质世界,这是世界观;拿了这样的世界观转过来去看世界,去研究世界上的问题,去指导革命,去做工作,去从事生产,去指挥作战,去议论人家的长短,这就是方法论。此外并没有别的什么单独的方法论。所以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世界观同方法论是同一个东西,辩证法、认识论、论理学也是同一个东西。
《矛盾论》还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掌握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就是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用矛盾分析法正确地分析矛盾,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矛盾论》认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善于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而且,在以后工作和实践中,毛泽东同志还把唯物辩证法特别是矛盾分析方法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活动,形成一系列科学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完全可以说,关于矛盾的观点即对立统一观点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这不仅表现在它是贯穿于毛泽东同志的一切哲学观点和一切科学著作的一根红线,而且体现在党的全部实践活动中。
第三,历史、实践科学地证明了《矛盾论》在人类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它是当之无愧的关于对立统一学说第一个完备的理论形态。
《矛盾论》从两种宇宙观开始,到矛盾的普遍性,说明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又着重分析了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然后深入分析矛盾的内部,分析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再讲了解决矛盾的方法;最后则是结论。逻辑结构严谨,思维相当严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正如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毛泽东同志阐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他指出不仅要研究客观事物的矛盾的普遍性,尤其重要的是研究它的特殊性,对于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因此,不能把辩证法看作是可以死背硬套的公式,而必须把它同实践、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加以灵活运用。他使哲学真正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就是连1958年出版的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也不得不认为:“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这篇杰出的、深刻的、有重大价值的著作,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的卓越贡献。”
当然,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例如,《矛盾论》讲了主要矛盾对非主要矛盾的作用,但没有明确地讲非主要矛盾的影响和反作用。另外,《矛盾论》对于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的发展所发生的影响,未作系统的论述等等。历史在前进,认识在深入,《矛盾论》迄今为止仍不失为对立统一学说第一个完备的理论形态,但这不是从绝对的意义而言的,《矛盾论》没有穷尽也不能穷尽对立统一规律的丰富内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需要不断地完善、补充和发展,《矛盾论》也会在今后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
注释:
(1)《列宁全集》第38卷,第391页。
(2)《小逻辑》第258页。
(3)《逻辑学》下卷第66页。
(4)(8)《哲学笔记》第407页、第408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11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2页。
(7)《列宁选集》第2卷,第711页。
(9)《列宁选集》第4卷,第290页。
(10)《列宁选集》第3卷第526页。
(11)《辩证唯物论教程》,西洛可夫、爱森堡合著,李达、雷仲坚合译,1932年9月上海笔耕堂书店出版;《新哲学大纲》,米丁、拉里察维基等著、蓝畸、郑易里合译,1936年6月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米丁著、沈志远译,1936年9月上海中山文化教育馆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社会学大纲》,李达著,1937年5月笔耕堂书店出版。
(12)(13)《新哲学大纲》第231页、第233页。
(14)《辩证唯物论教程》第318页。
(15)《社会学大纲》第166页。
标签:矛盾论论文; 对立统一论文; 同一性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唯物辩证法论文; 形态理论论文; 列宁选集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