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近年来对于教学的整改发展,创新有了非常不错的成效。本文立足于环设计专业基于系统分析方法的创新课程体系建设,论述整合知识教学模块,系统组织教学内容,开展专题性讲解,建构专业认知框架.通过强化内在知识转化的实践教学环节,融合内在知识转化能力、创新意识引导开发、专业能力素质培养和职业道德素质提升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机制,达到完善环境设计专业创新课程体系构建的目的。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基;系统分析方法;创新课程体系
引言
随着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对于物质需求与日俱增,很多行业应运而生。环境设计是基于空间营造、创造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的一种具有综合艺术特征的整合性设计。包含新与旧的整合,艺术与技术的整合,自然与人文的整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过程。
1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这个名称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培养环境设计创新人才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密切相关,其使命最终要靠本专业的创新课程体系来完成,如何将课程体系中原理性课程和设计实践性课程有机结合,合理有序地将理论性知识转化过渡运用到设计中去,发展一种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教育体系,以适应人们对高质量人居环境的不断追求.如何将这三者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到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中是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的.目前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有以下现状。(一)课程体系结构较为单一,教学目的导向性不明确经调查统计当前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专业理论课与设计实践课两大部分,两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差异性较大,导致学生对于设计原理→思维分析→设计方法的理解欠缺系统性综合性的认知,难以培养出学生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知识理论体系全面系统准确的认识和理解,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及毕业设计的教学水平。(二)课程教学环节缺失,难以学以致用原理性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传授体系更加偏重课堂讲授,实际教学中学生感到对于理论知识的吸收和课程设计的运用之间有断层,学易用难.调查发现在理论课已经强调过的知识到了设计课时,学生很难将其灵活运用,此外原理性课程还缺乏循序渐进的知识构成体系和剖析过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达到提升专业素养的目的。(三)教学模式和方法相对滞后目前环境设计专业是以课程理论教授和专业设计指导作为两大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单纯理论的讲授容易使知识点本身内容枯燥,课堂教学效果不佳.而设计实践辅导课程中通常是学生先进行设计绘图练习,之后教师进行辅导,容易造成学生对于主题理解的偏差.因此针对环境设计专业自身的教学内容和人培养目标,应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独特模式,探索灵活的教学方法。
2加强“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和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其前身无论是”室内设计“专业,还是后来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边缘性、交叉性强的专业,其主要专业知识,甚至理论方法,基本上都来自于建筑学等相关学科,“环境设计”自身、完整的专业与学科的知识体系尚未建立。尽管厘清“环境设计”专业定位是确立专业与学科知识领域与体系的前提,但是作为已发展至少有三十年、逐步走向成熟的专业与学科,应该有自身的知识体系构建,甚至有本专业的知识产出,对完善中国的人居环境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有所贡献与作为。就环境设计方法与理论的研究而言,其研究是涉及环境设计专业与学科领域中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其根本宗旨就是加强环境设计对社会需求和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为环境设计提供理论、观念和依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系统分析方法创新课程建设体系
3.1建构系统分析方法训练的课程教学模式
系统分析的方法是采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用定性和定量的工具,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系统结构和系统状态分析,提出多种可行方案和替代方案,并进行分析和评价.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城市环境设计原理课程,运用到教学模式中对现有城市环境设计案例进行先期状况进行调研讲解→限定问题→寻找目标→运用理论讲解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针对优势劣势提出对种方案→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充分考虑到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专业特性,循序渐进地进行知识灌输和讲解,有利于学生多维层面地发散思考。
3.2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的水平
课程的开发是社会发展、学科专业知识、学生等三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偏重某一要素来开发课程的做法,都不是科学的。在课程的开发中充分考虑三要素,综合性地安排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及技能,避免学科分立及过细划分专业基础课程,将跨学科的知识内容以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来综合,以实践性问题的解决来综合课程的内容,打破学科界限,寻找艺术设计学科与社会生活、学生的联系,从而找到课程的开展的适切点,才能开发出合理的课程体系。如以往这个学科专业的一些主干课程有建筑设计基础、建筑概论、景观设计专题、公共空间设计专题等课程,这些课程大都是建筑类、设计类课程的分立。根据环境设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将这些课程进行了知识内容的综合,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及实践性问题的解决来整合课程的内容,使课程设置更为合理。第二,创造性的原则。这一原则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设计是人类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艺术设计的核心是创造,没有创造不是真正的设计,因此,环境设计课程的开发、设计、实施都必须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有课程的目标和结果都是指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与训练,培养创造力。第三,实践性的原则。一个人的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最终都体现到创造主体的行为动作能力之中---实践之中。这种创造性机能在实践中具体地表现为对新信息的加工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以及物化能力等。
3.3强化内在知识转化的实践教学环节,提升专业能力与素质培养
系统分析方法遵循“理论源于实践”的原则,建立以“知识转化+实践导向”为基础的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实践环节,通过理论引导与实践教学的多环节互动,以及为学生创造多种形式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机会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在各个课程梯度阶段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使学生一方面能够在实例调研和解析中感悟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直接加以应用,并逐步融会贯通,为后期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结语
通过对系统分析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通过模块式专题讲解的教学方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结合真题调研解析,着重突出对于项目整体设计过程及影响因素的剖析和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旨在改善提升当前以物质形态设计和理论知识讲解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探索理论教学结合实践训练的优化教学模式,并最终能为环境设计专业其他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建设的完善、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内容的优化和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积累一定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闫雪.关于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现代装饰(理论),2015(1):258-259.
[2]刘洁,吕小辉.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融合设计规范内容的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0(3):157-160.
[3]王琪.艺术设计专业课示范式教学实践与改革探索[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13.
[4]刘树老.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艺术教育,2015(7):158-159.
论文作者:刘润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环境设计论文; 课程论文; 专业论文; 方法论文; 知识论文; 理论论文; 学生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