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发展态势及其战略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态势论文,对策论文,战略论文,信息产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世纪的春风已扑面而来。这股新世纪之风就是来自人类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之风。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江泽民同志对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程度作了精辟的判断,并论述了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关系,给我们研究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以深刻的启迪。
一、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
目前,学者们已达成这样的共识:高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第一支柱。而笔者认为,信息产业又是高技术产业的第一支柱。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支柱和先导。
为什么可以这样说?
第一,信息技术是高技术的先导技术。
专家们普遍认为,信息技术是高技术的先导技术,它位居迅猛发展的高技术群之首。联合国组织对高技术群的分类和排序是:信息科学技术、生物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环保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软科学)技术。有学者提出信息技术是五大技术浪潮之首,这五大技术浪潮是:信息技术、遗传技术、毫微技术、显微技术和氢能技术。未来学家认为,信息工程位居21世纪的五大战略工程之首,这五大战略工程是: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教育工程和金融工程。
第二,知识经济的兴起就是以信息技术等高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标志的。
信息技术是一个新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标志,它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时代转换中起了火车头的作用。至今,尽管高技术群向人们展示了产业化的美好前景,但在实现产业化的过程中只有信息技术的产业化最为迅速,最为成功,对世界经济、社会、政治、军事、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最大最深远。完全可以说,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已经成为知识经济兴起和发展的原动力和火车头,并且会成为相当持久的推动力量;完全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知识经济。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就是这个标志的杰出代表。
第三,知识经济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社会经济的信息化。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也只是露出冰山一角,应该说我们对它还知之甚少。总观学者们对知识经济特征的多种表述,其中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轻型化是重要共识之一。所谓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轻型化,据笔者理解,也就是信息化。我们应从多角度、多层次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经济的信息化。
从知识角度看,信息是知识的载体,在经济领域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就是知识化、智能化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知识和信息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生产包含的物质越来越少,包含的知识越来越多,这就是所谓产业结构的“轻型化”、“无重量化”或“软化”。据说,现今美国的GDP如果以吨位来衡量,几乎同100年前差不多,但其实际价值却增长了20倍。
从技术角度看,信息化就是电脑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这将使经济系统在生产、流通、效率和产品、交易、服务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将引发一场划时代的产业革命,一切传统产业将被改造,而且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之优化升级是发展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未来社会中许多产品的核心都将有一个芯片,许多产品都将成为电脑或变形的电脑,整个社会将是由电脑、数字和网络建构起来的。
从产业角度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过程,就是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相伴而行的过程。当今世界,社会经济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据经合组织在一项研究报告中估计,该组织的成员国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的产值已占到GDP的50%以上。
从经济形态的角度看,国民经济信息化,即由传统的工业经济向现代的信息经济的转变,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二、信息产业的内涵
信息产业是经济理论界对国民经济进行分类所采用的专门术语。它是从传统产业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新兴产业,有的学者称之为第四产业,它代表着新一代的生产力。1977年,美国经济学家、信息专家马克·波拉特等人撰写的《信息经济》一书,提出了国民经济活动的“四产业划分法”,即划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并采用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的提法。写信息这一术语一样,信息产业至今没有公认的科学的定义,各家说法不一,产业内部的分类又有许多交叉和渗透,但基本的看法还是一致的。
一般认为,狭义的定义为,信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广义的定义为,除包括上述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外,还包括信息传输业。笔者认为,广义的定义更符合当今世界和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也更为确切。新组建的国家信息产业部的主要职责就是:“振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统筹规划国家通信主干网(包括本地和长途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包括无线和有线电视网)、军工部门和其他部门专用通信网,并进行行业管理”。
因此,笔者认为,信息产业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品制造业、信息传输业和信息服务业的总称。现在我们对信息产业所包括的三个主要部分作进一步的分析。
第一部分,信息产品制造业。这里主要指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非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也就是信息资源的开发、采集和制作业,划入信息服务业更为合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包括集成电路和元器件、计算机、通信设备、广播电视设备及电子出版设备制造业等。
第二部分,信息传输业。包括电子信息传输业与非电子信息传输业。电子信息传输业,又包括广播、电视、电话、电报、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业等;非电子信息传输业,又包括邮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展览馆、展览会、专利、档案和咨询业等。
第三部分,信息服务业。包括新兴的信息服务业与传统的信息服务业。新兴的信息服务业又可叫电子信息服务业,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平台的信息服务业,它又包括信息资源开发业、数据库和信息库开发业、计算机信息处理业、互联网络业、信息应用增值业以及信息咨询业等。传统的信息服务业,又包括科技情报、图书、档案和新闻出版业等。
以上信息产业中三个主要部分所包含的内容,又有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部分。例如:
软件业,是信息产品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二者交叉的内容。其中,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及各种公用软件平台,属于信息产品制造业;应用软件,属于信息服务业。软件业现已发展为独立的产业。
计算机网络业,是信息传输业与信息服务业二者交叉的内容。
系统集成业,是信息产品制造业、信息传输业和信息服务业三者交叉的内容,形成了一个新的信息产业层次。它根据用户的需求,提出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经营战略分析,信息应用系统的需求定义、系统设计、开发、测试及维护,提供全套服务。
三、世界信息产业的发展概况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范围的激烈的经济竞争导致世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发生了。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向崭新的信息经济转变。
美国在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变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美国最先认识到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其投资占世界计算机业总投资的40%,按人口平均,美国对信息技术的投入是欧洲的2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倍。1990年美国对信息产业的投资首次超过对其他产业的投资,是美国进入信息经济的标志。另据统计,美国对信息产业的投资以年均20%的幅度增长,1995年达2000亿美元,1996年达2500亿美元。美国正在加紧建设总投资为4000亿美元的信息高速公路项目。信息产业已经成为美国最大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有资料说,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而传统支柱产业建筑业为14%,汽车业为4%。这一切,使美国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呈现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和高增长率并存的态势。在过去几年,美国GDP以4%左右的年率增长;失业率降到24年来的最低点;通货膨胀率已降到30年来的最低点;自1991年3月美国经济走出谷底至今,已持续增长9个年头,成为二战以来美国经济第三个最长增长期。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推动美国经济进入黄金时代。
美国率先步入知识经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也接踵而至,竞相加大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投入。日本总务厅公布的数字显示,1996年度研究与开发投资达15万亿日元,占GDP的3.1%。欧盟1995年3月召开了“西方七国集团信息社会部长级会议”,提出建立“全球信息社会”。欧盟计划在今后10年内投资2000亿埃居,用于发展欧洲信息高速公路,旨在“创造欧洲信息社会,迎接21世纪挑战”。欧盟还制订了第五个《科研和技术发展框架规划》(1999-2002),其主体之一就是大力发展信息和通信技术,总预算为163亿埃居(约合180亿美元)。1994年2月,英国各有关企业共商联合投资380亿英镑建设英国信息高速公路,这个项目被称为英国“现代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加拿大计划在今后10年投资7.5亿加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
亚洲国家也不甘落后。韩国提出了建设“头脑强国”和“瞄准2010”的口号,其内容是在2010年把韩国建成知识信息国家;马来西亚计划建设“多媒体超级走廊”;新加坡则提出建设“一号网”和“智慧岛”。
总之,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全世界迅猛发展,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1990年世界信息产业的产值为1489亿美元,现已突破1万亿美元。据预测,在本世纪最后几年,信息产业年均增长率将高达30%以上;到2001年,世界信息产业产值将高达3.5万亿至5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25年前,全世界仅有5万台电脑,而如今已增加到1.4亿台;目前全世界因特网的使用者约7000万,预计到2001年将达3亿。另据美国商务部预计,到2002年通过因特网进行的商业交易将超出3000亿美元。不少专家预测,21世纪初,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将全面开通,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
四、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信息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邓小平同志早在1984年就指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电子信息技术是国民经济的加速器和倍增器,并强调“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把电子信息产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把推进信息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程度显著提高”列为“九五”计划的一项重要目标。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要“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在这一系列战略方针指引下,我国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现在,让我们研究一下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态势。
首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形势。从1992年至1997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高达27.5%,是我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1997年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工业总产值达3800亿元,是1992年的3.8倍;完成销售收入2500亿元,实现利税185亿元,均是1992年的3倍;出口额达25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3.7%。1998年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完成销售收入31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完成工业增加值740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实现利税总额230亿元;出口额达270亿美元。具体说:
——彩电、收音机、录音机、VCD、电视机、电话机以及部分基础元器件等年产量已居世界首位,其性能、质量不断提高,价格已具有竞争力,一批国产名牌电子产品在国内市场已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彩电1998年生产3497万台,比上年增长29.0%。
——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基础的集成电路产业加快发展,1998年生产集成电路27.01亿块,比上年增长5.7%;微机生产291.4万台,比上年增长41.1%;移动通信设备生产2215.2万部,比上年增长53.7%。
——金卡、金桥、金关等重大信息化工程迅速推进。据统计,1997年金桥网已覆盖全国30个省市区,通信站点已扩建到70多个;金卡工程首批12个试点省市已全部实现了跨行联网运行,金融卡发卡量已达到5050万张,非金融卡达6000万张;金关工程已在海关等部门的配额和许可证管理、出口退税、进出口统计、出口收汇付汇核销管理等四个业务应用系统得到应用;金税工程已覆盖400个城市、3800个县市,并将建立起全国四级计算机稽核网络系统。
——电子信息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自主开发的“银河—Ⅲ”百亿次巨型计算机、6000米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和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功能样机系统,是我国信息技术迈上新台阶的标志;我国激光照排、汉字输入和汉字识别等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我国自主开发的04、06、08等大型数字局用程控交换机实现了规模生产,打破了国外同类产品在我国的一统天下局面;我国最新建成的第一条全部采用自主技术和国产设备的海口至三亚2.5Gb/S速率同步数字传输(SDH)光通信工程,打破了国外公司对我国SDH技术及市场的垄断,使我国在这一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以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很大进展。全国各行业计算机装机量已超过800万台,电子计算机推广应用从单机向集成化、综合化、网络化发展,在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全国大中型建筑规划设计院已基本普及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建材、冶金、化工、机械等行业的工业炉窑大都实现了计算机控制;航空、航天、造船、机械、冶金、轻工和纺织等行业的大中型企业计算机应用已相当普及;农业信息系统的各类信息库、数据库已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同时,我国邮电通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产业发展更为迅猛。具体说:
——1998年,我国邮电业务总量完成2413亿元,比上年增长35.7%,其中传统邮政业务下滑趋势明显,新型业务充满活力。全国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3亿门,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突破1亿户大关,其中移动电话用户已达2357万户。全国县以上城市全部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我国电话网规模成为世界第二大网。目前,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10.6部/百人,其中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27.7部/百人,农村67%的行政村通了电话。中国电信数据通信用户达到153.5万户。
——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已分别达到88.2%和89.0%,有线电视入户数达到5000万户以上。
——由原邮电部、电子部、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分别建立和管理的国家公用电信网、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金桥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科学技术网等四个互联网相继进行了国际联网,获取了大量的国际信息。我国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68万户,公众多媒体用户达到52.5万户。我国上网的网民呈爆炸式的增长趋势,1990年底,上网人数10万人,到1998年6月底,网民达到117万人,年增长达300%。
但是,我国信息产业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现在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尽管我国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迅速,并取得很大成就,但是,其总体水平还不高,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还很大。
——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我国微机发展尽管迅速,但产量不到世界的1%,全国的产量还不及国外一家公司的产量。我国信息产业的结构“硬重软轻”,以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为主,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占的比重低;而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结构是“软重硬轻”,软件占的比重已超过硬件。我国信息产业这种不合理的结构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相对落后,自主开发能力薄弱。我国集成电路的设计、生产技术基本依靠进口。大生产水平只处于2-3微米、4-5英寸硅片的技术档次;1.2微米、6英寸硅片的技术生产线投产不久;目前刚建成0.5微米、8英寸硅片的生产线。而美国现在已达到0.25微米,2010至2012年可能达到0.05微米。总之,在技术上落后美国、日本等15年左右,相差3个发展阶段。我国软件技术也很落后,80%软件开发企业采用手工设计,较少采用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我国软件产品质量较差、功能单一,难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网络普及和应用方面落后美国20年左右。
——信息资源开发滞后,信息市场发育不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核心内容。而我国信息资源建设远远落后于网络建设,普遍存在规模小、范围窄、质量差、更新慢等问题,尤其是中文信息严重缺乏,真正在网上传播的商业化数据库很少。这就形成了有设备、缺信息的尖锐矛盾,人们叫“有路缺车、有车无货、有货质低”。造成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分散重复建设严重,建库一哄而上,建完了很少维护,又不更新、经营,结果成为死库。
我国信息产业在高速发展,取得骄人业绩的同时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待在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中加以解决。
五、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目标
我国信息产业有着辉煌的发展前景。据测算,到200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市场总容量将达1万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将增至6万亿元。国际舆论认为,1999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三大电脑市场;21世纪的中国将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市场。
为了占领这个巨大的市场、赢得这个巨大的市场,把辉煌的前景变为辉煌的现实,我国信息产业制订了跨世纪的战略目标:在本世纪末,把信息产业建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到下世纪初,建成我国最大的产业。这就要为全面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的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而奋斗。
《“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是我国提出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全面发展信息产业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它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绘制了一幅宏伟的蓝图。按照这一蓝图,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将分两步走。
第一步,到2000年,把信息产业建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具体目标是:
——电子信息产业,2000年建成0.5微米、8英寸集成电路专项工程,年生产集成电路25亿块,彩电普及率达60%,全行业工业总产值达到7000亿元,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销售收入达到6000亿元,从目前的居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第7位跨入前5位,初步实现由单一制造业向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转变和结构升级,大大提高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整体技术水平达到世界90年代初期水平。
——邮电通信业,作为要继续加强的四大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之一来发展。到2000年,电话交换机为1.74亿门,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10%,城市电话普及率达30-40%,移动电话达到1500万户以上,在全国建成“八纵八横”的长途光缆线路达到21万公里,扩建和完善卫星通信网,发展数据通信网,形成全国统一的通信网络体系。同时,加快接入网的建设步伐。新增的城市用户均采用光纤到路边(FTTC)或光纤到大厦(FTTB)等接入方式,将语音、数据和视频等信息的传输统一起来。
——信息服务业,作为要积极发展的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来部署,到2000年,信息服务业的增加值将达800亿元以上,占GDP的1%左右。
第二步,到2010年,把信息产业建成我国最大的产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具体目标是:
——电子信息产业,到2010年主要信息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计算机应用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普及程度有很大提高,培育成一批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初步建成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络(B-ISDN)技术为支撑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使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
——邮电通信业,到2010年基本建成现代化通信体系,并使电信的规模容量、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信息服务业,到2010年形成门类齐全的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国际化的信息服务体系,达到发达国家本世纪90年代的水平,为全国创造一个技术先进、标准较齐全、安全有保障、法规较完善以及改革配套、人才辈出的优良信息服务整体环境。
六、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
为了实现宏伟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适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发展战略。在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这几大根本性战略的同时,当务之急是采取以下战略性对策。
第一,加强对全国信息产业的宏观调控和法制建设。
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我国信息产业的宏观布局极为分散,由原来的电子部、邮电部、广电部、航天总公司和航空总公司等分别或交叉管理电子信息业、通信业、广播电视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等,从而造成行业、部门、地方、单位等信息机构各自为政,力量分散,重复建设,严重制约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针对这种状况,早在多年前江泽民同志就指出:“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问题,远远没有解决,造成严重的分散重复的现象。”他还一针见血地说,这是一种“顽症”,非下决心克服不可。因此,对我国信息产业的宏观布局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便成了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组建新的国家信息产业部正是克服这种“顽症”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它将在制定统一的信息产业的规划、政策和法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等方面发挥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的重要作用。新的信息产业部不仅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进作风,办事高效,而且要政企分开,不直接干预企业等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仅要发挥“看得见的手”——政府部门的统筹、规划和管理作用,避免部门分割、条块分割,而且要发挥“看不见的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下决心打破行业垄断,真正引进竞争机制。加强法制建设是信息产业发展的一项根本保证。在信息产业深化改革、改制重组的同时,应着手起草《电信法》等法律及其配套的法规、规章,并通过相应立法程序使之尽快出台,从而为我国信息产业跨世纪的大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第二,加快信息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改制重组。
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改组重组这篇大文章。
——在产品结构上,加快从传统的模拟技术为主,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过渡。我们要未雨绸缪,积极着手研究制定从模拟技术向数字化技术过渡的战略措施,同时,加快数字化技术和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应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可喜的是,有关部门已着手抓这项重要工作,1998年2月举办的“数字化产业最新成果小型展览”展示了新研制开发的一批新产品,其中有数字移动电话、中清晰度电视机、可使模拟式电视机直接接收数字电视节目的机顶盒和下一代ATM宽带交换机等。
——在组织结构上,加快企业的改制重组。电子信息产业的当务之急是积极推进大公司战略,消除分散,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战略性重组,建立精锐强大的国家集团军,并尽快形成以大公司为主体、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实施大公司战略方面,近几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取得进展。到1997年,长虹、联想、上广电、康佳、彩虹等10家大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已占全行业的27.5%。但是,比起世界级的大企业来,我国的电子企业的“块头”还太小。我国电子信息企业要抓住当前国内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走合纵连横之路,通过兼并、收购和重组,造就中国信息产业的航空母舰,以参与国际竞争。同时,要加快放开搞活小企业的步伐,小企业要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好”之路,成长为“小型巨人”;按照专业化分工的原则为大企业搞好配套服务,从而形成众星托月、以小促大、以大带小、共现辉煌的局面。电信产业的当务之急是实行政企分开和改制重组,下决心打破行业垄断,引进竞争机制。中国电信行业的高度垄断和官商衙门作风是社会各界反响较大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几年,联通等企业对中国电信形成的竞争压力,已明显地提高了各自的企业素质和竞争能力,这充分证明引入竞争机制不仅给新进入者以机会,同时促进了中国电信企业的机制变化和作风改进,最终受益的是整个中国的电信业和广大的消费者,这是中国电信业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市场结构上,加快从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相结合的国际化方向跨越。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的大趋势,只有勇于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我国的信息产业才能形成“气候”,才能增强国际竞争力。在这方面,北大方正集团树起了一面旗帜。方正以独特的科研优势,逐步占领了90%左右的国内印刷业市场和海外华人报业市场,已经成立了5个海外公司,成为全球中文电子出版系统最大的开发商和供应商。方正的成功凭的是“科研顶天,市场立地”的模式。这个模式恐也是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成功之道。
第三,大力发展软件产业。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关键。软件产业发展的水平,已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科技、军事和政治等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因此,软件产业已成为战略性产业。近10多年来,美国软件产业以年均28%的高速增长,一直居世界软件产业的领先地位。据美方统计,其软件产品已占领世界软件市场的70%,特别是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市场几乎被其垄断。
我国的软件产业发展很快,软件市场规模从1990年的2.2亿元猛增到1996年的92亿元、1997年的132亿元,软件企业达5000家之多。我国软件市场潜力巨大,在未来10年之内,软件产业可能成为整个信息产业的主导。但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仅微软公司1996年的软件销售额就达92.47亿美元,是我国同年软件市场销售总额的8倍多。我国的软件产业甚至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该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软件出口国。
我国软件产业面临严峻挑战,也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软件产业符合我国的国情:一是软件产业是低消耗、无污染,相对投入低(严格讲研究开发投入较高,生产投入低)、产出高的产业,可以弥补我国资金和天然资源的短缺。二是软件产业是知识和智力高度密集的产业,需要投入大量智力和脑力,而我国有丰富的智力资源,“有一支比较强的科技队伍,在规模、素质及系统工程经验方面,远远超过某些国家,这是我们很大的一个优势”。在软件强国美国,各软件企业中的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中华人比例相当高。在美国有一个形象的说法:“犹太人掌握美国的钱袋子,华人掌握美国的脑袋子。”据统计,目前我国有15万名软件开发研制、销售和服务的专业人员,加上有关部门和行业从事计算机应用的技术人员,总数达50万以上,其中70%是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另据统计,我国有计算机专业的博士点21个,硕士点113个,有220个以上的本科、100个以上的大专和100个以上的中专计算机专业的培训点,每年培养出数以万计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而现在美国拥有几百万软件人员仍感紧缺。如果我国软件产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加速培养和输送这方面的人才是不成问题的,并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重要就业渠道。三是软件产业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传统产业的改造,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发挥“倍增器”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提高国民经济的效率,降低消耗,利用已经形成的相当规模的钢铁、煤炭、电力、石油资源,创造出几倍于当前的国民生产总值”。
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人应该站在软件开发的前列。”这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采取有效的发展对策。
——要确立软件产业是战略性产业的地位,把软件产业作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给予有力的引导和扶持。印度软件产业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有力的扶持,早在1986年印度政府就提出“软件出口、软件开发和培训政策”。我国政府要在投资、税收、采购与装备、出口以及电子出版等政策方面向软件企业倾斜,给予优惠和扶持。
——要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是发展软件产业的重要保证;甚至可以说,自主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的保护,是软件产业、软件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发达国家已将知识产权从原来的纯法律范畴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其政府和企业把知识产权当作开拓和占领国内国际市场的法宝。我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法律环境不断改善,自1990年以来,我国先后发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专门受理、审查软件著作权的登记机构——中国软件登记中心。但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还很不如人意,一些地方制假和盗版活动猖獗,假冒和盗版产品泛滥,必须严格执法,加大整顿和打击的力度。
——重视人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人才是软件企业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以人才为资产,以知识为财富”是软件企业的最显著的特征。高技术企业的发展最需要两类人才: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和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企业的领头人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亡。如果微软公司没有比尔·盖茨会怎么样?如果英特尔没有葛鲁夫会怎么样?那将是不可想象的。目前我国人才流失严重,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我们要根据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原则,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人才创造性劳动的分配机制,对确有贡献的经营管理、技术开发和销售服务人员给予应有的优厚待遇。王选同志认为,职工认股权是激励职工十分重要的措施,使职工的实际收入与股票升降(代表企业的兴衰)直接相关。微软职工的工资并不高,但认股权的力度很大,有时是工资的2倍以上,微软依靠认股权造就了3000多个百万富翁。我国迫切需要在法律上进一步明确上市公司的职工认股权。
——要扶持一批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目前我国软件企业数量众多,而大部分规模小、装备差、管理无序,这种状况必须迅速改变。我们要扶持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软件企业,使之形成规模效应,有较强的自主开发和市场竞争力,创出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国外通过兴建软件园的方式、我国通过兴建软件基地的方式发展软件产业和扶持软件企业,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目前,通过评审认定已批准建立了五个软件产业基地,即北京软件园、沈阳东大软件园、济南齐鲁软件园、成都西部软件园和长沙创智软件园,其中北京软件园是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软件基地,下属中科院、清华、北大青鸟、北大方正、上地、中软等六个软件分园,联想、方正、同方、紫光、用友、中软、青鸟、四通、希望等15家名牌企业首批入园。我们应尽快建立发展软件产业的风险投资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软件企业;风险投资应与股票市场结合,即对国家重点支持、并符合上市条件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给予专门的上市指标和额度,优先安排其股票上市;同时加大国家对软件产业的投资力度。建立规范的质量保证体系,获得IS09000质量认证这一“绿卡”,是软件企业,特别是名牌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又一重要保证。有的专家说,检验中国信息产业成就的重要标标之一,恐怕就是要看今后若干年内,是否有世界级的软件公司的出现。中国软件产业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人们期待中国的微软、中国的比尔·盖茨的诞生。
在世纪之交,曾创造了5000年灿烂文明,又创造了近20年改革开放奇迹的中华民族,有足够的雄心壮志和聪明才智迎接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一定能在新世纪上半叶跻身世界信息大国、信息强国的行列,一定能较快地到达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文明彼岸!
标签:知识经济论文;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论文; 电子信息行业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信息化规划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信息化农业论文; 信息化时代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