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园林建设处 310013
摘要:植物造景是改善和美化人类生态环境最基本的景观设计手法之一。传统的植物造景指“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美丽的动人的画面,供人们欣赏。”为人们营造出绿色、温馨的生活气息。本文以杭州市城西休闲公园景观提升改造工程为例,简要阐述植物造景在景观提升改造工程的作用。
关键词:植物造景;景观提升;改造工程;作用
1、工程背景概况
杭州城西休闲公园位于杭州苗圃西区,南依西溪路,以北高峰为屏障,北临天目山路,东接汽车西站,西连花坞果园,总占地面积约26公顷。公园自2005年开始建设以来,已完成绿化栽植、水体营造、道路广场铺装建设等公园的主要景观建设。2008年6月,公园基础设施、道路、环境绿化等项目完工,但公园内的配套服务和管理建筑因土地性质问题未能实施。公园由于占地面积较大,缺少必要的配套服务设施及公园主题功能特色,导致公园整体景观效果显得单调,缺少特色和文化内涵,难以发挥公园的作用。同时,因缺少管理,公园内照明、垃圾箱等设施被人为破坏及偷盗情况时有发生,社会资源严重浪费。
2、实施构想
2015年,城西休闲公园配套用房建设及景观提升工程启动,项目依托现有的公园绿化骨架,通过补种一些色也新品种苗木,林下播种草花地被,水系沿岸种植水生植物和打造多品种鸢尾园等为主要措施,以改变局部地块植物景观单一的现状,突出色彩浓郁、粗狂精致相结合的植物景观,形成公园以秋色叶植物为主的景观特点。
古人云:“山借树而衣,树借山而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树之光辉。”植物无论是独植、群植、列植还是与其他景物配合都能形成植物造景效果。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建筑、山石、水体、植物是构成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在景观提升改造工程中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得到充分的应用。
3、实施内容
城西休闲公园提升改造的内容依据最小干预为主导思想。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公园的生态性原则、景观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四大基本原则:
3.1.生态性原则:城西休闲公园的前身是杭州园林苗圃,绿化基础相对较好,场地内保留了许多原有的大规格苗木,使得整个公园的绿化骨架非常饱满。除此之外,整个公园南北落差近15米,有良好的条件打造成既有坡地、台地和跌水,又高程变化丰富,植物群落多样的综合性景观群落。
在遵循生态性原则的基础上,根据美学要求,进行融合创造。不仅要讲究园林植物的现时景观,更要体现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和生长的景观效果,从而达到步移景异,时移景异,努力创造“胜于自然”的园林植物造景艺术。
城西公园提升改造过程中对植物材料的选择依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多采用乡土树种。树种的搭配,草本花卉的点缀,草坪的衬托选择利用乔、灌、草形成树丛、树群时,达到深浅兼有,若隐若现,虚实相生,疏落有致,开阔中有封闭,封闭中辟开朗,从无形之虚造有形之实,体现自然环境美。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态性原则,营造出健康、稳定的植物群落景观。
植物固有的生理学特性直接影响到植物造景的效果。在提升改造中,充分利用植物素材的线条、质地、色彩在视觉感受上的不同差别。对于局部郁闭度过高,植物景观单一,视线不通透,区块间联系不强,植物主题特色不突出的区域,依据植物盛衰荣枯的生理规律,利用花期、观叶期不同的植物搭配种植,使得同一地点在不同的时期产生不同的四时演变,凭借植物的生命力表现植物自身的景观美,从而创造了令人陶醉的植物造景效果。
3.2.景观性原则: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利用公园所处地带的地形地貌特征,自然植被类型、自然景观格局和特征特色,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植物配置的艺术性、趣味性,使之具有人性化和亲近感。
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颜色,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季节也会有不一样的季相变化。运用不同的种群色相,合理配置成具有一定美感的林相。在植物生长期内,用较多的品种,满足对色彩的需求,显示出季相的变化,按照植物的季相演替和不同花期的特点创造园林四时景观,使在不同的季节,在同一地区产生不同群落形象,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硕景累累,冬季枝干虬劲演变的园林景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城西休闲公园提升改造过程中,在现有的植被条件下,有选择的补充了各种四季观花、观叶的植物:如樱花、垂丝海棠、红枫、鸡爪槭、无患子、北美红枫、鸢尾、紫娇花、美人茶、春鹃等。
3.3.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用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维护、达到景观与风土人情及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
水是赋予环境灵性的重要景观元素,是唯一可动、可静、可有声音的材质,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园林中“血液”和“灵魂”。城西公园南高北低,落差近15米,现有的跌水景观于2008年已建成,因上游地块的生活污水、工业污水、雨水合流排至公园水体。导致公园的水体污染及淤积。此次提升改造主要通过截流污水、水系清淤、增加水循环系统及大量种植水生植物,改善公园水环境。城西公园现有水域面积约2万平方米,依据自然地势营造多处跌水,上游来水,通过跌水的物理过滤、沉淀等措施,将水汇入1.5万平方米的主水面,完成初步的水质净化。但最终的水质净化还是要依靠水生植物来实现。
水生植物是园林水景的重要素材,对丰富园林景观效果、创造良好园林环境、净化水体污染、促进水体自然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在改造过程中,根据现有水面的大小,种植水生植物。在水生植物配置时充分考虑近观、远观的效果,以达到丰富水体层次,美化水体环境,净化水质条件的目的。
在近观的水体中,注重植物自身的效果,对植物的姿态、色彩、高度有更高的要求,同事要注重水面的镜面效果。故水生植物种植时不宜过于拥挤,以免影响水中倒影及景观透视线。如黄菖蒲、香蒲、芦苇等以多丛小片栽埴于池岸、池边,形成疏落有致,倒影婆娑,自然野趣,水面上再点植适量睡莲,以丰富水岸的景观效果。
浮水植物与挺水植物的比例要恰当,一般水生植物占水体面积的比例不宜超过1/3;否则易产生水体面积缩小的不良视角效果。对生长过于拥挤繁盛的浮水、挺水植物,要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其蔓延。
在远观的水体中,尤其是大水面,城西公园的主水面面积约1.5万平方米,水生植物种植以营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观为主。水生植物种植注重整体且连续的效果,主要以量取胜,给人一种厚实、壮观的视觉效果。如黄菖蒲片植、荷花片植、睡莲片植、再丽花片植或多种水生植物群落组合等。
通过跌水、种植水生植物等物理、生物举措,依靠水生植物分泌出抑藻物质,破坏藻类正常的生长代理功能,迫使藻类死亡,以防止其带来的毒素。这样可以提高水体透明度,改善水质,促进水生植物与共生菌的生长,以达到减少公园水体富营养 化严重,水质恶化,藻类疯长,净化水体,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3.4.可持续发展原则: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遵循生态学原理,在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习性的基础上,保护、恢复和再造自然环境,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显现自然。合理布局、科学搭配,使各植物和谐共存,稳定,可持续发展。
鸢尾类植物根据不同性状,在园林绿化中常应用于岩石园、花境、园路边饰、与水际、湿地、山坡的片植或丛植。城西公园提升改造工程中,充分利用公园的地形优势,在公园西侧的林下空地,结合溪流水系打造鸢尾主题园,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主要品种有:德国鸢尾、西伯利亚鸢尾、蝴蝶花、射干、溪荪、黄菖蒲、马蔺等品种,再配以木质花架,木栈道等园林小品,从而形成具有植物特色的主题园。
参考文献:
[1] 苏雪痕 植物造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50]
[2] 唐学山等 园林设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41-42]
[3] 潘军标 中国传统园林造景手法及其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园艺••园林。2009(10):37
[4] 徐荣 园林植物环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93]
[5] 王世金,林晓英,尚雪英 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意境艺术美手法赏析, 现代园林。 2006(10):33-35
论文作者:杨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0
标签:植物论文; 公园论文; 景观论文; 水体论文; 水生植物论文; 园林论文; 造景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