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普及义务教育的经验与问题--基于广西两县的调查_人口问题论文

贫困山区普及义务教育的经验与问题--基于广西两县的调查_人口问题论文

贫困山区普及义务教育的经验与问题:基于广西两县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西论文,义务教育论文,贫困山区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面推进“两基”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首要任务之一,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难点仍然是在贫困地区,尤其是贫困的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结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援助项目“促进贫困县初等教育”中期审评活动,我们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金秀瑶族自治县和隆林各族自治县进行了为期各一周的实地调查。本文是在调查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期望通过对这两个县普及义务教育经验和困难的介绍,进一步坚定我们对这些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信心和认清这些地区普及义务教育中所面临的困难。

两个县的基本概况

1.金秀瑶族自治县

该县是全国最著名的瑶族聚居区域,坐落于大瑶山主体山脉上。全县总人口 14.39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1.25万,占总人数的77.5%, 瑶族人口4.8万,占总人口的33.1%。全县总面积为2513.44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7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7.3人,山区的人口密度则为每平方公里25人。1997年全县财政收入1898万元,财政支出则是446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30 元(1990年价格)。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该县在1985年被定为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

目前,该县有完全中学1所,在校高中生353人;职业技术学校1 所,在校学生140人;初中14所,在校初中生5466人;乡级中心小学11所,村级完小68所,教学点330个,在校小学生20230人。1997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5%,辍学率3.5%,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80%。 该县计划于2000年普及六年初等教育。

2.隆林各族自治县

隆林县也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县,全县总人口为33.9万,有壮、汉、苗、彝、仡佬5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7.65万人,占总人口的80%。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93.7%。该县位于广西、云南、贵州三省的交界处,90%以上的面积是石山,耕地面积少,40%的人口处于缺水的区域。全县总面积为3543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为95人。1997年,全县农村人均纯收入为1280元。目前有18万人处于贫困线下,约占总人口的53%。

该县1997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4.2%,适龄女童入学率为92.4%,在校生年辍学率2.8%,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为73.3%。 计划在2000年实现普及初等教育,2005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从上面的介绍中不难发现这两个县的一些基本特征:经济发展缓慢,地理环境恶劣,少数民族聚居,当地传统文化浓厚和群众生活条件差等。所以,在这些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较差,难度较大。然而,这些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怀和一些国际机构的援助下,通过这些县自身的艰苦努力,目前在普及义务教育方面也已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并形成了一些在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有益经验。

开展普及义务教育的经验

1.开展广泛的社会宣传,转变教育观念,实施依法治教。

由于交通不便,与外界的交流不通畅,以及文化传统的影响等,这两个县的人们对教育存在种种错误的认识。在隆林县的老百姓中,读书无用、重男轻女错误观念比较盛行,而且早婚早恋的现象也较多。在金秀同样存在类似问题。这两个县在大力开展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首先采取了广泛的社会动员和宣传,注重转变人们的教育观念,激发乡村干部、群众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家长送子女入学、社区和群众共同支持学校建设的局面。在开展宣传的过程中,这两个县还充分利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援助项目的影响,以外事促内事,更好地带动了本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宣传工作。除了采取多种宣传形式进行宣传外,隆林还采取发放入学通知书的形式,使儿童能够及时入学。金秀县还在全县的教职工中普及“三法一纲”的教育,并以此带动全县的义务教育宣传工作。

2.结合山区地理特点,采用多种办学形式, 努力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

这两个山区县结合居住分散的实际情况,在开办全日制小学的同时,还采取了其他多种办学形式。

(1)金秀县的办学形式

增开教学点:目前,全县有教学点330个, 其中一师一校的教学点有225个,而学生10人以下的教学点有85个。 这就为所有适龄儿童的入学提供了基本保证。

巡回教学:在个别特边远和偏僻的山区乡村,采取教师定时巡回,对儿童进行教育教学。例如,忠良乡有2位教师穿梭于4个巡回教学点之间,为每个点上的三、四位学生授课。

送教上门:对于少数地方只有很少学生,或者身有残疾而不能进校学习的儿童,则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或假期去学生家授课,以满足这些儿童的受教育需求。

开办民族寄宿班:面向僻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择优录取和特殊照顾相结合的办法,招收经济困难的农村子女入学。

(2)隆林县的办学形式

开办早、午、晚班等半日制的简易小学,使一些需要从事家务劳动的儿童也能接受到适当的教育。

对于家离学校较远的学生,设法安排高年级的学生住校,或者开办每天早上起连续6节课的“无午休学校”。

在普通学校中附设女童班,提高女童入学率,目前有11个小学女童班。

3.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贫困儿童的入学机会。

在金秀县,每学期开学时,各学校都对那些因贫困而面临失学的儿童采取减、免、缓交费的办法,同时大力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救助,借助“春蕾计划”和“希望工程”等项目资助部分困难学生,而且组织县教育局、妇联和团委等机关人员,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

在隆林县,为了确保困难家庭的儿童能够正常入学,各类学校在收费方面也采取了不少好的措施。对于孤儿或在乡村学校中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实现免费入学;对于一次性交费有困难的学生,采取缓、减的办法;对于无现金交费的学生,允许以农副产品折抵。同时,与民政部门合作,一起解决特困学生的衣食住行等困难。

以上措施都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家庭子女的入学问题,提高了这些学生的在校巩固率,降低了学生的辍学率。目前两县小学辍学率都低于 4%,这应该说是很了不起的。

4.在注重义务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 十分强调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一些贫困地区,人们往往只关心办学条件的改善,而对教育的质量问题却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事实上,教育的质量问题也是影响义务教育普及的重要因素。调查表明,这两个县的教育行政人员已经意识到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从抓教师队伍建设入手,利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援助项目的契机,组织开展一系列教师培训活动,以巩固和提高普及初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金秀县将县教师进修学校定为师资培训基地,将金秀镇小学定为教师实习基地,对教师进行提高学历合格率和教学水平两方面的培训。教师进修学校开设了中师函授班,每年都有将近100 人通过函授获得中师文凭。还开设各种短期师资培训班,例如非正规教育培训班,小学语文、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班,素质教育培训班,远距离教育教师培训班,教具制作与开发培训班,小学复式教学教师培训班和女骨干教师培训班等。还根据本地区复式班多的情况,在培训中将复式教学内容列为重点。在培训方式上注重运用电教手段,利用儿基会援助建立的教育资源中心开展培训,同时实行“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培训。1996和1997的两年间,全县共有1400多人次接受了培训。1997年,全县小学双科及格率由原来的73%提高到85%,小学毕业率达到95%。

同样,隆林县针对本县教师队伍文化和业务素质较差的现状,加大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以县教师进修学校为基地,开展长、短期相结合的教师学历补偿教育和继续教育。对岗前、岗中和换岗教师进行短期培训,两年时间内开展了23期培训,接受培训的人数达925人次。同时, 鼓励有合格学历的人加入到教师行列,委托师范院校为本地代培教师,充实和提高全县的教师队伍。这种种措施,稳定了教师队伍,并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发展。

5.结合本地实际,改革教育教学,提高教育的地方适应性。

这两个县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都开展了适应本地区情况的教育教学改革。金秀县在1997年专门举办了一期素质教育培训班,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本地需要的一些改革举措。例如在一些乡镇的中心小学开设英语课,在全县各个中心小学开设活动课,在该县的三角乡中心小学推行民族教育综合改革实验。该实验在强调文化课教学的同时,在各个年级的教学中渗透了劳动技术教育,例如开设缝纫、刺绣、甜茶种植、绞股蓝种植、中药材种植等劳动技术课,使学生能获得一些实用的技术,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校与当地社区的联系。

隆林县也采取了与金秀县类似的方法,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种养、编织和土特产加工等方面的课程。

尽管这些改革还没有提升到较高的层次和产生很大的效应,但我们认为,在贫困的山区能注意处理发展和改革的关系,开展一些改革的实验,确是难能可贵的。

正是上述种种努力,这两个少数民族县近年来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金秀县的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由1995年的87.5%提高到1997年的95%,辍学率由1995年的7%下降到1997年的3.5%。隆林县的入学率则由1995年的87%上升到1997年的94.2%,辍学率由6.9 %下降到1997年的2.8%。其余各项教育指标也都有明显的进步。

实现普及义务教育所面临的两个问题

1.教育经费的短缺和办学条件的简陋以及群众生活困难,仍然是阻碍这些地区义务教育普及的首要问题。

这些年来,通过县自身的努力和一系列的项目援助,如“义务教育工程”、“希望工程”、“雏鹰行动”和“扶贫工程”等,在办学条件上,这两个县都有很大的改观,但问题是,这两个县仍然是国家级贫困县,教育经费只是有一定的增长,需求与投入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目前金秀县全县校舍中还有11000平方米的危房,生均校舍面积只有3平方米,生均图书只有0.8册,教学仪器设备基本没有。 隆林县按国家规定的实施义务教育必备的办学条件估计,目前小学仍缺58484 平方米校舍,教学仪器和图书也几乎是空白。

目前这两个县的群众生活还十分艰难,在收入上比过去有了一定的增加,但缺乏可靠的保证,受市场变动因素的影响十分明显。1997年因农副产品价格波动,这两个县的农民实际收入都较大幅度地减少,并直接影响了送子女入学。虽然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使面临辍学的学生仍留在了学校,但由于学校为学生垫付了书杂费,又使本来就紧张的学校办学经费进一步陷于困境。

所以,如何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和增加外部援助,以彻底改变这些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基本条件,仍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

2.正确对待数量发展和质量提高之间的关系, 是影响已有普及成果巩固和提高的重要方面。贫困地区在推进义务教育普及的进程中,必须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从这两个县的调查来看,就全县的整体情况而言,在处理义务教育普及中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上,总体上还是很不错的,但就局部而言,两个县中都存在着不平衡性。

普及义务教育,我们强调的是“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这在中心小学和村完全小学,基本上能够达到这些要求。但对于一些教学点而言,尤其是处于偏僻的教学点,则很难达到这些要求。这些教学点大多是“一师一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很难获得较多的信息,接受培训的机会也很少,因而,教育教学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在金秀县,一些教学点毕业班的双科合格率还不到20%,小学升初中的比例不到40%。隆林县曾在一个乡用1995年的小学升学考试试卷测试教师,结果语文合格率为68%,数学合格率为54%。产生学生辍学的一个原因就是学校教育教学没有吸引力,学生和家长认为学不到有用的东西。调查中也发现,一些山区教师目前还没有意识到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必要性,一些校长也提不出旨在改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具体建议。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普及义务教育中的质量问题。质量不仅是巩固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更是普及义务教育的动力。在追求普及率的同时,还要充分注意普及质量的提高。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在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产生应有的作用。就贫困地区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质量比数量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标签:;  ;  ;  ;  ;  

贫困山区普及义务教育的经验与问题--基于广西两县的调查_人口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