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材料探究式学习——几则案例材料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材料论文,地理论文,案例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材料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问题情景的引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蕴含丰富地理信息的材料,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主动获取地理知识、发展地理思维,进而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由于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探究材料,而使学生在缺乏自主探究学习意识和习惯、现有教材缺乏探究空间的情况下,课堂教学中的经常性探究有了保证,也极大地促进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材料探究学习中,学生的探究过程其实质是,学生面对问题情景进行问题的假设与验证并最终得出一定知识结论的过程。如针对我国的人口问题,从我国人口增长、年龄构成、城乡结构、人口素质等5个方面收集了丰富的材料,让学生依据材料从这些方面探究我国的人口问题,这样,学生面对的材料是有指向性的,学生的探究过程比较顺利。事实上,如何使材料富有针对性,正是教师作为探究学习促进者与支持者的很好体现。
将材料探究式教学引入地理复习中,不但使学生增强对地理材料的综合分析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将地理原理运用于地理实际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应对高考,更重要的是通过材料探究式的学习,使学生提高其地理素养,今后更好地应对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下面以几则案例来具体说明如何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探究分析。
【案例1】根据长江流域20世纪50年代与90年代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面积、洞庭湖与鄱阳湖湖泊面积等资料,要求学生分析1998年洪灾的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探究方法:综合分析 学生在对材料进行初步感知后,可以从中获取这些信息:长江上游地区的草场退化、中游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下降、中游地区湖泊面积萎缩、下游地区输沙量巨大。如果对这些感知的信息进行深加工,学生还可以认识到,造成洪灾的人为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的过度放牧、滥砍乱伐造成了上游的草场退化、中游的森林覆盖率下降,进而加剧了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使河道淤积、湖泊面积萎缩,从而造成1998年的特大洪灾。理解了洪灾的人为原因后,学生对其防治措施就能迎刃而解了。
【案例2】收集我国东部地区从北至南部分城市1月、7月平均气温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转绘成柱状图,计算冬夏季节表中5个城市中气温最低城市与气温最高城市的温差,并从图中观察比较两幅图的气温变化幅度,最终发现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特征。
探究方法:数据绘图 地理教学中常常要用到地理数据,这些地理数据是自然环境地域差异性的具体体现。由于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呈现一定的地带性规律,因此,很多地理数据并非杂乱无章,而是蕴含着一定的地理特征或规律。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些带有规律性的地理数据,引导学生揭示其中的地理特征或规律。数据绘图策略,即教师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地理数据转绘成图表,使其形象化,进而分析比较并概括出一些地理特征或地理规律。
【案例3】提供一组有关加拿大人口的材料,包括加拿大与其他国家人口面积比较表、民族构成图、人口分布图,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归纳加拿大的人口方面的特点。
探究方法:专题分析 将围绕一定专题教学内容的材料同时呈现给学生,既可使教学内容系列化,有利于学生的信息存储,也使学生的思维容量得到提高。在学习人口这个专题时,给学生提供这则材料,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后能比较容易地得出结论:①加拿大是移民国家;②加拿大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③加拿大人口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南部。
【案例4】提供非洲河流分布图与非洲降水量图,请学生分析非洲河流地区分布差异以及与降水量分布的内在联系。
探究方法:比较分析 通过提供反映不同地理要素的地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究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得到迁移。对这则材料,教师先要求学生观察非洲河流分布的地区差异,再启发学生对照非洲降水量分布图,从中发现两者存在的内在联系。学生经过这样的引导,能较顺利地发现具有上述意义的地理规律:(在地形相同的条件下)一般降水量丰富的地区,河流分布较密集。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地理学科最基本的学科目标之一。《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在其所列的地理技能目标中,把发展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处理资料、分析资料、评价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作为培养目标。材料探究式学习正是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学生探究的目标之一。上述的这几则案例材料探究均较充分地体现了这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