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输血技术在血液保护中的应用论文_孙丽丽

自体输血技术在血液保护中的应用论文_孙丽丽

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呼兰分站 150500

摘要:目的:探究自体输血技术在血液保护中的相关应用及保护机制。方法:根据患者意愿及患者身体状况分为自体输血组与异体输血组。自体输血组采用的是自体输血技术,主要包括回收式自体输血、储存式自体输血及稀释式自体输血,对于异体输血组则采用常规的异体输血方式。根据患者术后的各项生理数据及输血费用,判断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对两种输血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自体输血患者的输血费用明显低于异体输血组,其他生理数据显示也基本优于异体输血组。因此自体输血能够在血液保护中起到积极作用,且具有较高性价比,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自体输血技术;血液保护;应用对象及范围

自体输血的概念在我国其实已经引入了很久,技术也相对成熟,但是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应用,这是因为大家对于输血过程中的疾病传播及输血后的不良反应知之甚少。自体输血指的是在患者需要输血时采用自身体内的血液进行输血,主要有回收式、储存式和稀释式三种方法。自体输血优点很多,但也有其局限性,总得来说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输血方式。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为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并需要进行的手术患者共149例,其中49例患者采用的是自体输血,为自体输血组,100例患者采用的是异体输血,为异体输血组。自体输血组中有男性21例,女性28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33岁;异体输血组中有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16-73岁,平均年龄3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输血要求,且所有研究内容均经过患者或患者家属的同意,并签订相关的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根据患者意愿及患者身体状况分为自体输血组与异体输血组。自体输血组采用的是自体输血技术,主要包括回收式自体输血、储存式自体输血及稀释式自体输血,对于异体输血组则采用常规的异体输血方式。根据患者术后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传播疾病的风险率、预后效果及输血量和输血费用,对两种输血方法进行比较,并判断两组患者的疗效。此次研究数据采用 SPSS 11.0 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各方面比较结果

49例自体输血组的患者经过各种不同的自体输血方式,其用血量、血费明显低于异体输血组的患者,而且不存在传播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和发生输血反应的可能性,预后效果很好。而100例异体输血组患者输用异体血用血量明显高于自体输血组患者,血费及血型,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等检测项目的费用明显高于自体输血组患者费用。自体输血组无明显不良反应,而异体输血组发热4例(4%)、皮肤瘙痒2例(2%)、心动过速1例(1%),不良反应率为7%。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两组患者疗效评价

结果显示,自体输血组患者术后Hb、Hct 水平明显优于异体输血组,输入异体血量明显少于异体输血组,这表明自体输血更有利于血液指标快速回复。且自体输血节省了许多采用异体输血的患者从化验血型、抗筛检测及血交叉实验、复查供者血型一直到输上异体血液的时间,以及对于大量输血超过2000mL以上的患者,医护人员往返于血库与手术室之间的取血的路程耽误的时间,这对于严重失血的患者的生命安全无疑成为了一种保障。因此总得来说,自体输血的疗效要比异体输血好。

3.讨论

3.1自体输血技术综述

这里对自体输血技术从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分别是自体输血的对象和禁忌及自体输血的方式。首先是自体输血的对象,自体输血适用于以下四类人群:身体状况好,准备择期手术,而预期术中出血多,需要输血者;孕妇和计划怀孕者(避免生孩子或剖腹产时输异体血);有过严重输血反应病史者;稀有血型或曾经配血发生困难者等。自体输血自然也存有许多的禁忌,以下几种情况绝对不能进行自体输血:血液受胃肠道内容物、消化液或尿液等污染者;血液可能受恶性肿瘤细胞沾污者;有脓毒血症或菌血症者;全并心功能不全、阻塞性肺部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或原有贫血者;胸、腹腔开放性损伤,超过4小时以上者;凝血因子缺乏者等。上述几点是医师在对患者进行自体输血一定要查看的问题,否则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接下来说明自体输血的方式,前言提到自体输血分为三种方式,即回收式、储存式和稀释式。回收式自体输血可分为外伤时回收式自体输血、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和术后回收式自体输血[2]。常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机,经抗凝和过滤后再回输给患者。回输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一般仅能回输术后6 h内的引流血液;稀释式自体输血即临手术前自体采血,用血浆增量剂去交换失血,因而病人的血容量保持不变,而血液处于稀释状态。所采取的血,可在手术中或手术后补给,此类方法对于没有禁忌症的患者均可使用;储存式自体输血为在术前将自身的血液或血液成分预先采集后储存,以备需要时使用。采血量由临床医师根据患者耐受性及手术需要综合考虑。采血时间受患者住院天数限制,一般在手术前 3 ~ 10 d进行,最后一次采血时应在手术前72 h。

3.2血液保护及自体输血的优点

血液保护是指通过改善生物兼容性减少血液中某些成分激活,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以及应用血液保护药物和人工血液等各种方法,降低同种异体输血需求及其风险,保护血液资源。血液保护方法有3种:自体输血、减少出血、成分出血。自体输血技术幷非新技术,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医疗器械的发展,自体输血逐渐被异体输血取代。随着异体输血的大量开展,逐渐暴露出异体输血存在的潜在风险,它会传播传染病(如 HBV、HCV、HIV等),因此自体输血又被重新认识和重视起来。就优点而言,自体输血可以避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肝炎、艾滋病、梅毒等,同时不需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合试验,可避免同种异体输血产生的抗体抗原免疫反应所致的溶血、发热和过敏反应,另外还可避免同种异体输血引起的差错事故。反复放血,还可刺激红细胞再生,使病人术后造血速度比术前加快。从医院的角度,还能缓解用血压力[3]。总之,自体输血科学、合理、安全、经济、易行。近年来,这项技术在我国部分医院也已得到迅速发展。自体输血虽也有其局限性,但总得来说可以弥补血源不足、避免同种免疫及输血传播疾病,节省患者医疗经费,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林锋,张雅玲.术野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在麻醉手术期间血液保护中的应用[J]. 浙江创伤外科,2015,20(03):586-587.

[2] 郑英,孔文兵,孙玉华,等.储存式自体输血在择期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与血液保护[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08):690-691.

[3] 贾福苏,陈进凡,李萍. 自体输血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J].西部中医药,2014,27(07):96-97.

论文作者:孙丽丽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6

标签:;  ;  ;  ;  ;  ;  ;  ;  

自体输血技术在血液保护中的应用论文_孙丽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