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及其争议_平均利润率论文

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及其争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律论文,平均利润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2)09-0009-05

一、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指出,“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从而同被推动的总资本相比,会相对减少,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内部所特有的生产方法的日益发展,一定价值量的可变资本所能支配的同数工人或同量劳动力,会在同一时间内推动、加工、生产地消费掉数量不断增加的劳动资料,机器和各种固定资本,原料和辅助材料,——也就是价值量不断增加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从而同总资本相比的这种不断的相对减少,和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是一回事。这也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另一种表现,而这种发展正好表现在:由于更多地使用机器和一般固定资本,同数工人在同一时间内可以把更多的原料和辅助材料转化为产品,也就是说,可以用较少的劳动把它们转化为产品。与不变资本价值量的这种增加——虽然它只是大致地表现出在物质上构成不变资本的各种使用价值的实际数量的增加——相适应的,是产品的日益便宜。每一个产品就其本身来看,同较低的生产阶段相比,都只包含一个更小的劳动量,因为在较低的生产阶段上,投在劳动上的资本比投在生产资料上的资本大得多。”于是,“资本主义生产,随着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的日益相对减少,使总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由此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在劳动剥削程度不变甚至提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会表现为一个不断下降的一般利润率。因此,一般利润率日益下降的趋势,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这并不是说利润率不能由于别的原因而暂时下降,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证明了一种不言而喻的必然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一般的平均的剩余价值率必然表现为不断下降的一般利润率。因为所使用的活劳动的量,同它所推动的对象化劳动的量相比,同生产中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量相比,不断减少,所以,这种活劳动中对象化为剩余价值的无酬部分同所使用的总资本的价值量相比,也必然不断减少。而剩余价值量和所使用的总资本价值的比率就是利润率,因而利润率必然不断下降。”[1]针对这一规律,不少学者尝试着测算利润率尤其是平均利润率的历史变化。然而,这一研究需要获得足够的经验数据,而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没有一个资本家会想到对自己的企业进行符合理论研究的结论和适应理论研究需要的计算。国家统计部门也无法并且一般也不会去要求企业提供相关的数据。而且国家相关部门和社会调查所获得的企业数据往往是以企业“自己的未经核实的报告为根据”[2],甚至是虚假的数据。①因此,在这样的数据上进行实证研究,就使我们至多只能粗略地进行平均利润率变化的考察。不过,除了勉强用几乎不能用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外,还可以从一些资本家和企业管理层的感受这个侧面来了解平均利润率的变化情况。例如,资本家在使用加成定价方法时,如果所加的成数与几十年前不同,就可以说明几十年来一般利润率水平发生了变化。再如,目前整个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利率低微、利润单薄、回报有限的微利时代,[3]西方国家企业管理层感到盈利压力比以前重得多,不得不拼命工作以完成收入指标。[4]这些来自生意场上的感受也足以说明一般利润率水平的下降趋势。

二、关于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争论

部分学者对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提出质疑。日本学者置盐信雄(Okishio)认为,资本家考虑是否引入一项新技术的准则,不是这项技术是否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它是否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因此,除非实际工资率上升到足够高的水平,否则资本家引进的技术创新就不会降低一般利润率。置盐信雄的这个结论被称为置盐定理。有学者认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与剩余价值率的提高通常是同步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同样是资本积累的过程,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既存在着提高利润率的因素,也存在着阻止利润率下降的因素②。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结果并不是提高所有人的所用资本量,技术进步也并非只有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一类。即使实际工资没有变化,但当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商品价值的下降会带动可变资本价值的下降,从而提高了实际剥削率,并进一步抑制利润率的下降。这些学者认为,马克思没有意识到现代社会一些有助于抑制平均利润率下降的重要因素,如资本周转速度越来越快、非生产领域的投资比重不断增加等。③这些学者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增量相对于剩余价值的增量所组成的独立的所谓数学模型,证明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增加超过剩余价值的相应增加的情况下利润率也会下降,因而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前提在利润率下降的情形中并不必要。[5]资本的技术构成是逐渐提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以价值表示的资本的有机构成也会提高,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降低机器的价格,进而抵消其数量的增长。[6]而新增投资既可以是资本密集型的,也可以是劳动密集型的,尤其是在经济体系中仍然存在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更不能认为资本家的新增投资只会用于机器而不会用于劳动力。[7]还有学者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引用过琼斯的观点,即产业部门的多样化会刺激资本积累,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对琼斯所提到的这一利润率下降的抵消因素加以采纳,因为马克思可能意识到,如果考虑产品创新而导致的产业部门多样化问题,则其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结论将为之动摇。[8]

当然,还有很多学者支持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有学者认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20世纪50-70年代平均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原因。[9]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是该规律发挥作用的有力证据。虽然反作用趋势的存在使利润率并不总是沿着线性的趋势下降,而是在一些时期处于潜伏状态,在另一些时期表现得或强或弱,甚至以危机周期为表现形式,但由于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现有劳动时间的限制,所以从长期来看,平均利润率必然呈现下降的趋势。[10]④另一个支持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思路是:假设剥削率达到最大值,即工人劳动后一无所得,此时平均利润率仍是呈现下降的趋势。虽然通过采用新技术,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但当新技术普及以后,超额利润将会消失,所有的资本家仍然只能占有平均利润。生产率的提高可能降低若干时间后购买机器所耗费的成本,但不可能减少现在资本家为购买机器而支出的费用。⑤因为过时而导致的贬值同利润率不断下降一样,一直困扰着资本家。⑥事实上,为了保持在市场竞争中的领先地位,资本家会不断追求技术创新,而这些技术创新并非都是资本密集型的,某些技术创新的结果必然是要求更多的生产资料。经验表明:对物质资料的投资在事实上要比对劳动力的投资增长得快。[1]

三、有关争论的简评

第一,置盐定理并不成立。其主要问题是,以所谓的成本准则取代利润准则,完全忽略了资本家对于利润的追逐。由于过于关注成本,置盐信雄忽略了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分,忽略了商品中所包含的剩余价值和商品价值本身的变动。实际上,个别资本家引进技术创新主要是为了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然而竞争会导致其他资本家相继跟进,并最终导致超额剩余价值的消失和平均利润率的下降。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平均利润率下降,并不意味着前者就是后者的唯一原因。因此,用列举其他导致利润率下降的原因的方式不能从逻辑上否定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尤其是价格变动不能作为利润率变动的原因,因为价格是因变量而不是自变量。第三,考察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时,不能只看固定的不变资本,而不看流动的不变资本即原材料。如果等量的可变资本不能用来加工更多的流动不变资本,从而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则很难让人信服此时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第四,资本家追求的是剩余价值的量或利润量,而不是剩余价值率或利润率。剩余价值率高并不意味着利润量大或利润率高。低剩余价值率时可能有高利润率,而高剩余价值率时可能有低利润率。在一个国家从不发达到发达的不同阶段,以及在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比较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现实。同样,如果能增加利润量,则利润率低一些也无妨。对于理性的资本家来说,新积累的少量资本如果不能在达到原有一般利润率水平的方式下使用,那么在较低利润率水平上使用这些资本,也比零利润率地闲置它们强。因此,即便这些新积累的少量资本采用劳动密集型的方式,它们的利润率通常也较低,否则就会有大量的新资本进入并参与利润的分割。正是由于这些新积累的资本因为没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而不能像原资本一样有效地使用,因而它们并没有真正参与利润率的平均化。因此,尽管这些新资本的确拉低了利润率,但是这些新资本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一般利润率下降的规律无关。第五,如果竞争会迫使生产资料的数量在增加的同时,其价值不变甚至会减少,那么这种竞争也一定能够迫使利润率下降。而且正好相反的是,正是“因为利润率的下降和资本的生产过剩产生于同一些情况,所以现在才会发生竞争斗争。”[12]第六,即便存在剩余劳动力,资本家仍会主要投资于机器而不是劳动。否则,当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失业大军后,也就不会有机器的改进了。而历史证明,机器的不断改进即资本家不断地投资于新机器,从而将大量的工人不断地抛入失业大军,才得以形成大量的相对过剩的剩余劳动力。第七,琼斯的产业部门多样化的观点只是表明,“尽管利润率下降,积累的欲望和能力仍然会增加。”[13]琼斯甚至认为,在利润率低时,积累的速度通常会比人口增加的速度快;在利润率高时,积累的速度通常会比人口增加的速度慢。因此,这里根本谈不上产业部门的多样化可以抵消利润率的下降。实际上,产业部门多样化所带来的非生产性劳动使利润率下降得更快了。⑦

四、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一个模型分析

五、平均利润率必然下降的一个根本原因

上述基于某个资本的分析对于具有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从而对于社会总资本来说也是适用的,因而可以用于说明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此外,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全部资本的利润率从而平均利润率必然会向下趋于零,或者在某些时候降到零以下。不妨假定利润率始终大于某个极小的正数。我们取这个正数的一个固定部分记为a,作为积累率。积累或规模扩大的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不断扩大从而资本家发财致富的手段,是资本家的个人目的,包含在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趋势中,并且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它对于任何单个资本家来说都成为一种必要。[14]当然,对于单个资本家来说,一个极小的积累额不足以用于扩大再生产,但对社会总资本来说,一个极小的积累率也足以用于扩大再生产。即

注释:

①由于税收原因或为了证明低工资的合理性,资本家的公司总是尽其所能地向政府或工人低估利润;同时,为了提升股票交易值和借入能力,却又经常向股东高估利润。(克里斯·哈曼:《利润率和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10期)

②这些因素包括劳动生产率比工资率提高得更快、节约、技术引进以及对外贸易等。

③这些学者认为,单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不足以导出利润率趋于下降的结论,除非资本有机构成上升没有限度,而剩余价值率上升存在一个限度。由于竞争的压力,劳动生产率加速提高,尽管生产资料的数量可能有所增加,但其价值也会不变甚至会减少。

④马克思已经认识到生产率的提高会降低用于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在工作日中的比重,从而对他所表述的规律形成“抵消影响”。资本家可以攫取更多的用于生产利润的工人劳动,形成一个增加的“剥削率”,而不必削减工人的实际工资。但是,这种反向影响的作用是有限的。通过提高生产率,维持工人生存的劳动时间可由每天的四小时缩短为三小时,却不能由四小时缩减为负一小时。与此相反,将工人的过去劳动转化为生产资料的更大的积累则没有限制。随着剥削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利润流向资本,为未来的积累增加了潜能。

⑤如果技术进步使得这些投资的现值只是以前的一半,那么资本家必须支付自己的利润去抵消那笔损失。

⑥美国在1991-1999年的投资翻了一番。当泡沫破裂时人们才发现,在实体经济的巨大投资,如已经开展的光纤通信网络,可能从未获利。每个大型公司为了获得投机利润,都在故意夸大自己的利润,而实际上,它们宣布的利润要比真实利润高出50%左右。

⑦赛克和图纳克认为,1948-1989年间,“马克思所讲的利润率几乎下降了1/3;公司的利润率下降得最快,甚至高于57%。利润率的更迅速的下降可以用非生产性劳动与生产性劳动比例的相对提高来解释。”莫斯利的结论是:从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经济中的传统利润率要比马克思所指出的下降得更快,前者是40%,后者是15%~20%。莫斯利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非生产性劳动水平的提高是阻止利润率充分恢复的主要原因。(克里斯·哈曼著,丁为民、崔丽娟译:《利润率和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10期)

⑧马克思指出,“对资本说来,只有在机器的价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机器才会被使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68页)

⑨这是因为,“不管机器生产怎样靠减少必要劳动来提高劳动生产力,而以此扩大剩余劳动,它只有减少一定资本所使用的工人人数,才能产生这样的结果。机器生产使以前的可变资本的一部分,也就是曾转变为活劳动力的资本的一部分,转化为机器,即转化为不生产剩余价值的不变资本。但是,例如从两个工人身上榨不出从24个工人身上同样多的剩余价值。24个工人每人只要在12小时中提供一小时剩余劳动,总共就提供24小时剩余劳动,而两个工人的全部劳动只不过是24小时。”(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51页)

⑩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就恰恰意味着:“降低利润率,使现有资本贬值,靠牺牲已经生产出来的生产力来发展劳动生产力。”(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8页)

标签:;  ;  ;  ;  ;  ;  ;  ;  ;  

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及其争议_平均利润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