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少数民族发展的新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少数民族论文,新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种族问题历来是美国政府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由来已久,原因也很复杂。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种族问题的实质则是由于各少数民族与多数白人之间社会经济地位的悬殊而产生的一种冲突和失调。进入80年代以来,这种冲突和失调并未得到缓解,众所周知的洛杉矶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同时,少数民族的生活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与白人相比,差距仍很大。本文试图分析一下80年代以来美国少数民族在人口数量、人口构成和分布、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等方面出现的一些新变化。
一、美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变化
根据美国人口统计局的统计:近年来美国人口的数量一直在不断增加,每年的增长速度大约为10‰,而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速度则要快得多。从表一中可以看出:1990年美国的总人口为248,710,00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达60,500,000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4.4%。少数民族中的黑人大约有29,986,000人,占美国总人口的12.1%;拉美人大约有22,354,000人(其中墨西哥人为13,400,000人,波多黎哥人2,700,000人,古巴人1,000,000人,其他中、南美洲国家人大约5,000,000人),占美国总人口的9.0%;亚裔人为7,274,000人,占美国总人口的2.9%。在整个80年代,美国这三大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的速度都很快,尤其是亚裔人和拉美人。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黑人、拉美人和亚裔人的生育率普遍高于白人的生育率;二是移民的不断增多——它将是美国少数民族人口继续增长的主要“引擎”。
表一 1970-1990年美国各种族人口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美国人口统计局。
说明:还有一些种族表中未列出,所以,“合计”一栏并不等于各种族人口之和。
根据美国人口统计局的统计:80年代,作为合法的、非法的侨民或难民进入美国的移民超过800万,相当于美国人口增长的三分之一。这种移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追溯到美国1965年的移民立法,它有效地减少了来自欧洲和加拿大的移民配额,而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移民配额,结果使来自亚洲国家的合法移民数量从60年代的13%增加到80年代的44%左右,来自拉美国家特别是墨西哥的合法移民占40%,而非法移民的数量几乎与合法移民一样多。所以,来自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的许多非法侨民,以及来自东南亚、古巴和其他国家的难民,作为移民的一部分也是美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移民改革与控制法案”的目的,是为了遏制进一步的非法移民,但据估计,今后每年仍将有10-30万的非法侨民移入。80年代的移民已使美国人口统计局修订了未来人口增长的规划,将2000年的美国人口规划从268,000,000人增加到275,000,000人,这项1992年12月编制的规划设想美国每年的净移民人数为88万人(包括20万非法侨民),而1989年的早期规划曾设想每年的净移民人数为50万人。
从表一中还可以看出:在过去20年当中,美国少数民族和白人之间的人口增长率存在着很大差别,每一个主要少数民族的人口增长速度都大大快于白人。80年代亚裔人的人口增长率达到107.8%,其中大约有四分之三是来自移民,以前来自亚洲的移民主要是日本人、中国人和菲律宾人,但近年来涉及的国家更多,包括印度、韩国、越南等。80年代拉美人的人口增长率达到53%,其中大约有一半是来自移民,其余的则是自然增长。尽管亚裔人和拉美人是美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少数民族,但由于其人口基数很小,所以人口总数仍不多。相反,黑人的人口总数则仍占绝对优势,80年代黑人的人口增长率为13.2%,其中大约六分之一是来自非洲和加勒比海的移民,其余的则是自然增长。虽然近10年来美国黑人的生育率已经下降,但自然增长率仍很高。
总之,80年代以来,美国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有了进一步的增加,人口增长的速度明显快于白人。
二、美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状况的变化
尽管美国少数民族人口几乎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他们在全国的分布则很不平衡。历史上,外国移民常常居住在那些传统的“入港”(Port-of-entry)地区或已经是其民族大量集中的地区。美国本土出生的少数民族则常常沿着老的移民路线流动,因为对他们来说,朋友、家庭的依恋比经济机遇更重要。然而,这种刻板模式在80年代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少数民族在80年代的再分布模式既有别于以前的分布模式,也不同于白人的再分布模式,而且这种再分布模式进入90年代以后仍在继续。
首先,从不同的区域和都市化地区的分布模式来看,美国少数民族的分布与白人存在着很大差别。根据美国1990年的人口统计资料,白人在南部地区所占的比例为72%(大致接近白人占全国人口四分之三这一平均水平),在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所占的比例增加到83%,而在西部地区所占的比例则下降到67%,在西部的大都市化地区(人口超过100万)白人所占的比例甚至下降到63%。这与北部的非都市化地区形成鲜明的对比,那里的白人所占比例达到96%。当然,这一分布模式掩盖了个别都市化地区和非都市化地区中所存在的更大差别,而80年代美国少数民族-白人的发展模式更加剧了这种差别。从表二中可以看出:美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于迅速发展的大都市化地区(37.0%)和西部地区(53.4%)。事实上,西部大都市化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了59%,几乎是美国全部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的两倍。
表二 1980-1990年美国不同地区少数民族-白人人口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人口统计资料整理。
从表二中还可以看出:美国三大少数民族都对上述发展模式作出了贡献。黑人和拉美人在西部地区的人口增长率最高;同时,三大少数民族在大都市化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也是最高的。当然,各个少数民族之间也存在着细微差别,其中拉美人的人口增长在“阳光带”(美国学术界通常将南部和西部地区称为“阳光带”,而将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称为“雪带”)的大都市化地区最集中,说明这些地区是拉美移民的主要目的地;亚裔人的人口增长则集中于所有的大都市化地区,反映出这些地区是受过较多的教育、拥有一定的技能、并对主流的就业机会作出反响的亚洲移民的目的地;黑人则背离了过去的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离开东北部和中西部的那些大都市化地区,而移居到南部的大都市化地位和西部的各种规模的社区中去。这种模式表明:越来越多的黑人已上升为中产阶级,他们所遵循的移民路线与白人更为一致。
尽管黑人、拉美人和亚裔人的地理分布存在着差别,但他们又完全不同于白人在各大区域和都市化地区中的分布。几乎有一半的白人分布于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同时有一半以上的白人居住在大都市化地区之外的地方。而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在北部地区的不足三分之一,同时几乎有三分之二的少数民族居住在大都市化地区。美国这种少数民族一白人的分布差距在整个80年代都在增大。主要原因是白人的人口增长速度比较缓慢、地理分布差别较小。尽管80年代美国白人中出现了从“雪带”迁移到“阳光带”的小小变化,主要是由于与各类地区的兴衰相联系的错位所引起的,还有许多老年白人流向所选择的退休社区也促进了上述迁移变化。但总的说来,美国白人的人口增长速度要比少数民族更有节制,在南部和西部地区的分布也比少数民族更趋平衡。
其次,从单个的都市化地区来看,美国少数民族和白人的分布模式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别。如果将80年代美国白人人口绝对数增加最多的地区与少数民族人口增加最多的那些地区进行比较的话(见表三),那么就不难看出:前者都是80年代美国经济“磁力”最强的地区——吸引着众多白人去寻找就业机会;后者则是美国最大的移民“入港”都市化地区和少数民族已非常集中的地区。而值得注意的还有另外两个方面——每一组的五个都市化地区都没有重叠;同时,少数民族人口增加最多的五个地区要比白人人口增加最多的五个地区人口增加得更多。此外,根据美国人口统计资料:1990年美国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25个都市化地区中,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都市化地区是迈阿密,增长了52.2%;其次是洛杉矶,增长了50.3%;增长速度最慢的是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只增长了8.7%。
表三 1980-1990年美国少数民族和白人人口增加最多的都市化地区
资料来源:美国人口统计局。
从以上美国少数民族和白人分布情况的变化,不仅可以看出这些大都市化地区中种族构成的急剧变化,而且也可以看出美国在80年代所出现的“再城市化”趋势。
再次,从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比较集中的社区来看,80年代美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主要集中于少数都市化地区。根据美国管理预算局1990年6月30日确定的320个都市化统计区,除了8个之外,在80年代少数民族人口都有所增长,但其中小部分地区增长得尤为突出和集中。如洛杉矶就居住着占全美12%的少数民族人口,仅80年代就增加了280万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率达20%。表三所列举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最多的5个都市化地区,所增加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美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的43%。同时,80年代美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超过30万人的还有达拉斯-沃思堡、华盛顿D·C、圣迭戈和芝加哥等4个都市化地区。上述9个都市化地区的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43%,占80年代全美国人口增长的54%。它们都是新移民的“入港”地区或传统的黑人居住区,除达拉斯-沃思堡之外,其余8个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量占其80年代人口增长总数的一半以上,其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重远远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
除此之外,80年代美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数目处于10-30万之间这第二个层次的都市化地区还有亚特兰大等11个地区。所以,尽管80年代美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但其分布大部分仍集中于那些80年代以前就居住着大量少数民族的都市化地区。
由于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具有集中性的特点,所以少数民族的构成在美国各个地区也很不相同。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超过50%的10个都市化地区,有5个靠近墨西哥边境;另外少数民族人口超过25%的69个都市化地区则大部分位于东南部、西南部和太平洋沿岸各州、以及北部和东海岸少数大都市化地区;其余绝大多数的都市化地区(201个)所居住的少数民族人口都不足25%,其中有97个地区还不足10%,这些白人占大多数的都市化地区主要位于东北部、中西部。
与此同时,尽管美国三大少数民族实际上已分布于所有的都市化地区,但每一个少数民族仍突出集中于少数几个地区。黑人人口超过50万人的12个都市化地区居住着全美43%的黑人,其中纽约、芝加哥、费城和底特律仍属于六大黑人集中的都市化地区之列,另外两个是洛杉矶和华盛顿D·C。但近年来的人口迁移模式显示:黑人已开始逐步离开北部那些传统的都市化地区,而向“阳光带”迁移。如芝加哥的黑人在80年代实际上已经下降,而费城和底特律的黑人增长速度也低于全美黑人13.2%的平均增长速度;相反,迈阿密、亚特兰大和达拉斯则成为对黑人最有吸引力的地区。1990年全美黑人人口超过25%的都市化地区有30个,全部位于南部地区,而且大多数是小都市化地区。
与黑人相比,拉美人和亚裔人则大部分集中于大都市化地区。9大都市化地区居住着全美58%的拉美人,仅洛杉矶一地就居住着21%的拉美人,同时,拉美人超过10万的都市化地区也从1980年的22个上升到1990年的29个,且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的得克萨斯州。而亚裔人超过50万人的四个都市化地区则居住着全美一半以上的亚裔人,同时亚裔人超过10万的都市化地区也从1980年的5个上升到1990年的12个,但其中亚裔人超过10%的都市化地区则只有两个——檀香山(62.9%)和旧金山(14.8%)。
美国少数民族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美国的人口构成更加分化,某些地区(如北部和中西部那些小都市化地区)正日益变得更加“白人化”和人口年龄更加老化;而作为多种文化“入港”的那些发展中社区则具有多种多样的人口统计特征。有人认为:如果现在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的话,那么不同社区中的那种白人-少数民族的两极分化现象还会加剧;而且,与居住隔离、多种语言教育和政治倾向相联系的那些社区内部问题也会在那些对少数民族有吸引力的地区变得更加尖锐。这不无道理。
三、美国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80年代美国少数民族的人口在不断地增长,人口构成也日益多样化。那么,80年代以来美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地位又如何呢?下面将从教育程度、人均收入水平和贫困化水平等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首先,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个人和群体的职业、收入及社会流动情况,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其中人口中大学毕业生所占比例的多少是一个重要指标。就全美国而言,1990年大学毕业生占人口的比例大约为20%(这里引用的文化程度统计数字指年龄在25岁以上的人)。而1990年的统计表明:三大少数民族受教育的程度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其中亚裔人中大学毕业生所占的比例为37%,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白人;而黑人和拉美人中大学毕业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1.4%和9.2%。从中可以看出,拉美人受教育的程度要比其他种族低得多,1990年全美国大约有一半以上的拉美人未达到高中毕业水平,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拉美人的移民地位所造成的。
其次,如果说教育程度是衡量一个群体或个人社会经济地位高低的一个比较间接的指标的话,那么,年人均收入水平则是衡量其社会经济地位的一个非常直接的指标。据统计:1990年美国人均收入是14,420美元,其中白人大约为15,687美元,黑人为8,859美元,拉美人为8,399美元,亚裔人为13,638美元。三大少数民族的年人均收入水平不但低于白人,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黑人和拉美人的年人均收入大致相当,而亚裔人的年人均收入则与其所受的教育程度很不相称,可见其社会经济地位并不太高。此外,1990年美国黑人、拉美人和亚裔人的家庭收入的中位数分别是白人的58%、69%和118%,彼此之间的差距也较大。
最后,人口的贫困化水平则是衡量其社会经济地位高低的一个更有意义的指标。就全美国而言,1990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占人口总数的13.1%,与这80年代贫困高峰时的15.2%(1983年)相比已经下降,但却更为分化。其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白人只有9.8%;而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黑人则达到29.5%,某些地区——主要是中西部、以及南部那些小都市化地区和非都市化地区——甚至高达35.5%和40.2%;拉美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为25.3%,但在南部那些非都市化地区以及南部和东北部那些小都市化地区则分别达到38.9%和34.6%;亚裔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为14.1%,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和白人,中西部那些非都市化地区甚至高达23.3%,主要是由于近年来的移民和东南亚的难民都不富裕,而且他们常定居在美国一些小都市化地区和非都市化地区。
当然,上述比较也许掩盖了每个少数民族中所出现的一些重要变化。人们发现黑人中近年来出现了大批富人,1980-1990年间,收入在50,000美元以上的黑人家庭增长了73%,其总数现在大约已占黑人家庭的12%,而1980年则只占8.3%;拉美人中也同样出现了一批富裕家庭,只是增长速度不是太快,而且拉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状况十分分化,就收入而言,古巴人要比墨西哥人好,而波多黎哥人则又比墨西哥人差;亚裔人之间的社会经济状况也十分分化,一般说来,日本人、菲律宾人、印度人、中国人和韩国人的收入要比白人好或差不多,而近年来自东南亚国家(如越南、柬埔寨、老挝)的移民生活就很差,社会经济地位十分悬殊。
从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80年代以来,美国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增长很快、人口的分布呈多元化的趋势、社会经济地位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少数民族中出现了一大批中产阶级和富裕家庭。但是,与大多数白人相比,两者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而且可以预料这种差距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美国的种族问题也还会继续存在下去,种族矛盾有时甚至还很尖锐。主要是因为种族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美国在法律上、制度上消除了种族歧视现象,而主张自由、民主、平等。但在人们的思想上、观念上、甚至潜意识中,那种种族歧视的倾向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消失殆尽的,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尤其是随着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民族意识的增强和经济地位的提高,他们必然会要求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所以,美国的种族问题在一定的时期内不但会继续存在,而且还比较严峻。
[审稿 善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