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喜欢哪类洗衣机(论文文献综述)
姜萌[1](2021)在《《邻家女人》(1~5篇)韩中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翻译实践报告是以韩国作家河成兰的韩国短篇小说集《邻家女人》一书为翻译文本。全书由十个短篇小说组成,第一篇小说《邻家女人》为本书的标题之作。小说集的主人公们大部分是游走在社会边缘的人群,例如家庭主妇、汽车销售员、商场监控员、日料店主厨等。本书作者河成兰,被誉为“超精细描写女王”,其作品不仅带有极为细腻的女性气质,同时奔放的想象力与清醒的现实感并存。1通过小说的细腻描写,我们不仅可以切身体会到社会边缘人群的心理活动及情感,还可以深入了解20世纪末韩国的社会环境。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有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必要性。第二部分介绍了翻译文本,主要包括作者介绍、作品介绍、所选文本的理由。第三部分是翻译前准备和翻译过程,主要包括翻译过程、翻译理论的探讨、参考资料及翻译工具的准备以及文本的校对。在翻译过程中,以翻译的目的论为指导,根据翻译目的和文本特点等,选择恰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从而使读者更好地体会到本书所要传达的价值与情感。第四部分选取了翻译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是翻译报告的重点部分。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目的性原则指导下的案例分析,二是连贯性原则指导下的案例分析,三是忠实性原则指导下的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进一步加强对翻译目的论的深刻理解,从而更好地实现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相结合。第五部分为结论部分,主要总结了翻译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不足之处。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译者深刻感受到若想译出一份较为满意的文学文本,除了应当具备较高水平的外语能力外,还应不断提高母语的表达能力,在深入了解两国的文化、习俗、历史背景的同时,还要掌握多种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方法并合理运用于翻译实践中,力求完美再现原作品风格及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
孙蕊[2](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十分重要,习题教学促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中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物理习题教学对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起到重要作用。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等对笔者所执教的一所普通高中的物理习题教学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在习题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应用等方面存在随意的成分,不能很好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及科学态度。因此,笔者基于现状调查,并采用文献研究法,在以物理习题教学培养核心素养为主题进行文献梳理后,从培养物理观念、培养科学思维、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提出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如通过注重选题的针对性和典型性等策略培养学生物理观念、通过从情景化到再情景化-建构物理模型等策略发展学生科学思维、通过重视情景创设-培养探索能力等策略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通过物理学史的渗透等策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笔者通过关于《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三个教学案例演示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使用这些教学策略,并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近6个月的对比教学后,通过考试成绩对比分析以及访谈分析进行了效果评价,学生成绩和学习兴趣都有所提升,表明该策略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王晓晖[3](2020)在《代言人影视形象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文中提出代言人广告作为现代营销的重要手段,是企业提升自身品牌竞争力和知名度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帮助企业在行业中脱颖而出。不同的品牌代言人对消费者品牌态度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有关代言人效果的研究在学界已取得丰硕成果,然而,关于代言人形象的理论大部分集中在代言人负面信息发生后消费者的态度变化,缺乏对不同影视形象代言人的代言差异的研究。本文通过对代言人的基本概念、可信度问题和代言人对消费者的作用机制、品牌态度等方面的文献研究,推测代言人的影视形象对消费者的品牌态度存在影响,建立了一个以影视形象作为自变量,品牌态度作为因变量,可信度为中介变量,广告诉求作为交互变量、产品卷入度作为调节变量的研究模型,并加入知名度作为控制变量,研究影视形象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并对广告诉求的类型提出了新的划分形式,填补了代言人广告相关理论的空白。本文通过一个双因素2(代言人影视形象:正面、反面)×2(广告诉求:知晓、品质)实验和一个三因素2(代言人影视形象:正面、反面)×2(广告诉求:知晓、品质)×2(产品卷入度:高、低)实验来验证以上模型。两个实验的数据表明,广告诉求和影视形象对消费者的品牌态度存在交互影响,可信度在影视形象和广告诉求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交互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而产品卷入度在影视形象和广告诉求影响消费者品牌态度中起调节作用。当产品卷入度高时,广采告使用知晓诉求,正面影视形象代言产生的品牌态度和反面影视形象代言无差异;广告采用品质诉求,正面影视形象代言产生的品牌态度高于反面影视形象代言;当产品卷入度低时,广告采用知晓诉求或品质诉求,正面影视形象代言产生的品牌态度均高于反面影视形象代言。本文主要有以下三个创新点:(1)本文对正反面影视形象用不同广告诉求代言对消费者产生的不同品牌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反面影视形象代言人的使用情境,是对现有研究的一种补充,为现实中企业寻找代言人拓宽了选择范围。(2)本文在原有广告诉求的理论基础上,重新定义了的广告诉求方式和分类:“知晓诉求”和“品质诉求”,为广告诉求理论做了补充。(3)本研究模型引入了产品卷入度作为调节变量,探索不同卷入度的产品在消费者态度中的影响差异,是对代言人相关研究模型的充实和创新,丰富了代言人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我们对企业如何选择品牌代言人提出了有效的营销建议。
徐鸣飞[4](2020)在《小学整本童话阅读指导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童话以其幽默的语言、幻想的情节,为儿童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童话世界,在小学阶段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读整本书”的大环境下,笔者将整本书阅读的研究重点落实在童话阅读上,从得法于单篇童话指导,到得益于整本童话阅读,以此来促进儿童阅读整本童话的效率和兴趣的提高,拓展儿童的童话书籍的阅读面。整本童话阅读即阅读整本的童话书籍。本文第一章中通过对童话文体特点的分析为接下来的研究打好基础,同时加以整本书阅读、儿童阅读心理相关理论等,支撑整本童话阅读的必要性。在第二章中,笔者解读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并分析整本童话阅读在教材中的编排,阐述了童话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位置、意义及存在的问题。部编版教材中收录了许多的童话文本,这些课内的单篇童话教学从方法上为阅读整本童话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又在“快乐读书吧”等栏目中延伸推荐了整本童话阅读,可见整本童话阅读相当重要。基于此,笔者在研究时不断查阅“童话阅读”、“整本书阅读”等相关文献资料,同时选取了几所学校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当前整本童话阅读有比较积极的一面,但也有令人较为担忧的一面,在本文的第三章中,主要分析了小学整本童话阅读的现状,很多教师欠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看似简单却富有深意的童话阅读,却发挥不了真正的价值,整本童话阅读指导亟待提高。在第四章节中,笔者在整本童话阅读理念理解的基础上,针对小学童话教学调查分析的问题,论述了小学整本童话阅读指导有效策略的探索,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童话的文体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知童话书籍,通过读封面、读序言、读目录等,形成对童话书籍的初步认识;其次在童话书籍上,我们比较常见的是长篇童话以及童话集,以此分类对单篇童话进行阅读指导,在学生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去读,在此笔者选取了《鼹鼠的月亮河》以及《安徒生童话》这两本童话书籍作为代表性案例进行分类分析;再者通过成果记录、思维导图、语言训练、课间剧场、创编故事、读书交流等推进整本童话阅读。最后阅读离不开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立足于阅读的整个过程,建立一系列多元的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阅读发展。加强整本童话阅读的指导,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教师指导有效性,营造良好的书香氛围都有着重要意义,需要不断去探索、改进。
陈洁[5](2019)在《基于UMU的中职《物流管理基础》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职课堂的教学模式日益多样化、智慧化。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关注点和研究方向。本研究立足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一线,从《物流管理基础》课程的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基于UMU互动平台构建了全新的课堂学习活动,弥补了现有课堂互动模式的不足,达到了重新盘活课堂的目的。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在中职《物流管理基础》课堂上存在着互动形式单一、学习者参与度低、未能顾及学习者个性差异、未能满足学习者互动需求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查阅国内国外互动教学、教学互动平台、学习活动等相关研究资料,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活动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本研究提出了基于UMU的学习活动设计的“一个中心,四个立足点”原则。该原则包括始终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中心、紧密结合课程特点、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习活动有的放矢、学习活动合理配置。在此原则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UMU多维的互动功能提出了学习活动设计的策略,并对中职《物流管理基础》课程学习活动进行了设计,使目前课堂互动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学习活动设计策略包括灵活运用签到、报名活动提高学习者参与度;灵活运用提问、问卷、讨论活动兼顾学习者个体差异;灵活运用考试、问卷、讨论活动进行评价反馈;灵活运用拍照、图文、视频实现翻转课堂学习。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为验证基于UMU的中职《物流管理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本研究进行了为期半个学期的应用实践研究。实验利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基于UMU的中职《物流管理基础》课程学习优于原有学习模式,可以提高学习者学习水平、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者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曾月月[6](2018)在《转折词语的《成功之路》教材编排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转折词语是汉语转折关系的重要标志,在汉语中数量较多,类型丰富。前人研究众多,成果丰硕。但是基于对外汉语教材的穷尽式转折词语研究还很少,专门研究转折词语所属关系类型的也鲜有。据此,本文拟对对外汉语教材之一——《成功之路》系列教材中转折词语的编排进行研究,统计其所属的关系类型,并作出相关的教学设计,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帮助。本文由八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前人有关转折词语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包括转折词语的本体及对外汉语研究、转折复句的本体及对外汉语研究;第二至四部分:着重对《成功之路》系列教材(共20本)中的转折词语进行关系类型分析及数量统计;第五部分:总结《成功之路》系列教材中转折词语讲解、用例及练习等方面的编排优点,并找出该套教材在转折词语编排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第六部分:结合本文总结出的《成功之路》系列教材在转折词语编排方面的优缺点,为对外汉语教材中转折词语的编排及教学提出相应的建议;第七部分:选取个别有代表性的转折词语进行教学设计,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第八部分:总结全文,并分析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刘丹[7](2016)在《对外汉语新手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年来全球“汉语热”的进一步升温和国际汉语推广的逐渐开展,对外汉语教师的师资队伍日益壮大。新手教师作为其中特殊的一部分,要尽快适应对外汉语教师这一角色,成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就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而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新手教师在课堂中语言使用随意、不规范的现象比比皆是。对于新手教师来说,如何在课堂中组织并运用自己的语言上好一堂课正是他们迫切需要学习的本领。因此,对新手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通过进入新手教师的课堂进行现场观摩并录音和观看新手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笔者将录音和视频中教师所说的话如实记录下来反复确认修改,并整理成教学实录文字。然后详细分析实录中所反应出的新手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方面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具体来说本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对对外汉语新手教师和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言这两个关键概念做了界定。并对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语料的来源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是按照第一部分中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言的分类,逐类分析新手教师在各类教学语言中的具体表现。第三部分是结合第二部分中新手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具体表现分析出新手教师在各类教学语言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针对新手教师在课堂教学语言方面的问题,对新手教师给出课堂教学语言方面的使用建议。第五部分为结语。总结全文的观点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
靖婷婷[8](2013)在《基于情境创设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挑战,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得传统的教学设计无法适应新的要求,信息化教学设计应运而生,随之信息化教学设计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以学为中心,在学习资源方面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学习策略上强调情境创设,进行协作学习,在学习评价方面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本研究具体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的机会是本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为研究基础,根据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特征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品德与社会》课程进行基于情境创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研究。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准实验研究法和测验法等,分析了我国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与支持、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势以及《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等研究背景;具体分析了我国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以及国内情境教学的研究现状,并选取山东省农村一所普通小学作为实验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分析了该校的教学条件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及教学设计现状。总结出该校《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就是开展基于情境创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并进行信息化教学。因此,本论文针对“基于情境创设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研究对象是选取实验学校五年级的三个班级,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班,一个班级作为对照班。实验模式采用了准实验模式,研究的目的就是检验“基于情境创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质量的效果。实验教学的内容是由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实验过程是先进行前测,对三个班的上课反应情况和学习态度通过笔者编制的调查问卷进行测量,利用三个班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业水平考试的前测成绩。在分析《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对实验教材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形成并制作了一系列的教案和课件。然后在两个实验班进行实施,最后进行后测,通过笔者编制的调查问卷对学生的上课反应情况和学习态度进行测量,通过学业水平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检验,以此获得实验后测数据。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发现学生在实验后上课情况产生了积极的反应、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后的学习态度显着优于实验前的学习态度、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在实验后实验班的成绩显着高于对照班。因此,本论文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利用基于情境创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进行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存在显着效果”。
侯文玉[9](2012)在《汉韩语疑问词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考察、分析了现代汉韩语疑问词在词法、句法、语义等方面的异同。全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简要介绍汉韩语疑问词的归类问题、研究现状及本论文研究对象、研究价值、研究内容与方法,同时对本文所使用的理论、语料进行说明。第二章主要从构词法和构形法两个方面对比考察了汉韩语疑问词在词法方面的特征。第三章用分布分析法对汉韩语疑问词的句式分布、句类分布、位置分布、复现形式、同现形式及句法功能六个方面的异同进行分析,揭示汉韩语在句法方面的共性与个性。同现形式中,汉语疑问词常与疑问词、语气助词、能愿动词、副词、连词、指示词、否定词七种语法形式同现;韩国语疑问词常与疑问词、助词、词尾、体词、谓词、副词、指示词、否定词八种语法形式同现。第四章、第五章考察了汉韩语疑问词的语义特征。疑问词的语义主要分为疑问义和非疑问义。其中,疑问义包括直接疑问与间接疑问;非疑问义可分为非疑指称义与非疑非指义。非疑指称义主要体现在疑问词的虚指、任指、承指、异指、例指、借指六个方面;非疑非指义主要体现在疑问词的反问、感叹、否定、话语标记用法四个方面。四种非疑非指义在汉韩语疑问词中都有体现;而六种非疑指称用法中,“虚指、任指、异指”在汉韩语中都存在,“承指、例指、借指”三种用法是汉语疑问词所特有的。在疑问词的疑问用法及非疑问用法方面,汉韩语都表现出了不同特点。第六章采用双向对比的方法,对汉韩语疑问词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考察,并对所出现的对应情况进行了分析、解释。第七章是结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做了总结,并分析了本文的主要创获与不足。
须一瓜[10](2010)在《太阳黑子》文中指出第一章女童的三个爸爸1月光灰蒙蒙地照在黑色海滩上,最明亮的那一阵子,还不如一些夜泳的女孩的身体皎洁闪耀。今天的潮水是二十一点,所以,环岛路沿路海滩,夜泳的人很多。因为夜色掩护了天空的变脸,等游泳的人们感到海水、天水忽然密集交混,才恓惶地扑爬上岸。海滩上响起一片被雨打烂似的、此起彼伏的呼应声。
二、你喜欢哪类洗衣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你喜欢哪类洗衣机(论文提纲范文)
(1)《邻家女人》(1~5篇)韩中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目录 |
正文 |
参考文献 |
附件 |
(2)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理论概述 |
2.1 核心素养的概念 |
2.2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概念 |
2.3 物理习题 |
2.3.1 物理习题的概念 |
2.3.2 物理习题的分类 |
2.4 物理习题教学 |
2.4.1 物理习题教学的作用 |
2.4.2 物理习题教学的认知特点 |
2.5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习题教学 |
2.5.1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习题教学特点 |
2.5.2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习题教学原则 |
3.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现状与成果分析 |
3.1 学生问卷调查研究 |
3.1.1 制定与实施问卷调查 |
3.1.2 学生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教师问卷调查研究 |
3.2.1 制定与实施问卷调查 |
3.2.2 教师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小结 |
3.3.1 学生和教师对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认知和态度 |
3.3.2 传统习题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物理观念 |
3.3.3 传统习题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
3.3.4 传统习题教学难以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
3.3.5 传统习题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感 |
4.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策略 |
4.1 形成物理观念的物理习题教学策略 |
4.1.1 注重选题的针对性和典型性 |
4.1.2 加强选题的对比性和递进性 |
4.1.3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完备性 |
4.2 发展科学思维的物理习题教学策略 |
4.2.1 从情景化到再情景化,建构物理模型 |
4.2.2 从冲突到内化,突破定势思维 |
4.2.3 从一题多解到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独创性 |
4.3 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物理习题教学策略 |
4.3.1 重视情境创设,培养探索能力 |
4.3.2 小组讨论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
4.3.3 加强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动性 |
4.3.4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习能力 |
4.4 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的物理习题教学策略 |
4.4.1 注重物理学史的渗透 |
4.4.2 提高解题的规范性 |
4.4.3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策略 |
5.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实践及其效果评测 |
5.1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实践 |
5.1.1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选择题教学实践 |
5.1.2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实验题教学实践 |
5.1.3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计算题教学实践 |
5.2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效果测评 |
5.2.1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 |
5.2.2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效果的访谈研究 |
5.2.3 高中生物理考试成绩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1.1 调查研究的主要结论 |
6.1.2 提升核心素养的物理学科教学的主要策略 |
6.1.3 教学实践研究成果 |
6.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现状问卷调查(学生卷) |
附录二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现状问卷调查(教师卷) |
附录三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学生卷) |
附录四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效果访谈提纲 |
致谢 |
(3)代言人影视形象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1.4 研究路线与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代言人的概念 |
2.1.1 代言人的基本概念 |
2.1.2 代言人的形象概念 |
2.2 代言人的可信度问题 |
2.2.1 信息来源可信度 |
2.2.2 代言人的可信度特质 |
2.3 代言人对消费者的作用机制 |
2.4 代言人影视形象对消费者的作用机制 |
2.5 品牌态度的概念 |
2.5.1 品牌态度的定义 |
2.5.2 品牌态度的维度 |
2.6 广告诉求的概念 |
2.6.1 广告诉求的定义 |
2.6.2 广告诉求的分类 |
2.7 产品卷入度的概念 |
2.7.1 产品卷入度的定义 |
2.7.2 产品卷入度的划分 |
第三章 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 |
3.1 理论模型的构建 |
3.2 研究假设 |
3.2.1 影视形象和广告诉求的交互作用 |
3.2.2 可信度的中介作用 |
3.2.3 产品卷入度的调节作用 |
3.3 章节小结 |
第四章 实验一:检验影视形象和广告诉求的交互作用 |
4.1 预实验 |
4.1.1 实验参与者 |
4.1.2 实验材料 |
4.1.3 实验设计和过程 |
4.1.4 实验结果 |
4.2 实验参与者 |
4.3 实验材料 |
4.4 实验设计和过程 |
4.5 实验数据分析 |
4.5.1 信度分析和操纵检验 |
4.5.2 广告诉求的交互作用检验 |
4.5.3 可信度的中介效应检验 |
4.6 结果与讨论 |
第五章 实验二:检验产品卷入度的调节作用 |
5.1 预实验 |
5.1.1 实验参与者 |
5.1.2 实验材料 |
5.1.3 实验设计和过程 |
5.1.4 实验结果 |
5.2 实验参与者 |
5.3 实验材料 |
5.4 实验设计和过程 |
5.5 实验数据分析 |
5.5.1 信度分析和操纵检验 |
5.5.2 产品卷入度的调节作用检验 |
5.5.3 可信度的中介效应检验 |
5.6 结果与讨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管理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理论贡献 |
6.3 管理启示 |
6.4 研究局限和不足 |
6.5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实验一问卷样本 |
附录二 :实验二问卷样本 |
后记 |
(4)小学整本童话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整本童话阅读研究背景 |
二、整本童话阅读研究意义 |
三、整本童话阅读指导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整本童话阅读概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童话 |
二、整本童话阅读 |
第二节 童话文体特点 |
一、童话语言的幽默性和模糊性 |
二、童话的幻想性 |
三、童话的审美情感 |
第三节 整本童话阅读理论基础 |
一、苏霍姆林斯基论阅读 |
二、叶圣陶论整本书阅读 |
三、儿童阅读心理理论 |
第二章 语文课标要求解读和教材编排分析 |
第一节 语文课标相关内容解读 |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三、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四、关于小学阶段“阅读教学” |
第二节 小学整本童话阅读在教材中的编排分析 |
一、教材中童话作品统计分析 |
二、教材中整本童话阅读推荐统计分析 |
第三章 小学整本童话阅读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小学整本童话阅读现状调查设计内容 |
第二节 学生整本童话阅读现状调查的对象 |
第三节 学生整本童话阅读现状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
一、小学生整本童话阅读状况分析 |
二、教师对小学生整本童话阅读指导状况分析 |
第四章 小学整本童话阅读指导有效策略探索 |
第一节 整本童话初步感知指导 |
一、把握童话的文体特征 |
二、初步感知整本童话 |
第二节 整本童话单篇分类指导 |
一、整本长篇童话单篇阅读指导 |
二、整本童话集单篇阅读指导 |
第三节 整本童话交流推进策略 |
一、成果记录,养成良好习惯 |
二、巧借导图,绽开思维火花 |
三、语言训练,再现童话风趣 |
四、表演激趣,展现童话魅力 |
五、创编故事,编织五彩童话 |
六、读书交流,走进童话世界 |
第四节 整本童话读后评价方法 |
一、倡导“尊重个性、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 |
二、建立多元、动态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
三、建立学生自主、师生互动的多元评价系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小学整本童话阅读问卷调查(教师版) |
附录二 小学整本童话阅读问卷调查(学生版) |
附录三 小学整本童话阅读指导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四 【月亮河小剧场】——第四章 米加回到月亮河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基于UMU的中职《物流管理基础》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战略 |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现状 |
三、《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互动教学的研究 |
二、教学互动平台的研究 |
三、学习活动的研究 |
四、小结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中等职业教育 |
二、课堂互动 |
三、学习活动 |
四、基于UMU的中职《物流管理基础》学习活动设计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启示 |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启示 |
三、活动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启示 |
四、教学设计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 中职《物流管理基础》课堂互动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二、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数据统计分析 |
一、统计结果 |
二、调查结论 |
第四章 基于UMU的中职《物流管理基础》学习活动设计 |
第一节 学习活动设计原则 |
一、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中心原则 |
二、紧密结合课程特点原则 |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原则 |
四、学习活动有的放矢原则 |
五、学习活动合理配置原则 |
第二节 UMU互动平台功能分析 |
一、UMU互动平台的优点 |
二、UMU互动平台的互动功能 |
三、中职《物流管理基础》课程分析 |
第三节 学习活动设计策略 |
一、灵活运用签到、报名活动提高学习者参与度 |
二、灵活运用提问、问卷、讨论活动兼顾学习者个体差异 |
三、灵活运用考试、问卷、讨论活动进行评价反馈 |
四、灵活运用拍照、图文、视频实现翻转课堂学习 |
第四节 学习活动设计实践 |
一、学习活动设计流程 |
二、学习活动设计案例 |
第五章 基于UMU的中职《物流管理基础》学习活动应用实践 |
第一节 实验设计 |
一、实验假设 |
二、实验变量 |
三、实验对象 |
四、实验环境 |
五、实验变量控制 |
六、实验过程 |
第二节 实验结果分析 |
一、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
二、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分析 |
三、基于UMU的《物流管理基础》学习效果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四、访谈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基于UMU的学习活动设计原则 |
二、基于UMU的学习活动设计策略 |
三、基于UMU的学习活动设计流程 |
四、基于UMU的中职《物流管理基础》课程学习产生积极的学习效果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6)转折词语的《成功之路》教材编排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综述 |
1.1.1 转折词语研究现状 |
1.1.2 转折复句研究现状 |
1.2 《成功之路》系列教材简介 |
1.3 研究意义、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2. 《成功之路》教材初级阶段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 |
2.1 《起步篇2》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2.1.1 直转类 |
2.2 《顺利篇1》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2.2.1 直转类 |
2.2.2 让步类 |
2.3 《顺利篇2》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2.3.1 直转类 |
2.3.2 让步类 |
2.4 《进步篇1》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2.4.1 直转类 |
2.4.2 让步类 |
2.5 《进步篇2》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2.5.1 直转类 |
2.5.2 让步类 |
2.6 《进步篇3》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2.6.1 直转类 |
2.6.2 让步类 |
2.7 《进步篇听说1》 |
2.7.1 直转类 |
2.7.2 让步类 |
2.8 《进步篇听说2》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2.8.1 直转类 |
2.8.2 让步类 |
2.9 《进步篇读写1》转折词语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2.9.1 直转类 |
2.9.2 让步类 |
2.10 《进步篇读写2》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2.10.1 直转类 |
2.10.2 让步类 |
2.11 小结 |
3. 《成功之路》教材中级阶段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 |
3.1 《提高篇1》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3.1.1 直转类 |
3.1.2 让步类 |
3.2 《提高篇2》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3.2.1 直转类 |
3.2.2 让步类 |
3.3 《提高篇听说》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3.3.1 直转类 |
3.3.2 让步类 |
3.4 《跨越篇1》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3.4.1 直转类 |
3.4.2 让步类 |
3.5 《跨越篇2》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3.5.1 直转类 |
3.5.2 让步类 |
3.6 《跨越篇听说》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3.6.1 直转类 |
3.6.2 让步类 |
3.7 小结 |
4. 《成功之路》教材高级阶段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 |
4.1 《冲刺篇1》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4.1.1 直转类 |
4.1.2 让步类 |
4.2 《冲刺篇2》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4.2.1 直转类 |
4.2.2 让步类 |
4.3 《成功篇1》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4.3.1 直转类 |
4.3.2 让步类 |
4.4 《成功篇2》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4.4.1 直转类 |
4.4.2 让步类 |
4.5 小结 |
5. 《成功之路》教材转折词语编排优缺点 |
5.1 《成功之路》教材转折词语汇总 |
5.2 《成功之路》系列教材转折词语编排优点 |
5.2.1 语法点设置具有层级性 |
5.2.2 注释、课文和练习同步进行 |
5.2.3 练习题目设置有梯度 |
5.2.4 复现率高 |
5.2.5 先分散讲解后集中总结 |
5.3 《成功之路》系列教材转折词语编排不足之处 |
5.3.1 规律性不强 |
5.3.2 设置不够合理 |
5.3.3 缺少对比辨析 |
5.3.4 与《大纲》等级要求不符 |
6. 转折词语的教材编写原则及教学方法 |
6.1 转折词语的教材编写原则 |
6.1.1 学生主体原则 |
6.1.2 系统组织的原则 |
6.1.3 反复重现的原则 |
6.1.4 难点分解的原则 |
6.1.5 从口语到书面语的原则 |
6.1.6 从单个到成对的原则 |
6.1.7 重视转折词语的辨析的原则 |
6.2 转折词语的教学方法 |
6.2.1 反复操练法 |
6.2.2 分析对比法 |
6.2.3 交际法 |
6.2.4 偏误分析法 |
7. 转折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 |
7.1 “……但是……”教学设计 |
7.2 “虽然……但是……”教学设计 |
7.3 “却”教学设计 |
7.4 “倒”教学设计 |
7.5 小结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对外汉语新手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教师语言研究 |
1.2.2 第二语言课堂教学语言研究 |
1.2.3 对外汉语新手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研究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对外汉语新手教师 |
1.3.2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言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对象 |
1.6 研究方法 |
1.7 语料的来源和说明 |
2 对外汉语新手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具体表现及分析 |
2.1 课堂用语使用情况及分析 |
2.1.1 导入语使用情况及分析 |
2.1.2 指令语使用情况及分析 |
2.1.3 总结语使用情况及分析 |
2.2 讲授用语使用情况及分析 |
2.2.1 示范语使用情况及分析 |
2.2.2 讲解语使用情况及分析 |
2.3 交流用语使用情况及分析 |
2.3.1 提问语使用情况及分析 |
2.3.2 反馈语使用情况及分析 |
2.4 新手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其他表现 |
2.4.1 新手教师的语速 |
2.4.2 口头禅使用情况 |
2.4.3 媒介语使用情况 |
2.4.4 板书使用情况 |
3 对外汉语新手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中存在的问题 |
3.1 新手教师课堂用语中的问题 |
3.1.1 较为重视导入语而忽视总结语 |
3.1.2 指令语使用过于随意 |
3.2 新手教师讲授用语中的问题 |
3.2.1 没有注意语音的示范性 |
3.2.2 使用了一些超纲词汇、语法 |
3.3 新手教师交流用语中的问题 |
3.3.1 提问语过多 |
3.3.2 反馈语单一 |
3.4 新手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中的其他问题 |
3.4.1 口头禅使用频繁 |
3.4.2 媒介语使用不当 |
3.4.3 板书使用较少 |
4 对对外汉语新手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建议 |
4.1 对新手教师课堂用语的使用建议 |
4.1.1 重视使用总结语 |
4.1.2 规范使用指令语 |
4.2 对新手教师讲授用语的使用建议 |
4.2.1 注意语音的示范性 |
4.2.2 控制超纲词汇、语法的使用 |
4.3 对新手教师交流用语的使用建议 |
4.3.1 适当减少提问语的数量 |
4.3.2 增强反馈语的针对性、层次性 |
4.4 对对外汉语新手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其他使用建议 |
4.4.1 减少无效语言 |
4.4.2 适度使用媒介语 |
4.4.3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基于情境创设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信息化教学设计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情境教学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教学设计与信息化教学设计 |
2.1.2 基于情境创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情境认知理论 |
第三章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现状分析 |
3.1 实验学校教学设计现状 |
3.1.1 学校基本情况介绍 |
3.1.2 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条件 |
3.1.3 学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开展情况 |
3.1.4 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水平与培训 |
3.2 实验学校《品德与社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现状 |
3.2.1 《品德与社会》任课教师基本情况 |
3.2.2 任课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观念和态度 |
3.2.3 任课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行为 |
3.2.4 任课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
3.2.5 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特点 |
3.3 实验学校《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4.1 实验目标与内容 |
4.1.1 实验目标 |
4.1.2 实验内容 |
4.2 研究对象 |
4.2.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4.2.2 学生特点 |
4.3 实验教学内容 |
4.4 研究变量与研究假设 |
4.4.1 研究变量 |
4.4.2 研究假设 |
4.5 实验模式 |
4.6 实验的实施 |
4.6.1 实验前期准备 |
4.6.2 实验具体安排 |
4.7 基于情境创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制与课件制作 |
4.7.1 教案设计与编制思路 |
4.7.2 课件的制作 |
4.7.3 典型案例及其说明 |
4.8 实验数据资料的收集 |
4.8.1 实验前测数据的收集 |
4.8.2 实验后测数据的收集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分析 |
5.1 前测数据的分析 |
5.2 后测数据的分析 |
5.2.1 学生对上课情况的反应 |
5.2.2 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 |
5.2.3 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变化 |
5.3 实验结果总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 |
6.3 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9)汉韩语疑问词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汉韩语疑问词的归类问题 |
1.1.1 汉语疑问词的归类 |
1.1.2 韩国语疑问词的归类 |
第二节 汉韩语疑问词研究综述 |
1.2.1 汉语疑问词研究 |
1.2.2 韩国语疑问词研究 |
1.2.3 汉韩语疑问词的对比研究 |
1.2.4 前人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第三节 选题意义与价值 |
第四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范围与疑问词的功能分类 |
1.5.1 研究范围 |
1.5.2 疑问词的功能分类 |
第六节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汉韩语疑问词的词法特征 |
第一节 汉韩语疑问词的构词法 |
2.1.1 汉语疑问词的构词法 |
2.1.2 韩国语疑问词的构词法 |
第二节 汉韩语疑问词的构形法 |
2.2.1 汉语疑问词的构形法 |
2.2.2. 韩国语疑问词的构形法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汉韩语疑问词的句法特征 |
第一节 汉韩语疑问词的句式分布 |
3.1.1 汉语疑问词所构成的句式 |
3.1.2 韩国语疑问词所构成的句式 |
3.1.3 小结 |
第二节 汉韩语疑问词的句类分布 |
3.2.1 汉语疑问词的句类分布 |
3.2.2 韩国语疑问词的句类分布 |
3.2.3 小结 |
第三节 汉韩语疑问词的位置分布 |
3.3.1 汉语疑问词的位置分布 |
3.3.2 韩国语疑问词的位置分布 |
3.3.3 小结 |
第四节 汉韩语疑问词的复现形式 |
3.4.1 汉语疑问词的复现形式 |
3.4.2 韩国语疑问词的复现形式 |
3.4.3 小结 |
第五节 汉韩语疑问词的同现形式 |
3.5.1 汉语疑问词的同现形式 |
3.5.2 韩国语疑问词的同现形式 |
3.5.3 小结 |
第六节 汉韩语疑问词的句法功能 |
3.6.1 汉语疑问词的句法功能 |
3.6.2 韩国语疑问词的句法功能 |
3.6.3 小结 |
第四章 汉韩语疑问词的语义特征(上) |
第一节 汉韩语疑问词的直接疑问义 |
4.1.1 汉语疑问词的直接疑问义 |
4.1.2 韩国语疑问词的直接疑问义 |
第二节 汉韩语疑问词的间接疑问义 |
4.2.1 汉语疑问词的间接疑问义 |
4.2.2 韩国语疑问词的间接疑问义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五章 汉韩语疑问词的语义特征(下) |
第一节 汉韩语疑问词的非疑指称义 |
5.1.1 汉语疑问词的非疑指称义 |
5.1.2 韩国语疑问词的非疑指称义 |
第二节 汉韩语疑问词的非疑非指义 |
5.2.1 汉语疑问词的非疑非指义 |
5.2.2 韩国语疑问词的非疑非指义 |
第三节 小结 |
第六章 汉韩语疑问词的对应关系 |
第一节 汉韩语表人物、事物疑问词的对应关系 |
6.1.1 汉语表人物、事物疑问词与韩国语的对应关系 |
6.1.2 韩国语表人物、事物疑问词与汉语的对应关系 |
6.1.3 小结 |
第二节 汉韩语表时间、处所疑问词的对应关系 |
6.2.1 汉语表时间、处所疑问词与韩国语的对应关系 |
6.2.2 韩国语表时间、处所疑问词与汉语的对应关系 |
6.2.3 小结 |
第三节 汉韩语表数量疑问词的对应形式 |
6.3.1 汉语表数量疑问词与韩国语的对应关系 |
6.3.2 韩国语表数量疑问词与汉语的对应关系 |
6.3.3 小结 |
第四节 汉韩语表性状、方式、原因疑问词的对应关系 |
6.4.1 汉语表性状、方式、原因疑问词与韩国语的对应关系 |
6.4.2 韩国语表性状、方式、原因疑问词与汉语的对应关系 |
6.4.3 小结 |
第五节 汉韩语疑问词对应情况分析 |
第七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主要创获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10)太阳黑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女童的三个爸爸 |
1 |
2 |
3 |
4 |
5 |
6 |
第二章 命运露出狡诈的笑脸 |
第十一章 大榕树的胡须在飞扬 |
1 |
2 |
3 |
4 |
5 |
四、你喜欢哪类洗衣机(论文参考文献)
- [1]《邻家女人》(1~5篇)韩中翻译实践报告[D]. 姜萌.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实践研究[D]. 孙蕊.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3]代言人影视形象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D]. 王晓晖. 暨南大学, 2020(04)
- [4]小学整本童话阅读指导策略研究[D]. 徐鸣飞.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5]基于UMU的中职《物流管理基础》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D]. 陈洁.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6]转折词语的《成功之路》教材编排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设计[D]. 曾月月.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7]对外汉语新手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个案研究[D]. 刘丹.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8]基于情境创设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研究[D]. 靖婷婷.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9)
- [9]汉韩语疑问词对比研究[D]. 侯文玉.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01)
- [10]太阳黑子[J]. 须一瓜. 长篇小说选刊,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