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理论、现状与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产品论文,竞争力论文,现状论文,理论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可以分解为三个方面: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和信誉竞争力。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缺陷和不足,都会对竞争力产生突出的影响。
(一)价格竞争力 产品的价格要低廉。这是竞争力的传统性和基础性要素。在分析价格竞争力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层次的问题:(1)价格低廉的前提是成本要低,而成本不仅仅包括生产成本,还包含流通成本,在有些情况下,政策性成本(税费)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生产成本是基础,包括生产的物质装备成本和劳动成本。但是如果流通环节的效率较低,流通成本太高,也可能使得生产成本方面的优势最终不能够表现为价格优势。(2)价格竞争力高低的直接体现是国内产品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比较关系。(3)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同一产品在不同地区之间的竞争力也可能不同,在销区不具备竞争力的产品在产区可能具备竞争力。这是因为主产区和主销区的价格可能有较大的差别,使得国内产品在主产区具有竞争力,而在主销区可能不具备竞争力。也就是说,进口产品的进口价格介于国内产区价格和国内销区价格之间,比产区价格高从而不能进入产区,但是却比销区价格低从而能够进入销区。(4)资源比较优势是价格竞争力的内在决定因素。尤其是从长远发展看,只有具有资源比较优势的产品,才会具备较为稳定的价格竞争力。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及其发展情况,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判定指标。
(二)质量竞争力 分析质量竞争力,需注意以下几点:(1)农产品质量的含义非常宽广,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产品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指标,二是食物卫生安全指标。前者包括大小、形状、色泽(好看)、口感(好吃)、养分含量(有益健康)、易于储藏运输(增值)、适于加工需要(专用)等等,后者包括产品是否有病害、各种药物和有害物质含量等。第一类质量指标由产品的生物遗传性质与生产技术和方法所共同决定,而第二类质量指标则主要是由生产技术和方法所决定的。(2)产品的质量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带有相当的主观性。在多数情况下,绝大多数消费者对同一质量产品的总体评价是一致的。但是在一些情况下,不同消费者对同质量产品的评价可能有较大差异。对于最终消费者来说,这是由于消费习惯和偏好的不同。对于中间消费者(加工企业)来说,则是使用产品目的的不同。(3)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是变化着的。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质量要求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从不太注重质量到高度重视质量变化,从要求的单一性向多样性变化,从关注产品本身的生物特征向关注食品安全变化。(4)不同产品需求的“质量弹性”不同。某些产品的质量问题,消费者可以有一定的宽容度。也就是说,一些产品质量差一些,只要价格低廉合适,消费者也会购买消费和使用。但是,对有些产品来说,产品质量关系到的就不仅仅是价格问题,而是能否销售出去的问题。也就是说,对质量差的产品,即使价格很低,消费者也不会购买消费和使用。而另一些产品的质量弹性则较低或者非常低,这类产品的质量如果不达到一定标准的话,无论价格怎样低,消费者或者使用者都不会购买。至于在食品卫生安全质量方面,就更是如此了,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产品,就更无法出口了。随着国内检疫检验体系的健全,达不到食品卫生标准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也将无法售出。
(三)信誉竞争力 这是指产品、品牌和企业的市场信誉。信誉竞争力既包括供给者在供货方面能否不折不扣地履行承诺,也包括供给者或者产品品牌本身的声誉。即使产品的价格和实际质量相同,消费者也倾向于购买名牌产品而不是购买非名牌产品。这是因为,对于最终消费者来说,有时候很难判断和检验产品的质量,因此,只好根据产品的声誉和口碑进行选择。在另外的情况下,信誉竞争力涉及到企业的市场诚信行为。如果缺乏市场诚信的话,即使产品本身并没有问题,同样也会缺乏竞争力的。签订了合同之后不能供货,或者不能严格按合同规定时间供货,或者不能按规定的质量或者其他条件供货,或者横生枝节提出额外的附加条件等等,均会严重地影响信誉竞争力。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按照以上分析框架,这里对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发展趋势做一基本分析。
(一)价格竞争力 总体说来,我国有些农产品表现出了高度的价格竞争力,与国外产品相比具有绝对性的价格优势。这类产品主要包括蔬菜、水果和花卉以及绝大部分畜产品和水产品。其中菜果花是劳动密集性产品,畜水产品在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在发达国家则已经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另一些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则相对较低一些,与国外产品的价格比较关系较为复杂,在不同时点、不同地点和不同的营销阶段,有明显不同。这些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大田作物,包括粮食、油料、糖料和棉花等。这些产品在我国加入世贸前后的几个月中,国内价格明显地高于世界市场价格。2002年年初以来,国际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从1月份到9月份,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升高幅度是:小麦现货价格升高了36%,期货价格升高了48%;大豆油期货价格升高了47%;大豆现货和期货价格均升高了25%;玉米现货价格升高了20%,期货价格升高了25%;棉花的现货和期货价格均升高了12%。与此同时,国内价格却升高不多,有的不升反降。例如,玉米、大豆和棉花升高了10%左右,小麦的价格降低了3%左右。因此,国内外产品的价格比较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宗产品的国内价格由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变得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当,处于不具备出口竞争力但是却有国内竞争力的范围内。就畜产品而言,我国具有明显的价格比较优势。国际市场猪肉和牛肉的价格至少高于我国国内价格的一倍以上(表1)。在水果价格方面,我国也享有明显的优势(表2)。
表1 畜产品价格的国际比较(元/公斤)
注:猪肉的国际价格为美国产冷冻分割肉在日本市场上的批发价格,牛肉为澳大利亚产的整扇冷冻肉在日本市场上的批发价格
资料来源:农业部信息中心,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表2 我国与美国水果价格的比较(元/吨)
资料来源:万宝瑞等.加入世贸组织与中国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二)质量竞争力 总的说来,在大宗农产品方面,主要问题是专用性不强,品种较多而杂,不能都满足大规模加工企业和现代化市场的需求。在水果蔬菜产品方面,主要是外在形态、口感和农药残留方面的问题,这不仅使得我国的水果蔬菜产品出口屡屡受限,而且在国内市场也引起了日益关注。在畜产品方面,主要是疫病、饲养方式、屠宰设备、动物药物使用等卫生安全方面的问题。由于这些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畜产品出口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所具有的价格优势远远没有得到发挥。在国际市场上,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卫生安全的担心日甚,因此各个国家也都不断提高食品的卫生检疫标准。因此,我国农产品在质量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日益突出。例如,由于疫病原因及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猪肉产品基本上没有向发达国家的出口。又如,近年来,我国在禽肉出口方面屡受限制,所涉及到的不仅有发达国家,还有不发达国家。
(三)信誉竞争力 在信誉竞争力方面,我国更是面临着明显的不利因素。(1)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品牌效应不强。(2)一些中小企业急功近利,短期行为,只顾眼前利益,不注意长期的市场培育,耍小聪明,搞小动作,一锤子买卖,缺乏市场诚信。(3)更有一些企业,不讲基本的企业道德,以次充好,掺杂使假,造假售假,成为害群之马,严重影响了整个国产品的形象。例如,我国棉花、羊毛等产品流通中出现过的严重掺杂使假问题。(4)我国的农业生产规模极为狭小,缺乏农民组织,农民的素质较低,表现出较差的市场诚信行为。在市场价格高涨的时候,农民经常不履行合同,不是将产品出售给有合同关系的加工企业,而是拿到市场去出售。面对成千上万农户的企业,对此往往束手无策。(5)我国的管理体制不合理,政企不分,一些地方或者部门对企业进行粗暴干预,将地方利益或者部门利益置于市场规则之上,使得企业不能履约,诚信大受影响。
三、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一)政策和体制因素 包括补贴政策、税费政策、运费政策等。(1)在补贴和税费政策方面,发达国家与我国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发达国家均给予农民以各种支持和补贴,另一方面,我国不仅给予农民的支持较少,还向农民征收高额的各种农业税费。例如,在出口补贴方面,世贸组织中共有25个成员(欧盟15国为一个成员)可以对某些农产品出口进行一定的补贴。这些成员中包括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在实际中使用农产品出口的成员主要是欧盟,2000年超过2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补贴的85%以上。美国为2000万美元,其他成员合计为3亿多美元。在国内支持方面,共有30个成员使用的黄箱政策支出超出微量允许范围。其中包括了所有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等。根据承诺,欧盟每年可以使用的黄箱政策支出最大,超过600亿美元,日本超过300亿美元,美国为190亿美元。此外,这些国家均有巨额的绿箱政策支出。欧盟还有不受削减限制的蓝箱政策补贴。据有关方面资料,如果按农民人均计算的话,有关国家农民享受到的农业补贴为:美国1.4万美元,欧盟1.7万美元,日本2.3万美元。如果按照耕地面积计算的话,每公顷土地农业补贴的幅度是:美国为100—150美元,欧盟为300—350美元,日本约为600美元。如果按产品计算,2000年美国对小麦的补贴约为每吨45美元,折合人民币每吨约370元;由于世界市场小麦在2002年以来价格大幅度上升,美国补贴的幅度有所下降。而在我国,不仅没有如此高额的补贴,还向农民征收税费,全国总数约为1200亿元。按产品折算,相当于每吨小麦征税200元左右;即使按双季计算,每吨也为100元左右。国外的对大宗农产品的补贴与我国的负补贴,对我国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2)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的各种体制性障碍也非常突出。地区垄断和地区封锁时有发生,例如有的地方为了使得屠宰税不外流,严格禁止生猪销往区外,或者重复征收税费。(3)在国内运费方面,存在着垄断定价和垄断性收费,例如铁路运费和铁路建设基金的征收。在公路方面,硬件建设发展得很快,但是各种关卡林立,频繁的检查和高额的收费使得许多农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的流通受到严重的不利影响。(4)在国际运费方面,我国的垄断性货运航空运费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见表3),这对花卉等鲜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也是非常不利的。(5)在粮食方面,我国主产区仍然在实行的计划性很强的流通政策,是影响我国粮食国际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因素。保护价收购和顺价销售政策,使得主产区的粮食经营缺乏竞争力。
表3 花卉航空运费的国际比较(美元/公斤)
注:到达地均为日本大阪
资料来源:万宝瑞等.加入世贸组织与中国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二)政府公共服务因素 尽管我国近年来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但是,政府的职能转变远远没有到位,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远远没有得到发挥。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技研究、推广与培训。我国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国情不同,没有大型的科技型企业,因此,科研投入只能依靠国家财政为主。在科研经费投入方面,尽管近年有了一些增加,但是远远不足。我国农业科研的“国家队”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每年的所有科研经费加在一起,约为美国先锋公司每年用于玉米研究的经费的1/10。在对农民的培训方面,国家投入的经费就更是微不足道了。(2)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发达国家均对农产品的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各种各样的补贴和支持,包括对批发市场建设、农民合作社的农产品加工设备、储藏和运输设施建设等等。我国目前所有批发市场的建设均是按照企业而不是作为公共服务设施来进行的,实行所谓的“谁投资、谁建设、谁收益”的原则。因此造成了市场收费高、服务差的状况。(3)市场规范管理与市场信息服务。农产品的卫生检疫、市场信息服务等等,均是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目前国家的投入很少,因此,造成了卫生检疫体系的不健全,市场信息的高质量和无偿服务更是缺乏。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市场设施不健全,作为市场质量和信息控制的核心环节拍卖市场缺乏,因此就无法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机制,无法建立起市场信息的可靠基础。
(三)生产结构因素 我国农业的生产规模很小,全国平均为0.5公顷左右,大体上相当于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1)规模小的经济意义是每个农业劳动力所配备的资源少,因此使得劳动生产率也较低。按照谷物当量计算,我国目前每个农业劳动力所生产的农产品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远远为低。即便是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地方,与国外相比也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更重要的也许不是绝对差距,而是发展趋势和速度的差距。从1990年到2000年,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幅度远远小于各个主要农产品生产国家。(2)规模小也使得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受到一定的约束。(3)规模小使得营销组织较为不利。生产的品种较为混杂,从千家万户小农收购不同质量的产品的收购成本很高。
(四)农民生产者本身因素 农民的素质对竞争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无论是什么样的技术和政策,无论是提高质量还是转变生产结构,最终都需要通过农民生产者来实现。我国农民具有一些很优良的素质,如勤奋、吃苦、耐劳等,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弱点。(1)文化教育水平低,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2)市场意识较差。一方面缺乏市场风险意识,决策盲目性大。例如农村合作基金会发生的问题,农民缺乏乃至没有风险意识是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是缺乏市场规范意识。农民的狡黠,往往放大了市场经济中的负面因素;同时,市场中中介组织往往用各种方法剥夺农民利益,也逼迫农民设法应对,结果造成了农民的诚信度较低。农产品卫生质量中的大量问题,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所谓的“两垄菜、两树果、两圈猪”现象,也是这方面问题的表现。(3)农民合作组织缺乏。这使得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农民合作组织的缺乏,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农民素质较低的表现,是团队精神缺乏的表现。由于农民的分散、市场规范意识较差,“无公害安全食品计划”的落实将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五)农产品加工业因素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起步晚,规模小,水平不高,也是制约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工业的发展水平不仅对一些原料性产品如棉花、油料、糖料的竞争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对水果和蔬菜等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畜产品方面,也是如此。
四、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和我国加入世贸的承诺,我国对农业支持的可能空间很大。就绿箱政策而言,世贸组织现在没有约束。就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论谈判而言,预计未来对绿箱政策也不会做出限制。就黄箱政策而言,我国有3000亿元左右的支持空间,而目前使用的仅仅为300亿元左右。在新一轮谈判中,没有哪个成员要求降低发展中成员的微量允许水平。因此,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的农业支持财政支出基本上是不会受到世贸组织新老规则限制的。
(二)加大对绿箱政策的投入 重点加大以下各项:(1)加强农业科研和推广。经验表明,无论是土地生产率的提高,还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是以科技进步作为原动力的;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更需要科技发展做支撑。建议把增加对农业科研和推广投入作为增加农业投入的重点,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作为对农业科技推广投入的重点,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向产前和产后部门扩展。(2)加强对农民和涉农企业的培训。把培训和促销作为对企业和农民扶持的重点,这是提高农业企业和农民素质的需要,而企业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对发挥农业生产者和加工者自身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农民的培训,不仅包括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农业技术的培训,也还需要进行转业方面的培训,以促进农业劳动力的外流。对涉农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可能比给予企业各种补贴所带来的收益要大得多。(3)加强对动植物疫病防治方面的投入。首先通过建立一些无规定疫病区,逐步在全国消除一些流行疫病,大大提高我国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水平。(4)加强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标准体系、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和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所应当担负的重要职能,也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提高营销效率的重要途径。其中,农产品拍卖市场的建立,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是我国目前的一个空白点。迫切需要政府投入,加以推动。通过市场拍卖系统的建立,农产品质量的可追溯体系和科学可靠的市场信息体系才会真正建立起来。
(三)改革和调整黄箱政策支出 调整和改革的目的是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率,使得有限的财政资源尽量发挥较大的作用,尽量减少中间环节的损失。调整重点是:(1)减少乃至于停止对粮棉流通企业的补贴,将国有粮食流通企业推向市场,从而大大提高国有粮食流通企业的经营效率,减少乃至全部取消国家的巨额财政补贴。(2)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这也是保证长期生产力的基础;增加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包括出口基地建设的投资补贴,这会促进主要产品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3)增加对农业投入品尤其是种子的补贴。对种子补贴的实际作用效果远远超出减少农民生产成本方面的意义。通过补贴种子,可以有效地引导极为分散狭小的农户统一种植品种,实现区域化统一品种种植,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并有利于实现优质优价。(4)对一些特殊产品如新疆棉花提供运费补贴等,对所有农产品的铁路运输取消铁路建设基金的征收,建立全国的农产品绿色通道,对农产品的公路运输取消所有收费关卡。这些措施不仅会降低我国农产品在流通环节方面的成本,还会大大提高一些鲜活产品如水果和蔬菜的质量保鲜程度,减少运输方面的质量损失。(5)增加对农产品营销设施建设的补贴,包括农产品加工、储藏和运输。尤其是对新发展起来的各种农业合作组织,借鉴国外许多国家的经验,国家对这些方面的投资给予补贴资助。
(四)减轻农民负担,在税费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税费的减免 农业税费是直接制约我国农产品价格竞争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国外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方法与我国向农民征收税费的方法基本相同。因此,在我国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最直接方法就是减免农业税费。具体方法可以有两种:一是在已经进行了税费改革的地方,按比例减免税费。即将税费改革的计算基础(常年产量和规定价格)作为直接补贴的基础,然后根据国家财力确定直接补贴率。在具体操作上,不是向农民发放补贴,而是直接表现为税收的削减。例如,如果税费改革之后的农业税为7%,而直接补贴确定为4%的话,则只征收3%的农业税即可。国家的补贴不是发放给农民,而是转移支付给地方政府,弥补地方政府由于农业税费减少而发生的财政收入减少(对少数发达省份可以不补)。随着国家财政支出能力的增强,可逐步增加补贴强度,相应减少农业税率,直到减少到零。这种方法极为便利和有效,操作上不增加任何成本,补贴效率为100%。二是在没有进行税费改革的地方,按税费项目减免。可按先后步骤,分别取消现行的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再取消教育费附加和“五统筹”范围的收费;最后取消村提留。同样的,国家需要对地方政府实行转移支付。
(五)加快农业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目前的农业宏观管理体制,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必须加以改革。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管理机构繁多,职能高度分散,部门分割严重,造成了生产、流通、加工和贸易的严重脱节。尽管农业宏观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是一件复杂的事,但是,建立一个高效的、协调的、统一的“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是确保我国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不断提高国际和国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