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国家工资刚性及其对欧元运行成本的影响分析--从凯恩斯主义到新古典经济学的转变_凯恩斯主义论文

欧元国家工资刚性及其对欧元运行成本的影响分析--从凯恩斯主义到新古典经济学的转变_凯恩斯主义论文

欧元国家工资刚性分析及其对欧元运行成本的影响——从凯恩斯主义向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变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凯恩斯论文,欧元论文,刚性论文,学派论文,其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1月1日,欧元在众人注目中正式启动。但有关欧元运行成本的争论却并未因此结束。 经济学家们普遍注意到, 完全汇率联盟(Complete exchange rate union)(注:完全汇率联盟是指联盟成员国采用由联盟中央银行控制的单一货币,确保了联盟内双边汇率不变;与此相对应的是伪汇率联盟(Pseudo exchange rate union),各成员国保证实行联盟内固定汇率,但各国仍拥有自己的货币,所以仍有改变双边汇率的可能,是一种软保证。)将使首批欧元11国丧失独立行使货币政策的权力,这无疑是欧元运行的一项重要成本:独立的欧洲中央银行只会从欧盟11国的整体利益出发制定货币政策,显然不足以应付非系统风险对局部国家的冲击。同时,欧元国家还面临的另一个巨大挑战,便是工资刚性对经济的影响,而且工资刚性强度的不同将直接决定着欧元区各国失去独立的汇率政策的成本。

一、工资刚性的一般理论

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刚性的不同认识,是凯恩斯主义区别于新古典综合派的根源。凯恩斯说:“在长期,我们都死了。”基于这一“信仰”,凯恩斯将其理论构架建立在“短期”假设上,即名义工资具有完全刚性。根据Wr=Wn/(1+π),其中Wn 为名义工资;π为通货膨胀率;Wr为实际工资,由名义工资经通货膨胀率调整而来。可以推出的是,由于Wn具完全刚性,π为外生变量,Wr将与π呈反向变动关系,即实际工资具完全弹性。那么,名义工资刚性与决定一国商品对外竞争力的真实汇率有何关系呢?用Rr表示真实汇率,Rn表示名义汇率,p表示本国物价,p表示外国物价,根据Rr=Rn*p/p, 名义工资刚性意味着:当外国对本国商品需求减少时,本国厂商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减少,但这并不能减少工人的名义工资,p与p的比价不会因供求关系的调整而改变,即真实汇率的贬值不会自发产生。此刻,政府只能依赖对名义汇率Rr的贬值促使真实汇率贬值,以增加出口。在凯恩斯主义条件下,各国独立的汇率政策成为提高本国对外竞争力,克服有效需求不足,刺激经济的必要手段,因此,当一国因货币一体化而完全丧失这一政策工具后,维持一体化的成本便发生了。

与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假定相反,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基石是,包括工资在内的所有要素名义价格具完全刚性。此时,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减少,会减少厂商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降低工人的名义工资,最终降低商品的价格。因此,即便名义汇率不发生变化,真实汇率也会自动贬值。在名义价格弹性的条件下,劳动力市场会自动实现均衡,无需通过汇率政策来调节真实汇率,因此即便一国放弃独立的汇率政策后,也不会有成本发生。

二、对欧元区国家工资刚性的实证分析

上述推理性的分析可以逻辑地得出这一结论:一国丧失独立的汇率政策的成本并非确定,它主要决定于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刚性或弹性。要讨论欧元区国家维持完全汇率联盟的成本,也需从他们的工资变动的情况开始考察。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选取在欧元区经济中占较大权重的德国、法国、意大利作为样本。

(此表由“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数据整理而得)1998年12月

年均变化率 10年平均值

1990 1991 1992 1993

1980—1989 1990—1999

每小时名义收入

德 国5.1 3.7 5.7 -0.3

9.6

6.7

法 国8.9 3.6 4.8

5.4

4.6

3.5

意大利

13.7 5.4 8.7

9.4

6.6

4.2

消费物价指数

德 国2.9 2.5 2.7

3.5

4.7

4.4

法 国7.3 2.0 3.4

3.2

2.4

2.1

意大利

11.2 4.1 6.5

6.3

5.3

4.6

每小时真实收入

德 国2.2 1.2 3.0 -3.8

4.9

2.3

法 国1.6 1.6 1.4

2.2

2.2

1.4

意大利1.5 1.3 2.2

3.1

1.3 -0.4

出 口 最

德 国4.6 5.3 10.4 12.8 -0.3 -5.0

法 国3.5 4.6 5.4

4.1

4.9 -0.4

意大利3.1 4.6 6.8 -0.8

5.9

9.1

年均变化率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每小时名义收入

德 国1.94.1

4.3

1.1

1.7

2.7

法 国3.71.6

2.5

3.3

3.5

3.1

意大利2.65.4

5.3

5.0

2.8

3.8

消费物价指数

德 国2.71.8

1.5

1.8

1.0

1.4

法 国1.71.8

2.0

1.2

1.1

1.3

意大利4.15.2

3.9

1.7

1.8

1.7

每小时真实收入

德 国

-0.82.3

2.8 -0.7

0.7

1.3

法 国2.0

-0.2

0.5

2.1

2.4

1.8

意大利

-1.50.2

1.4

3.3

1.0

2.1

出 口 最

德 国7.96.6

5.1 11.1

7.2

5.5

法 国6.06.3

5.2 12.2

6.1

5.8

意大利

10.7

11.6 -0.2

6.3

6.0

5.7

从上表可看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德、法、意三国真实工资的刚性较强。从每年的相对变化来看,1990年至1997年,德国真实工资的变化幅度在-3.8%到+4.9%这一区间;法国在-0.2%至+2.4%之间;意大利在-1.5%至3.3%之间。而从1980—1989,1990—1999两个10年的平均值来看,德国前10年的平均变化率为2.2%,后10年的平均变化率为1.2%;法国均为1.6%;意大利分别为1.5%和1.3%。如果考虑到1992年两德统一对德国经济带来的巨大震动,德国20年来真实工资的变动区间还可以缩小。

第二,三国名义工资上涨的弹性较大,但下降的弹性很小,所以不能得出三国名义工资弹性大的结论。从1990年至1999年,德国名义工资的变动幅度为-0.3%到+9.6%之间;法国在+1.6%到+5.4%之间;意大利在+2.6%到+9.4%之间。但还应看到的是:除德国1991年出现一次名义工资比上年有减少外,其余两个国家及德国的其余9 个年份均呈现名义工资上涨的态势。即便在1992年,1993年德国外贸下滑严重的情况下,仍出现名义工资比上年有9.6%和6.7%的最高和次高涨幅;而法国和意大利在出口量萎缩的1993年和1991年也分别出现名义工资比上年3.5%和9.4%的高增幅。从中不难看出名义工资下降存在刚性于出口下滑的相关性。

三、欧元11国丧失独立汇率政策的成本研究

欧盟各国真实工资的较强刚性不但得到上表中数据的支持,还可以从侧面加以证实,例如,欧盟国家长期存在的高比例和结构性失业便是真实工资刚性的后果之一。虽然,真实工资刚性会带来宏观经济中的种种弊端,但这一事实却时常被货币联盟的支持者们作为正面论据加以运用。承袭新古典综合派有关真实工资的论证思路,支持者们认为:在真实工资呈刚性的条件下,即使没有货币同盟,一国的汇率政策也是无用的政策工具。这是因为名义汇率的贬值会促使名义价格相应上涨,从而抵消名义汇率贬值的作用,维持实质汇率不变。因此,货币联盟的成立不会带来失掉汇率政策的成本。应看到的是,现实生活中几乎找不到与理论假设一样绝对的情况。在此,笔者也不敢武断地作出“欧元区国家放弃独立的汇率政策没有成本”这一结论。但可以确定的是:欧元区国家的较强工资刚性更趋向于新古典综合派的范式,因此同那些“名义工资较强刚性,真实工资较强弹性”的“类凯恩斯主义范式”的国家相比,在放弃独立的外汇政策时产生的成本较小,但却不是没有成本。事实上,1982年现欧元国比利时政府运用汇率政策降低名义汇率就成功地带来了较长时间的出口真实竞争力效应。可见,凯恩斯主义在欧洲大陆也并非毫不适用。

如果凯恩斯主义假定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适用,那么通过贬值就能够使本国物价水平上升,在名义工资刚性的条件下,降低工人特别是贸易部门工人的真实工资,以增加出口,刺激经济,减少失业,当政府放弃这种汇率工具时成本便产生了。当然,这种凯恩斯效应也许只是短期的,但这对于敏感的失业问题已经能够引起足够明显的影响了。无论怎样,在欧元启动后,欧元区11国必须找到另外一种方式来实现对真实工资或真实工资增长率的调整。摆在各国面前的一大挑战便是:如何使名义工资具有更强的向下浮动的弹性,以通过名义工资的下调来减缓真实工资的增长速度。

四、迎接挑战,困难重重

欧洲具有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福利体系。它在减少贫困和降低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本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该系统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著的。例如,失业救济系统的强大应该对越来越多的失业人口负责。欧元区的失业率从2.5%一直攀升到12.5%, 并且居高不下。优惠的失业救济金、充足的领取期限和宽松的领取资格审查,弱化了对失业者再就业的激励,更严重的是,该系统直接导致了劳动力工资只能升不能降的局面。在就业者缺乏失业者强大的竞争的情况下,劳资双方的工资问题谈判中,劳方将占取优势,工资易升难降。

另外,欧元区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种条例法规也应对名义工资下调刚性负责。如:就业保护条令(EPL)。据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 绝大多数欧元国家的该法令均比丹麦、英国及美国等非欧元国家的规定严格。这说明,在这些欧元国家厂商解雇工人的成本更高,因而进一步压抑了劳动力间的竞争,使工资长期高于劳动力市场均衡时的工资水平。

德国和法国早已注意到社会福利体系“过度成熟的弊端”并着手改革。但时至今日,我们并未看到实质性的改观。

欧元启动,使得增强工资下降刚性的任务更加紧迫。但笔者却不得不谨慎地指出:欧元启动也许会使工资刚性问题进一步恶化。这一观点可从东、西两德统一后的工资变化趋势得到说明:两德统一后的第一个季度,东德的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均有明显提高。这并不是因为原东德劳动生产力在统一后出现惊人的增长,事实上,统一后的几年中,原东德的真实GDP都未出现实质性提高。 但东德出现陡然的工资上升也并非偶然。从某种意义上讲,东西两德统一是政治上的统一也是经济上的统一,即建立了一个以德国马克代替东西德两种货币的完全汇率联盟。一种货币使得原来不太透明的两国价格变得完全可比,这种“可比性”正是导致东德劳动力平均工资水平迅速与西德拉平的重要原因之一。欧元区也是这样:单一货币将产生“比较效应”从而使劳动生产率较低的欧元国家工资会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欧元国家工资靠拢,对整个欧元区而言,此渐近过程将是一个平均工资上升的过程。这意味着欧元区国家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可能进一步遭到削弱,对于正遭到通货紧缩威胁的欧元区各国是极为不利的。

1998年底,在欧元正是启动的前夕,潜在的欧元区各国联合降息,试图抵抗衰退并为欧元最初的运行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然而在整个世界经济大调整的背景下,欧元启动后过早地结束了“蜜月期”,并呈现对美元的疲弱之势;而欧元区各国经济增长也出现较大幅度的滑坡。欧洲中央银行很快便陷入了两难境地——为刺激经济有降息的压力,而为了确保欧元汇率的稳定又不能动用利率工具。但考虑再三后,欧洲中央银行选择了后一目标,没有第二次联合降息。但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并不是长久之计,根本之计。欧元区各国必须正视挑战,在失去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两大调节经济的工具后,他们必须使名义工资更具弹性,更能即时地反映市场的供需状况,让名义工资成为经济的自动调节器。也许,只有真正地、彻底地实现从凯恩斯主义向新古典综合派的变迁,才能避免欧元各国再次陷入尴尬局面当中。

标签:;  ;  ;  ;  ;  ;  ;  ;  ;  

欧元国家工资刚性及其对欧元运行成本的影响分析--从凯恩斯主义到新古典经济学的转变_凯恩斯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