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生态经济农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生态论文,农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生态经济学是生态经济农业建设的理论基础
20世纪中叶,我国许多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把生态和环境科学的内容引入到经济研究中,生态经济学应运而生。生态经济学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进入了更自觉地运用自然生态规律,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同步协调的新阶段。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自然界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运动规律。研究这些生态经济关系,其目的是使人与自然、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动之间更加协调,使自然生态资源供给与人类经济需求达到相互适应,取得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协调发展的最佳效果。
中国生态经济理论的研究,一方面表现为理论发展和学科教育的逐步完善,紧跟世界生态经济学的步伐,把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产权制度理论等融入生态经济学中,并逐步把生态经济学从最初始的农业生态经济学范畴扩大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扩充到多个分支领域;另一方面表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在现实操作层面上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在现代化进程中,大量的生态经济问题还需要不断探索,许多生态经济理论问题也有待继续深入研究、探讨和不断总结提高。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证明,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作指导,才能避免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任何作物或动物与外界环境都有密切的关系,都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所以农业生产作为自然再生产过程,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同时,农业生产作为经济再生产过程,又必然受经济规律的制约。只有把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结合运用,农业生态系统才能正常运转、才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对自然资源实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如果发展与保护分离,既不可能有可持续的农业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环境保护。所以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统一体。依靠科技进步,挖掘农业资源潜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千方百计减少资源的占用和消耗,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增殖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农业从农业生态方面考虑的较多,而要解决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要使农民能从农业生产中获得最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则需要从生态经济角度进行研究。生态经济学是生态经济农业的理论基础。生态经济农业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战略选择。
2 生态环境是生态经济农业的物质基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环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三项功能,即资源基础功能,环境基础功能,经济产出功能。经济发展是指劳动力、自然资源、资金等物质要素在一定的技术、制度条件下相互结合,最终为社会提供日益丰富的物质产品的过程。生态发展则意味着一切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生态系统向更高级生态系统的演进与扩张。考察工业革命后现代经济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到两者的严重失调与悖离。联合国发展委员会资料表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全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15倍,仅80年代全球经济新增部分就超过了有史以来直到1950年的全部经济产出的总和。正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0年全球环境展望》指出:“生态环境存在全面危机。”
造成生态与经济发展高度悖离的首要原因,在于工业化生产与消费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高额“生态赤字”,使生态资源供给无限弹性的假定被无情推翻。在传统经济学里,资源和环境只是“自然要素”,是经济的外在变量,甚至是与经济无多大关联的外部因素。直至20世纪50~60年代,人们还毫无疑问地认为经济的增长是无限的。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生态发展决不是一个与经济变动无关的变量,而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环境基础。从生态作为经济运行内生变量的角度考察,生态发展是指投入要素的“生态资本”存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生态资本存量的增长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保存与增殖。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物种,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组成的生态体系和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在保证生态系统功能运作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生态发展首先就意味着生物多样性的繁荣。生态资本质量的优化是指生态系统保证人类生活素质能力的提高,作为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和生存条件,生态环境决定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最主要方面。一个和谐平衡的生态系统,能够提高人类居住的舒适度,增强环境的承载力与自净力,并提高整个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因而生态发展也必然包括着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的内容。
生态经济学家指出:“生态生产力是生态系统中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功能所具有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的能力,包括生态系统中各种资源的自然生产力,如植物、动物、土壤、河流的净初级生产力等。它不仅是一般社会生产力的基础,而且是特别高的劳动生产力的基础。”这在农业中表现得尤其突出。要解决传统模式下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缓解生态危机,关键在于建立能实现经济与生态发展共同繁荣的发展模式,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融合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达到生态与经济、人与自然在更高发展水平上的和谐统一。
3 生态经济农业是我国发展农业的惟一选择
中国农业在其不同发展阶段所提出的一些发展目标起了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例如,“超纲要”、“超千斤”、“吨粮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开发农业”、“创汇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些提法或强调某种特定目标(如创汇),或针对过去存在的某些弊病(如重量不重质,因而不适应商品生产;经济效益或投入报酬率不高等)指出纠正的方向,因而在一定时期能起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无论在指导思想上和实践上也暴露出一些不足甚至误解。如,单纯的“开发农业”实际上还是旧“发展经济学”的概念。如果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严重,高产优质就没有保证,因此,中国农业发展途径需要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起长远指导作用的提法。生态经济农业正是顺应了这种需要。
生态经济农业特别关注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使用与保护、消耗与培植的关系,始终体现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偏爱和珍惜。生态经济农业的本质就在于它既是数量持续扩张型的,又是质量发展型的现代产业,它既关注经济的发展,更关注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以经济增长为目标,而且必须有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自然资源的目标,这是生态经济学原则之一。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与自然环境状况相适应,农业生产力结构应与自然地理结构相适应,为了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社会需要不断地调节和提高自己的生存素质,农业生产活动不仅要进行经济建设,同时也要进行生态建设,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为目标,即以社会劳动和自然生态潜力的最小消耗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生态经济农业把农业经济行为同生态环境看做一个相互制约的系统,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减少和避免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行为。人口——消费——生产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而人口——消费——生产——资源——环境则构成生态经济关系。人类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构成生产力要素和体现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生命实体,既是生产的主体,也是消费的主体。农业是人类生存的根基。面对已经相当庞大而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人口总量,加之已经相当恶劣而且还在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人类社会必须将整个经济切切实实地建立在生态经济农业的基础上。农民处在一定的生态,经济环境中,必须有稳定的生存条件,才能生活和进行农业生产,有了好的生存条件,才能致富。发展农业生产力,需要有好的生存、生活、生产条件,必须走共同富裕之路,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持续、协调、稳定发展。当前我国农业正在经历从传统农业向生态经济农业的跃迁,这是中国农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标签:生态系统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三农论文; 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