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为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其中人地观念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价值观念。本文阐述了人地观念的内涵以及其作为地理核心素养对学生的成长,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探讨了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地协调观念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初中地理;人地观念;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9)11-226-03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素养中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结合体 。新修订的地理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提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人地观念(基本价值观念)、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实践力(基本活动经验)。初中地理教学的目标应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培养综合思维,认识区域差异,训练地理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价值观念,人地观念与时代发展密切联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可或缺的价值观,在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本文立足于初中地理,对培养学生人地观念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索。
一、对人地观念内涵的基本认识
人地观念是指对人地关系的正确认识、理解、判断和掌握,是地理课程中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着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等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人地观念具体反映在看待“人与地之间的相互影响及相互关系”、“人与地如何协调”、“人与地的协调程度”等问题所持的科学观点和态度上。它是地理核心素养的灵魂,引领地理教育的价值,是地理教育的原点、出发点和归宿 。
二、初中地理培养学生人地观念的必要性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教学,最终是让学生明白我们与地球的最亲密关系,让学生形成最亲密的情感,在人地之间构建一种最美好的状态,树立学生人地关系的协调和谐观念是地理学的核心思想,初中地理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初步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的任务,老师应在教学中结合初中生地理认知能力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要理论基础。学校教育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地理教育同样担负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之一,“和谐”既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更包括了自然环境内部的和谐,即生态平衡。其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的本质。地理学科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爱国情操,全球意识,环境伦理,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危机,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粮食危机,水污染,环境污染等。
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人类的必然选择。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正确的人地观念,帮助学生形成人与环境相协调的正确认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观,科学的人口观和资源观,是地理教学的重任。
(二)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准绳,是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新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科学地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地理科学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主线,以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主旨,通过地理学习,除了要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外,更重要是形成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地理意识和观念。人地观念作为地理核心要素中的基本价值观念,与时代发展密切联系,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价值观,在地理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初中地理教学的目标应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培养综合思维,认识区域差异,训练地理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
三、初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人地观念的有效途径
教育的基点就是生活,地理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会思考,在生活中创造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丰富的情景。真正的地理学习是在一个一个具体的地理场景中完成的。地理核心素养是对真实、复杂的地理环境的认知、辨别、顿悟,是学生地理知识、地理能力、情感态度的综合体现。人地观念核心素养是初中地理教学必须要渗透的一种地理学科素养,本文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对培养学生人地观念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有效探索。
(一)基于学科素养,分析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念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详细分析教学内容,耐心钻研教材,在分析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时注意突出学科素养。例如分析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第二部分了解西北地区灌溉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过程中对西北地区生产生活和环境产生的影响。在分析西北地区农业发展时,要突出该地区农业布局受水源和地形的影响。该地区的畜牧业地发展是受干旱的自然环境制约,同时也是西北人民因地制宜地结果。在分析西北地区生产生活对环境地影响时,要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引导学生紧跟时代发展,关注社会生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第一条中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育的根基在生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服务生活。现实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科学世界的根基,教学只有联系生活,走进生活,才能使人真正体验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和价值。因此,现实生活应该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学应与现实生活连接。地理教育的过程也应根植于真实的社会生活,真实的社会场景。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迁,人地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地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紧跟时代发展,关注社会生活,及时地,有效地把最新的社会热点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热情。例如2019年3月31号发生的四川西昌市凉山森林火灾,除了深切哀悼火灾中牺牲的30位消防英雄,我们更要在地理课堂中普及森林防火的重要性以及森林防火的安全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探究森林火灾发生的位置、火灾的成因以及森林火灾的危害。
2019年3月10日—4月8日全国降水实况图
2019年4月8日—4月9日全国森林火险预报图
本次森林火灾发生地—四川西昌市凉山,正是我国的天然林区之一-西南林区。本次森林火灾的直接原因是雷击。间接原因是干旱的气候条件。通过在课堂中展示3月份全国降水量分布图,学生观察发现,3月以来四川南部和云南北部地区是西南地区降水最少的地方,局地一整个月降水都少于1毫米,几乎是滴雨未下,天气干燥。3月西南地区降水少的原因,又可以与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这一节中“我国季风气候显著”这一知识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分析夏季风的进退与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推移规律以及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对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影响。另外再展示4月全国森林火险预报图,引导学生结合我国三大林区的分布,分析哪些地区要注意预防森林火灾。
通过本次森林火灾分析,既可以锻炼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保护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人地观念。让地理课堂立足于社会现实,与时俱进,既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提高综合素养,更能帮助学生养成关注社会,关注时事的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三)精选教学素材,巧设地理场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人与环境的和谐,树立因地制宜的人地观念
围绕教学内容,精选教学素材,教学内容是课程骨架,教学素材是课程的血肉。地理教学要生动活泼,当然要有血有肉。时事新闻、典型案例、时政热点、电影电视节目都可以引为课堂教学素材。素材要典型,更要新颖,信息化时代素材繁多,更要精挑细选,要典型,要新颖,要真实,最重要是能贴合教学内容,符合教学目标,而不是随意堆砌素材。例如在学习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联系这一环节,我引用了2018年纪录片《天山脚下》的“火州”“转场”“雪乡”几个片段作为素材。通过视频生动地展示吐鲁番人民在寸草不生,酷热难耐的火焰山下,通过坎儿井工程使用天山冰雪融水,种植葡萄生活场景;通过视频素材展示新疆北部禾木乡冰天雪地中的尖顶木屋,高山上滑雪娱乐,冰湖下布网捕鱼等生产生活场景;通过视频素材再现天山上哈萨克族牧民转场游牧地场景,通过这些最新最生动的素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人与环境的和谐,树立因地制宜地人地观念。
图1 课堂引入吐鲁番葡萄种植视频图
图2 课堂引入《天山脚下》“火州”片断
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主体,学生又是教学的主体。人地观念要内化到学生的思想中,必须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丰富的情景。地理教师可通过巧妙地设计地理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思考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真正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四)从“教”到“不教”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学习,在地理实践中感悟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关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教育本身并非目的,而是工具。学生就是在学会使用工具、创造工具中进步与发展,以至解放自己 。人地观念的树立不能脱离学生,也不能脱离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要在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更最重要的让学生到生活中学习,到生活中思考,到身边的环境中去考察,自己动手动脑去思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什么比亲眼目睹,亲身经历,切身感受来得更深刻。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勇于鼓励学生去实践。在地理实践中感悟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关系。
例如在广东乡土地理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就茂名的环境变化,开展野外考察调研,完成考察报告,或撰写小论文等。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调查也很深刻,学习效果显著。部分学生作品在广东省中学生地理科普大赛中获得优秀成绩。例如朱乐嫣等同学的《关于茂名市露天矿实地考察报告》,张恒睿等同学的《小东江沿岸水质调查报告》。让学生关注社会、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思考,格物致知,实事求是,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图3 学生到电白浮山岭开展实地调查图 图4 学生到茂名市露天矿开展实地调查
初中地理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人地协调观念的形成,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以及关注人类在发展进程中与生态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人类与大自然相依为命、相互依存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深刻体会到“人对地的影响”、“地对人的影响”、“人与地协调发展”的理念,把“人地观念”深化于心,使学生的终身发展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的发展协调起来。
参考文献
[1]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13-15.
[2]张晓扬.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区域地理教学路径与实践.
[3]吴岱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和培养.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0.
[4]成尚荣.活教育:核心素养的摇篮—陈鹤琴教育思想对核心素养研究的启[J].中国教育报,2017,4,19:009.课程周刊.
[5]成尚荣.不教之教.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2017.5.10第009版.
论文作者:陈肖伟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3
标签:地理论文; 观念论文; 素养论文; 的人论文; 学生论文; 核心论文; 人与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9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