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探讨论文_张蒙蒙,张思远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探讨论文_张蒙蒙,张思远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地震灾害却不断发生,地震灾害不断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众所周知,地震灾害的后果十分严重,然而,以现有的技术很难对其进行控制或者提前预测,因此,对地震灾害进行根本性的防治是无法做到的,但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加入抗震设计,大幅度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从而确保建筑在遭受地震灾害时有一定的稳定性,进而减少地震灾害发生带来的危险。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

1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地震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且地震带来的危害大、破坏性强、还具有不容易预测的特点,所以当地震一旦发生,其危害将十分巨大,如果建筑没有抗震性,就可能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毁灭性破坏。所以说,建筑自身的抗震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在对建筑抗震规范的抗震要求提出一定要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根据这个要求和目标,我国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设计取得了十分重大的成就,建筑的抗震技术也基本成熟,使人们群众在地震中收到伤害的可能性大大減低,但目前的建筑抗震设计距离人们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而且随着建筑的装饰越来越豪华,如何避免人员伤亡,并尽可能的保护建筑已经成为抗震技术应用层面的又一新方向。

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原则

2.1保证建筑结构构件具备必要的功能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过程当中,要确保建筑结构构件具备良好的承载性能、刚性、延性以及稳定性,建筑结构构件要按照‘强剪弱弯、墙底层柱、强节点弱’的构件设计基本原则,构件设计的过程当中针对有可能造成构件薄弱的位置采取相应的促使结构抗震性能提升的有效方法。一般情况下,主要耗能构件是不以承受竖向的承载为主的。

2.2尽可能多的进行抗震防线的设置

一个良好的抗震结构系统通常是由几个具备良好延性的分体系共同构成的,同时良好的延性结构构件可起到各构件之间良好的连接作用。譬如:框剪结构是由延性框架与剪力墙两个分体共同构成。通常情况下,当地震发生之后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会有多次余震的发生,若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只有一道防线,那建筑结构必将在第一地震之后有接下来出现的几次余震遭受巨大的影响,久而久之,甚至还会有建筑倒塌的事情发生。建筑抗震结构系统要尽最大限度上满足建筑的冗余度要求,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当中要做到下意识的创建屈服区分布系统,这样可达到最大限度上吸取及消耗地震能量的作用,进而可促使建筑抗震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3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抗震结构的选择

当发生地震灾害的时候,最先考验的就是建筑物的主体结构是否合理。建筑物的抗震结构是影响建筑物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合理的选择建筑物的结构构造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建筑物的毁损系数,同时他也能够保证建筑物在地震灾害发生的情况下变形程度最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建造开始之前,建筑师必须以抗震为核心指标对建筑结构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从最大的程度上保证建筑结构的强度和变形系数都能达到防震作用。

3.2地基的设计

地基是建筑物的基础,而且是必不可少,影响巨大的必要构造。地基的设计工作是影响建筑物防震功能的重要因素,不管是从建筑物的稳定性和牢固性来说,还是从防震功能方面来说,合理的进行地基的设计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建筑物的地基一定要达到标准的深度,这样才能保证建筑物的基础工作做到位。地基的深度完全不能含糊,不能图省事,也不能不按标准行事,所以在挖地基的时候,专业人员必须全程随行,确保地基稳固。其次,就算是同一个单元的建筑物也不能使用不同的地基,为了确保防震性能的稳固,一个单元的建筑物要使用同一个地基,从根本上保证建筑物的防震性能。

4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的要点

4.1选择合理的建筑场地

提高建筑结构本身的抗震性能够从多方面进行实施,其中,合理的选择建筑场地是其抗震性得以提升的首要工作。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对建筑物建筑地形进行选择时要选用地势较为平坦的地方,这样能够降低建筑结构的抗剪力强度,从而提高整体稳定性。此外,建筑工程现场的土质情况也要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尽可能选择土层硬度和密度较高的地段进行施工建设,这样能够满足建筑结构本身的荷载力承重要求。传统的建筑物建筑基地往往存在河岸边缘、采空区和软土土质层问题,这些地段对建筑物自身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很容易在地震来时发生沉降和塌陷问题。为此,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要合理选择建筑场地。

4.2选择科学的抗震结构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设计研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实施:第一,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应该对抗震结构进行全面分析。科学合理的抗震结构能够有效提升建筑物本身的稳定性,尤其是建筑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为此,相关技术人员在进行结合设计时一定要做好抗震结构设计,选择刚性较强的建筑结构方案推进建筑结构设计。第二,提高建筑结构的承载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塑性内力重分布能力较好,能够有效的吸收地震能力,为此,必须选用科学的抗震结构,从而提高建筑结构的承载力。

4.3建筑结构参数计算工作

对建筑结构的参数计算工作进行合理推进十分重要,其能够对可能形成的损害进行针对性的预防。为此,负责建筑结构参数计算的工作人员要结合多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地震发生时建筑结构受承受的各种力进行计算,从而明晰建筑物可能承受力的数值。此外,为了能够保证参数计算工作的有效性,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对建筑结构进行模型设计,并通过地震模拟来观测模型所承受的力是多少,最后通过合理的参数设计和整改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设计参数进行修正,这样便有效的提高了建筑结构的抗震可能性。

4.4多重抗震防线的设置

多重抗震防线的设计能够进一步提升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性能。通常情况下,抗震防线多能够给建筑结构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抵御地震所带来的威胁。为此,在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要对第一道抗震防线的采取延展性构建,延展性构建对建筑物本身的抗剪力作用有着更高的适应性,且即便在地震中发生损坏也能让其它的防线继续发挥着抗震作用[3]。如此多重抗震防线的设置能够将建筑结构设计的稳定性得以最大化发挥,从而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使得建筑需求越来越大,高层建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考虑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是十分重要且有必要的。本论文从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开始谈起,简述了抗震设计的相关要求,提出了几项抗震设计重点,希望对抗震设计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华颖.抗震概念设计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6).

[2]周静.刍议建筑结构中关于抗震设计的若干问题[J].房地产导刊, 2014(29).

论文作者:张蒙蒙,张思远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7

标签:;  ;  ;  ;  ;  ;  ;  ;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探讨论文_张蒙蒙,张思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