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小麦新品种绵杂小麦168_小麦论文

杂交小麦新品种——绵杂麦168,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品种论文,小麦论文,绵杂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继2003年第1个育成并通过国家审定的杂交小麦新品种绵阳32号之后,2007年又育成温光型两系强优势杂交小麦新品种绵杂麦168并通过国家和四川省品种审定。其不育系MTS-1、恢复系MR168以及杂交组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技术鉴定和四川省种子站组织的田间质量检验。绵杂麦168杂种优势强、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性突出、适应性广泛,在四川及长江上游地区具有重大推广应用价值,它将是通过四川省审定的第1个、通过国家审定的第2个杂交小麦新品种,并使我国在杂交小麦研究与应用领域继续保持领先水平。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展了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工作,先后育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温光型两系不育系MTS-1和恢复系MR168。绵杂麦168属春性,早熟品种。全生育期182d左右,比对照品种川麦107早熟3~5d。株高90cm左右,植株较紧凑,穗层整齐,后期落黄转色好。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穗大粒多,每穗结实50粒左右,粒大,千粒重46g左右,子粒浅红、均匀、饱满、半角质。

1 丰产性突出:增产14%~44.82%

2005~2006年度参加四川省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增产点次率90%,比对照(川麦107,下同)增产率达17.7%,居试验组第1位;2006~2007年度增产点次率80%,增产率14.2%,居试验组第1位。2年20点次试验平均每667比对照增产60.5kg,增产率达16.1%。其中高产试点射洪点667产517.15kg,增产率达44.82%;绵阳点536kg,增产率达25.09%。

2005~2006年度参加国家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长江上游组试验,在8个省市21个试验点中,增产点次率95.2%,每667比对照增产54.3kg,增产率达14.7%,居试验组第1位。2006~2007年度在20个试验点测试,增产点次率80%,比对照增产44.2kg,增产率10.6%,居试验组第1位。2年41个点次试验,每667比对照增产53.1kg,增产率达12.65%。其中高产试点四川省西昌点589.2kg,增产率达30.1%;云南省昆明点586.67kg,增产率达40.18%;甘肃省成县点514.3kg,增产率达19.9%。在生产试验中平均667产409.7kg,比对照增产61.9kg,增产率达15.12%,居试验组第1位。绵杂麦168是长江上游区试和生产试验中第1个平均667产量均超过400kg的优良品种。

2 品质优良:优质中筋小麦

四川省区试统一送样,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品质分析结果:平均容重784g/L,平均粗蛋白质含量14.39%,平均湿面筋30.5%,平均沉降值39.9ml,平均稳定时间3.6min,各项指标均达到优质中筋小麦品种类型标准。

3 综合抗逆性强:高抗至免疫条锈病、白粉病

条锈病和白粉病是西南麦区主要病害。绵杂麦168在组合鉴定和筛选过程中,经历了2002~2005年各种病害的考验,均表现对当前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抗病力强,抗性稳定。2004、2006年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对条锈病和白粉病均表现免疫至高抗;200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分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成株期对条中31、32、水14、太4等新小种表现高抗至免疫:2007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鉴定结果条锈病和白粉病免疫,高抗秆锈病,中抗赤霉病。绵杂麦168后期灌浆速度快,落黄好,能有效减少高温天气对产量的影响。

4 制种产量高:可达200kg以上

在适期播种、花期相遇的情况下,每667制种产量可达200kg以上。适宜在四川及长江上游麦区的平坝、丘陵区和低山区种植。四川盆地以11月上旬播种为宜,其他地区参照四川盆地的气候条件适时播种。667基本苗8万~14万(用种量5~8kg),高产麦区栽培,667基本苗可减少至8万左右(用种量5kg),撬窝点播或条沟撒播均可。每667用纯氮10~12kg,配合P、K肥施用。发现蚜虫及时防治,多雨年份注意防治赤霉病。

联系电话:010-62180279

标签:;  ;  ;  

杂交小麦新品种绵杂小麦168_小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