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用卡第三方处理商——第一数据集团登陆中国(论文文献综述)
焦再新[1](2020)在《冒用他人电商平台信用支付产品行为的定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人们能够使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越来越多,支付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的方便快捷。但与此同时,新事物带来的相关犯罪活动也越来越多,我们因新事物而产生的困惑也越来越多。冒用他人电商平台信用支付产品行为导致的最终被害人是谁?“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电商平台信用支付产品作为一种新的互联网金融支付产品,如何界定其法律属性?冒用他人电商平台信用支付产品行为如果构成诈骗类犯罪,是否说明机器可以被骗?冒用他人电商平台信用支付产品行为是否符合盗窃罪的行为特征?冒用他人电商平台信用支付产品的行为是构成合同诈骗罪、贷款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盗窃罪还是诈骗罪?由于我国现有法律相关规定不是十分明确,因此对于上述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的认识,还是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都存在着较大分歧。本文通过对裁判文书网上发布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整理以及对理论界的观点进行研究,发现对冒用他人电商平台信用支付产品行为定性的争议观点主要有认为该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贷款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盗窃罪和诈骗罪这五种。认为该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或者贷款诈骗罪的观点主要来源于司法实践之中,但通过对该行为下真正受害者的认定和对电商平台背后机构性质的分析,可以明确该行为不构成合同诈骗罪或贷款诈骗罪。认为该行为构成信用卡诈骗罪、或构成盗窃罪、或构成诈骗罪的观点则主要来源于理论界,这三方的争议焦点主要是“蚂蚁花呗”和“京东白条”等电商平台信用支付产品是否属于刑法意义上的信用卡,以及提供信用支付产品的电商平台作为机器能否被骗。对于这两个问题,学者的观点各不相同。基于学者们的观点,本文深入的对电商平台信用支付产品的性质以及其背后运营公司的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机器能否被骗进行了理论上的再认识,最后得出了电商平台信用支付产品并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信用卡,提供信用支付产品的电商平台作为以智能为依托的机器可以被骗的结论。基于上述结论,冒用他人电商平台信用支付产品的行为可以构成诈骗罪,但不能构成信用卡诈骗罪。而对于该行为能否构成盗窃罪,本文则从盗窃罪的特征与冒用他人电商平台信用支付产品行为的特征入手,明确了冒用他人电商平台信用支付产品的行为属于被动获取和冒用行为,而非一般盗窃罪的主动获取和秘密窃取行为,故该行为不能构成盗窃罪。由此最后得出冒用他人电商平台信用支付产品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胡阳雨[2](2020)在《面向移动应用生态系统的新型欺诈行为分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网络欺诈行为是互联网兴起后的一种新型犯罪方式,其不仅带来了隐私信息泄露、经济财产损失、个人利益损害等威胁,同时加深了社会信任危机感。事实上,针对欺诈行为的研究方兴未艾,从传统的互联网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欺诈行为一直受到广泛的重视。然而,随着移动应用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完善,传统的欺诈行为已经迁移到移动互联网并采用新型欺诈手段,层出不穷的新型欺诈行为不仅给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也给应用市场和监管部门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面向移动应用生态系统的新型欺诈行为分析在国际学术界和产业界均受到广泛重视。欺诈行为存在于移动应用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各阶段产生的移动应用数据均可被欺诈者所利用,通过制造或发布虚假信息的方式实施欺诈。在移动应用的开发阶段,开发者通过自主编写代码或集成第三方服务的方式开发移动应用。该阶段生成的数据包括应用代码、应用资源文件和应用内容等应用原始数据,广泛存在的典型欺诈行为包括仿冒欺诈、网络欺诈(例如,虚假兼职、金融理财欺诈等)和广告欺诈等。在移动应用的发布阶段,开发者将所开发的移动应用上传到Google Play或者各种第三方市场中提供给用户下载。该阶段相关的数据包括开发者所提供的应用名、包名、开发者名、应用描述和应用权限等应用元数据,典型的欺诈行为包括应用标识仿冒、虚假功能和权限提升等。在移动应用的推广阶段,开发者通过购买服务商(例如,广告服务商)提供的推广服务,以达到提高应用的曝光率和用户量的目的。该阶段生成的数据包括应用排名、应用下载量和应用评论等应用流行度数据,典型的欺诈行为如排名欺诈。虽然学术界已经提出了不少面向移动应用生态系统的欺诈行为研究,然而,随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进入推动传统产业向大规模垂直化新业态发展的阶段,各种新型欺诈行为层出不穷,已有的研究依然存在许多新的挑战:(1)欺诈检测对抗技术不断升级,有经验的恶意开发者通过升级欺诈技术来规避已有的检测方法,已有的技术和手段已经无法有效的检测更有针对性的新型欺诈行为;(2)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衍生出新型欺诈手法,同时引入了新的安全威胁;(3)地下产业链发展迅速,已经形成通过多种欺诈手段相结合的更加复杂的新型欺诈产业链,单一的检测方法无法全面和有效的检测和预防这种新型欺诈行为。针对上述挑战,本论文对这三类移动应用数据层面出现的新型欺诈行为进行分析,目标是构建移动应用生态系统新型欺诈行为分析平台。具体而言,本论文的主要研究贡献总结如下:第一,针对移动应用原始数据层面出现的新型界面仿冒欺诈行为,提出了基于应用界面结构相似性的仿冒应用检测技术。具体来说,首先详细分析了新型界面仿冒欺诈行为及其与传统仿冒行为的区别,通过对仿冒方式的分析发现应用界面结构特征相对于其他特征(如应用代码、界面内容等)在仿冒攻击后能保持相对稳定。然后,基于自动化测试技术提出移动应用界面结构特征提取方法,从总体结构、控件结构及文本内容结构三个维度构建应用界面结构特征,实现对新型界面仿冒欺诈行为检测。进一步的,通过性能评估实验说明本论文所提出的检测方法能够达到99.5%的召回率,并且比已有的仿冒应用检测工具更加有效。最后,将实现的原型系统应用于大规模的应用数据集中,成功检测出传统仿冒应用及新型界面仿冒应用,其中83%的应用为恶意应用。经过本论文的研究发现,应用仿冒欺诈攻击仍然是移动应用生态系统中主要的威胁,本论文所提出的方法不仅能够对传统的应用仿冒欺诈行为进行检测,同时能够有效的检测更加复杂、更有针对性的新型界面仿冒欺诈行为。移动应用发布平台及监管部门应及时更新检测技术,提升对移动仿冒应用的监管能力。第二,针对移动应用原始数据层面出现的新型交友欺诈行为(欺诈交友应用),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启发式规则的欺诈交友应用识别方法,并对其背后的产业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体来说,首先详细分析了欺诈交友应用,通过总结该类应用的特征提出了一种半自动化的欺诈交友应用识别方法。然后,分别基于应用内用户信息、开发者签名、应用评论等数据对识别的欺诈交友应用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相关关联性分析结果说明欺诈交友应用中的大部分用户均是虚假用户,由聊天机器人进行管理。进一步,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欺诈交友应用产业链的商业模型,成员组成包括开发应用的生产者、发布应用的发布者、推广应用的分发网络和受害者。最后,对欺诈交友应用的影响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研究报告对产业链的经济规模进行了评估,发现这些欺诈交友应用可能带来的非法收入为每年2亿美元到20亿美元。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此类新型欺诈行为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给用户带来的财产损失是巨大的,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本论文总结的欺诈交友应用的各层面特征及相关研究结果可以帮助移动应用发布平台及监管部门实现相应的检测方法。第三,针对应用元数据层面出现的新型应用标识仿冒欺诈行为,本论文总结了应用标识仿冒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白名单过滤的标识仿冒应用识别方法,对标识仿冒应用特征及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体来说,首先详细分析了新型应用标识仿冒欺诈行为,通过调查实验研究相关检测工具在标识仿冒应用检测时的缺点和不足。然后,总结了 1 1种应用标识仿冒模型并实现了对应的自动化变形工具,通过对比实验证明了总结的标识仿冒模型的有效性(成功检测出的标识仿冒应用数量是相关检测工具URLCrazy的10倍以上)。进一步的,提出了基于白名单过滤的标识仿冒应用识别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大规模的目标应用中,成功检测出10553个标识仿冒应用(平均每个目标应用有20个标识仿冒应用)。通过对识别的标识仿冒应用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说明超过51%的标识仿冒应用为恶意应用。最后,对此类新型仿冒欺诈行为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发现标识仿冒应用不仅会导致目标应用失去潜在用户(部分标识仿冒应用下载量甚至超过1000万),同时对其品牌形象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标识仿冒欺诈行为已经广泛存在于移动应用生态系统中,相对于传统仿冒应用,此类新型仿冒应用中恶意行为比率更高,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相对更大。也就是说,移动应用发布平台及监管部门需要尽快加强对应用标识仿冒欺诈行为的检测能力。第四,针对应用流行度数据层面出现的新型排名欺诈行为(手赚应用),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启发式规则手赚应用识别方法,并对其特征及引入的其他安全威胁进行了深入分析。具体来说,首先详细分析了手赚应用,通过总结该类应用的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启发式规则的半自动化的手赚应用识别方法,并基于盈利模式提出了手赚应用分类机制,包括内容分享、应用试用、购物返现、挖矿和众包5种类别。然后,通过分别对用户好评和差评进行分析,发现手赚应用不仅帮助其他应用进行排名欺诈,其本身也采用刷评论的方式进行非正常推广,并且用户能够感知到手赚应用引入的其他安全问题和欺诈行为。进一步,从隐私和安全角度对手赚应用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手赚应用自身引入了很多隐私和安全问题(26%的手赚应用为恶意应用)。最后,对手赚应用内传播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大量恶意应用通过手赚应用进行推广和传播,同时其他类型的内容也引入了其他安全威胁。经过本论文的研究发现,手赚应用的出现,给移动用户通过网络赚钱提供便利的同时,不仅加重了移动应用非正常推广行业乱象,也给用户带来了新的安全威胁。移动应用商店和相关监管部门应该给予手赚应用更多的关注,制定相关规范来帮助界定和约束手赚应用。
吕昊[3](2019)在《基于竞争优势的支付宝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是网络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时代,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科技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也得到了推广和普及。第三方支付在此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我国支付体系的重要一部分,在人民群众中普及开来。第三方支付具备方便、快捷、安全的特点,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付手段,为银行和买卖双方之间提供了技术保障和信用担保。2018年上半年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达到近102.12万亿元,增长率为49%,市场进入有序发展阶段。第三方支付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消费习惯以及对支付手段的认知,使得金融格局和商业模式得到创新。本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基本概念和理论综述,包括对第三方支付的概念进行界定,对其操作原理和盈利模式等方面进行阐述,为研究的展开奠定理论基础,还包括发展趋势。第三部分为国内外第三方支付发展经验研究,介绍国外第三方支付现状和我国第三支付的现状,以及国家的第三方支付的法规政策,并总结了对我国第三方支付企业发展的可借鉴经验。第四部分是以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代表性企业支付宝公司作为重点案例,对其模式、现状、风险等进行描述,运用SWOT分析方法、波特五力模型和平台经济理论对支付宝进行分析总结,并对支付宝所面临的困难与可预测的市场前景找出适合我国第三方支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战略。第六部分是支付宝发展策略的建议。最后,提出研究结论以及对行业前景进行展望。通过上述研究,支付宝应该具备核心竞争力,制定符合自身的发展策略,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加强企业的自身建设、坚持与银行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第三方支付市场等方式,从而使得整个第三方支付行业更加繁荣稳定。
董志丽[4](2019)在《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不断延伸到各个领域,互联网与金融的巧妙结合也逐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以腾讯、阿里巴巴为首的互联网企业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以支付宝和财付通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产业也迅速崛起,促使我国支付现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已经成为了主要的支付方式,并且在整体支付结算领域之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形成巨大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第三方支付和商业银行,重点探讨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以及商业银行如何应对第三方支付的挑战,首先对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资产负债款业务、中间业务等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研究了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与竞争关系,第三方支付平台进一步发展,更好的方便了人们生活也带动了金融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更多挑战。作为比较早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第三方支付的普及程度、成熟度越来越高,使用领域越来越广,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由最初的合作关系演变成了竞争关系,然后对于第三方支付对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盈利能力的影响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在时代不断的发展进程当中,第三方支付平台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原有的支付结算业务,也开始开发了投资理财以及消费信贷等业务,第三方支付通过抢占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增加商业银行的吸存成本,抢夺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的市场份额,导致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降低,存贷款业务盈利水平降低,通过抢占支付结算业务,抢夺代理业务,弱化银行卡功能导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盈利水平降低,在理论分析后以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利差、中间业务利润为基础数据,选取了10家商业银行2018年财务报表的数据,使用敏感性压力测试方法,研究在第三方支付不断影响下商业银行利差不断降低、中间业务替代比例不断增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变动情况。最后,针对商业银行如何应对第三方支付给带来的挑战,并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增强盈利能力方面提出了几点行之有效的建议。
高泓捷[5](2019)在《第三方支付背景下交易银行发展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第三方支付业务发展迅速,2003年,阿里巴巴公司旗下的淘宝网推出支付宝服务,随后我国相继涌现一些影响较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如微信支付、京东金融、百度钱包、财付通等,这些互联网商业巨头推出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其强有力的后台做支撑,快速便捷的服务为手段,成为亿万用户的支付选择。发展到今天,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发展渐趋成熟,已经成为主流支付方式,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成为日常支付习惯,抢占了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侵占了支付结算市场份额,对商业银行业务形成了冲击。因此研究在第三方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形势下,商业银行如何追回“交易流量”,赢回“忠实客户”,使商业银行在与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竞争中取得胜利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基于此,首先,本文对第三方支付的定义进行解释,对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第三方支付业务规模已在支付结算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且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发展速度逐年加快,很大一部分替代了传统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功能。其次介绍银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结合第三方支付业务发展特点,分析银行互联网的优势与劣势及发展状况,得出商业银行在客户基础、中间业务收入等方面均受到了较大冲击。进而提出银行要贴近市场,真正的围绕客户的需求,梳理整合各条线业务,构建交易银行,为客户创造价值,增强客户黏性,使客户明白银行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金融服务最直接、最专业的提供者。第三,本文从交易银行的概念和重要意义出发,重点研究分析了商业银行交易银行的发展战略和途径。一是根据自身的业务基础和客户需求,明确适合自身发展的交易银行模式,二是以客户为中心,逐步增强服务功能,三是重视金融科技能力提升,加强交易银行平台建设,四是统一部署,合理设置部门架构,即交易银行就是要保障客户价值最大化并给予客户良好的使用体验。最后,本文得出结论,虽然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发展侵蚀了商业银行的部分客户,对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只要银行能够转变经营理念,从战略高度加快转型升级,快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交易银行之路,就能稳健自身的发展市场。
周岳[6](2018)在《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研究 ——以“快钱”为例》文中认为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按照“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总体要求,对非银行支付机网络支付业务进行了规范。第三方支付在弥补银行长尾市场空缺、提升金融交易效率等方面起到巨大作用,有助于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完善现代金融功能。因此,研究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理论,以行业报告的数据作为支持,对第三方支付企业快钱公司的运营模式、竞争策略和风险管理作出分析。纵观市场现状,第三方支付呈现移动化、多元化等趋势,市场份额呈现高度集中态势,第二梯队中小支付平台盈利空间较小,生存环境严酷。银行作为第三方支付的供应商拥有最大的议价权,现有竞争激烈但替代品的威胁不大。本文介绍了快钱公司的概况和相关业务产品,并通过SWOT分析明确了快钱的优势是拥有多年行业经验,倚靠万达获得场景、数据资源。劣势是服务同质化和失去平台独立性。机遇是万达并购优化资源配置,威胁是政策对于银行支持、电子银行智能化和同业竞争。根据平台经济的特点,快钱的核心竞争策略在于深耕B端客户、加速C端渗透并向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型。本文指出第三方支付平台普遍面临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就快钱来说需要加强监控非法资金支付和确保业务的合规性。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技术构建长效风控机制,监管方可以从有效监督、信息披露和行业自律三门完成风控。对于中小第三方支付平台来说,与行业巨头抢占线上市场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可以借鉴快钱的的发展经验,通过产品创新、垂直深挖行业需求、选择与布局互金市场较晚的大型实业集团开展战略合作等方式,在业内竞争获得一席之地。
艾瑞咨询[7](2016)在《中国银行卡收单行业研究报告简版 2016年》文中研究指明
于海龙[8](2016)在《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发展战略研究 ——以支付宝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网络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时代,传统行业也罢,新兴行业也罢,都将会被深深地刻上互联网时代的烙印,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或冗余。第三方支付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支撑平台,以方便、快捷、安全的特点,为银行和买卖双方之间提供了技术保障和信用担保。第三方支付深得民心且已经渗透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2015年,中国第三方网上支付交易规模达到了11.867万亿元,同比增长46.9%。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是一场革命,它为消费习惯、商业模式创新乃至金融竞争格局带来了剧烈冲击。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PEST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对以支付宝为代表企业的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进行了研究。首先,对第三方支付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其起源、发展、运营和盈利模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研究的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对国内外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经验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国外第三方支付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之后,运用PEST分析模型对我国第三方支付宏观环境进行系统分析。最后,以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代表性企业支付宝公司作为重点案例,对其支付流程、安全体系等现状进行了描述,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支付宝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总结,并对支付宝所面临的困难与可预测的市场前景找出适合我国第三方支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战略。通过上述研究,第三方支付企业必须发挥自身核心优势,制定合理的发展实施战略,通过巩固自身的竞争实力、坚持与银行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和开拓第三方支付市场新天地等方式,保证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繁荣稳定。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对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宏观研究和其代表性企业支付宝的微观性分析相结合,为行业内其它企业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提供了借鉴。
裘国志[9](2014)在《大连中鼎资讯有限公司预付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与网络的普及以及人们消费理念的改变,预付卡作为企业营销和资金管理的重要工具出现在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电子支付工具,并且,随着人们便利快捷支付需求的增长,预付卡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展,从社交礼品到企业福利,从商务宴请到生活服务,预付卡以其经济便携、快捷支付等优势几乎涵盖了人们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大连中鼎资讯有限公司预付卡市场营销策略为研究对象,由于其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业务范围为辽宁省,因此,本研究的市场范围主要为辽宁省,运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在对分析工具和预付卡概念及相关法规简单阐述的基础上,首先对大连中鼎资讯有限公司及其现有的产品——壹卡系列进行介绍,为下文的分析做背景准备;第二,利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对我国预付卡行业进行分析,包括预付卡行业目前的市场规模、竞争者(其他预付卡企业)、替代产品(其他支付方式)、产品供应方以及消费者五个方面;第三,利用SWOT分析中鼎资讯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与自身资源,为营销策略的制定做准备;第四,在行业分析和自身分析的基础上,对中鼎资讯有限公司预付卡进行STP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其营销策略主要从总体策略、产品策略和促销策略三部分进行阐述;最后,提出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组织和人力保障、技术支持、项目管理(包括客户关系管理和合作方管理)以及售后服务四个方面,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措施保障营销策略的实施质量,构建完整和具有操作性的营销体系。本文选择大连中鼎资讯有限公司预付卡市场营销策略进行研究和设计,目的在于通过对中鼎资讯预付卡面临的市场竞争状况和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分析,制定适合其发展的营销策略,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同类企业提供借鉴。
张新宇[10](2014)在《新支付格局下的银行卡商户收单业务发展趋势》文中提出自从2003“信用卡元年”发卡至今,中国信用卡业务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发卡规模迅速壮大,信用卡从曲高和寡到飞入寻常百姓家。信用卡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商户收单业务支付体系的迅速建立与完善,商户收单覆盖的行业领域越来越广,创新支付手段日新月异、层出不穷。银行卡商户收单市场的参与主体格局也由原有的以金融机构、银联商务为主,到急剧增加了250家拥有央行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机构,形成了新的支付格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银联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市场关系也由密切合作变为竞争与合作。本论文选择新支付格局下的银行卡商户收单业务发展趋势,与当前国内信用卡业务转型期有很好的结合度。主要工作有:1.对国内、外银行卡商户收单业务的发展与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商户收单业务在支付结算领域对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信息化、诚信体系建设、增加税收、支持反洗钱等方面的作用。2.对常用的数据挖掘分析方法进行了学习与研究,对数据挖掘发展的历程、主要步骤、采用的主要技术进行了深入了解;并在信用卡商户收单业务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中进行了综合实证分析,用多元回归法分析了影响特惠商户促销活动的重要因素,针对特惠商户活动参与率进行建模分析应用处理,发现最佳信息精准渠道,创新性地提出了“特惠信息手机精准推送+移动支付合一的客户端”概念,建立了商户增值服务平台手机客户端功能应用模型。3.面对激励的市场竞争,传统线下商户依然是收单市场竞争的重中之重,亟需做大规模产生效益。对收单商户行业市场进行了细分研究,提出优先选择的目标客户。对能够带来更高收益的分期付款商户、外卡收单商户、金融IC卡行业应用领域分别从不同的市场定位、持卡人消费行为偏好以及营销策略布局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提出发展策略。4.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等技术革新在支付领域的不断应用,极大带动了中国大众消费、支付习惯的革命性转变。本文对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第三方支付的崛起、创新支付的应用、以及银行卡收单市场多方主体的竞合发展趋势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并提出发展策略。5.提出当前国内商业银行打造商户收单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支付模式,将物流、信息流与支付的资金流相结合,加大对互联网与移动支付业务的拓展,建立“非面对面”支付平台,快速拓展近场支付,应对金融脱媒,加快综合业务转型的前瞻性建议。
二、信用卡第三方处理商——第一数据集团登陆中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用卡第三方处理商——第一数据集团登陆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1)冒用他人电商平台信用支付产品行为的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冒用他人电商平台信用支付产品行为定性的认识分歧 |
(一)司法实践中对冒用他人电商平台信用支付产品行为的认定分歧 |
(二)理论上对冒用他人电商平台信用支付产品行为定性的认识分歧与梳理 |
二、冒用他人电商平台信用支付产品行为定性的焦点问题分析 |
(一)电商平台信用支付产品的法律属性分析 |
(二)机器能否被骗的理论分析 |
三、冒用他人电商平台信用支付产品行为的定性 |
(一)冒用他人电商平台信用支付产品行为不应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
(二)冒用他人电商平台信用支付产品行为不应构成盗窃罪 |
(三)冒用他人电商平台信用支付产品行为应当构成诈骗罪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面向移动应用生态系统的新型欺诈行为分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 |
1.4 论文贡献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移动应用生态系统欺诈行为概述 |
2.1 移动应用生态系统欺诈行为 |
2.1.1 移动应用生态系统欺诈行为类型 |
2.1.2 移动应用生态系统欺诈行为相关标准与规范 |
2.2 移动应用生态系统欺诈行为分析及研究现状 |
2.2.1 应用原始数据层面欺诈行为研究现状 |
2.2.2 应用元数据层面欺诈行为研究现状 |
2.2.3 应用流行度数据层面欺诈行为研究现状 |
2.3 移动应用生态系统中欺诈行为分析技术 |
2.3.1 移动应用数据提取技术 |
2.3.2 移动应用第三方库识别技术 |
2.3.3 移动应用相似度比对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界面仿冒欺诈行为分析 |
3.1 引言 |
3.1.1 相关研究工作 |
3.1.2 研究内容 |
3.2 预备知识 |
3.3 方法概述 |
3.4 界面仿冒欺诈行为检测 |
3.4.1 界面控件信息提取 |
3.4.2 界面结构特征提取 |
3.4.3 应用相似度比对 |
3.5 实验与结果分析 |
3.5.1 数据集 |
3.5.2 性能评估 |
3.5.3 主流应用市场仿冒欺诈行为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交友欺诈行为分析及产业链研究 |
4.1 引言 |
4.1.1 相关研究工作 |
4.1.2 新型交友欺诈行为 |
4.1.3 研究内容 |
4.2 欺诈交友应用识别 |
4.3 欺诈交友应用特征分析 |
4.3.1 用户信息请求协议分析 |
4.3.2 虚假用户分析 |
4.3.3 交互模式分析 |
4.4 欺诈交友应用分发网络 |
4.4.1 移动应用市场 |
4.4.2 广告网络 |
4.5 商业模型研究 |
4.6 用户影响评估 |
4.6.1 受害者数量评估 |
4.6.2 产业链价值评估 |
4.6.3 VirusTotal检测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应用标识仿冒欺诈行为分析 |
5.1 引言 |
5.1.1 相关研究工作 |
5.1.2 新型应用标识仿冒欺诈行为 |
5.1.3 研究内容 |
5.2 调查实验 |
5.2.1 实验方法 |
5.2.2 实验结果 |
5.3 标识仿冒应用检测 |
5.3.1 标识仿冒模型 |
5.3.2 标识仿冒应用检测方法 |
5.4 标识仿冒应用特征分析 |
5.4.1 标识仿冒应用分布 |
5.4.2 标识仿冒应用与应用流行度关系 |
5.4.3 标识仿冒应用安全性分析 |
5.4.4 实例研究 |
5.5 用户影响评估 |
5.5.1 应用商店分布情况分析 |
5.5.2 下载量影响分析 |
5.5.3 商店监管效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型排名欺诈行为-手赚应用分析 |
6.1 引言 |
6.1.1 相关研究工作 |
6.1.2 新型排名欺诈行为 |
6.1.3 研究内容 |
6.2 手赚应用识别与分类 |
6.2.1 手赚应用识别方法 |
6.2.2 手赚应用分类 |
6.3 手赚应用评论分析 |
6.3.1 排名欺诈分析 |
6.3.2 用户抱怨原因分析 |
6.4 手赚应用安全性分析 |
6.4.1 权限分析 |
6.4.2 第三方服务分析 |
6.4.3 恶意软件分析 |
6.5 手赚应用内容分析 |
6.5.1 内容一致性分析 |
6.5.2 推广应用安全性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成果应用 |
7.1.1 移动应用生态系统新型欺诈行为分析平台 |
7.1.2 应用案例 |
7.2 论文工作总结 |
7.3 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
(3)基于竞争优势的支付宝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第三方支付 |
2.1.2 竞争优势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平台经济理论 |
2.2.2 企业价值链理论 |
2.2.3 SWOT分析方法 |
2.2.4 波特五力模型 |
3 国内外第三方支付的现状 |
3.1 美国第三方支付的现状 |
3.2 日本第三方支付的现状一 |
3.3 欧盟第三方支付的现状 |
3.4 对我国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发展启示 |
3.5 我国第三方支付的现状 |
3.5.1 第三方支付的市场格局 |
3.5.2 第三方支付的政策与监管 |
4 支付宝的竞争状况分析 |
4.1 支付宝的概述 |
4.1.1 支付宝的简介 |
4.1.2 支付宝的商业模式 |
4.1.3 支付宝存在的风险 |
4.2 支付宝的SWOT分析 |
4.2.1 优势 |
4.2.2 劣势 |
4.2.3 机遇 |
4.2.4 威胁 |
4.3 支付宝的竞争环境分析 |
4.3.1 潜在进入者 |
4.3.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4.3.3 供应方的议价能力 |
4.3.4 替代品的威胁 |
4.3.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4.4 与其他具有代表性第三方支付企业竞争优势的对比分析 |
4.4.1 财付通竞争优势的对比分析 |
4.4.2 银联在线竞争优势的对比分析 |
4.4.3 快钱竞争优势的对比分析 |
4.5 基于平台经济理论的竞争分析 |
4.5.1 深耕行业支付方案 |
4.5.2 加速布局线下支付 |
4.6 小结 |
5 支付宝的发展策略建议 |
5.1 加强企业风险控制策略 |
5.2 建立多元化创新支付体系策略 |
5.3 深挖产业链服务和拓展便民服务策略 |
5.4 支付与互联网平台的相互促进策略 |
5.5 大数据化策略 |
5.6 商业模式的综合化发展策略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 |
2.1 第三方支付相关理论 |
2.1.1 互联网金融 |
2.1.2 第三方支付 |
2.2 商业银行相关理论 |
2.2.1 商业银行 |
2.2.2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
2.2.3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 |
2.2.4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
2.3 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的关系 |
2.3.1 第三方支付和商业银行的合作关系 |
2.3.2 第三方支付和商业银行的竞争关系 |
2.4 敏感性压力测试相关理论 |
第3章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分析 |
3.1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盈利水平的影响分析 |
3.1.1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盈利水平的影响分析 |
3.1.2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盈利水平的影响分析 |
3.2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盈利水平的影响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测试分析 |
4.1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盈利水平影响测试分析 |
4.2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盈利水平影响测试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商业银行应对第三方支付影响的对策 |
5.1 转变传统业务以便顺应市场需求 |
5.1.1 优化产品从而增强吸存优势 |
5.1.2 推动小微型企业及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发展进程 |
5.2 精细化完善业务层面 |
5.2.1 增强支付结算业务的水平 |
5.2.2 丰富银行代理业务种类 |
5.2.3 丰富银行卡业务功能 |
5.3 积极寻求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 |
5.3.1 合理解决利益碰撞 |
5.3.2 信用评级信息和客户资源共享 |
5.4 加强人才储备并培育复合型人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第三方支付背景下交易银行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第三方支付的文献综述 |
二、交易银行的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二章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影响研究 |
第一节 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发展 |
一、第三方支付的定义 |
二、第三方支付的行业分类 |
三、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趋势及规模结构 |
四、第三方支付的交易结构 |
第二节 银行互联网的发展 |
一、银行互联网的定义 |
二、银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
三、银行互联网的优势显而易见 |
第三节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影响 |
一、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特点鲜明 |
二、第三方支付对银行金融机构的影响 |
第三章 第三方支付快速发展下商业银行的交易银行之路 |
第一节 交易银行概念及重要意义 |
一、交易银行的概念 |
二、构建交易银行的重要意义 |
第二节 交易银行发展的时代背景及我国实践 |
一、交易银行发展的时代背景 |
二、交易银行之中国实践 |
第三节 商业银行构建交易银行的主要途径 |
一、明确交易银行业务模式 |
二、建立立体化的综合服务体系 |
三、加强交易银行平台建设 |
四、构建交易银行的重要策略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研究 ——以“快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相关理论方法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重难点与可能的创新 |
2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2.1 第三方支付的产生与发展 |
2.1.1 电商时期(2005-2013) |
2.1.2 金融时期(2014-2015) |
2.1.3 转账时期(2016-2017) |
2.1.4 消费时期(2018以后) |
2.2 第三方支付分类 |
2.2.1 支付模式分类 |
2.2.2 支付平台分类 |
2.3 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 |
2.3.1 交易规模 |
2.3.2 交易结构 |
2.3.3 市场份额 |
2.3.4 核心业务 |
2.4 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趋势 |
2.4.1 交易功能层面 |
2.4.2 行业应用层面 |
2.5 第三方支付平台政策与监管 |
2.5.1 政策法规整理 |
2.5.2 监管核心内容 |
2.5.3 网联成立及其意义 |
3 快钱公司的创新与发展 |
3.1 平台介绍 |
3.2 基础业务 |
3.3 增值服务 |
3.3.1 行业解决方案 |
3.3.2 投资服务 |
3.3.3 信贷服务 |
4 快钱公司SWOT分析 |
4.1 竞争环境分析 |
4.1.1 供应方的议价能力 |
4.1.2 买方议价能力 |
4.1.3 潜在的进入者的威胁 |
4.1.4 现有竞争者的威胁 |
4.1.5 替代品的的威胁 |
4.2 快钱公司SWOT分析 |
4.2.1 优势 |
4.2.2 劣势 |
4.2.3 机遇 |
4.2.4 威胁 |
4.3 基于平台经济理论的竞争策略 |
4.3.1 深耕行业支付方案 |
4.3.2 加速布局线下支付 |
4.3.3 转型综合金融平台 |
5 快钱公司风险管理 |
5.1 风险识别 |
5.1.1 信用风险 |
5.1.2 操作风险 |
5.1.3 法律风险 |
5.2 风险管理 |
5.2.1 平台方 |
5.2.2 监管方 |
6 简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8)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发展战略研究 ——以支付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2 相关基本理论概述 |
2.1 支付工具的演变 |
2.1.1 支付工具的起源 |
2.1.2 实物支付阶段 |
2.1.3 信用支付阶段 |
2.1.4 电子支付阶段 |
2.2 电子支付模式 |
2.2.1 网银支付网关在线支付模式 |
2.2.2 统一支付网关在线支付模式 |
2.2.3 第三方平台在线支付模式 |
2.2.4 手机移动支付模式 |
2.3 第三方支付概况 |
2.3.1 概念界定 |
2.3.2 第三方支付的实现原理及操作流程 |
2.3.3 第三方支付的盈利模式 |
2.3.4 平台经济理论 |
2.4 战略理论综述 |
2.4.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
2.4.2 战略理论分析方法介绍 |
3 国内外第三方支付发展经验研究 |
3.1 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简介 |
3.1.1 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历程及发展周期 |
3.1.2 我国第三方支付分类及主要企业介绍 |
3.1.3 第三方支付对我国经济发展与转型的意义 |
3.2 国外第三方支付发展经验 |
3.2.1 美国第三方支付发展经验 |
3.2.2 日本第三方支付发展经验 |
3.2.3 欧盟第三方支付发展经验 |
3.3 国外第三方支付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3.3.1 第三方支付企业持续发展策略模型 |
3.3.2 支付发展新趋势:跨境+移动支付 |
3.3.3 对政府在支持第三方支付发展方面的政策建议 |
4 国内第三方支付宏观环境分析 |
4.1 第三方支付行业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4.1.1 行业市场总体监管环境 |
4.1.2 中国人民银行对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具体监管 |
4.1.3 第三方支付有关法规一览 |
4.2 第三方支付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
4.2.1 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 |
4.2.2 市场交易规模持续高速增长 |
4.2.3 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4.3 第三方支付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
4.3.1 网民规模高速增长 |
4.3.2 网民年龄结构年轻化 |
4.3.3 网民城乡结构及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异较大 |
4.3.4 第三方支付渗透到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
4.3.5 行业地理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
4.4 第三方支付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
4.4.1 第三方支付系统稳定性和效率不断提升 |
4.4.2 第三方支付安全性不断提高 |
4.4.3 互联网企业创新能力强大 |
5 支付宝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
5.1 支付宝公司发展概况 |
5.1.1 支付宝公司简介 |
5.1.2 支付宝交易流程 |
5.1.3 支付宝安全体系 |
5.2 支付宝公司发展的SWOT分析 |
5.2.1 优势 |
5.2.2 劣势 |
5.2.3 机遇 |
5.2.4 威胁 |
5.3 总体战略构思 |
5.3.1 SWOT战略分析 |
5.3.2 战略目标 |
5.3.3 战略选择 |
5.4 企业战略实施 |
5.4.1 多元化经营战略 |
5.4.2 竞争与合作战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大连中鼎资讯有限公司预付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预付卡概念及盈利模式 |
1.2.1 预付卡概念及分类 |
1.2.2 多用途预付卡发行流程 |
1.2.3 多用途预付卡盈利模式 |
1.3 分析工具介绍 |
1.3.1 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 |
1.3.2 SWOT分析 |
1.3.3 STP分析 |
1.4 大连中鼎资讯有限公司概况 |
1.4.1 公司简介 |
1.4.2 产品与市场概况 |
1.4.3 营销中的问题 |
2 我国预付卡行业发展及中鼎SWOT分析 |
2.1 我国预付卡的行业现状 |
2.1.1 我国预付卡的发展阶段 |
2.1.2 我国预付卡行业发展特征 |
2.2 潜在竞争者分析 |
2.3 替代产品竞争分析 |
2.4 商户与消费者的议价能力 |
2.5 辽宁地区预付卡行业内竞争者 |
2.6 中鼎的SWOT分析 |
2.6.1 机会分析 |
2.6.2 威胁分析 |
2.6.3 优势分析 |
2.6.4 劣势分析 |
2.7 SWOT总结 |
3 中鼎的STP分析及营销策略选择 |
3.1 市场细分 |
3.2 目标市场分析 |
3.3 市场定位 |
3.4 营销策略选择 |
3.4.1 总体策略 |
3.4.2 产品策略 |
3.4.3 渠道策略 |
3.4.4 促销策略 |
4 实施保障措施 |
4.1 组织和人力保障 |
4.2 技术保障 |
4.3 关系管理 |
4.3.1 消费者关系管理 |
4.3.2 商户关系管理 |
4.4 售后服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新支付格局下的银行卡商户收单业务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外银行卡商户收单业务发展与现状 |
1.3 国内银行卡商户收单业务发展与现状 |
1.4 银行卡商户收单业务发展的战略意义 |
1.4.1 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
1.4.2 促进商业发展,降低交易成本 |
1.4.3 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大数据时代来临 |
1.4.4 解决社会就业,推动链条产业发展 |
1.4.5 打造诚信社会,促进个人征信体系建设 |
1.4.6 抓户增存,增加国家税收,支持反洗钱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5.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5.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常用的数据挖掘分析方法 |
2.1 数据挖掘的定义 |
2.2 数据挖掘的作用 |
2.3 数据挖掘的主要步骤 |
2.3.1 问题定义 |
2.3.2 数据准备 |
2.3.3 数据挖掘 |
2.3.4 数据挖掘结果评估与解释 |
2.3.5 辅助、分析、决策 |
2.4 数据挖掘的功能 |
2.5 结果描述与解析 |
2.6 数据挖掘主要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
2.6.1 回归分析 |
2.6.2 决策树 |
2.6.3 神经网络技术 |
2.6.4 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功能 |
第三章 商户特惠活动参与率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
3.1 特惠商户管理对信用卡经营的影响 |
3.1.1 提升竞争优势 |
3.1.2 提高收单收入 |
3.1.3 推动双边市场发展 |
3.2 数据挖掘的主要应用 |
3.2.1 业务发展分析 |
3.2.2 特惠商户营销分析 |
3.2.3 疑似风险商户分析 |
3.3 需要解决的问题 |
3.4 特惠活动参与率模型建立 |
3.4.1 商业理解 |
3.4.2 建立目标数据库 |
3.4.3 数据预处理 |
3.4.4 建立模型 |
3.4.5 数据挖掘契合度评估 |
3.5 特惠商户服务平台手机客户端应用 |
3.5.1 市场需求背景 |
3.5.2 特惠商户服务平台手机客户端模块 |
第四章 传统线下收单商户业务发展分析 |
4.1 需要解决的问题 |
4.2 细分行业市场的营销策略 |
4.2.1 把握市场脉搏,找准目标收单商户 |
4.2.2 提升网点渠道营销能力 |
4.2.3 加强公私联动,开展行业类商户营销 |
4.3 消费信贷分期商户营销 |
4.3.1 新的收入增长点 |
4.3.2 分期商户的种类 |
4.3.3 分期商户的营销 |
4.4 外卡收单商户营销 |
4.4.1 高收益的外卡收单 |
4.4.2 入境游客消费偏好 |
4.4.3 外卡收单商户的营销 |
4.5 金融IC卡行业应用领域商户 |
4.5.1 金融IC卡的特点 |
4.5.2 金融IC卡应用领域 |
4.5.3 金融IC卡商户营销 |
第五章 线上商户收单业务发展趋势 |
5.1 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 |
5.1.1 第三方支付的崛起 |
5.1.2 以电商为主的商业模式 |
5.1.3 银行为主的商业模式 |
5.2 创新支付的应用 |
5.2.1 支付产品与渠道融合创新 |
5.2.2 小额信贷创新 |
5.2.3 零售金融业务创新 |
5.2.4 跨境拓展海外电商支付 |
5.3 银行卡收单市场多方主体的竞合发展趋势 |
5.3.1 银行与第三方的竞争 |
5.3.2 银行与第三方的合作 |
5.3.3 第三方支付与中国银联 |
5.3.4 第三方支付的差异化发展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机遇与挑战并存 |
6.2 打造商户收单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四、信用卡第三方处理商——第一数据集团登陆中国(论文参考文献)
- [1]冒用他人电商平台信用支付产品行为的定性研究[D]. 焦再新. 吉林大学, 2020(08)
- [2]面向移动应用生态系统的新型欺诈行为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 胡阳雨.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3]基于竞争优势的支付宝发展策略研究[D]. 吕昊.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5)
- [4]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及对策研究[D]. 董志丽.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5]第三方支付背景下交易银行发展分析[D]. 高泓捷. 厦门大学, 2019(08)
- [6]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研究 ——以“快钱”为例[D]. 周岳. 浙江大学, 2018(11)
- [7]中国银行卡收单行业研究报告简版 2016年[A]. 艾瑞咨询. 艾瑞咨询系列研究报告(2016年第8期), 2016
- [8]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发展战略研究 ——以支付宝为例[D]. 于海龙.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 [9]大连中鼎资讯有限公司预付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裘国志.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10]新支付格局下的银行卡商户收单业务发展趋势[D]. 张新宇. 山东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