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拔俊
岳阳市爱康医院
【摘 要】目的 对比负荷剂量的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8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甲组(40例,常规治疗+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与乙组(40例,常规治疗+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TC、TG、LDL-C、HDL-C水平不存在显著明显(P>0.05),治疗后TC、TG、LDL-C均有所降低(P<0.05),且甲组显著低于乙组(P<0.05),HDL-C均有所上升(P<0.05),且甲组显著高于乙组(P<0.05);甲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乙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相较于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负荷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应用于ACS治疗中可改善患者血脂水平、提升治疗效果,并且与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安全性相当。
【关键词】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急性冠脉综合征
当前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数量逐渐增加,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该病临床表现为ST段、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若未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将导致大面积心肌缺血、缺氧,给人类健康与生命造成严重威胁[1]。治疗时通常使用他汀类药物,效果较好。本次研究将80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负荷剂量的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我院接诊的8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乙组与甲组。入选患者与美国心脏病协会关于ACS的诊断标准相符,排除先天性心脏病、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他汀类药物应用史、本次研究药物过敏患者。乙组40例,男性25例,女性15例,最小年龄44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56.3±4.9)岁;甲组40例,男性24例,女性16例,最小年龄43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56.2±4.8)岁。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上的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常规治疗方式,包括使用硝酸酯类药物、低分子肝素钙、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
甲组增用增用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分装企业: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注册证号:国药准字J20120006),10mg/次,1次/d。
乙组增用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分装企业: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注册证号:国药准字J20120050),20mg/次,1次/d。
全部患者治疗时间为4w。
1.3研究指标
(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使用Sol微板法检测,试剂盒来自于上海容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临床疗效。显效:心电图形态基本正常,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显示为阴性,运动耐受量提高≥2级;有效:心电图ST段抬高≥0.05mV,但未至正常水平,运动耐受量提高1级;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3)不良反应。
1.4数据处理
数据资料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以(%)表示计数资料、以(±s)表示计量资料,并予以χ2与t检验,分析对比项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如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TC、TG、LDL-C、HDL-C水平
治疗前两组患者TC、TG、LDL-C、HDL-C水平不存在显著明显(P>0.05),治疗后TC、TG、LDL-C均有所降低(P<0.05),且甲组显著低于乙组(P<0.05),HDL-C均有所上升(P<0.05),且甲组显著高于乙组(P<0.05)。见表1。
2.3不良反应
甲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出现率为0.00%,乙组出现肌溶解1例,不良反应出现率为2.50%(1/4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显著(χ2=1.013,P=0.314)。
3.讨论
ACS的发病与机体高血脂状态的长期维持关系紧密。该病病理改变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释放大量炎性因子,激活、聚集血小板,形成急性冠脉内血栓[2]。高胆固醇是导致冠状动脉硬化的直接原因,LDL-C的持续上升将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治疗ACS的关键在于改善患者的高血脂状态,维持正常血管内皮功能,阻滞病情发展。
本研究中,治疗后甲组TC、TG、LDL-C显著低于乙组(P<0.05),HDL-C显著高于乙组(P<0.05),提示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可促进患者血脂水平的改善;甲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乙组(P<0.05,表明该种治疗方式可提升临床效果;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安全性较高。临床研究人员认为[3],在治疗ACS时将他汀类药物应用其中,可抑制血管内皮炎症、对血脂水平进行调节、保持微血管通透性、缓解血管壁水肿、提升血管内皮功能,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阿托伐他汀为选择性还原酶抑制类药物,是冠心病治疗中的常用药物,虽然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但是容易导致病情反复[4]。瑞舒伐他汀为新型亲水性他汀类复合药物,相较于阿托伐他汀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率与更低的脂溶性,并且在血脂调节中药效时间更长,降脂作用更明显[5]。
综上所述,与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相比,负荷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应用于ACS治疗中在改善患者血脂水平、提升治疗效果上具有优势,并且与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安全性相当。
参考文献:
[1]柳永青,王冬梅,齐书英,等. PCI术前不同负荷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5,07(4):461-464.
[2]过云峰,高长征,陈彩萍,等.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18(3):56-57.
[3]陈茂华,李坚,薄小萍,等. 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支架植入术后炎症因子和近期预后的影响[J]. 江苏医药,2015,41(4):439-441.
[4]刘亚丽,苏维芳,许晓伟,等.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CI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 海南医学,2016,27(22):3732-3733.
[5]祝亚静.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浆中hs-CRP与sOX40L含量的影响[J]. 河北医学,2016,22(9):1540-1543.
论文作者:杨拔俊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5
标签:患者论文; 剂量论文; 负荷论文; 乙组论文; 甲组论文; 两组论文; 综合征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