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及消费热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消费结构论文,变化趋势论文,居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00)06-0020-04
探索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需要对一系列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仅从居民收入水平、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等方面作一简单探索,以从中找出可能出现的消费热点。
一、收入水平,恩格尔系数和消费结构走势
按照通行的国际统计标准,中国用了近20年左右的时间从低级收入水平跃升到中低级水平。随着平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将会发生一些显著的变化,同时也给生产和供给者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消费结构是一种反映消费实物构成的货币性支出比例,其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随着收入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根据恩格尔定律:“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在食物上的开支比例就越来越小。”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总趋势是不断下降的(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构成中在食品和衣着上的支出比重较大,两者占总支出的59%,据统计,在1985年,这项指标值为66.8%,12年减少了近8个百分点,说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非食品和衣着方面的支出和市场需求空间会越来越大。
另外,通过对比也反映了我国计划体制下遗留的一些问题,如,住房的实物分配和补贴以及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由国家“承办”,使居民在这些方面的支出很低。随着住房、教育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我国居民在这些方面的消费会大大增加,从而有力促进经济增长。
对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的消费结构的国际比较(表2)(我国21世纪初人均GDP将会超过1000美元),可以看出:
(1)从食品比例看,其一般都在37~45%之间,而我国预计人均GDP1000美元时可能在48%左右;(2)衣着消费方面,我国12%左右和其他国家基本吻合;(3)在住房支出上,西方五国比例都达到12~13%,东欧各国在4~7%左右,说明随着体制转轨,我国住宅需求将大幅上升,预计到21世纪初将达到10%左右(97年城镇居民这一比例已达到8.6%);(4)劳务消费西方五国比重在17~20%之间,我国仅为10%左右,预计到21世纪这一比重将达到15%左右;(5)行的消费支出在我国偏低,城镇居民仅2.7%,西方各国均在7%以上,预计到21世纪初将可能达到5%左右(主要取决于政府制度供给状况);(6)用品支出由于在我国已提前实现了耐用消费品“革命”,因此和发达国家支出比例相当。根据耐用消费品存量调整假说和我国体制变迁,预计以后仍将保持在10%的水平。
表1.我国城镇居民和其它国家居民消费支出的商品构成比较
国家
食品
衣着
居住 交通通讯 家庭用品 医疗保健 文化教育 其他
中国
46.6
12.4
8.6 5.6
7.6
4.310.74.4
美国
12.06.1 18.613.6
5.9 17.510.2
16.5
日本
20.16.2 20.2 9.8
6.1 11.010.3
16.3
韩国
92.74.0 12.313.2
6.9
6.312.5
15.1
印度
54.1
10.0
9.811.5
4.3
2.3 3.84.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8》、《国际统计年鉴1997》
注:中国为1997年数值;国外数据包括全体居民,日本、美国为1992年数值,韩国为1994年数值;印度为1991年数值。
表2.人均GDP1000美元时的消费结构的国际比较
项目美国
日本 西德 法国 英国 前苏联 匈牙利 波兰
人均GDP1000美元时间 1942年 1967 1959 1958 1958 196519771970
食品(含饮料、烟草) 34.7
37.3 39.7 45.3 45.0 37.945.649.7
衣着14.8
12.0 12.4 12.6 10.9 13.911.713.1
房租(含燃料、水电) 12.4
13.5 10.8
8.3 13.8
4.4 6.9 4.8
家具及家庭设备用品 14.48.4 13.5 10.2 11.1
6.1 8.2 6.8
交通通讯 6.2
28.8
7.5
7.7
9.4 37.7 6.6 5.0
医疗卫生 5.7\ 3.7
7.3
2.0 \6.2 7.5
文化、娱乐、教育 5.3\ 7.6
7.2
5.4 \
10.911.5
其它 6.5\ 4.8
1.4
2.4 \3.8 1.6
资料来源: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未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平稳提高,结构层次升级》,载《经济参考报》,1999年4月14日
二、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趋势
首先,改革开放以前,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即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决定了人们只能是单一的劳动主体,而不能成为财产主体和投资主体、生产组织主体和分配方式创新主体,这一方面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限制了社会供给能力,另一方面,低收入又迫使人们只能满足其生存方面的基本需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首先获得独立法人财产权,投资和创新积极性高涨,产品日益丰富,结构转换能力不断提高,而职工收入也将随企业有效供给能力的增强而不断增加。现在,广大农村和城镇居民已不再只是消费主体,也是市场化的储蓄主体和投资主体,按市场原则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的多种分配方式使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这些都使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换代。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城市职工家庭年消费支出中,食物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已连年下降,1982年为57%,1997年为46.6%;衣着消费由1982年的15.28%下降为1997年的12.46%;居住消费1982年人均实际支出11.75元,而1997年已达到359元(当年价);原来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很低的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教育支出,1997年也分别达到233元、98元和238元,随着这种不断演进的趋势,轿车进入家庭也可能指日可待。消费结构的快速变化,源于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使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1981~1995年我国GDP共增长188.3%,工农业总产值增长212%;新兴部门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瓶颈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和改善。
其次,随着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制度变迁,居民成为各种生产要素供给的基本主体,不但提供劳动取得工资,而且还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并参与相应的市场分配。投资和资本市场的完善,居民的实际消费行为和投资引为交叉互补,使居民在作出消费选择的同时,必定会注意消费的投资效应且有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方面的要求:
(1)出于盈利性动机,消费者对高档娱乐消费品如稀缺珍藏品、饰品和古玩等的需求会增加。因为他们具有保值增值功能,能为消费者带来预期收益。
(2)对兼有投资特性和盈利特征的耐用消费品(如住房、汽车等)的需求会增加,并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可以随时通过市场进行资产置换。
(3)对人力资本投资和信息消费的需求会大幅上升。首先,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在生存资料或满足生理方面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会追求享受和发展方面、受尊重方面的消费需求。获取知识、接受教育、提高技能,不但能从中得到精神享受,而且这种消费性投资的预期收益率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会不断提高。其次,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迫使人们不断地把更多的精力和支出花费在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提高上。业务上的硬指标要求我们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相关的市场信息,因而消费结构中越来越大的比重将是信息消费;最后,随着我国居民市场主体地位的确定和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一系列制度的变迁,收入的市场化和未来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迫使居民对现有收入和财富在消费和投资之间作出合理权衡,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就是居民在权衡消费与投资之后的理性选择。随着人力资本的边际收益率不断提高,理性的居民在优化家庭资产结构和支出结构时,必定越来越多地选择教育消费,即人力资本投资。
三、未来消费热点预测
(一)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将成为农村消费热点
表3.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构成(%)
年份 1978
1990
1997
全部生活消费支出 100.0 100.0 100.0
食品
67.7 58.8
55.1
衣着
12.7
7.86.8
居住
10.3 17.3
14.4
其他9.3 16.1
23.8
其中:自给性消费支出
59.0 35.9
30.4
自给性食品支出 51.4 32.1
28.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第348页
从表3中可以看出,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和自给性消费比例还较高,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改造的不断推进,从其变化趋势看(表中数值),两者所占比例会不断缩小。当恩格尔系数降至50%以下时,耐用消费品如家用电器等将随着乡村城市化而大量进入农村百姓家庭。其原因有三:(1)根据耐用消费品存量调整假说,对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取决于此类商品的存有量和情况变量,目前农村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人均拥有量较低,普及率不高,因此,其需求潜力很大,市场前景广阔;(2)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经验表明,当农村人均收入达到1200~1500元时,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欲望会大大提高;(3)农村消费环境和消费政策的改善,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基础产业已有了长足发展,能源、交通、通讯等方面的环境约束已大大弱化,城市化为改造为农村居民购买耐用消费品创造了基础性条件。
(二)住房、汽车、教育、旅游、健身休闲等将成为城镇居民消费热点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各种制度措施出台,将极大地促进住房生产和消费的市场化:(1)货币化分房,房屋生产成本主要由居民预先支付,资金有了来源,再生产循环畅通无阻;(2)居民储蓄余额较大,相当一部分居民有现实购买能力,通过信贷、住房公积金、单位适当负担成本费用等方式,让居民走进市场(包括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选择自己所需的住房,让供求—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这样,不同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消费层次、消费力都得到了相应满足,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
2.随着汽车行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成本价格下降和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一部分高收入家庭对汽车(10万元左右)的需求将大幅度提高。当然,要使汽车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还受一系列制度约束,如合理制订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搞好城市规划,加快城市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同时,企业应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提供丰富多彩的产品以满足不同需求层次和消费力的市场群体的消费需要。
3.教育消费和人力资本投资将成为消费热点
表4,各国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和大学生入学率的国际比较
国家 中国 美国 日本 韩国 印度 泰国
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总人口的百分比 1.67 3221123 3
大学生入学率(人数占20~24岁人口的比例) 1.7 63.1
29.7 36
6.7
15.9
资料来源:《国际经济和社会统计年鉴》统计出版社1993年372页
表4数据说明无论从现有人力资源存量还是从人力资本增长的走势上,我国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与周边发展中国家差距很大。我国大学生入学率再增长十倍也仅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无论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消费需求,扩大内需,还是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考虑,我国必须进行大规模人力资本投资。现在,应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消除扩大教育消费的体制障碍。在供给方面,应提供多种教育产品满足不同知识水平和经济承受能力的需求群体;在需求方面,政府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人力资本的预期收益率,刺激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享受的追求欲望日趋强烈,旅游、健身休闲能陶冶人们的情操,增加见识,增强体质,使之更有精神和动力参与经济建设,其本身就是为获取精神食粮进行的一种消费性投资。经营者和政府部门应因势利导,推动这些产业部门的发展。
收稿日期:20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