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外资热电企业存在问题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大波[1](2020)在《巴州昌晶热力有限公司员工激励方案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各地供热面积持续增加,但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热电行业也面临着淘汰落后产能的压力。目前,多个地区在加快建立新型清洁取暖能源体系,推进供暖“煤(气)改电”,为热电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热电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企业中多为技术人员,其工作的能力和积极性都会直接影响公司的业绩和发展,要求企业必须重视对员工的管理,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热情,挖掘员工潜能,实现企业更快发展。巴州昌晶热力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主要经营热力工程设计、施工。由于公司成立时间不长,人员稳定性相对较差。加之公司目前的人员激励方面存在问题,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公司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亟需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为公司的发展共同努力。因此,本文对公司员工的激励进行研究,通过完善各项激励,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稳定性。首先,对巴州昌晶热力有限公司员工概况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公司目前激励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巴州昌晶热力有限公司员工对激励的整体满意度和需求程度。发现员工对晋升、薪酬、培训等满意度较低。同时发现公司各项激励方案存在的问题:薪酬方面,薪酬结构不合理、薪酬水平较低、奖金较少;晋升方面,缺少职业发展规划,晋升渠道较少;培训方面,培训内容不全面、培训形式过于单一;企业文化方面,文化认同程度低、文化宣传少。其次,基于可行性、适度性、多样化等原则,制定了激励方案优化对策。薪酬优化,主要是调整薪酬结构;绩效考核优化,包括重视考核、明确绩效档次比例、加强绩效反馈沟通;培训优化,包括定期开展培训、丰富培训形式;晋升优化,包括为员工进行职业规划、建立网状晋升渠道;企业文化优化,包括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重视公司人文关怀、营造温馨的人文环境。最后,制定了巴州昌晶热力有限公司员工激励方案优化策略的实施保障措施。
屈伟[2](2020)在《HNQF热电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力改革持续深入,新旧动能转换持续加速,发电政策面临煤电严控、新能源竞争激烈的双重限制,电力市场已然从当初的垄断地位形成电能过剩的激烈竞争格局。燃煤发电企业正面临改革深入化、供需多元化、结构低碳化、价格市场化、监管严格化前所未有的严峻新形势、新挑战。发电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电力市场利润空间一再压缩,尤其燃煤小火电机组的生存举步维艰,如履薄冰,未来发展不容乐观。燃煤小火电机组如何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把握改革趋势,结合自身优势,避开企业劣势,在目前的现状中求得生存以及在生存的基础上健康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制定出适合燃煤小火电机组的竞争战略迫在眉睫。本文以HNQF热电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以相关竞争战略理论和管理学理论为指导,运用战略理论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结合研究背景、环境分析和HNQF热电有限公司自身情况,通过PEST模型和五力模型,分析HNQF热电有限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通过HNQF热电有限公司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分析深入了解公司内部环境,然后分别运用外部、内部因素矩阵进行评价,并通过定量战略计划矩阵对HNQF热电有限公司可实施的竞争战略进行评价,从而制定出HNQF有限公司在电力改革背景和市场经济环境下应采取的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最后通过对HNQF热电有限公司价值链的分析,从而进行成本领先战略的具体实施和保障。本文通过对HNQF热电有限公司的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HNQF热电有限公司应重视竞争对手横向价值链的联系,增强竞争者进入壁垒;加强上下游纵向价值链的联系,有效降低采购成本,争取多发电量:同时提升内部价值链管理水平,从内部主价值链各个环节实施成本控制,生产各系统节能降耗,增强检修能力,减少外包费用,加大营销力度,争取更多的电力、热力市场,开发副产品高温水、粉煤灰、石膏等增加营收,同时深化信息系统应用,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发挥人才优势,提升财务管理,加强风险控制,真正做到控亏减亏,提质增效,降低成本。本文将价值链分析与成本控制理论有机结合,从价值链各个环节对HNQF热电有限公司成本因素进行详细分析,这对于发电企业竞争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另外,在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正遇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加速之年,对正处于发展困局的燃煤小火电机组企业的竞争战略研究较少,这对于其他类似火力发电尤其是热电联产企业的发展也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张美珍[3](2020)在《中国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及其驱动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煤电仍然是中国电力供应的主体电源。为了促进煤电的清洁发展,政府对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减排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是保障中国电力供应和实现污染物控制的重要路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燃煤发电机组的发电效率和大气污染物减排效果得到了显着的提高,但在当前技术水平下,CO2还没有实现有效减排,随着《巴黎协定》的生效和全国性碳市场的建立,碳减排将成为煤电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总结煤炭清洁发电技术的扩散规律对提高煤电技术的创新性,进一步推动煤电的清洁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结合燃煤电厂的电力生产环节,剖析了煤电清洁化转型的主要途径,阐述了煤炭清洁发电技术体系的演进过程,并基于创新扩散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和复杂适应性理论分析了影响这些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然后,基于Bass模型,对亚临界、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技术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的扩散过程进行了拟合,比较了三种技术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维度扩散的差异性,同时,系统梳理了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扩散驱动政策的演变过程,并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其次,拟合了脱硫和脱硝技术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的扩散过程,系统梳理了脱硫和脱硝技术扩散驱动政策的演变过程,并实证分析了政策的作用效果。最后,基于多主体建模的方法构建了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扩散的仿真模型,对碳配额分配政策、电价补贴政策和投资补贴政策的作用效果进行了仿真模拟,预测了单一政策情景和组合政策情景下CCS技术的扩散趋势和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基于以上研究内容,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煤炭清洁发电技术的历史演进过程分为提高发电效率和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两个阶段,未来将逐渐向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向发展。高效燃煤发电技术、脱硫(硝)技术和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之间相互依存,协同发展。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包括技术特性、社会网络以及政策等宏观环境因素。其中,由于电力的公共物品属性和污染物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外部性,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对政策有较强的依赖性。(2)高效燃煤发电技术中,亚临界技术和超临界技术分别在2012年和2018年达到扩散的成熟期,超超临界技术将在2028年达到成熟期,未来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高效燃煤发电技术在东部和沿海省份的扩散比较充分,并逐渐向中西部煤炭资源丰富的省份扩散;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扩散驱动政策经历了关停小火电初期阶段(19972006年)、加快关停小火电阶段(20072013年)和煤电超低排放阶段(2014年至今)三个阶段;在政策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提取了控制命令型、经济激励型和信息宣传型三类政策工具,其中控制命令型政策工具包括项目审批和淘汰落后机组,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包括电价管制和信贷政策;政策整体上对亚临界和超(超)临界技术扩散都起到显着的促进作用;在政策工具层面,针对亚临界技术,淘汰落后机组政策工具效果显着,针对超(超)临界技术,项目审批和淘汰落后机组政策工具作用效果显着。(3)在全国范围内,脱硫技术和脱硝技术分别在2017年和2020年进入扩散的成熟期;在经济发达和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脱硫(硝)技术引入的时间较早,扩散速度也更快;在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脱硫(硝)技术引入的时间较晚,扩散速度也相对较慢;脱硫和脱硝技术扩散驱动政策数量在整体上呈现出波动并上升的趋势;政策内容经历了起步、推进和深化的三个阶段;政策工具主要包括项目审批、标准规范、电价补贴、优惠贷款和信息宣传五类;政策整体上对脱硫和脱硝技术扩散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政策工具层面,标准规范和电价管制的作用显着为正,其他政策工具的作用不显着。(4)CCS技术扩散受政策的影响较大,在当前的技术和成本条件下,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政策,CCS技术将可能长期处于研究示范的阶段;在政府的电价补贴和投资补贴组合情景下,CCS技术扩散速度最快,扩散也最充分,将在2035年左右达到饱和;碳配额分配政策会削弱电价补贴的作用,二者组合情景下,直到2049年才会有CCS机组投入运营;口碑效应促进了CCS技术的扩散;在二氧化碳减排效果方面,CCS技术扩散程度越充分,二氧化碳减排效果越好;减少免费碳配额的比例会使二氧化碳排放量略微下降,但减排作用有限。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优化煤电产能结构、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促进煤电清洁发展的政策建议。该论文有图49幅,表55个,参考文献231篇。
李宽[4](2020)在《NC水业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被称为“水的世纪”。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的城市供水企业,在国民经济和市政公用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国内城镇化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市场化的深入推进,水务行业的市场竞争形势愈演愈烈。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法规,打响了水、气、土“三大攻坚战”。十九大报告中,确定了到2020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35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新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到“千年大计”的战略布局。水务环保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迎来了一个大有可为的新时代。作为已经完成了市场化改革、旗下拥有一家上市公司的NC水业集团,如何根据公司实际,把握这个机遇,找准战略定位,施展自身优势,增强竞争实力,推动转型升级,更加显得关键。本文根据NC水业集团当前发展形势、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其进行发展战略研究。首先,采用PEST法深入分析集团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外部环境,重点研究了水务环保行业面临的发展形势和机遇挑战,指出当前条件下必须提升供水服务的智慧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差异化需求,深入推动向水务环境产业的拓展。其次,利用SWOT分析法深入探析NC水业自身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制定了 NC水业SWOT矩阵;基于上述的研究,对NC水业集团战略进行再确定,明确了目标、发展战略、实施对策及保障措施。即:以现有水务环保产业为根基,依托“运营管理、技术研发、资本运作”三大平台,聚焦“民生服务、产业拓展、资本运作、精益管理”,广聚人才、技术、资本驱动要素,着力将NC水业打造成为以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固废处置、清洁能源、环境治理为五大产业支柱,带动工程建设、科技研发多领域发展,在“规模体量、运营管理、创新创造、技术研发、企业美誉度”等方面进入国内同行业第一梯队的全国一流环境产业综合运营商。
程悦莹[5](2020)在《物产中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活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多元资本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以来,国企改革现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并且也是理论与实务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习总书记曾为国企改革指明方向,认为深化国企改革,要注重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发挥国企内的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进而激发各类要素活力。国企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激发企业在发展时的内在活力,而有关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否提升企业内在活力的研究较少,现已有的文献对混改后效果的分析未涉及到企业活力层面。因此,本文以物产中大为例,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研究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活力的影响。本文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对物产中大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情况进行了梳理;然后构建企业活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物产中大的企业活力及其指标分析,选取权重占比大的指标,确定改革对哪些指标产生较大且积极的影响,进而为后续影响机制的探究提供思考方向;最后从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活力的生存力、成长力和再生力四个方面探究混合所有制改革影响物产中大企业活力的机制。本文的研究结论是:(1)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了物产中大的企业活力。从生存性指标看,混改提高了物产中大的资本保值增值率;从成长性指标看,混改提高了研发费用率;从再生性指标看,物产中大混改后提高了其他业务收入增长率。(2)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物产中大企业活力的机制是:物产中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这是保障物产中大混改后提升企业活力的关键前提;物产中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后进行整体上市,实现增资扩股,有利于促进产业整合,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提升物产中大生存力;物产中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后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获取更多的资源,通过员工持股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共同促进了企业研发投资,提升物产中大成长力;物产中大进行二次混改,改善成员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而提升其他业务的发展能力,提升物产中大的再生力。据此,物产中大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后有效的提高了企业活力。
冯雪[6](2020)在《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理与测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制定了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生物质能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生物质能基本实现商业化和规模化利用。随着天保工程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的实施,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面临支柱产业缺失、经济增长缓慢的困境,以木材采伐和加工为主的传统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经营方式开始由木材生产向森林资源培育转变,林区亟需寻找替代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寻找新的支柱产业是林区发展的关键。生物质能源以农林剩余物为原料,是对废弃资源的再利用,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需要,有助于改变高度依赖木材生产的发展模式,对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虽然有丰富农林剩余物资源,有广阔的生物质能源需求市场,但生物质能源产业仍然发展缓慢、集约化程度较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必要进行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以期明晰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及识别关键影响因素,为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对策建议。首先,分析整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基于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理论模型,提出了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DPSIR”分析范式。以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为研究起点,分析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所处的状态,研究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对林区产生的影响,提出响应措施。从生物质能源资源状况和生物质能源产业状况两方面,分析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研究表明:2005-2017年生物质能源资源总量稳步上升,生物质发电项目进展较快。其次,明确了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理。基于“DPSIR”分析范式,界定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梳理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构建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理的理论模型,利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进行验证。研究表明: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和林区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提升技术水平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是推动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再次,评价了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水平,识别出产业发展关键影响因素,从整体上探究影响因素对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作用。建立了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模型评价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水平,研究表明:2005-2017年,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水平稳步上升,经历了由“低等水平-中等水平-较高等水平”的发展过程;运用障碍度模型,识别了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生物质能源资源利用率、资金投入、产业规模、市场竞争力、开发利用技术水平是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最后,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完善生物质能源产业政策、提高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生物质能源产业金融支持力度、健全生物质能源产业市场运行机制和建立生物质能源产业原料保障体系5个方面,提出了推动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结合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设计了生物质能源技术创新演进流程,构建了农作物秸秆原料收储运体系。
李海洋[7](2020)在《新电改形势下XZ火电厂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力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最重要基础产业,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得到持续迅速发展。为了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电力需求,国家陆续分阶段实施了电力体制改革。2015年国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新一轮的电力体制改革由此拉开序幕。基于此,在面对国内经济增长乏力、电力供大于求、市场化竞争加剧的新形势,如何转变经营模式,创新营销策略,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创造自身的更高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成为XZ火电厂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新电改形势下XZ火电厂的营销策略展开相关研究,利用宏观环境分析、微观环境分析和质性分析等分析方法,详细剖析了XZ火电场内外部市场环境,明晰了XZ火电厂所面临的经营形式严峻、营销意识欠缺和营销体系不健全等营销现状,提出了XZ火电厂应在新电改形势下,建立健全新型营销体系,创新经营模式,提供增值性、差异化的服务,降低成本,增加客户粘性,实施增长型营销战略,给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并依据营销战略,通过收集公司资料、网络相关文献和培训记录,运用扎根理论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分析归类,建立了新电改形势下XZ火电厂营销策略影响因素模型,另外利用预留资料进行了理论饱和度检验,提炼出XZ火电厂营销策略存在问题的三个主要方面,即营销价格、客户服务、营销渠道。本文对XZ火电厂营销策略上主要存在问题的三个方面,针对性提出了竞价策略、客户服务策略、创新渠道策略。竞价策略主要是根据不同的交易方式采取不同的竞价策略;客户服务策略主要是采取转变观念、差异化服务、提高用户粘性、提高服务能力的策略,与客户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精准了解客户需求,做好市场培育和拓展电能产品附加价值;创新渠道主要是以市场为中心,提出了七项创新渠道策略。最后,从营销人才培养、智能营销系统建设、智慧电厂建设、卓越运营体系建设四个方面制定措施,来保障营销策略的顺利实施。以此来提升XZ火电厂的核心竞争力,拓宽市场份额,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王玉璋[8](2019)在《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镇供热是城市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城镇供热一直采用福利供热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投资主体单一和国有供热企业低效率问题严重制约了城镇供热行业的供给能力提升。为了消除投资瓶颈、改进生产经营效率,上世纪90年代,我国城镇供热行业开始进行以产权改革和放松资本准入为主线的市场化改革。以特许经营为主要形式的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简称PPP)模式在吸引投资、优化行业资本结构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①。为了进一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用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经营,2014年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先后出台推广应用PPP模式的政策文件。随后,在城镇供热领域,PPP模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根据财政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中心PPP综合信息平台的统计,截止2017年底,北方15省②②(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供热PPP项目共有260个,总投资额达807.91亿元。如今,PPP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城镇供热市场化改革的主流模式之一。从理论角度看,私人部门进入城市公用事业领域必然会引发新的市场失灵问题。为此,针对PPP模式的有效政府规制必不可少。目前,我国城镇供热领域尚未建立完善的政府规制体制,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规制机构和有效的规制政策工具。因此,结合城镇供热PPP的规范性目标,开展系统的规制政策研究,对改善城镇供热行业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遵循从“为何规制”到“怎样规制”的思路,本文首先从城镇供热技术经济特征入手,分析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需求,并选取相关数据,构建省际面板模型对城镇供热规制政策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继而根据分析结果提出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框架。最后,本文对相关规制政策进行逐项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对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简要梳理。本文从规制起因、规制方式选择两个层面对现有城镇供热规制文献进行了梳理。城镇供热规制主要根源于其准公共产品属性和自然垄断特征。PPP模式下,受信息不对称影响,传统规制方式无法实现多维规制目标,激励性规制方式将是城镇供热规制的必然选择。文献梳理发现,目前我国基于PPP视角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研究比较少,研究重点仍然停留在为何规制层面。此外,相关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非常缺乏。(2)提出了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框架。本文从城镇供热技术经济特征入手,分析了城镇供热规制需求,并结合PPP模式的规范性目标,构建面板模型对城镇供热规制效果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框架。分析结果表明,现行规制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镇供热行业供给总量和投资规模,改进了项目企业生产效率,但在优化行业投资结构、控制供热服务价格、提升普遍服务水平三个方面,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本文提出了包含政策导向、政策内容、政策工具选择和政策运行体系在内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框架。(3)探讨了城镇供热市场结构重组与PPP项目准入规制政策。本文首先分析了现行城镇供热市场结构的缺陷:一是大型国有供热企业高度垄断,妨碍公平竞争;二是众多小型供热企业分散经营,缺乏规模经济效应;三是新企业准入门槛较高,难以参与经营。本文以有效竞争为基准,探讨了城镇供热市场结构重组模式选择,并给出了四项政策建议:深入推进实质性政企分离、对在位大型供热企业进行横向拆分、推进小型供热企业并购和保障公平接入。随后,本文对城镇供热PPP项目竞标资格审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保障公平竞标资格审查的政策建议。针对城镇供热PPP项目招标投标过程中的合谋围标行为,本文就其发生机制和防范机制设计展开分析,并给出了相应政策建议:完善招标法律法规体系、健全项目招标监督机构、强化对招标代理机构的监督、创新招标监管方式、设施合理的拦标价格并建立城镇供热企业诚信档案制度。(4)探讨了与PPP模式相适应的激励性热价规制政策。本文首先提出PPP模式下热价规制的四维目标:防止垄断高价损害用户利益、激励项目企业改进效率、维护项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潜力、促进清洁供热。然后,本文从现行成本加成定价机制缺陷入手,分析PPP模式下的激励性热价规制需求。与成本加成定价相比,激励性价格规制方式至少具有三重机制优势:竞争性价格形成机制、动态性价格调整机制和针对性补贴机制。最后,本文以一般价格上限模型和标杆价格模型为基础,结合我国城镇供热PPP实际,对两类激励性热价规制模型设计和相应政策进行了探讨。(5)探讨了适应PPP模式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规制政策。本文以PPP背景下城镇供热普遍服务制度困境为切入点,分析了城镇供热普遍服务模式选择,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PPP模式下,城镇供热普遍服务正面临严重的制度供给不足问题。遵循体制转型过程中普遍服务模式的一般演化路径,应当建立由责任主体、服务对象、实现机制三部分组成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规制框架。鉴于现行城镇供热管理体制的过渡性特征,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模式有两种现实选择:政府补贴模式和普遍服务基金模式。除存在影子成本外,对城镇供热企业的普遍服务补贴不但扭曲企业的成本分配,而且会偏离普遍服务目标。为此,应当转变定价方式、强化企业成本监审、建立相对独立的规制机构并完善补贴监督机制。针对居民用热补贴的不公平和低效率问题,应当调整补贴范围和补贴标准,完善弱势群体用热补贴制度。在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建立普遍服务基金是城镇供热普遍服务的必然趋势。为此,本文提出了五项政策建议:完善普遍服务基金法律法规、建立普遍服务基金管理机构、健全普遍服务基金监督体系、强化供热企业成本监审、改善普遍服务市场环境。结合以往的研究,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1)构建省际面板模型对城镇供热规制效果进行实证分析,为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研究提供了的经验证据。由于行业数据比较缺乏,现有城镇供热规制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定量分析比较缺乏,所得结论不够严谨,缺乏说服力。本文在搜寻和整理城镇供热行业相关数据基础上,基于PPP视角,构建省际面板模型对城镇供热规制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为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2)探讨了激励性价格规制政策在城镇供热PPP模式中的应用,丰富了城镇供热价格规制研究的内容。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供热行业的激励性价格规制研究比较少见。本文以热价规制目标为起点,在PPP风险分担与收益分享框架下,探讨能够权衡多重规制目标的激励性热价机制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镇供热价格规制研究,并为制定适应PPP模式的城镇供热价格规制政策提供了思路。(3)探讨了与PPP模式相适应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政策选择,为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规制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公用基础设施领域的普遍服务规制研究多集中于电信、电力、邮政等领域,城镇供热普遍服务研究较为少见。由于缺乏具体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内涵界定,相关研究呈现显着的碎片化特征。本文结合行业特点界定了城镇供热普遍服务的基本内涵,并以此为基础,从PPP背景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困境入手,探讨了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模式选择,为制定相应的规制政策提供了参考。
杨竞[9](2021)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经济评价体系重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资源总量、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约束日益明显,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与绿色、低碳、高效发展的新常态已不相适应。在“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背景下,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增加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是当前能源产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中,“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是天然气的高效利用方式,在环保、灵活、安全等方面优势明显,我国政府明确给予鼓励,业界对该产业发展普遍看好并寄予厚望。但自2011年正式起步发展至今,该产业并未形成蓬勃发展之势,其前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担忧和质疑,而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投资的经济回报预期不理想,在经济评价上缺乏能够客观体现该类项目投资运营特点的科学评价方式。针对这一现况,本文试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在理清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项目经济性的各类因素,探索构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综合经济评价体系,为政策制定和市场投资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主题是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经济评价体系重构。全文共八章,分为基础研究、主体研究、结论建议三大部分:(一)第一、二章是全文的基础研究部分。该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基础概念,对已有文献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研究阐述,明确全文研究的核心思路。(二)第三章至第七章是全文的主体研究部分,该部分依循基础研究形成的研究思路,在产业现状分析基础上,针对传统评价方式的适应性缺陷提出对项目经济评价体系进行重构的框架设想,继而从“传统经济性”“环境补偿经济性”“不确定性经济性”入手构建项目的“综合经济评价体系”,最后进行实证分析。(三)第八章为全文的结论建议部分。该部分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运用的主要经济学理论有:马克思主义投资理论、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虚拟资本理论、影子价格理论、实物期权理论等。应用的主要经济学工具有:AHP-SWOT量化分析模型、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现金流折现法(DCF)、二叉树(Binomial Tree)期权定价模型等。研究的内容和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基础的研究阐述,明确了构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经济评价体系的核心研究思路。首先,基于马克思主义投资理论对项目投资的资本运行机理和价值增殖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资本主义投资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项目“经济性”考察的是项目投资的经济回报能力,其具体内涵是“资产价格与投入成本的差额”,其中“产品价格”是形成“资产价格”的基础要素,而“项目经济评价”就是对项目“经济性”的评估和预测。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出发对生态环境的经济属性进行了分析,指出生态环境既对经济发展形成约束,也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自然物质条件,优质的生态环境意味着“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机会”和“实现经济效益的机会”。人为创造的“绿水青山”(或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具有“生态产品”的属性,可以在市场交换中获取经济收益,也应被纳入到经济评价的范畴之中。再次,结合马克思主义虚拟资本理论对能源项目投资过程进行了剖析,发现在实际的市场环境中,能源项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普遍分离,“能源项目的所有权凭证”成为资本交易市场中概念化的标的物,资产证券化形成的“虚拟资本”特征导致能源项目资产价格在市场波动中大幅变化,并对项目经济性造成显着影响。基于上述理论基础研究结论,本文明确了以项目经济性的“资产价格与投入成本的差额”内涵为逻辑起点,对传统经济评价方式的不足进行解析,并从“扩大产品概念外延”和“校准价格差额数量”的角度对传统经济评价方式进行改造、进而构建适合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自身特性的经济评价体系的研究思路。二、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量化研究发现项目经济性预期普遍较低是阻碍产业发展的首要负面因素。本文从对全国和具有典型意义的上海、北京、四川等地的产业发展情况、项目投资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尽管天然气分布式能源较传统供能方式在高效、环保、灵活、安全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目前产业发展总体上表现出外热内冷的“虚火”特征,其实质状况与社会预期相去甚远:一是该产业的电力装机规模在全社会电力总装机容量中的占比极小,远未达到规划目标;二是项目核准之后的实质性落地和投资建设进度普遍滞后,这与投资者踊跃申报项目形成了强烈反差;三是产业布局明显不均衡,项目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省份及区域中心城市;四是市场参与者主要为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投资意愿较弱。通过应用AHP-SWOT模型对影响产业发展的自身优势、自身劣势、外部机会、外部威胁等方面的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发现,“项目经济性预期普遍较低(W1)”在全部13项细分因素中所占权重达到了0.2932,接近三分之一,是阻碍产业发展的首要负面因素。三、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传统经济评价方式及对应的“传统经济性”进行了研究,针对其存在的适应性缺陷研究形成了“综合经济评价体系”的框架设计。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传统经济评价方式是对项目寿命周期内全部净现金流的折现值总和进行计算(也即是现金流折现法DCF框架下的净现值NPV指标),本文将这种传统方式下得出的评价结果定义为“传统经济性”。由于“传统经济性”仅考虑了项目生产的能源产品为项目带来的收益、以及项目投资的初始建设成本及运营成本,其内涵可解释为“能源产品价格总和与投入成本的差额”。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传统经济性”对于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存在明显的适应性缺陷:第一,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在节能环保等方面具有显着的外部效益,在现行的政策和市场条件下,这些外部效益并未在项目自身运营的价格要素中得到体现,且传统评价方式也未对可以通过市场化补偿机制获得的额外收益加以考虑,忽略了该类项目的经济外部性因素;第二,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投资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传统经济评价方式忽视了投资者的柔性决策行为等因素,未充分考虑不确定性与项目经济回报能力之间的有机关联。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将经济评价从对传统“运营收益”的单一测量,拓展为对“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市场因素”多重维度的综合考量,并进而构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经济评价新体系的框架设想:一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观点,按照“扩大产品概念外延”的思路,把该类项目的污染物减排效果视为与电、热、冷等能源产品同时产生的“生态产品”,将其纳入项目经济评价的范围;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虚拟资本理论观点,按照“校准价格差额数量”的思路,运用期权定价的相关工具,测量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经济性的影响;三是通过上述两方面的补充,在“传统经济性”的基础上构建“传统经济性+环境补偿经济性+不确定性经济性”的“综合经济评价体系”。四、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环境补偿经济性”进行了研究,并推导了对应的量化测算模型。本文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碳排放特性进行了分析,指出碳排放行为具有明显的经济负外部性,而该类项目与传统供能方式相比在碳减排方面的优势明显。这部分碳减排效果实质上是一种节约型“生态产品”,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额外经济收益。本文将这部分额外经济收益定义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环境补偿经济性”。由于碳减排效果是在电、热、冷等能源产品生产过程中伴生的附加产品,并未额外消耗成本,因此“环境补偿经济性”的内涵可解释为“碳减排生态产品价格总和”。同时,本文对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发现尽管参与碳排放交易是实现碳减排外部效益内部化的可行途径,但由于目前我国交易市场不成熟、机制不健全、活跃度不够,目前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并不能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有效的补偿,市场交易价格也不能充分体现碳减排行为的边际成本。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碳减排机制并结合影子价格理论,推导了典型场景下该类项目碳减排量以及绿色现值GPV的计算公式,以此形成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环境补偿经济性”的量化测算模型。五、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不确定性经济性”进行了研究,并推导了对应的量化测算模型。本文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投资运营特点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由于价格要素多、边界条件多,该类项目投资的不确定性大,对市场波动的影响尤其明显。在此情况下,该类项目的资产价格波动性被进一步放大,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经济回报能力的影响作用也更加突出。对此,本文将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经济性的影响定义为“不确定性经济性”,它测量的是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经济性造成的“变化量”,其内涵可解释为“对价格差额的修正”。在对“不确定性经济性”进行量化研究时本文应用了实物期权理论。该理论认为项目投资过程和金融期权有类似特点,投资者可以根据市场情况选择行权来扩大收益和限制损失,而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实物期权特征明显,其主要体现在投资者对项目进行处置(放弃)的“放弃期权”上。基于此,本文应用二叉树期权定价方法对该类项目的多期二叉树资产价格变化路径、期权价格变化路径、资产红利、各节点期权价格等内容进行了分析,推导构建了实物期权现值OPV的计算模型,以此形成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不确定性经济性”的量化测算模型。六、构建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综合经济评价体系”及对应的量化测算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进行了验证。基于前述研究,本文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经济评价方式进行了拓展,构建形成了“传统经济性+环境补偿经济性+不确定性经济性”的“综合经济评价体系”,并搭建了对应的“净现值NPV+绿色现值GPV+实物期权现值OPV”的“综合评价值EPV”量化测算模型。这种“综合经济评价体系”与传统经济评价方式的区别在于,其考虑了生态产品对经济性的补充、以及不确定性因素对经济性的影响,是对传统经济评价方式的扩展和完善。通过对典型项目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可见:在目前的政策、市场条件下,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传统经济性(净现值NPV)较低,但该类项目具有显着的碳减排效果,其对应的潜在经济收益(绿色现值GPV)并未在项目自身运营收益中得到体现;同时,该类项目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经济性(实物期权现值OPV),印证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具有显着的不确定性特征。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经济性+环境补偿经济性+不确定性经济性”的“综合经济评价体系”及“综合评价值EPV”量化测算模型反映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自身特点,弥补了传统经济评价方式的适应性缺陷,有助于市场主体正确评估项目投资回报能力,增强投资意愿,促进产业发展。七、最后,本文根据前述研究成果,从综合评估项目投资经济性、提升项目自身运营经济效益、严格遵循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快制定产业规划、给予实际政策扶持、积极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为投资者和政府提供借鉴参考。
梁义路[10](2019)在《ERP环境下KBS热电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面预算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没有信息技术支持的传统预算管理中,因编制工作量大、预算数据更新不及时、准确性存在偏差等,致使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并没有将其应有的作用发挥出来。近年来,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特别是ERP系统平台功能的迅猛发展,将ERP与全面预算管理有效结合,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短板,使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更加高效、准确,同时更加有利于执行过程的控制,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功能,促进企业经营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当前火力发电行业面临装机规模不断增加和国家积极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火力发电企业面临更加残酷的市场竞争,这就需要通过管理机制的改革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这一背景下,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实现动态控制经营活动的有效工具获得了企业的广泛关注,全面预算管理是国际社会普遍采用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在战略引导下,使用预算方法,分配、控制、分析、考核公司内部所有部门和单位财务、非财务资源,组织、协调公司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完成企业经营目标。随着ERP信息化系统在我国迅速发展,使其在大中型现代企业中得到普及,将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项目管理等业务在ERP系统进行有效集成,体现出现代先进、系统的管理思想。全面预算管理与ERP系统体现着相同的管理思想,都需要对企业的整体活动进行计划和控制,二者的结合有现实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本文以蒙西KBS热电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阐述全面预算管理与ERP系统相关理论研究现状,并从火力发电企业的行业状况、KBS热电公司现状入手,采取文献研究法、实地访谈法、理论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在分析KBS热电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与ERP系统建设情况及其实施情况基础上,结合全面预算管理与ERP系统相关理论,探讨KBS热电公司在ERP系统环境下全面预算管理取得的成效,并发现了KBS热电公司ERP环境下全面预算管理应用存在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完善的措施:以战略为导向确定企业目标;强化预算管理理念,提升人员素质;改进全面预算的编制程序和编制方法;坚持预算刚性原则,落实预算执行控制;借助平衡记分卡,完善预算考评体系;建立全面预算流程风险预警体系。
二、当前外资热电企业存在问题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前外资热电企业存在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巴州昌晶热力有限公司员工激励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激励概述 |
2.1.1 激励概念 |
2.1.2 激励类型 |
2.1.3 激励作用 |
2.2 激励相关理论 |
2.2.1 需要激励理论 |
2.2.2 过程激励理论 |
2.2.3 行为激励理论 |
2.2.4 综合激励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巴州昌晶热力有限公司员工激励现状分析 |
3.1 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公司人员概况 |
3.2 公司现行的人员激励措施 |
3.2.1 薪酬激励 |
3.2.2 绩效考核激励 |
3.2.3 培训激励 |
3.2.4 晋升激励 |
3.2.5 企业文化激励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问卷调查的巴州昌晶热力有限公司员工激励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问卷调查 |
4.1.1 问卷调查目的和内容 |
4.1.2 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
4.1.3 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
4.2 公司人员激励机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1 薪酬结构和水平不合理 |
4.2.2 晋升渠道较少 |
4.2.3 培训内容和形式单一 |
4.2.4 企业文化不健全 |
4.3 公司人员激励问题主要原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巴州昌晶热力有限公司员工激励方案优化 |
5.1 优化思路和目标 |
5.1.1 优化思路 |
5.1.2 优化原则 |
5.2 薪酬制度优化 |
5.2.1 丰富薪酬结构 |
5.2.2 提高奖金水平 |
5.3 晋升机制优化 |
5.3.1 员工职业规划 |
5.3.2 网状晋升渠道 |
5.4 培训体系优化 |
5.4.1 定期开展培训 |
5.4.2 丰富培训方式 |
5.5 企业文化优化 |
5.5.1 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
5.5.2 营造温馨的人文关怀氛围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巴州昌晶热力有限公司员工激励优化方案实施及保障措施 |
6.1 公司员工激励优化方案实施 |
6.1.1 成立激励方案实施小组 |
6.1.2 动员员工参与方案落实 |
6.1.3 重视激励方案监督反馈 |
6.2 公司员工激励优化方案保障措施 |
6.2.1 完善配套激励制度 |
6.2.2 加强内部沟通交流 |
6.2.3 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HNQF热电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战略管理研究的基本范式 |
2.1.1 产业基础观 |
2.1.2 资源基础观 |
2.1.3 制度基础观 |
2.1.4 动态能力观 |
2.2 竞争战略理论及其演进 |
2.2.1 三种基本竞争战略 |
2.2.2 动态竞争战略 |
2.2.3 蓝海战略 |
2.2.4 其他理论进展 |
2.3 战略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模型 |
2.3.2 波特五力模型 |
2.3.3 价值链模型 |
2.3.4 EFE矩阵 |
2.3.5 IFE矩阵 |
2.3.6 QSPM矩阵 |
2.4 我国电力行业竞争战略相关研究综述 |
第3章 HNQF热电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公司业务阐述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政策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文化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3 行业环境分析 |
3.3.1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
3.3.2 来自潜在进入者的压力 |
3.3.3 来自替代品的压力 |
3.3.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3.5 购买方的议价能力 |
3.4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
3.4.1 机会分析 |
3.4.2 威胁分析 |
3.4.3 EFE矩阵构建与分析 |
第4章 HNQF热电有限公司内部条件分析 |
4.1 内部资源分析 |
4.1.1 生产资源分析 |
4.1.2 人力资源分析 |
4.1.3 财务资源分析 |
4.1.4 无形资源分析 |
4.2 内部能力分析 |
4.2.1 采购能力分析 |
4.2.2 燃料管理能力分析 |
4.2.3 生产运行能力分析 |
4.2.4 检修维护能力分析 |
4.2.5 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
4.2.6 研发创新能力分析 |
4.2.7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分析 |
4.2.8 财务管理能力分析 |
4.3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4.3.3 IFE矩阵构建与分析 |
第5章 HNQF热电有限公司竞争战略选择与制定 |
5.1 使命、愿景与战略目标 |
5.1.1 使命与愿景 |
5.1.2 战略目标 |
5.2 备选竞争战略提出 |
5.2.1 成本领先战略 |
5.2.2 差异化战略 |
5.2.3 聚焦战略 |
5.3 QPSM矩阵构建与分析 |
5.4 竞争战略确定 |
第6章 HNQF热电有限公司竞争战略实施与保障 |
6.1 价值链分析 |
6.1.1 主要活动分析 |
6.1.2 辅助活动分析 |
6.2 HNQF热电有限公司竞争战略实施 |
6.2.1 严控采购成本 |
6.2.2 加强燃料物资管理 |
6.2.3 生产系统节能降耗 |
6.2.4 优化检修维护 |
6.2.5 创新营销管理 |
6.2.6 副产品加工利用 |
6.3 HNQF热电有限公司竞争战略保障 |
6.3.1 深化信息系统应用 |
6.3.2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
6.3.3 提升财务管理 |
6.3.4 加强风险控制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中国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及其驱动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及方法 |
2.3 文献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3 煤炭清洁发电技术体系演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3.1 煤炭清洁发电技术体系的演进 |
3.2 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影响因素分析 |
3.3 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及其驱动政策研究理论框架 |
3.4 本章小结 |
4 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扩散及驱动政策实证分析 |
4.1 高效燃煤发电机组装机容量变化 |
4.2 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扩散过程 |
4.3 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扩散驱动政策演变过程 |
4.4 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扩散驱动政策作用效果实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脱硫和脱硝技术扩散及驱动政策实证分析 |
5.1 燃煤电厂脱硫和脱硝机组投运情况 |
5.2 脱硫和脱硝技术扩散过程分析 |
5.3 脱硫和脱硝技术扩散驱动政策演变过程 |
5.4 脱硫和脱硝技术扩散驱动政策作用效果实证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CCS技术扩散仿真模型构建 |
6.1 CCS技术扩散相关主体及行为识别 |
6.2 仿真模型框架 |
6.3 模型各主体模块设计 |
6.4 Agent-based模型开发 |
6.5 模型有效性及敏感性 |
6.6 本章小结 |
7 CCS技术扩散驱动政策的仿真模拟 |
7.1 数据收集 |
7.2 政策模拟及结果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主要创新点 |
8.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NC水业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创新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战略管理的概念 |
2.2 战略管理的过程 |
2.3 战略管理的层次 |
2.4 战略研究的方法 |
第3章 NC水业集团发展战略现状分析 |
3.1 NC水业集团概况 |
3.1.1 集团发展历程 |
3.1.2 集团产业架构 |
3.1.3 集团组织结构 |
3.2 NC水业集团现有战略运行现状描述 |
3.2.1 集团现有战略描述 |
3.2.2 集团运行现状描述 |
3.3 NC水业集团发展战略中存在的问题 |
3.3.1 战略目标不明确 |
3.3.2 战略规划与内外部环境不相适应 |
3.3.3 战略实施缺乏有效支撑保障措施 |
第4章 NC水业集团战略再确定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4.1 PEST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SWOT分析 |
4.2.1 优势 |
4.2.2 劣势 |
4.2.3 机会 |
4.2.4 威胁 |
第5章 NC水业集团发展战略再确定与实施 |
5.1 集团发展战略再确定与定位 |
5.1.1 集团战略定位原则 |
5.1.2 集团战略目标的确定 |
5.2 集团发展战略的实施对策 |
5.2.1 健全人才发展体系 |
5.2.2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
5.2.3 创新集团发展思路 |
5.2.4 强壮支持保障体系 |
5.2.5 提升运营管理能力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物产中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活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混合所有制改革 |
1.2.2 企业活力 |
1.2.3 混合所有制与企业活力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4 创新点与预期成果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概述 |
2.1.1 混合所有制的概念 |
2.1.2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
2.2 企业活力的概述 |
2.2.1 企业活力的概念 |
2.2.2 企业活力的影响因素 |
2.2.3 企业活力的财务本质 |
2.3 熵权-TOPSIS法的概述 |
2.4 理论基础 |
2.4.1 产权理论 |
2.4.2 委托代理理论 |
2.4.3 人力资本理论 |
第3章 物产中大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介绍 |
3.1 物产中大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公司发展历程 |
3.2 物产中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具体过程 |
3.2.1 合并物产集团 |
3.2.2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
3.2.3 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员工持股 |
3.2.4 二次混改 |
3.3 物产中大混改的动因 |
3.3.1 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外部原因 |
3.3.2 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部原因 |
第4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活力的影响 |
4.1 企业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企业活力评价指标的标准 |
4.1.2 企业活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 熵权-TOPSIS法分析 |
4.3 分析评价结果 |
4.3.1 企业生存性指标评价 |
4.3.2 企业成长性指标评价 |
4.3.3 企业再生性指标评价 |
4.3.4 企业活力影响小结 |
第5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影响物产中大企业活力的机制分析 |
5.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5.1.1 优化股权结构 |
5.1.2 增强董事与监事会参与度 |
5.2 稳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提升企业生存力 |
5.2.1 降低同业竞争 |
5.2.2 减少关联交易 |
5.2.3 提升资产竞争力 |
5.3 促进企业研发能力提升企业成长力 |
5.3.1 募资资金促进企业研发投资 |
5.3.2 引入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员工积极 |
5.4 提高其他业务发展能力提升企业再生力 |
5.4.1 物产环能激发员工创新力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
5.4.2 物产公用引入战略投资者带来新资源与技术 |
5.4.3 物产健康与战略投资者合作形成新商业模式 |
5.5 机制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2.1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和监督机制 |
6.2.2 引入合适的战略投资者 |
6.2.3 实施员工持股需理性对待 |
6.2.4 引入中长期资金参与二次混改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6)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理与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阐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 |
2.1.2 生物质能源 |
2.1.3 生物质能源产业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DPSIR理论模型 |
2.2.2 本文理论分析框架 |
2.3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概况 |
3.1.1 自然资源概况 |
3.1.2 经济发展概况 |
3.1.3 社会发展概况 |
3.2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资源现状 |
3.2.1 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量现状 |
3.2.2 农作物秸轩能源资源量现状 |
3.2.3 生物质能源资源总量现状 |
3.3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
3.3.1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概况 |
3.3.2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
3.3.3 生物质能源产业扶持政策 |
3.3.4 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水平 |
3.4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
3.4.1 战略规划可操作性不强 |
3.4.2 技术市场化转变能力弱 |
3.4.3 融资渠道拓展难度大 |
3.5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理分析 |
4.1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系统解析 |
4.1.1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目标 |
4.1.2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系统解析思路 |
4.2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4.2.1 驱动力因素(D) |
4.2.2 压力因素(P) |
4.2.3 状态因素(S) |
4.2.4 影响因素(I) |
4.2.5 响应因素(R) |
4.3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理理论模型构建 |
4.3.1 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理 |
4.3.2 理论模型构建 |
4.3.3 影响因素间的假设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理验证 |
5.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5.1.1 指标选取原则 |
5.1.2 指标确定 |
5.1.3 数据来源 |
5.2 研究方法选择 |
5.2.1 结构方程模型述评 |
5.2.2 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 |
5.2.3 数据处理 |
5.3 模型检验 |
5.3.1 测量模型检验 |
5.3.2 结构模型检验 |
5.4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理检验结果及分析 |
5.4.1 模型检验结果 |
5.4.2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水平测度 |
6.1 指标体系构建 |
6.1.1 研究思路 |
6.1.2 指标体系确立 |
6.2 研究方法 |
6.2.1 权重确定方法 |
6.2.2 TOPSIS模型 |
6.2.3 障碍度模型 |
6.3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
6.3.1 生物质能源产业总体发展水平 |
6.3.2 各子系统发展水平 |
6.4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结果分析 |
6.4.1 子系统结果分析 |
6.4.2 指标层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
7.1 完善生物质能源产业政策 |
7.1.1 编制长远战略规划 |
7.1.2 出台产业扶持政策 |
7.1.3 健全产业激励机制 |
7.1.4 实施政策执行绩效考核 |
7.2 提高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
7.2.1 增加技术研发投入 |
7.2.2 组建技术科研团队 |
7.2.3 推动技术创新与进步 |
7.3 加强生物质能源产业金融支持力度 |
7.3.1 加大政府融资支持 |
7.3.2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
7.3.3 开辟国际融资渠道 |
7.3.4 建立产业专项基金 |
7.4 健全生物质能源产业市场运行机制 |
7.4.1 构建市场信息平台 |
7.4.2 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
7.4.3 确立市场运行模式 |
7.5 建立生物质能源产业原料保障体系 |
7.5.1 开展生物质能源资源详查 |
7.5.2 优化原料供应体系 |
7.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资源原始数据 |
附录B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理验证及发展水平测度的原始数据 |
附录C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产业发展水平计算过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新电改形势下XZ火电厂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研究综述与理论方法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 理论与方法基础 |
3 新电改形势下XZ火电厂营销环境分析 |
3.1 XZ火电厂概况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3 产业环境分析 |
3.4 内部环境分析 |
3.5 目标市场战略 |
4 新电改形势下XZ火电厂营销策略影响因素分析 |
4.1 扎根理论对新电改形势下火电厂营销策略影响研究的适应性 |
4.2 资料搜集与整理 |
4.3 资料编码分析 |
4.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4.5 信度检验 |
4.6 模型阐述与结论 |
5 新电改形势下XZ火电厂营销策略制定 |
5.1 竞价策略 |
5.2 客户服务策略 |
5.3 创新渠道策略 |
6 新电改形势下XZ火电厂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
6.1 营销人才培养 |
6.2 智能营销系统建设 |
6.3 智慧电厂建设 |
6.4 卓越运营体系建设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城镇供热 |
1.2.2 城镇供热PPP |
1.3 研究思路、内容框架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内容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城镇供热行业的公共产品理论 |
2.1.1 公共产品基本理论 |
2.1.2 公共产品理论在城镇供热行业中的应用 |
2.2 城镇供热行业的自然垄断理论 |
2.2.1 网络性产业的自然垄断理论 |
2.2.2 自然垄断理论在城镇供热行业中的应用 |
2.3 城镇供热行业的激励性规制理论 |
2.3.1 激励性规制理论 |
2.3.2 激励性规制理论在城镇供热行业中的应用 |
2.4 基于PPP视角的城镇供热规制研究综述 |
2.4.1 规制起因 |
2.4.2 规制方式选择 |
2.4.3 现有规制研究特征 |
2.4.4 规制研究的发展趋势 |
3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框架 |
3.1 城镇供热市场化改革与PPP模式 |
3.1.1 城镇供热市场化改革历程 |
3.1.2 PPP模式在城镇供热市场化过程中的应用 |
3.2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需求分析 |
3.2.1 城镇供热技术经济特征 |
3.2.2 城镇供热规制需求 |
3.3 城镇供热规制现状 |
3.3.1 现行城镇供热规制框架 |
3.3.2 城镇供热规制中存在的问题 |
3.4 基于PPP视角的城镇供热规制效果检验 |
3.4.1 指标选择与基本假定 |
3.4.2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
3.4.3 检验方法 |
3.4.4 检验结果分析 |
3.4.5 结论 |
3.5 城镇供热PPP规制政策框架 |
3.5.1 规制政策导向 |
3.5.2 规制政策内容 |
3.5.3 规制政策工具 |
3.5.4 规制政策运行体系 |
3.6 本章小结 |
4 市场结构重组与PPP项目准入规制政策 |
4.1 市场结构与PPP项目准入的交互影响机理 |
4.1.1 市场结构是PPP项目准入的前提条件 |
4.1.2 PPP项目准入能促进市场结构演化 |
4.2 城镇供热市场结构重组政策 |
4.2.1 市场结构重组政策目标 |
4.2.2 现有市场结构特征及其缺陷 |
4.2.3 市场结构重组模式选择 |
4.2.4 市场结构重组政策建议 |
4.3 城镇供热PPP项目准入规制政策 |
4.3.1 竞标资格审查 |
4.3.2 竞标过程监管 |
4.4 本章小结 |
5 PPP模式下的激励性热价规制政策 |
5.1 PPP模式下的激励性热价规制需求 |
5.1.1 PPP模式下的热价规制目标 |
5.1.2 现行定价机制的缺陷 |
5.1.3 激励性热价机制优势 |
5.2 PPP模式下的热价上限规制政策 |
5.2.1 热价上限规制优势 |
5.2.2 PPP模式下的热价上限模型设计 |
5.2.3 煤(气)热价格联动下的热价上限模型 |
5.2.4 PPP模式下热价上限规制的关键问题 |
5.2.5 PPP模式下热价上限规制的实施条件 |
5.3 PPP模式下的标杆热价规制政策 |
5.3.1 竞争性热价形成机制与标杆价格 |
5.3.2 PPP模式下的标杆热价模型设计 |
5.3.3 PPP模式下标杆热价规制的实施过程 |
5.3.4 PPP模式下标杆热价规制的实施条件 |
5.4 本章小结 |
6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规制政策 |
6.1 PPP模式与城镇供热普遍服务转型 |
6.1.1 城镇供热普遍服务内涵 |
6.1.2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困境 |
6.1.3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模式选择 |
6.2 政府补贴模式的政策优化 |
6.2.1 城镇供热普遍服务的两种政府补贴形式 |
6.2.2 供热企业补贴 |
6.2.3 居民用热补贴 |
6.3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基金政策 |
6.3.1 实施普遍服务基金制的动因分析 |
6.3.2 普遍服务基金的建立与运行 |
6.3.3 建立和完善普遍服务基金制度的政策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7.2.1 城镇供热行业发展趋势 |
7.2.2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发展趋势 |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经济评价体系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基础概念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产业发展必要性的相关研究 |
1.3.2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1.3.3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经济评价的相关研究 |
1.3.4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综合效益的相关研究 |
1.3.5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研究 |
2.1 马克思主义投资理论基础研究 |
2.1.1 投资的本质 |
2.1.2 能源项目投资的资本运行机理 |
2.1.3 能源项目“经济性”的内涵:资产价格与投入成本的差额 |
2.2 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基础研究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经济思想 |
2.2.2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对能源发展的指导意义 |
2.2.3 人造“绿水青山”的“生态产品”属性 |
2.3 马克思主义虚拟资本理论基础研究 |
2.3.1 虚拟资本的定义及特点 |
2.3.2 能源项目资产证券化带来的虚拟资本特征 |
2.3.3 虚拟资本特征对能源项目经济评价的影响 |
2.4 研究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经济评价体系的核心思路 |
2.4.1 解析传统方式不足——基于马克思主义投资理论 |
2.4.2 扩大产品概念外延——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 |
2.4.3 校准价格差额数量——基于马克思主义虚拟资本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现状研究 |
3.1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现状分析 |
3.1.1 装机容量在能源产业总量中占比极小 |
3.1.2 实质性投资建设普遍滞后 |
3.1.3 项目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区域 |
3.1.4 民营企业参与投资较少 |
3.2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
3.2.1 AHP-SWOT模型应用基础 |
3.2.2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
3.2.3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 |
3.2.4 产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项目经济性预期普遍较低 |
3.3 本章小结 |
4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传统经济评价方式与“传统经济性”研究及构建“综合经济评价体系”的框架设计 |
4.1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传统经济性”的内涵 |
4.1.1 基于现金流折现法(DCF)的传统经济评价方式 |
4.1.2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投资运营特点 |
4.1.3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技术性能特点 |
4.1.4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净现值(NPV)计算模型 |
4.1.5 “传统经济性”内涵解析:能源产品价格总和与投入成本的差额 |
4.2 “传统经济性”的适应性缺陷 |
4.2.1 适应性缺陷I:未体现项目的经济外部性因素 |
4.2.2 适应性缺陷II:未考虑不确定性对经济回报能力的影响 |
4.3 重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经济评价体系的框架设计 |
4.3.1 扩大产品概念外延:生态产品对经济性的补充 |
4.3.2 校准价格差额数量:不确定性对经济性的影响 |
4.3.3 “综合经济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
4.4 本章小结 |
5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环境补偿经济性”研究 |
5.1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环境补偿经济性”的内涵 |
5.1.1 碳排放的经济负外部性 |
5.1.2 碳排放交易的理论背景 |
5.1.3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生态产品:碳减排效果 |
5.1.4 “环境补偿经济性”内涵解析:碳减排生态产品价格总和 |
5.2 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5.2.1 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
5.2.2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参与碳排放交易存在的问题 |
5.3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环境补偿经济性”量化测算模型 |
5.3.1 碳减排基准线的定义和减排量计算方法 |
5.3.2 基准线碳排放量分析 |
5.3.3 项目碳减排量分析 |
5.3.4 碳减排量影子价格分析 |
5.3.5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绿色现值(GPV)计算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6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不确定性经济性”研究 |
6.1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不确定性经济性”的内涵 |
6.1.1 虚拟资本特征与实物期权理论的链接 |
6.1.2 实物期权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
6.1.3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实物期权特性和类型 |
6.1.4 “不确定性经济性”内涵解析:对价格差额的修正 |
6.2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不确定性经济性”量化测算模型 |
6.2.1 实物期权现值的主要计算方式 |
6.2.2 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应用基础 |
6.2.3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实物期权现值的主要影响因素 |
6.2.4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多期二叉树模型 |
6.2.5 项目资产价格及变化路径 |
6.2.6 项目运营阶段、投资初始时刻、结束时刻期权价格 |
6.2.7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实物期权现值(OPV)计算模型 |
6.3 本章小结 |
7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综合经济评价体系”实证分析 |
7.1 “综合经济评价体系”的内涵构成和量化测算模型 |
7.1.1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综合经济评价体系”的内涵构成 |
7.1.2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综合评价值(EPV)计算模型 |
7.2 实证分析 |
7.2.1 实证案例概况 |
7.2.2 项目系统技术性能评价 |
7.2.3 项目“传统经济性”评价——净现值NPV计算 |
7.2.4 项目“环境补偿经济性”评价——绿色现值GPV计算 |
7.2.5 项目“不确定性经济性”评价——实物期权现值OPV计算 |
7.2.6 项目“综合经济评价体系”分析——综合评价值EPV计算 |
7.2.7 实证分析结论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建议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相关建议 |
8.2.1 关于参与市场投资的建议 |
8.2.2 关于产业发展政策的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科研成果 |
致谢 |
(10)ERP环境下KBS热电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全面预算管理理论概述 |
2.1.1 全面预算管理的含义 |
2.1.2 全面预算管理的特征 |
2.1.3 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 |
2.2 ERP系统相关理论 |
2.2.1 ERP系统的含义 |
2.2.2 ERP系统管理的特点 |
2.3 全面预算管理与ERP系统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2.3.1 全面预算管理与ERP系统结合的必要性 |
2.3.2 全面预算管理与ERP系统结合的可行性 |
第三章 KBS热电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和ERP系统建设情况 |
3.1 火力热电厂简述及KBS热电公司概况 |
3.1.1 火力热电厂简述 |
3.1.2 KBS热电公司概况 |
3.2 KBS热电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现状 |
3.2.1 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其职责 |
3.2.2 全面预算管理的制度建设 |
3.3 KBS热电公司ERP系统现状 |
3.3.1 ERP系统规划及实施情况 |
3.3.2 ERP系统预算模块及其他相关管理系统 |
第四章 ERP环境下KBS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现状与评价 |
4.1 ERP环境下KBS热电公司预算的编制 |
4.1.1 预算编制原则及依据 |
4.1.2 预算编制内容 |
4.1.3 预算编制程序 |
4.2 ERP环境下KBS热电公司预算的执行、控制与调整 |
4.2.1 预算的执行体系 |
4.2.2 预算控制措施 |
4.2.3 预算的调整 |
4.3 ERP环境下KBS热电公司预算的分析与考核 |
4.3.1 预算分析与报告 |
4.3.2 预算考评 |
4.4 ERP环境下KBS热电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取得的成效 |
4.4.1 提高预算编制效率与准确性 |
4.4.2 健全了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 |
4.4.3 加强了公司成本费用的控制 |
4.4.4 实现预算管理考评及与考核的结合 |
4.5 ERP环境下KBS热电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
4.5.1 全面预算管理缺乏战略导向 |
4.5.2 预算编制方面信息集成化程度有待加强 |
4.5.3 预算管理的全员性不够,综合素质不高 |
4.5.4 预算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 |
第五章 ERP环境下KBS热电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完善的策略 |
5.1 以战略为导向确定企业目标 |
5.2 强化预算管理理念,提升人员素质 |
5.3 优化ERP与其他系统集成,实现信息化预算管理模式 |
5.4 改进全面预算的编制程序和编制方法 |
5.4.1 在固定预算编制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弹性预算 |
5.4.2 在增量预算编制方法的基础上,引入零基预算 |
5.4.3 以定期预算编制方法为主,适当引入滚动预算 |
5.5 坚持预算刚性原则,落实预算执行控制 |
5.6 借助平衡记分卡,完善预算考评体系 |
5.7 建立全面预算管理风险预警体系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当前外资热电企业存在问题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巴州昌晶热力有限公司员工激励方案优化研究[D]. 李大波. 燕山大学, 2020(06)
- [2]HNQF热电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屈伟. 山东大学, 2020(05)
- [3]中国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及其驱动政策研究[D]. 张美珍.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NC水业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李宽. 南昌大学, 2020(01)
- [5]物产中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活力的影响研究[D]. 程悦莹.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理与测度研究[D]. 冯雪.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7]新电改形势下XZ火电厂营销策略研究[D]. 李海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研究[D]. 王玉璋.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9]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经济评价体系重构[D]. 杨竞. 四川大学, 2021(12)
- [10]ERP环境下KBS热电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应用研究[D]. 梁义路.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