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保守党是老一套的?_英国保守党论文

为什么保守党是老一套的?_英国保守党论文

英国保守党何以老而不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守党论文,英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国保守党是英国的两大政党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现代政党之一。如果从其前身托利党成立(1680)算起,保守党应该有300多年的历史。不仅如此,与其他政党相比,保守党又是英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党。自1900年以来,保守党执政多达60余年,其中单独执政47年,共六次,反比工党单独执政30年,共五次,自由党共九年,仅执政一次。由此可见,保守党单独执政的时间超出其他两大政党掌权时间的总和。

这期间,保守党虽然也曾多次出现危机,包括1997年至2010年长达13年的危机,但它总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2010年5月,保守党与自由民主党组成联合政府,开启另一段的执政历史。促成保守党“老而不衰”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自身的保守特性与英国的社会传统相吻合、英国选举制度对小党有利的优势、政敌的分裂与失误等等。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保守党在理论和意识形态上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以及党组织的高度凝聚力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保守党并不保守

保守党之所以历经沧桑,老而不衰,渡过一次又一次危机,首要原因是理论体系的非教条性和政策的灵活性。人们谈论起英国保守党,自然很容易地把它与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联系起来,认为保守党的意识形态一定是保守的,内外政策势必僵化而缺乏弹性。其实,这是一种相当偏颇甚至错误的观念。恰恰相反,与英国的其他政党如工党、自由党、自由民主党及共产党相比,保守党的理论和形态最具开放性,其内外政策最为实用主义,有学者用“非教条性”、“发展性”和“兼容性”来描述保守党的理论。①

保守主义理论起源于19世纪初的托利主义,此后先后经历伯克主义、迪斯雷利主义、新保守主义及撒切尔主义等不同称谓。②这诸多不同的称谓表明,保守党在坚持其核心理念的同时,折射出其在历经英国社会变迁后的理论调整和变化。托利主义是反映托利党人最初维护王权和封建贵族统治的理论。它主张维护英国的传统社会秩序,反对革命和剧烈的改革,尤其是在改革浪潮来临时,托利党逆势而又缺乏对策,顽固保守,始终把托利主义当作灵丹妙药,仇视任何新生事物。在19世纪30年代英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这种思想显然已经落伍,导致保守党内出现分裂,各派矛盾激化,组织失去活力。1833年,罗伯特·皮尔及时地提出了“新保守主义”的概念。新保守主义在强调维护现存政治制度,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同时,也应支持当时必要的改革法案,只是要求这种改革必须小心谨慎,避免用过激方式。这一思想恰好与当时的辉格党政论家埃德蒙·伯克的观点不谋而合,因而被称为伯克主义。伯克在反思法国大革命的基础上告诫自己的同胞维护本国等级和地位差别等基本政治秩序的必要性,如果迫不得已需要变革,那也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打破旧有的正常秩序,不能引起社会的动荡。自此至19世纪70年代之前,伯克的观点反而被保守党所接受。这样,伯克主义成为保守党长时期内的思想准则。

从19世纪中叶开始,英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新兴的中产阶级选民不断增多,工人阶级日益壮大并有了自己的主张。与自己的竞争对手自由党相比,保守党的政策主张和理念越来越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而在竞争中经常处于被动局面。这时,以本杰明·迪斯雷利为代表的保守党领袖集团则能善观形势变化,改革保守党的理论基础,在继续强调传统的维护国家体制和秩序同时,主张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关心人民的利益。这一理论调整改变了伯克主义的不信任人民的偏见,进而被捧为“深得民心的保守主义”。不仅如此,迪斯雷利还迎合时代潮流,推行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措施。1867年,迪斯雷利政府进行宪法改革,赋予许多工人以选举权;1874年颁布了工厂法,1875年又颁布了《公共健康和手工业工人住宅法》等。迪斯雷利的这些改革,使得保守主义重获活力,为日后保守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保守党又经历一次重大的理论调整。战争结束之际英国举行大选,满以为稳操胜券的保守党及其党魁丘吉尔却遭受意想不到的失败。丘吉尔及其同僚踌躇满志地认为,保守党刚刚领导英国赢得战争的胜利,功勋卓著,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赢得选举胜利毫无悬念。但保守党人万万没有想到,英国选民并不领情,因为这时英国的国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国内和国际政治流行的思潮是社会主义及经济上的凯恩斯主义,保守党的政策主张显然已不合时宜。失败的残酷教训促使保守党人反思,结果保守党接受了工党主张的凯恩斯主义和社会福利政策,使得战后英国政治史上出现了两大党在主要政策上特有的“共识政治”。1951年,保守党重返政府并连续执政13年,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次政策的调整。20世纪70年代初,“共识政治”不再奏效,保守党的中坚力量要求改弦易张。1975年,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当选为保守党主席,下令成立一个“经济建设小组”,更新党的政策。1977年该小组制定了一份题为《经济成功之路》的文件,放弃了曾影响英国经济政策多年的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成为时尚。1979年撒切尔夫人当选为英国首相,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改革措施包括控制通货膨胀,改革税制,推行市场化、国有企业私有化、削减社会福利,严厉打击工会组织等。媒体和学界将撒切尔的这些改革政策和理念冠名为“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主义政策实施后不过数年,以“滞胀”为主要症状的“英国病”得以治愈,英国经济发展速度再次居于西方国家前列,保守党也凭此政绩连续四次在大选中赢得胜利,执政时间长达18年,创下了英国政党四次独立执政的历史记录。但是由于该政策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及私有化措施,结果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分化,且随着其任期的增加,客观上也造成保守党在思想理论上因循守旧和缺乏创新,党内矛盾丛生,危机四起。这时,在野十几年的工党在经历痛苦的转型之后,在新生代领袖托尼·布莱尔领导下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理论,旨在极端保守的撒切尔主义和旧工党的社会民主主义之间走中间道路。在第三条道路指引下,英国工党改造为新工党,从1997年到2010年,连续三次赢得选举胜利并单独组成政府,一度使得工党达到巅峰,创造了工党选举和执政的历史记录。此时的保守党则陷于全面低谷之中,党内分裂倾向严重,党的肌体缺乏活力,党员队伍日益萎缩,失望情绪弥漫,给人一种“沉闷守旧”的不佳形象。工党执政的13年,是保守党备受煎熬的时期。在经历过数次选举失败和领袖更迭后,保守党最终推出了眉目清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生代领导人戴维·卡梅伦。鉴于撒切尔时期推行的原教旨主义市场经济和工党借鉴保守党经济与社会政策成功经验,卡梅伦对保守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在意识形态、党内民主和社会管理等方面调整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在坚持传统实用主义的同时将党的政策立场定位于中间偏右,打造现代而又亲民的政党新形象。2010年5月,卡梅伦不负众望,在选战中击败工党。但由于在议会中不占绝对多数,保守党毅然放弃意识形态的纯正,坚持传统的实用主义,甚至与本党意识形态具有差异的自由民主党组建联合政府,摆脱了十几年来保守党屡败屡战的形象。

有民主,更有集中统一

谈起西方政党,人们一般认为他们都是民主政党,他们往往是强化民主自由而淡化集中和权威。但在实际生活中,情况远非如此,英国保守党更非如此。毋庸置疑,英国保守党在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和发展中已经成为一个符合自由民主标准的现代政党。它既有相互独立的组织系统,又有保证其团结统一的纪律约束和道德规范。但从其理论和实践来看,保守党是一个高度集权的政党;正是它的高度集权和严格纪律,才最终保证了党的团结统一。高度集权的组织结构,使得党内纵有林林总总的派别和组织,如弓集团、星期一俱乐部、塞尔顿集团、保守党改革集团等,③这些派别和集团虽也会因意识形态和政策理念的差距而经常内斗不断,但为了党的最终目标和利益,他们很少达到内讧和严重分裂的地步。如保守党所宣称的那样,他们“自己拥有长期的高度共识,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派别,没有观点上的实际分歧,只有基于保守主义理念的高度一致”。④确实,与英国自由党和工党相比,保守党内派别活动相对较少,长久剧烈的党派对立更少,多数内争均能以温和的方式进行,党内分歧通常不会对领袖地位构成较大威胁,也不会导致党的严重分裂。

更重要的是,由于保守党在意识形态上始终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党内的派别斗争总是围绕着如何为维护与增强党的威望而进行,中心目标是为了巩固或争取执政党的地位,而非另立山头,制造分裂;甚至有人为了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会忍痛退出权力圈子。⑤例如,1922年,保守党因与自由党和工党合作问题发生分歧,由于两派领袖采取说服工作和民主表决方式,进而解决了意见分歧,维护了党的团结。再如1975年希思和休·弗雷泽为了顾全大局,适时地宣布退出党内领袖竞争,让位于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1990年11月,当撒切尔政府的政策处于内外交困、保守党信誉不断下跌之际,为了避免党的分裂,撒切尔夫人同样含泪辞去首相职务,退出党内竞争,并推举其门生、财务大臣梅杰参加领袖选举。如她将这一决定通知内阁时潸然所说,“如果我能退出,让内阁同僚参加竞选,这对党的统一和大选胜利有益”。在领袖选举中,梅杰的支持率未超过规定多数,随后其竞争对手赫塞尔廷和赫德自动退出竞选,并号召保守党团结在新领袖周围。梅杰执政后,为加强党内团结,捐弃前嫌,把赫塞尔廷和赫德均延揽入阁,避免了保守党的重大分歧。

保守党之所以具有高度的党内凝聚力固然密切联系于其共同的理念,但党内集权与权力制约的有效结合也十分重要。首先,从保守党的组织结构来看,三大结构(议会党团、中央总部和全国联合会)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只有工作上的协作关系。议会党团是全党的核心,无论是执政还是在野都要承担党的全部工作,它不仅掌握着各项法案的讨论及表决权力,更重要的是它掌握着选举领袖的权力。全国联合会是议会外保守党的全国群众性组织,主要任务是在议会外从事宣传和组织工作,扩大保守党的影响,为议会党团服务。中央总部则发挥连接议会党团和群众组织的桥梁作用。三者的关系是,议会党团是核心,后两者的工作更主要的是服务前者。其次,党的三大结构最终以党的领袖为核心,接受领袖的领导。保守党的领袖通过其任命的督导员来控制议会党团,促使所有议员根据其意志行事,对于违纪的议员,领袖有权对其制裁,直至开除出议会党团。同时,党的领袖还可以通过其任命的党主席来控制中央总部,进而影响全国联合会。因此,党的领袖实际上成为保守党组织机构的一部分。⑥由此可见,保守党实际上又是一个领袖高度集权的政党。

权力意味着责任和义务。保守党领袖具有如此大的权力也意味着他肩负的巨大的责任和义务。这就要求党的领袖具有足够的智慧和超人的能力来驾驭全党、领导全党。如果党的领袖不称职,不能领导带领大家夺得大选的胜利,或者一挫再挫,同样会被选举其成为领袖的议会党团议员所罢免,因为决定谁来做党的领袖或做多久党的领袖的权利来自全体议会党团议员。历史上的爱德华·希斯、阿瑟·鲍尔弗,以及20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几任领袖如威廉·黑格、邓肯·斯密斯、迈克尔·霍华德等,他们无不是因为在保守党面临困境与失败时未能带领本党取得胜利而主动请辞或被赶下台。这种“适者生存”的残酷淘汰机制始终是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的法宝之一。

与时俱进,永葆党的生命力与战斗力

任何政党最初都是某个特定阶层的代表者,但是多数政党的发展历史证明,只有与时俱进地扩大党的基础,才能最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19世纪上半叶以前,托利党、保守党一直是封建土地贵族的忠实代表,但是随着工业革命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这个集团在经济和政治领域中的优势逐渐丧失。这时如果保守党继续坚守其狭隘立场,难免会被新兴的社会集团所抛弃。实际上,19世纪30年代的保守党“重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⑦针对英国社会不断出现的新兴阶级集团,保守党先是向上层资产阶级敞开大门,该集团曾以反对封建专制起家,但随着新兴中产阶级及工人阶级的崛起,这些上层资产阶级也转变成为现有秩序的维护者。他们的加入使得保守党逐渐从土地贵族的主要代表者转变成为上层资产阶级的主要代表者。接下来,保守党又不得不开始向日益壮大的新兴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开放,以吸收新鲜血液,改善党的结构,扩大党的队伍。否则,如19世纪保守党领袖兰多夫·丘吉尔指出的那样,如果不能获得工人阶级的信任,保守党即无法取得政权。保守党数个世纪的发展轨迹反复地证明了这一铁律,否则,无论托利党还是保守党都早已成为历史概念。

二战之后,英国先是经受福利国家和国有化混合经济的影响,然后是受撒切尔主义及保守党政府所推动的市场经济、国有企业私有化、鼓励私人资本等政策的影响。两场革命性的变革虽然性质完全不同,但其对英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影响是深远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到党的阶级基础。尤其是在保守党执政的十几年中,英国的社会结构变化显著,由商人、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文职人员为核心的中产阶级队伍进一步扩大。这些人员大大得益于保守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进而成了拥护保守党的稳定支持者。相反,工党的社会基础却在不断地萎缩。由于撒切尔政府严厉打压工会,也由于始于80年代的信息科技革命,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传统的制造业萎缩,蓝领工人减少,这些变化无不在侵蚀工党的阶级基础。在这种背景下,工党在年轻领导人托尼·布莱尔领导下,掀起了名为“第三条道路”的社会民主主义变革,强调要在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间进行折中,明确接受撒切尔主义中行之有效的政策,其实质上是社会党的新自由主义化趋势,占领选民的中间地盘。以1997年工党执政为标志,结果工党以保守党的衰落为代价,使工党朝着良性阔步发展,工党的群众基础大大拓宽,党员队伍扩大一倍,达到40万。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保守党党员队伍不断萎缩,在20世纪70年代它尚有150万,而到了1996年则坠降到40万,党员平均年龄高达64岁,35岁以下的人占不到5%,保守党几乎成为一个了老人党。鉴于这种情况,保守党于1997年适时地提出一套改革方案,确定要到2000年将党员人数扩大到100万。为此,保守党特别强调扩大党员成分,吸收更多的年轻人、有色人和妇女入党,以改变保守党是“白人党”、“男人党”和“富人党”的形象。2005年12月,39岁的戴维·卡梅伦当选为保守党党魁后更是把改变保守党形象作为改革目标,强化党的大众性质,淡化其精英特色,增加年轻和女性议员的数量。卡梅伦及其力主的亲民形象构建,给沉闷的保守党政坛带来一股清新空气,最终在在野13年之后使得保守党东山再起,扭转了连续三届选举败北的局面。

总之,保守党能够历经数世纪并在英国政坛中居于政治优势地位,不仅有赖于其自身的特点,更在于它能适应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理论和政策,增强自己在变革时代的生存力和适应性,使其顺利地完成了从主要代表土地贵族的托利党向主要代表大资产阶级并面向选民的现代政党的转变。

注释:

①刘建飞.英国保守主义的主要特性[J].国外社会科学,1997,6.

②刘建飞.英国保守主义的主要特性[J].国外社会科学,1997,6.

③胡康大.英国保守党内的派别活动[J].西欧研究,1986,6.

④Ivor Crewe and Donald D.Searing,"Mrs.Thatcher's Crusade:Conservatism in Britain 1978-1986",in Barry Cooper(ed),The Resurgence of Conservatism in Anglo-American Democracies,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 1988:263.

⑤阎照祥.二十世纪英国保守党政治优势析要[J].史学月刊,1996,6.

⑥刘建飞.英国政党制度与主要政党研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5:70—87.

⑦潘兴明.论英国保守党的“重建”[J].世界历史,1988,11.

标签:;  ;  ;  ;  

为什么保守党是老一套的?_英国保守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