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 湖北 宜昌 443000)
【摘要】目的:探究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12月这一时段内在我院进行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90例纳入研究,按照住院号单双数,将之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应用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复苏成功率及60min复苏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0.00%,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中采取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可促进患者康复,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采纳应用。
【关键词】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应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6-0173-02
心搏骤停是临床抢救工作中常遇到的一个危急症状,骤然发生,并且会在5min内对脑部、心脏等重要组织造成不可逆损伤,需及时进行心肺复苏[1]。心脏骤停后,及时规范采取心肺复苏措施,可有效避免脑组织损伤及心脏损伤,降低致死率及致残率。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施行中,应该采取合理的管理模式,加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的管控。此次试验旨在探究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不良反应率的影响,结果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进行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90例纳入研究,按照住院号单双数,将之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患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如下:①对照组。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26:19,最小、最大年龄分别为28岁、72岁,中位数年龄(50.18±10.54)岁;基础疾病分布情况为,心律失常21例,心肌梗死14例,心力衰竭10例;②观察组。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26:19,最小、最大年龄分别为29岁、72岁,中位数年龄(50.73±10.26)岁;基础疾病分布情况为,心律失常20例,心肌梗死15例,心力衰竭10例。从性别及年龄分布、基础疾病分布情况等一般资料上看,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对比研究的意义。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入选者包括院外或院内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年龄≥18岁;②患者知悉实验内容后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2)排除标准:脑血管意外或严重颅脑损伤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确保复苏室抢救药品、物品齐全,加强生命体征指标监测,评估复苏是否有效,做好记录工作。
观察组应用集中护理管理模式,由主管医师、责任医师、责任护士、护士组成一个护理小组,设置白班、前夜班、后夜班,确保每个护理时间段内有一名小组成员在班。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环境护理干预。病房定期消毒打扫,在阳台、柜台上放置一些绿植,多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将室内温度控制在18至20℃,湿度控制在55%至65%,室内照明强度控制在50勒克司左右,为患者创造舒适安静的修养环境;②心电监护护理干预。加强心电监护,增加巡房次数,观察心电图及其他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情况,警惕传导阻滞、室性早搏等症状的发生,如有意外及时处理;③脑部护理干预。调节室温促进脑部复苏,并在患头部置冰帽、颈部等大血管处置冰袋,减缓脑部氧代谢,降低脑组织再灌住,从而促进脑部组织恢复与再生;④气道护理干预。气管插管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用医用胶带将气道插管固定好,保持气道湿润,使用低压气囊时,应该严格控制放气频次,以免误吸咽喉分泌物,或者胃部反流,吸痰时,应先让患者吸氧3min,操作时注意患者有无面色发绀;⑤心理护理干预。患者经历生死难关,身心俱创,心肺复苏后可能沉浸对死亡的恐惧情绪里,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该通过细致的观察及良好的沟通,把握患者情绪特征,合理权威引导,消除其负面情绪,联合家属予以心理支持,让患者保持心绪宁静,积极配合治疗。
1.4 判定标准
记录两组复苏成功例数,以及60min复苏成功例数,计算百分比,同时,记录两组发生反应迟钝、记忆下降、躁动、抽搐等不良反应的例数,计算发生率。
1.5 统计学分析
建立Microsoft Excel数据库,应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试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表现为百分率(%)的形式,两组采用χ2检验进行对比,P<0.05,说明组间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心肺复苏情况对比
观察组复苏成功率及60min复苏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心脏骤停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临床症状,院外心脏骤停可存活出院者不到20%。心肺复苏是心脏骤停的常用抢救措施,为了保证成功率,目前临床上对于心脏骤停后患者生理病理过程的纠正较为重视,在这一时期采取集中护理管理模式,采取环境护理干预、心电监护护理干预、脑部护理干预、气道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等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促进患者康复[3]。
此次研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应用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其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心脏骤停心肺复苏中对患者采取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可促进患者康复,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向莉,薛莹莹,李艳菊,张锦波,韩静.浅谈护理配合在儿童急诊心肺复苏术抢救心脏骤停患儿中的作用效果[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20):80.
[2]何红梅,张亚丽.急诊护理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04(62):12173-12174.
[3]邱全煌,谢伟山,张新斌,姜椿法.心脏骤停心肺复苏院前急救中气管插管与球囊辅助呼吸的应用效果对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06):28-29.
论文作者:杨金玲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肺论文; 心脏论文; 管理模式论文; 两组论文; 脑部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