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欣赏教学论文_肖静

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欣赏教学论文_肖静

肖静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三中学 266100

摘 要:新课标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 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欣赏者必须用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生活知识和情感去感知、体验所听到的音乐,可是,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情感积累少、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等问题,使上好音乐欣赏课成为一大难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必然会存在着一些违背音乐欣赏教学规律的地方。我们必须正确引领,激发、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的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全面提高。

关键词:“满堂灌式”的欣赏教学 故事式的欣赏教学 “纯听式”的欣赏教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标志之一,离开这点就谈不上完美的音乐教育”。欣赏教学是音乐课程标准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开发智力、陶冶高尚情操和培养良好气质修养等方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发展,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策略、方法也在不断地渗入到各个学科中去。我们需要认真地总结教学经验,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指导结合学生与时代的变化,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不断地创造发展,推陈出新。

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也就是说,欣赏者必须用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生活知识和情感去感知、体验所听到的音乐。可是,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感情积累少,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等问题,使上好音乐欣赏课成为一大难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必然会存在着一些违背音乐欣赏教学规律的地方。

下面我就自己教学中曾出现的三种问题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问题的解决。

一、问题一:“满堂灌式”的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课开始,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学生从头至尾欣赏一遍,教师开始从头至尾做细致、详尽的讲解。有的学生“静静”地听,表面看上去也是若有所思的样子,有的学生哈欠连天,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在听。教师讲得很认真,讲得很累,学生毫无反应。

分析:音乐课中欣赏的主体是学生,而这节课教师一直处于中心地位,完全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很“安静”。这种“静”是一种欣赏者尚未进入角色的静,这种“静”是内心没有对音乐产生反应,没有引起共鸣的静。

对策:

1.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导师,导师的任务是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自主,让他们学会自己学习,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当好“主人”。如: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诸如音乐创作背景和介绍作曲作词等,而是让学生先感悟作品或带着问题去思考,音乐情绪是欢快的还是凄楚的?速度是快的还是慢的?听了这个作品后有什么感受等等,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感受,体验作品内涵。

2.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表面看上去老师是把“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学生也通过老师的讲解或许理解了“知识”,可是这种接受和理解的“知识”完全是老师“喂”给学生的。这种“知识”中缺少了学生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思想。应该让学生“动”起来,给他们自己动脑去制定学习计划,动手去查询资料,动嘴去描述评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自主学习告一段落后,教师应当指导他们相互进行交流,汲取他人的观点和想法,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的认识。如《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欣赏一课中,我预先安排学生谈谈自己以前是怎样欣赏音乐作品的,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是这样,有的说是那样,根据大家的意见,我进行了总结。学生根据自己想法和同学的意见来欣赏作品。接着教师引导观赏,最后同学之间交流欣赏后的感受,老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如果还有存在的问题,建议学生课后通过查阅资料,上网了解等来获得答案。

二、问题二:故事式的欣赏教学

欣赏课上,教师把欣赏内容所表现的故事情节讲得绘声绘色,爱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自然也听得津津有味。然而一味地追求故事性而涉及作品音乐要素方面的内容较少。表面上看,学生兴趣浓厚,其实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分析:新《音乐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教学要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通过艺术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在陶冶美的情操的同时,不断提高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教师不要以为了解了作品的情节和作曲、作词家生平,就了解音乐欣赏的全部含义,把音乐欣赏等同于读历史,读传说,讲故事。这些只能使欣赏教学停留在表层,而没有使学生真正进入审美状态,没有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活动中。

对策:

1.教师要帮助学生扫除欣赏的障碍。这些障碍不是存在于音乐作品之外的趣闻轶事,而是存在于作品之中的形式、情感、意蕴等要素,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不光获得美的享受,还获得一种情感层次的愉快和精神人格各个层次的愉悦。例如在欣赏《鳟鱼钢琴五重奏》时,我指导学生从乐曲中运用不同乐器表现鳟鱼、河水形象着手,从鳟鱼、河水的特点着手听音乐,步步深入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创作意图与情感,每个学生都听得兴趣盎然。

2.正确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地理解艺术作品。音乐作品可分为声乐作品和器乐作品两类。声乐作品有歌词,其音乐形象比较具体、明确,欣赏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便可以领会了。因此欣赏教学中,应从歌词入手,如《东方之珠》、《保卫黄河》等,学生一看歌词便对音乐形象有了大概的了解。器乐作品没有文字的参与,音乐内容音乐形象就比较抽象,在孩子初次欣赏器乐作品阶段,可从故事情节开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沙家浜》等,以解释词作拐棍,帮助孩子理解;或者欣赏模仿自然音响的作品,如模仿水流的《瀑布与溪流》、模仿雷雨声的《雷鸣电闪波尔卡》等,这两种直观性的听觉形象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上述过渡,再逐渐引导学生欣赏纯音乐作品就水到渠成了。

三、问题三:“纯听式”的欣赏教学

“纯听式”主要存在两种表现:一种是不进行指导的欣赏教学或一带而过。另一种是放任、不作指示、听之任之,由学生自由发挥,这样的欣赏教学随意性很大,达不到欣赏的目的。

分析:教师教学和主观对欣赏课未予以重视,音乐欣赏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教,也要重视学生的学。中学生的艺术素质不是很高,也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他们很难顺利地进行真正的欣赏。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不等于教师无事可干,听之任之。

对策:

1.学生有音乐欣赏的需要,有参与欣赏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审美愉悦的权利,作为教师应创造一些条件来满足他们的要求。例如教师可利用课外活动带学生到校图书馆或互连网查阅收集一些相关的音乐资料,增加他们的信息量。为上好欣赏课做好准备。

2.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有利于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如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选曲时,可播放芭蕾舞剧《天鹅湖》视频,让学生边听边看,这种视听结合的方法,对学生感知舞曲的形象及情绪颇有裨益。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让学生跟音乐边听边动,有利于学生对音乐情绪的感受。例如在欣赏钢琴独奏曲《西班牙舞曲》等时,应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自由地律动,允许他们摇头晃脑,并随乐曲情绪变化作时大时小的摆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综上所述,音乐课的欣赏教学,应尽量避免“满堂灌式”的欣赏教学、故事式的欣赏教学和“纯听式”的欣赏教学。老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积极引导,寻求最恰当的教学途径,优化音乐课堂结构,全面提高音乐素质,使学生具有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要使音乐欣赏教学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一定素质的音乐欣赏者,还须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去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使音乐欣赏教学更科学合理,更易于学生学习,更有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提高,使我们的音乐教学永远充满活力。

论文作者:肖静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0月总第24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1

标签:;  ;  ;  ;  ;  ;  ;  ;  

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欣赏教学论文_肖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