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学习者认知需求与学习模式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习者论文,认知论文,需求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远程学习最显著的特点是基于信息的学习,即对于身处网络中的广大学习者来说,从网络媒体学习手段到信息内容、学习方法等,都面临如何做出合理选择和加工的问题。因此人们总希望新媒体、新技术的支持作用更强、更有效。其实,技术对学习原理产生的影响是中性的,网络技术也是如此。网络传播媒体手段的更新虽然大大扩展了现代人的学习空间,在满足人们传统媒体手段无法满足的求知欲望的同时,也在不断创造着新的认知需求。
因此,在远程教育的教学设计中,与基础教育一样,都必须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心理需求特点,如对网络的依赖、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学习基础)和学生的个别差异等。核心的问题在于如何分析和认识远程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而且,针对远程学习者的心理期望,应遵循远程教育的哪些特有规律来吻合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来建构知识?以上这些都是远程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者应予以重视的问题。本文就远程学习者认知结构的激活和认知需求的形成及学习中获取知识或信息的方式等问题作探讨。
二、远程学习者认知结构的激活和认知需求的形成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知行为并不能被视为对外部刺激纯粹的被动反应,恰恰相反,主体的选择、加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985年,心理学家S·斯腾伯格(Sternberg)提出有关个体认知结构的三成分理论,即人们的认知结构由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等构成。元成分是决定性的,它是个体相对稳定的认知方式;知识获得成分与操作成分则在元成分的激活与外在信息的刺激下进行一系列活动。知识获得成分直接受制于元成分,对外在特定问题情境中的相关信息进行筛选、抉择,并将新获得的信息与记忆库中已有的知识相匹配,它由选择性编码(selective encoding)、选择性综合(selective combination)、以及选择性比较(selective comparison)三个具体环节构成;操作成分则在元成分支配下完成解决问题的整个步骤,包括编码(encoding,即确认刺激知识或信息,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予以表征)、推理(inference)、联系(mapping,即对不同信息进行比较、综合)、应用(application,即对刺激作出应答)。这一方面说明,现实认知无非是主体根据自身固有的认知结构,对环境信息进行再建构的结果,信息供给应尊重个体固有的认知结构;但在另一方面,人们认识的元成分不断激活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而后两者同时为元成分提供反馈性信息,使元成分对它们的运作绩效作出评价,从而促使人们固有的认知结构出现一定的调整,认知水平由此得到提高。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可以说是关于认知结构的发展理论。他把认知结构理解为一个动态的转换体系,体现了认知结构发展的本质。在他看来,客体只有经过主体认知结构的加工改造才能进入主体的认识视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主体具有怎样的认知结构。主体与客体总是处在永无休止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主体对现实的认识并非被动地接受,而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活跃的建构者。基于此,皮亚杰指出,并不存在纯粹的客观现实,我们所谓的客观现实无非是主体根据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对环境信息进行建构的产物。
那么,网络媒体或网络传播如何激活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从而引发其新的认知需求?
网络媒体对学习者认知需求的拓展,是建立在网络传播特点基础之上的。网络传播涵盖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及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方式。并具有全球化、大众化、多元化、实时性、广容性、易得性、多媒体化、交互性等特性。对学习者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1.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学校、教室和书本不再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传统的、狭窄的学习空间扩延至整个社会,超越国界。学习者借助于超文本技术,可在网络中任意漫游,获取广泛而丰富的学习知识和内容。2.学习过程情境化。学习者面对Internet提供的资源信息进行学习,这些信息数量极大,形式多种多样,与传统学习中学习者所接触的课堂教学信息完全不同。网络提供了一个复杂、丰富、生动的多媒体学习环境,多媒体系统信息载体多元化的特点使表达信息的形式扩展到视觉、听觉甚至触觉,而不再局限于文本、数值或是被特别对待的图形,学习者与网络的交互具有更广阔的空间。3.民主化的教学关系。在远程学习中,学习者兼具了主体与主导的双重身份。在学习场所上,打破了课堂中心;在学习内容上,打破了书本中心,学生可以在网上随意浏览或下载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学习组织形式上,打破了教师中心,同学不必唯教师之命是从,可以自如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不再是真理的象征,知识的代表,不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宰者、操纵者,传统的、固定不变的、教师权威型的教学关系,在远程学习中解体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相对的边界不明的教学关系,学习者本人处于中心,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成为本位。4.学习行为个性化。信息技术和因特网建构起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空”,使得学习者具有更大的选择和自由,任何个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的任何学习需要,都能够得到极大程度的满足。5.创造性学习活动。网络连接的是巨大的知识与信息的资源库,因而蕴含着丰富的学习资源。远程学习,不仅是从网络中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再生网络中学习资源的过程。网络提供了一个平等、自由的环境,容易激发学习者积极参与的心理需求;网络上的讨论区,电子邮件等的设置和服务,可以在思想的撞击中产生创造的灵感;对网络上的资源进行搜索、分析,能更好地锻炼辨证思维、发散思维等创造性思维品质;网络的智能化、交互性特点使学习者可以控制信息、改变信息组织过程,从而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有理由认为,人们获取知识或信息的内在机制在于新的知识材料或新媒体或信息与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过程,两者的互动模式决定着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以及知识或信息传播活动中人们学习过程的本质,这一本质蕴涵在主体认知结构的不断扩展、分化和重组过程中。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网络媒体对主体认知结构的激活,是通过与元成分调控下的知识获得成分的匹配,并作用于人的整体认知结构的,即主体认知结构中的信息结构和知识单元能够不断找到匹配知识或信息并得到激活,引发新的认知需求。
从学习观的角度看,传统的学习观是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新的学习观则认为,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成人教育,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总是在他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其对新知识的意义的理解,并发展其认知结构的。远程学习中,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的特点更显突出。互联网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学生发展创造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自主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因此,基于Web网络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激活了学习者的认知心理需求:一是造就了学习者主动地参与学习,寻求精神满足的心理;二是提升了学习者对学习质量和效率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网络媒体若要形成学习者认知的依赖性,必须首先满足其固有的认知结构,即传统媒体数百年的运作轻验和心理学研究成果揭示的学习者求新、求利、求取情感共鸣等心理,以及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
三、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模式建构
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它对学习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在这种新媒体的影响之下,基于认知的建构主义理论、认知灵活性理论等得到迅速的推广,协作式学习、发现式学习等远程学习模式能够得到充分的施展。目前,在Internet上已经建成了一大批网校、教育网站和教学资源库,这些资源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在教学设计实践中,往往只注意搜集大量的资源,而忽视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新的认知需求和个性特征。以下笔者对远程学习中最有代表性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式进行分析,同时阐述认知结构对远程学习模式建构的指导策略。
1.学会认知,进行自主的、协作的学习
在信息时代中,信息成为人们所面对的主要客体,只有通过对信息的掌握人才得以更为有效地把握客观的物质世界。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增加了接触数据和事实的可能性,而远程教育可使每个人都能利用种种信息,收集、选择、整理、管理和使用这些信息。
基于这种考虑,远程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要承担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学会认知,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只有学会认知才能把网络所提供的信息转化为学习者有意义的知识,而学会认知的关键则在于学习者自身认知结构的建构。
每个主体的认知结构在外部信息转化为个体自己的知识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认知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它决定了主体对来自外部的信息的选择和接受,决定了对它们的接受深度和广度。认知结构又是主体处理加工客体信息的规范标准,外部的信息只有经过认知结构的加工才能转化为主体自己有意义的认知,否则它就是一种混沌无序,毫无意义的对象,同样的信息在不同人的认知结构加工下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关键就在认知结构自身加工的能力与取向之不同。当远程教育有可能向学习者提供大量信息的背景下,学习者的主体建构必然成为学习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建构主义理论凸显了它的意义,它将成为远程学习模式转换的理论依据。根据认知结构的构成成分,能否让学生方便且有效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是远程学习实施成败的关键。Internet的发展虽为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供了技术保证,但其海量的资源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者的学习效率,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更加方便了以上两种学习模式的实施。
自主学习对远程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形式。互联网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学生发展创造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自主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而“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提供信息资源”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必须具备的基本属性或基本要素。可见,如何组织、设计和使用好各类知识资源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协作学习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协作学习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由某些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学习目标(或主题)的教学方法。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助于学习个体的自我发展,有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基于远程网络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课题)彼此交互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可以说,协作学习的精髓在于共享和交流,而认知结构的三个原则中有两个原则分别是共享原则和交流原则,认知结构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共享整个学习组织的知识或信息,互通有无,利用知识迁移工具达到知识或信息的高度共享和交流。所以,完全可以利用一个适用于教学的认知结构模型为远程的协作学习创造更为便利的环境。
2.激活认知,有效地获取知识
目前,进行远程学习的人群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在某个学习领域进修的成年人,他们大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技能,要改变他们的认知习惯相当不易。更由于其中大部分人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对于他们来说,在一般性的知识上,更希望能够直接地获取而不是自己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他们认知的速度,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当学习个体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外部表现通常是迅速而又有效的。当新的知识不能纳入学习个体的原有图式中去时,学习者往往要重组整个认知结构,以便容纳新的知识,这时学习者的学习状态的外部表现往往是缓慢而低效的,也容易导致学习者学习兴趣的急剧消退——虽然这一过程对某些学习者来说是很有意义的。而导致这种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低效经历的直接原因就是学习一般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在一开始学习者只能利用已学的一部分知识建立一个并不完全正确的图式,随着学习的深入,利用原有的图式结构已经不能容纳新的知识了,就必须要改变原有的图式,而这种改变经常要经历若干次才能形成对某类知识的正确理解。这种改变固然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也会降低学习的速度。在远程学习中,认知结构的选择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一个相对正确的网状知识结构,也就是知识地图,学习者很容易利用知识地图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在大脑中首先建构一个相对接近正确的知识图式结构。此后学习者再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和兴趣,利用认知结构中操作成分的对资源库存储的大量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发现和联系,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学习者的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能够更有利地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3.灵活认知,拓展非良构领域知识学习
认知灵活性理论将知识划分为良构领域(well-structured domain)的知识和非良构领域(ill-structured domain)的知识。所谓良构领域的知识,是指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它们之间是以一定的层次结构组织在一起的。非良构领域的知识则是将良构领域的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情景时而产生的,即有关概念应用的知识。斯皮罗等人研究发现,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习者普遍不能达到高级知识学习的目标,究其原因,是学习者用学习良构领域入门性知识的方法学习非良构领域的高级知识。而且由于高级知识的复杂性和实例的差异性,人们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任何对事物的简单的理解都会漏掉事物的某些方面,而这些方面在另一个情境中或是转换一个角度看时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习过程中对于信息意义的建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从而获得对不同方面的理解。超文本、超媒体可以很好地实现这种学习,提高结构不良领域认知灵活性,以此达到高级知识获得的目标。
这意味着在远程学习中,对复杂问题或主题要作非线性的多维度的浏览,要在不同的场合从不同的方向以不同的思考角度切入同一个概念,并与具体情景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通过交叉浏览结构非良构领域的知识,学习者能够认识到知识的多样性,并且意识到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也使学习者能认知到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重要性。由于远程教育资源库中知识素材丰富,各类知识之间的关系可以按网状形式显示,这样就为学习内容的设计提供了多元化的背景。而且个体认知结构的三成分的协调可以让学生自主建立和扩充知识序列,从而能够更清晰地认识概念的复杂关系,这样就没有限制认知的顺序,可以让学习者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认知,这正是认知灵活性理论所提倡的对非良构领域知识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