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智地教学:循着学生的线索——评介日本学情卡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机智论文,教学模式论文,线索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是在情境中生成的”、“教学强调此时此地感”等等这些理念在课程改革的倡导下已经深入人心,但“如何才能遵循学生和课堂情境的线索更机智地教学”成了困扰教师们的一个问题,日本安东小学的学情卡教学模式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
一、学情卡:从评价方式到教学模式
(一)学情卡——档案袋评价的日本本土化发展
学情卡,原来是档案袋评价的一种具体实践,档案袋评价是指师生共同收集学生学习历程中种种作品,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档案。然而,在实践中,档案袋评价常常一不小心就会沦为一种资料袋,即成为各种杂七杂八材料的堆积,档案袋评价的目的是什么?档案袋中究竟要选择哪些内容?如何运用,促进教学?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日本基于档案袋评价的理念,在实践中发展了“学情卡”。学情卡的目的是动态地展现学生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之旅的内心景观,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第一,发掘学生对一个问题理解所依赖的已有知识基础,考察已经形成的知识网的质与量,判断哪些知识处于知识网的核心地带(即已经透彻理解的知识),哪些则处于知识网的边缘(即还是一知半解的知识),以及在面对新问题及转换新视角时,知识网是如何改变和充实的,寻求它内在变化的一种机理。第二,考察参与合作研究、共同思考的态度如何。第三,考察将学得的知识、方法、视角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如何,对其道德水平的提高如何。
学情卡在具体运用时,分阅读卡(从读后感了解学生)、发表卡(课堂发言、举手的情况)、询问卡(师生间、生生间传递课堂与生活中的疑问)、我思卡(在席位表上填入学生各自的思考)。作为一种质性评价方式,学情卡关注学生的多项智能发展,关注他们在学习中的自我反思能力,关注他们解决真实的问题,全方位地展现学生学习之旅的内心景观。
学情卡是一种特殊的档案袋评价,在具体的运用时它的特色在于:1.连续性。学情卡的记录是有连续性,这并不是指简单地隔段时间记一点就好,而是指记录需要有节奏,教师要经常翻阅和记录,反思学生的前后变化,可以将自己对学生这一阶段的评论也记录到学情卡上,以保持在心中对学生表现有连续性的印象;2.全面性。如果连续性关注学生纵向的表现,学情卡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学情卡需要收集学生各门功课,以及在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将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捕捉到的现象联系起来全面地认识这个学生;3.重点性。要一个教师在同一时间关注所有的学生,精力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平均用力,结果就是对每一个学生的了解都很肤浅,重点性是学情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很自然从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开始记录,而不是对每个学生都作等量的记录,随着对一个学生了解的深入,教师自然会去想要了解其他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通过查看学情卡,发现哪些学生自己关注得多,哪些则少些,对哪些记录少的学生在下一阶段重点关注,这样,慢慢地,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份全面、充实的记录;4.临场性。学情卡重视在课堂上的当场记录,这样就使学情卡和教学直接相关,这也是学情卡从一种评价方式发展到一种教学模式的生长点。因为其他的档案袋评价,基本上都只有课后记录这一部分,而在课堂上当场记录是学情卡的重要组成内容,因为课后记录虽然方便,但是难以清晰地再现课堂上师生互动的生动画面,将学情卡和席位表结合起来,即在上课时,在席位表上抓记课堂上出现的“意外”,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师的感想,不仅能在上课时激发教师的临场智慧,而且提供了课后教师反思、改进自我教学的绝好资源;5.简洁性。不管是课后大量的记录,还是课堂中迅速把握,都要求学情卡记录的简洁性,如果文字繁复、冗长,倒会让教师面对着一大堆材料感到迷茫,所以,把握学情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形式上的漂亮,教师以最自然的笔调作记录,简洁、精炼,内容实在。
(二)以学情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学要从学生出发”,日本安东小学的教师们为这一信念所鼓舞,但如何才能使这一信念落到实处,而不至于变成一句空洞的口号呢?安东小学的校长和教师在“学情卡”上找到了契机,在上田薰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了历时二十年的研究,形成以学情卡为中心,配合以四项教学策略的一种独特的教学模式,真正使教学循着学生的线索。
配合学情卡的四个教学策略,即席位表、教学全景图、样本生和席位表教案,这四个策略,还有学情卡实际上是交互使用的,比如席位表和席位表教案实际上是合在一起的,教学全景图是针对样本生的学情卡来制定的,并根据席位表和席位表教案作出修改,同时修改样本生的学情卡。
1.席位表和席位表教案
席位表和席位表教案通常是合起来的,在课堂教学上发挥学情卡作用的是席位表,教师在上课时身边常备一张席位表教案和一张空白席位表,所谓的席位表教案是将席位表记录和教案合而为一,教师将学情卡上的每个学生以往的表现和特点扼要地摘录在每个学生的席位表上,席位表的上方写上教学的目标和设计的多条展开路线,在课堂上,教师随时在空白席位表上抓记学生出现的新的想法和涌现的个性特征、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并根据这些变化当场修改教案,课后,教师重审记录的席位表内容,丰富学情卡的内容,反思自己的教学。
2.教学全景图
教学全景图的“全景”这里有两层意思,首先,“全景”是指教学是一幅缓缓展开的优美全景图,每一节课都是这幅浑然天成图景的组成,而不是一节课一节课的生硬胶糊,所以任何一节课的完成都要置于教学全景图来看。所以,教师在订教学计划时,不是按一节节课来详细制定,而是描绘三四个课时或五六个课时自己的教学构想和学生的预期动态。我们往往太过注重每一个课时的完成,而在零乱的分割中最后丢失了学生发展的“全景”。而且着眼于单个课时使教学缺乏弹性,因为课堂中常会有“意外”的产生,这些意外常常是宝贵的课程资源,然而,时间的束缚使教师有时不得不“忍痛割爱”,如果将时间在“教学全景”中充分展开,教师就可以自然地调节。全景可以随教学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动,根据学情卡和席位表教案的记录,教师重新审视学生的思考轨迹、探究流向和个性特点来考虑他们今后的发展。其次,全景图的另外一层含义,是指“学生群体发展的全景”,教学全景图是和下面要介绍的“样本生”策略配合使用的,即教学全景图往往是先针对一个或几个“突出”的学生来制定,但是,在课堂中,样本生是和周围同学共同成长的,样本生借助其他同学的影响发展,换言之,通过关注样本生,也能注意到其他同学的变化,从而辐射出整个班级的进步,并且可以不断地确定新的样本生。这样,教学全景图就能连续地、具体地描绘出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多层交互关系。
3.样本生
所谓确定样本生,就是在一个阶段重点选择1—3名学生,重点丰实他们的学情卡记录,并在设计教学全景图和席位表教案时,专门为他们确定具体的个别目标。真正要让教学贴合促进学生的发展,需要觉察到教学中学生的细微变化,并循着这些线索,对照学情卡,对目标和教案作出调整,适应学生的发展。然而,没有重点的普遍观照只能让教师最后放弃这样的美好理想,所以,通过在一个阶段聚焦几个学生,也就是样本生策略使教学开始真正走向学生的发展。尽管这个策略在一开始运用时,教师还是觉得有点惶恐,觉得“那岂不是为了一个学生而放弃了全班吗?”安东小学在实验最初时也碰到了这个问题,“教师好像很容易为了整个教学的顺利展开而去利用个别学生。一边在给个别学生确定具体目标,一边又只追求适合任何学生的教学过程。……样本就像是一个装饰。”[1]但是,慢慢地,教师发现,样本生一旦发现自己的个性和想法在教学中真正被重视和展现了,他就会表现出非常的热情,而其他学生也受到了这种感染,并且从样本生身上意识到,他们开始成为教学的主人,整个班级的思考因此变得十分活跃。
二、奇丽的爵士乐篇章——学情卡教学模式
爵士乐与古典乐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即兴品质,尽管爵士乐也有其简单的结构、节奏、和弦和拍子,爵士乐的演奏注重音乐在情境中的生成性、创新性、和谐性,而且爵士乐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乐队成员能否密切配合,能否始终倾听旋律和速度的微妙变化,爵士乐演奏不像古典乐演奏,可以成为一场个人秀。如果说,古典乐的演奏注重预成性、忠实性、精确性,爵士乐则注意与现场的互动,根据现场的气氛、状况来即兴发挥,注重音乐在情境中的生成性、创新性、和谐性。欧用生教授将爵士乐演奏描述为后现代教学的隐喻,“这是演奏进行时的一种创造的行动、参与者的责任是对发展中的动作开放,而不是控制它,或放任它而失去方向,一直注意到其他的参与者,并敏锐地响应。在教育上,这种小区的团结,要求个人将与其他人的沟通置于自我之上,在忘记自我、以发现整体小区经验中的自我的精神下,建构一个共享的现实。这不仅在音乐上是真实的,在后现代课程研究上更是真实的。这个隐喻的意涵是,师生相互尊敬、一起参与,教学计划只是一种结构,提供界线,但界线随时在改变,而且其中有许多的惊奇和发现。”[2]
在学情卡教学模式中,师生构成了一个“以知识为主体”的交错的学习共同体网络,奏出和谐的音符,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的教学中充满了机智,像一首奇丽的爵士乐篇章。
首先,整体性的教学目标,关心学生的发展
学情卡教学模式是以“学情卡”为中心的,而学情卡如上所述,全方位地层现了学生的学习历程,所以,以学情卡以基础和导向的教学,通过席位表和席位表教案,打破了计划——教学——评价的线性圆环,评价直接介入了计划和教学中,教师开始真正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并在教学中进行调整,课后需要反思席位表教案上的记载,对教学全景图进行修改。这就使得教师摆脱传统的只关心每节课“我要教什么”、“必须完成什么”,课上得支离破碎,忘记了上这堂课的根本目的,或者说不知道怎样或能否将这些活动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教师开始静心沉思“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诺丁斯在《学会关心》中认为教育没有什么最后的产品——没有什么人接受教育后能够成为完美的人,但是,教育会培养出那些向我们展示进步和成长的人。所以,她关心的是“学生们在这个课上是否学会了认识自己的潜力,是否学会了同学间互相帮助,是否学会了承担责任和义务,是否发现了数学在人类生活中的奇妙作用。对少部分学生而言,我还关心,是否他们对数学的本质和美有了更深的认识。”[3]因为教学任务的划分是脱离实际的教学情境的,每个内容所内蕴的探索张力是不同的,均一、分割的时间安排必然让教师不得不在有些课上忍痛割爱,中止学生活跃的思维,况且每节课上学生和教师的状态也各异,在学情卡教学模式中,这种整体性的、真正指向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使得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束缚少,教学变得更加自然和流畅,允许更多的“意外”的产生,为机智的教学赢得了空间。
其次,“我与你”的师生关系
布伯区分了“我—它”(I-It)和“我—你”(I-You),“它”是物性的,“我与它”象征着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即我把别的东西,包括他人、他物都当作供我使用的“物”。而“你”是人性的,“我与你”之间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我把他人、他物都当成了和我一样具有独立自由的主体。学情卡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是一种“我与你”的关系,这就意味着彼此之间的开放,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相互联系的、相互促成的。抛弃了“我—它”的人类中心逻辑,学会怎样与他人、世界共同生活,而不是按自己的想法把世界变成我们所设想的样子。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地在席位表上记录学生的情况,并不断调整自己,这就使得教师对自我及学生的理解不再囿于自己原有的想象中,开放了自我,不是将现实纳入假想的自我的世界中,而是在与学生的相处中不断调整对自我及学生的看法。“我—你”是一种主体间的爱,只有爱才能让人看得全面,如同母亲一再地凝视她的婴儿,爱人一再地凝视他所爱的人,鉴赏家一再地凝视他的画,爱使人不厌其烦,全方位,多次地看,如同歌德所说,人们只能认识自己所爱的,爱,或激情越强烈越充沛,认识就越深刻越完整。而不是像“我—它”那种带有功利的、实际的、分门别类、抽象的看,往往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或者一部分。学情卡内容的丰富性使教师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特别的人来看待,样本生的选择使教师有可能全面地关注一个学生,观察他的细微变化,爵士乐成功的关键在于彼此之间的了解和默契。
再次,惊奇作为学习的伙伴
学情卡教学模式破除了“以目标为中心”的教学,如果教师总是惦记着教学任务完成没有,就一定会死守那些教学计划的条条框框。这倒并不等于说,安东小学的教师们都不需要教学计划,正相反,教师们往往会准备几套教学方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活”的知识,把“活”的知识引入课堂,才能觉察出实际教学与计划的差异,使学生的探究路向显得更为清晰,从而更灵活地教学,学情卡的席位表教案和教学全景图都是允许当场修改的,在安东小学,教师认为,学生越是搅乱,越说明他们具有强比,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感受。基于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黄玉峰老师的授课选择了“串讲法”,而且使用了非凡的三次导入的环节来重点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他一面读一面讲,讲时结合内心的感受,联系自己的经历和时代的特色。课备得深刻,上得精彩。[4]
笔者曾在报刊、杂志、网络等看到林林总总的关于《世间最美的坟墓》的备课稿,感觉很多老师的授课不到位。通常的毛病就是王荣生教授所指出的:“老师不知道教什么”。连教育名人李镇西(他的课例收在《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一书)也未能免俗。教师在备课方面下的工夫,其实不仅是备课的工夫,而是综合学养的体现。
最后,把语文教材优化成学材
语文教材不仅是语文教学之本,更应该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助手。教材是用来学习的,要把教材作为教学资源尤其是作为学习资源而使用,教材更应该是学材。[5]教师自身是教学资源的创造者、承载者,是一个在专业活动中不断地通过反思建构自身专业知识的反思性实践者。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努力把教材优化成学材。当然,这样的要求对教师来说似乎太高了,教学效果不应单方面取决于教师个人的素质,还包括教材质量,学生学习状态等。
王荣生教授认为,应该“把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给学生”转移到“把教师理解教材的方式教给学生”。如果学生也能经历教师备课时所经历的那番发现、受阻、突破、洞悉,也就能够享受阅读中的陷入困惑以及疑惑得解、云开雾散的精神愉悦了。
台湾翰林出版社出版的《国文2》上册选入了《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在大陆,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上册也都选用了此文。而大陆的三套教材不约而同地取消了过去曾有过的“预习提示”,无插图,导学系统、练习系统等方面也非常欠缺。翰林版教材开篇指出:本书每课内容分为学习重点、课前预习、题解、作者、课文、注释、课文赏析、问题讨论、应用练习、课外学习指引等项。《记承天寺夜游》也不例外。另外,全课共有七幅插图:《东坡志林》《苏东坡传》《苏轼》书影图片、苏轼肖像图片、夜游情景图和藻荇菜的图片。这无疑会给我们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