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能力和负性情绪的影响分析论文_廖国芳

中南大学湘雅附一医院神内42病室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能力和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选取92例作为研究对象,参考患者病历号奇偶数,按1:1比例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6例,对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开展早期康复护理,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能力和情绪状况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肢体运动功能(Fugly-Meyer量表评分)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而在护理1个月、3个月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护理前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1个月、3个月后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上述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给予康复护理干预能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缓解其负面情绪,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一定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日常生活能力;肢体功能;负面情绪

背景

脑卒中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位原因,而我国是世界高卒中风险国家,发病率达120-180/10万,患病率达400-700/10万,每年新发病例>200万,每年死亡病例>150万,存活者600-700万,且2/3存活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本病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和痛苦。随着人口老年化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年轻化趋势,卒中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1]。

随着现代康复理念的发展,在脑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临床日渐倡导开展康复训练工作,以此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并且很多学者主张在保证患者病情稳定,各项生命体征平稳的基础上,应尽早开展康复训练,以此促进患者尽早康复。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能力和负性情绪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选取92例作为研究对象,参考患者病历号奇偶数,按1:1比例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6例。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51-69岁,平均56.83岁,脑梗塞21例,脑出血25例,肌力分类:1级:18例,2级20例,3级8例;观察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52-68岁,平均57.14岁,脑梗塞23例,脑出血23例,肌力分类:1级:19例,2级21例,3级6例。本次研究经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上述资料两组患者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说明可进行比较研究。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2]相关标准;经颅脑CT或MRI诊断确诊患者;首次发病且处于急性期患者;一侧肢体偏瘫;患者自愿参与,并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伴有语言障碍、意识障碍患者;合并严重肌肉骨骼或神经疾病患者;合并影响肢体功能或日常生活能力的其他疾病患者;先天残疾患者[3]。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遵医嘱指导患者服药,具体使用营养神经细胞药物和促进脑组织恢复药物,开展健康指导,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疾病预防和恢复注意事项,纠正患者错误认知,指导患者日常行为,为患者提供饮食、生活指导,满足患者一切合理需求。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1.2.1康复心理指导

脑卒中发病危急,加之患者伴有肢体障碍,其心理遭受巨大打击,极易出现焦虑、抑郁、恐惧和悲观等不良情绪,导致患者丧失治疗信心,治疗依从性较低,很多患者认为康复训练可有可无,不愿配合护理人员开展康复训练。针对上述情况,护理人员在康复训练前给予患者心理疏导,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交谈,聆听患者主诉,了解其真实心理状态,同时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喜好,为其播放音乐或电视节目,转移患者注意力,促使其放松心情,进而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此外在沟通交流过程中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并适当讲解成功案例,激发患者治疗信心,同时定期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引导其参与到护理工作中,及时了解患者情绪状态,给予患者家庭支持,进而消除患者孤独、焦虑等心理。

1.2.2肢体功能康复训练

在训练早期,护理人员合理调整患者肢体体位,患者下肢屈膝曲髋,并引导其上肢肩胛骨向前伸展,并伸直肘腕,同时护理人员每隔2h帮助患者翻身1次,尽量保证患者患侧在上。同时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床垫,对其足部使用足板固定,防止出现足下垂情况。并且护理人员每天指导患者进行关节活动训练,在患者发病早期行关节活动被动训练,具体包括:踝关节背屈、膝关节屈伸、肩关节外旋等,在活动过程中合理调节患者体位,对不当姿势进行纠正,根据患者耐受程度控制训练时间,通常以15-20分钟/次为宜,同时在被动训练过程中配以肢体按摩,针对患肢近端、远端之间折返按摩,保证动作轻柔,根据患者耐受程度控制力量,15分钟/次,3次/天,可指导患者家属辅助完成。待患者病情好转后,指导其进行关节功能主动训练,具体训练方案:第一,坐起、坐位平衡锻炼,由家属协助,将患者移至床边,患侧腿在上,在健侧腿作用下,将患肢移至床下,保证患侧膝盖自然屈曲,随后向患侧转移躯干,头向上抬,患侧用手推床,达到坐位,并配合健腿摆动下床。待患者躯干恢复一定控制能力后,鼓励患者利用健侧手拿、放物体,可从身体一侧到另一侧,以此锻炼坐位平衡,同时护理人员或家属可从各个方向推拉患者,强化患者的平衡反应;第二,站起、站位平衡训练,指导患者握手,具体为Bobath式,上肢前伸,促使躯干和头部前倾,中心向前落至双足,抬起臀部没保证膝关节和髋关节完全伸展,以此完成由坐位到站位的转变,若患者起身困难,在训练时护理人员可辅助患者站立,向前拉动患者患侧膝盖,并把手放置在患者健侧臀部,以此协助患者抬起臀部。引导患者在平行杠前站立,健侧上肢握住杠木,重心转移至健侧下肢,护理人员或家属站在患者患侧一侧,确保患者安全站立,逐渐增加站立时间,以站立体位保持超过30分钟为宜。若患者站立较为困难,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借住高椅子和低椅子,循环进行起立训练,并指导其上肢进行交叉上举、伸腕、屈腕等训练;第三,步行训练,待患者上、下肢负重能力逐渐提升后,引导患者开展迈步训练,随着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可配合上下楼梯训练。

1.2.3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自主刷牙、洗脸、穿脱衣物,耐心向患者讲解每个动作细节,并辅助患者反复练习,以穿衣练习为例,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将袖筒放置在两膝之间,便于患肢穿进、通过袖筒,随后健侧手将袖筒放回肩部,进而完成患侧穿衣。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较为漫长,护理人员及家属必须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提升患者康复信心。

1.2.4强化基础护理干预

偏瘫患者长期卧床,运动量较少,患者机体机能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在早期康复训练过程中,必须保证营养供给的充足性和科学性,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量,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同时注意日常卫生,定时更换床单,并做好压疮预防护理,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

1.3 观察指标

(1)肢体功能恢复评价:选取Fugl-Meyer评分量表,包括屈肌协同运动、肢体反射活动和伸肌协同运动等项目,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肢体功能越好[4];

(2)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参考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价内容包括患者洗澡、吃饭、穿衣、行走、进食、修饰等方面,满分为100分,低于60分说明生活不能自理[5];

(3)负面情绪评估:使用简易焦虑(SAS)、抑郁(SDS)量表,评估患者精神情感、躯体障碍、精神运动障碍、心理障碍,满分均为80分,以45分作为临界值,得分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6]。

1.4 统计学处理

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本次研究所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选择肢体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负面情绪评分,利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并进行t检验。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参照P<0.05。

2.结果

(1)两组患者护理前肢体运动功能(Fugly-Meyer量表)评分对比差异不明(P>0.05),而护理1个月、3个月后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1)。

3.讨论

脑卒中临床较为常见,以老年患者为主,且患者多伴有偏瘫情况,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而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其中早期康复护理干预针对性较强,护理效果较为理想[7-9]。

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具体恢复标准为能够建立协调且随意的正常运动模式,单纯药物治疗无法达到上述标准要求,因此必须配合科学合理的训练指导,随着医疗水平发展,康复理论在我国发展较快,该理论认为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其中枢神经系统在功能上和结构上均具有重建能力,若条件适宜神经元可部分再生,因此临床日渐注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10-13]。本次研究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其常规护理服务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研究结果提示:早期给予康复护理干预能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缓解其负面情绪,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具体原因分析如下:在康复理论指导下,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医护人员注重正常运动功能模式的输入,以此来影响患者机体功能,促进其功能改善,进而对输出进行良性诱导,帮助患者形成正常的功能模式,进而在最大限度上恢复正常运动功能[13]。基于此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制定了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形成“康复心理指导-肢体功能锻炼-日常生活能力锻炼-基础护理”的模式,通过系统训练刺激患者的感觉神经,并作用于患者大脑皮层运动区,完成“动作定型”,并在训练过程中重点锻炼患者的协调性,并且关节、肌肉的运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其获取本体运动、皮肤感觉冲动输入,避免发生肌肉萎缩或肢体痉挛,进而在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运动能力,并保证运动的协调性与随意性,进而在不断训练过程中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此外,临床研究指出脑卒中偏瘫发病后1~3个月恢复效果最为理想,发病3个月后会受继发性障碍影响,恢复速度变慢,因此在临床日渐重视早期康复护理工作,发病后可马上开展体位变换、肢体被动活动和抗痉挛等训练,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晰后,密切观察患者48h,若病情不再发展,则引导其进行主动训练,进而争取最佳康复时机,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14]。

综上,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理想,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缓解其负面情绪,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一定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何燕飞.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能力和负性情绪的影响分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8(A02):1488-1489.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6-257.

[3]王慧英,刘荣荣.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观察.中华全科医学,2015,13(5):845-846.

[4]杨金华,孙转妮,杨香丽,等.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疗效、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5):2294-2296.

[5]张敬伟,杨巧华,杨海英,等.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河北医药,2017,39(2):306-308.

[6]陈丙坤,张伟滨,吕政,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 中国医药导报,2017,14(8):156-159.

[7]何会超,张伟滨,吕政,等.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失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负性情绪的影响.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146-149.

[8]杨妮,杨凯.运动康复功能锻炼联合针灸疗法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中国中医急症,2016,25(3):502-504.

[9]王红斌,彭小平,徐健,等.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陕西中医,2015,36(7):914-916.

[10]卢丹丹,张少茹,周红艳.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干预效果的研究.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2):150-152.

[11]马将,闫晓丽,黄洁,等.集体康复教育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肢体并发症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山西医药杂志,2016,45(20):2357-2360.

[12]伍友琼,李敏清,柏忠萍,等.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良肢位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世界中医药,2016,11(b03):1151-1152.

[13]王燕,王娴,邱萍,等.抗肢体痉挛康复三步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a02):10-11.

[14]鲁瑞涛,仝秀清,王淑芳.康复训练联合针刺及中药内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医药导报,2016,23(18):77-79.

论文作者:廖国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7

标签:;  ;  ;  ;  ;  ;  ;  ;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能力和负性情绪的影响分析论文_廖国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