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传统心理学的两种存在水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种论文,心理学论文,本土论文,水平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已经初步研讨了本土的传统心理学与实证的科学心理学之间的分野和关联,①确定了本土的传统心理学是经典的和前科学的心理学,它应该包括实证的科学心理学以外的各种心理学传统。实际上自从有了人类,有了人类的意识开始,人就有了对自身心理生活的经验直观的理解、解释和构筑。这不仅仅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常识,而且也是哲学家、宗教家和社会理论家涉及人类心理的哲学理论阐释和精神修养方式。因此,从本土的传统心理学中区分出两个不同的水平,即常识心理学和哲学心理学,加以分析论述是十分必要的。
1
常识心理学是普通人的心理学,是普通人对自身的心理生活、他人的心理生活、及其相互关联的素朴理解和解释。它使常人有可能涉入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生活,达成交互的心理沟通和影响。虽然普通人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学家,但他们却是常识意义上的心理学家。在日常生活中常人时常在观察自己和他人的心理行为,对其进行必要的因果解释,试图改变自己的和影响他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常识心理学就来自于常人的心理生活经验,并通过日常交往得以传递和流行。常识心理学与社会个体的生活密不可分,但它们却很少受到学者的关注。实证的科学心理学家为了维护心理学的实证科学性质,要么忽略常识心理学的重要性,要么否认外行的理解的意义。应该说,常识和科学存在着特殊的关联,并非有如水火。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怀特海(A·N·Whitehead)就曾这样认为,“……科学就植根于我们说的整个常识的看法。那是基本的材料,科学就开始于此,并必然借助于此。……你也许是修饰常识,也许是在细节上反驳常识,也许是惊动常识,但是最终,你的全部任务就是去满足常识。”②心理学也并不例外,正如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 所说:“实际上,所有的心理学家都在他们的科学思考中运用常识的观念;但是,他们这样做时,通常并不分析它们和使它们明确化。”③
在日常生活中,常人拥有的心理学是由大量心照不宣的原则和范式构成的松散网络,它制约着各种常识术语的使用,象感受、愿望、意图、信念,希望、担忧、痛苦、快乐等等。许多心理学家都借用常识心理学的词汇。当然,实证的科学心理学主要采纳自然科学的定向,把心理科学的进步看作是抛弃常识、神话和迷信的过程。特别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兴起,把常识心理学的心灵主义的用语都当作前科学的怪物。行为主义不仅把常识心理学扔进了垃圾箱,而且力图设计新的术语和概念取而代之。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就认为,常识心理学的概念是未开化的过去的遗留物,是迷信、魔法和巫术的拼凑物。
不过,也有某些科学心理学家强调了常识心理学对常人生活的重要性,及其对科学心理学具有的意义。德国心理学家柯勒(W·Kohler) 把常识心理学称之为“外行的想法。”他认为,外行通过他的经验就能够说明他的心理状态,知晓他为什么在这样的情境中做这样的事情和在那样的情境中做那样的事情。可叹的是,心理学家却常常看不到这样的事实,并忽略外行的见识。柯勒为此而在40多年前就向心理学家提示了外行的理解的重要性。他说:“外行声称拥有的那类经验在现代的科学心理学中几乎无容身之地。我觉得我必须站在外行的一边,在此,外行而不是我们的科学意识到了基本的真理。外行的理解很可能会成为未来的心理学、神经学和哲学中的主要问题。”④
海德把常识心理学也称之为素朴心理学(naive psychology) 。他认为,研究常识心理学是非常有价值的。首先,常识心理学引导我们针对他人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形成有关他人和有关社会情境的想法,我们解释他人的行动和预见他人在某些情境做什么。尽管这些想法通常并未得到详尽的论证,但它们却恰当地发挥着作用。它们所实现的,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科学家应该实现的。其次,尽管许多心理学家怀疑、甚至轻视这种对人的行为的非学院的理解,但常识心理学包含着真理。科学心理学家指出,常识心理学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之处。但实际上,科学心理学的实验发现和理论解释中也是矛盾百出。
乔恩逊(R·B·Joynson)也把常识心理学称之为“外行对心理的理解。”他很明确地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这种能力给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自相矛盾的任务。对一个已经理解他自己的生物,心理学家寻求的是什么样的理解呢?心理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反应常常是忽略它,或者是否认外行的理解需要加以认真的对待。但是,此等反应的结果是灾难性的,并且心理学家迟早必面临着挑战”⑤。
显然,常识心理学既是普通人心灵活动的指南,也是普通人理解心灵的指南。常识心理学也体现出不同的形式、意义和功能。英国学者希勒斯和洛克便指出,常识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既是模糊的,也是明确的。⑥一方面,这种日常的知识构成了我们看世界的框架。例如,我们看到的是心理事件,但支配着我们这样去看的是常识心理学提供的参照系。因此,常识心理学隐退到背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模糊的。另一方面,这种日常的知识就是我们对看到的世界的描述、说明和解释。例如,我们看到了心理事件,可以直接地陈述、判定、推论它们。因此,常识心理学浮现了出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是明确的。
韦格纳(D·M·Wegner) 和瓦莱切(R·R· Vallacher)更全面地和更深入地探讨了常识心理学的两种形式,即隐含的形式(implicit form)和外显的形式(explicit form)。正像他们理解的那样,“在我们所说的常识心理学的隐含的形式中,理论家把‘常识’用作社会认知的简单的同义词;常识心理学被看作是人们怎样思考社会生活。常识心理学的外显的形式则用‘常识’来指人们给予心理现象的描述、解释和说明;常识心理学被看作是人们怎样思考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思考。”⑦常识心理学作为隐含的理论,它决定着个体对社会生活现象的意识觉知。个体着眼的不是理论本身,理论的作用是隐含的,它们构造了意义,并把意义提供给个体的意识经验。社会个体可以拥有“隐含的人格理论”,它是一个人推断他人性格特征的根源。把一个人认定为是外向的,就会相应地把他看作是大方的、主动的、热情的等等。但知觉者并没有意识到他所拥有的人格理论。常识心理学作为外显的理论,常人对心理过程的想法就处在了核心的位置,像对心理事件的描述、说明、假设、归因和解释等等。海德在研究中所揭示的归因,就涉及到的是社会个体的外显的理论。例如,当一个人生气的时候,他会认为这是由于别人对他的打扰所造成的。
博格丹(R·J·Bogdan)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区分了常识心理学,一种是主观素朴的心理学,一种是常识公认的心理学。⑧主观素朴的心理学是基于对我们心理生活的现象资料的自发的、非反思的、直接的和一己的相通。实际上,每个社会个体都有他自己的心理生活经验,包括他自己的特定的感知印象,特定的情绪感受,特定的心理状态,特定的信念愿望等等。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然的和杰出的主观素朴心理学家。常识公认的心理学涉及大量主观素朴的心理经验,但又显然与之不同。常识公认的心理学是基于对认知和行为的人际归因和评价等多方的和有效的社会实践。常识的观念不仅反映认知和行为的特点,而且体现社会规范、文化习俗和环境条件。成为社会的人,就要掌握常识。我们每个人也都是自然的和杰出的常识心理学家。
2
常识心理学提供了有关日常心理生活的一套观念,这成为社会文化习俗的重要构成部分。任何生活在该社会文化习俗中的人,都会在习得、掌握和运用日常语言时,习得、掌握和运用常识心理学的那一套观念。科学心理学家也不例外,他们在从事科学研究之前,实际上就已经拥有了常识心理学的观念,这必然会不同程度地渗透到他们后来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之中。斯梅茨兰德(J·Smedslund)便谈到了这样的问题,他把常识心理学定义为有关心理现象的,体现在日常语气中的概念网络。他指出:“在我们社会化为人期间,我们获得了这些概念,因此,这些概念先于我们的观察和我们的理论解释。成为一个人就意味着成为社会的一员,而这又意味着他的活动要受到大量的制约,其他社会成员也是如此。对于可接受的觉知方式、行动方式、言语方式、思维方式和评价分式,也有严格的限定。进而,这些共有的制约形成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系统,这给定了一组知觉、行动、言语、思想或价值,其他的要么必须跟从,要么必须排除。因此,社会化成为一个人,就涉及到掌握一种隐含的心理学,这是个体所无法超越的。”⑨
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当中,存在着特定的常识心理学。那么,不同的社会文化便会有不同的常识心理学。这样,常人思考他们的心理生活的出发点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应该说,常识心理学根源于本土的社会文化历史,特别是连通于本土传统心理学的哲学心理学的水平。
哲学心理学是由哲学家、宗教家和社会理论家建立起来的,是对普通人日常心理生活经验的总括和提升,并提供了对人的心理或精神活动的更为系统、更为深入、更为明晰和更为透彻的理解和解释。哲学心理学与常识心理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哲学心理学使用更为确切的概念来说明人的心理生活,注重阐述概念的含义和建立概念的体系,因而带有更高程度上的连续性和逻辑性。此外,哲学心理学还超出了个体的心理生活范围,是更为广泛的和更为全面的对社会心理生活的构筑、规范和协调。它还可以通过独特的精神修养途径,引导出本土文化独特的心理生活样态。
本文所说的本土传统心理学是由希勒斯等人阐述的本土心理学引伸而来的。但是,希勒斯等人仅仅把本土心理学看作是本土文化中常人对心理生活的理解。希勒斯把本土心理学与专家心理学相对照,而专家心理学则是科学心理学家、哲学家和宗教家的杰作。这一方面并没有深入揭示出本土心理学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另一方面则把哲学的心理学、宗教的心理学与实证的心理学混同一类。实际上,应该把本土的传统心理学与实证的科学心理学相对照。本土的传统心理学是一类心理学,它不仅是普通人对自己的心理行为的理解和解释,而且也包括哲学家、宗教家和社会理论家的理解和解释。实证的科学心理学是另一类心理学,它不仅是心理学家通过实证的方法得出的客观知识,而且也包括立足于实证心理学的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学哲学的探索。
3
对人的心灵、精神、心理、行为、认知等的哲学探索从来就没有停息过,但我们可以从中区分开各不相同、又都十分重要的两大类。一大类是建立在科学心理学的实证知识体系基础之上的哲学探索,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心理学哲学。另一大类则是建立在心理生活的经验直观基础之上的哲学探索,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哲学心理学。心理学哲学的灵感来源、对象内容、结果回归都是科学心理学的实证知识。心理学哲学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探索。一是科学哲学式的探索,主要考察心理科学的研究目的和为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研究策略,为心理学科学事业的努力提供元理论的观点。这包括分析心理科学使用的方法,形成的概念,采纳的科学语言,建构的理论体系,发明的手段等;还包括追踪心理科学的历史发展,探讨其流派的分合,思想的演变、范式的更替、未来的趋势等。二是心灵哲学式的探索,主要考察心理科学在对心理现象的实证研究中所引出的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至少在目前是超出了实证研究的限度,为此而需要哲学家的参与。这包括阐释精神现象的性质,它的活动方式和运作原理,它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它与神经基础的关系,它与语言的关系等。像心身关系问题,一直就是心理科学中哲学探索的热点。总之,心理学哲学原则上不属于本土的传统心理学,它不过是实证的科学心理学的理论延伸。
哲学心理学的灵感来源、对象内容,结果回归则是心理生活的直观经验。哲学心理学原则上属于本土的传统心理学,它实际上是心理生活的直观经验或者是常识心理学的理论延伸。实证的科学心理学家历来对哲学心理学抱有排斥的态度。他们认为,相对于科学心理学来说,哲学心理学的探索毫无价值,它甚至都不如常识心理学。常识心理学与普通人的心理生活融为一体,哲学心理学则只是哲学家在安乐椅中关于心灵的玄想,是一堆毫无用途的思想垃圾。但是,在笔者看来,哲学心理学体现为两种不同的探索,即西方文化中的哲学心理学传统和中国文化中的哲学心理学传统。
区分开西方的哲学心理学传统与中国的哲学心理学传统是十分必要的。在西方文化中,理智的观念形态的探索与情感的实践体验的处理分属于哲学和宗教。那么,西方的哲学心理学由于既缺少科学的验证,又缺少践行的充实,很易于堕为玄想。西方的哲学心理学家通常是把心灵、精神、心理或行为从自身分离出去,将其作为思辩观照的对象,然后构造出概念化和体系化的理论说明。这种理论思辩的体系与其所观照的对象是游离的,是无法或很难贯通的。实际上,这类哲学的思辩已经随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而越来越趋弱化。
在中国文化中,哲学心理学则融通和贯穿了理智的观念形态的探索与修行的体悟印证的功夫。中国古代哲人对心理或精神生活的阐述,不仅仅是思想观念体系,同时也是精神生活的践行方式。中国文明的核心是传统的中国哲学,而中国传统哲学提供的对人的内心生活的探索是极为有价值的。它既不是西式的科学,也不是西式的宗教,而是一种返身内求的学问。尽管它没有特定的心理学部分,但却有其独特的心理学理论阐述和精神修养的方式,并强有力地渗入和侵润了社会心理习俗,塑造和构筑了本土文化特有的心理生活样式。某些西方的心理学家也承认,在非西方的文化中,也发展出了不同于西方科学心理学的对人类心理生活的系统解释。⑩
中国的哲学心理学传统强调了人的心灵与其存在本体或天道内在相通,通过人的内心修养,就可以达到某种精神境界,与内心潜在的存在本体或天道相体认。一方面,中国的哲学心理学传统以其独特的理论解释和精神修养,把西方实证的科学心理学所分割的心灵的经验的存在(得到探索的)和超验的存在(受到抛弃的)变成了活的整体。与西方实证的科学心理学外观人的心理所不同,中国的哲学心理学传统给出了内心自我超越的精神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中国的哲学心理学传统以其独特的理论解释和精神修养,把西方实证的科学心理学所分离的个体的存在与超越个体的整体性存在自然连通起来。与西方实证的科学心理学把个体当作一种实在所不同,中国的哲学心理学传统给出了个体与群体、社会、世界、宇宙相和谐的心理生活发展道路。
由于中国的哲学心理学传统不仅是思想观念体系,而且是生存的方式和生活的道路,所以它也就广泛地渗透于社会生活之中,成为文化的习俗。从而,中国本土的常识心理学或民俗心理学常常就是从哲学心理学中直接演化而来的。当然,不能否认这种演化也带来了庸俗化和迷信化。例如,中国本土民俗中的天命观,就是来自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由天命观引伸而来的缘分、报应等想法,也很自然地影响到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和人际恩怨。正因为中国本土的常识心理学或民俗心理学常常是根源于哲学心理学传统,那么更集中地涉及和更深入地探讨中国本土的哲学心理学,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和十分必要的研究课题。笔者已在全面展开这方面的研究,相信这对于完整地了解中国人的心理生活,明确地揭示中国本土的民俗心理学,详尽地说明西方实证的科学心理学的理论难题及其在中国本土化的实际可能,广泛地探索心理学未来发展的新道路,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注释:
①葛鲁嘉:《本土的经验心理学与实证的科学心理学的分野》《吉林大学社科学报》,1993年,第5期。《本土的传统心理学与实证的科学心理学的关联》,《吉林大学社科学报》,1994年,第2期。
②Whitehead,A·N·(1929)·The Aims of Education and Other Essays.New York:The New American Library,P110.
③Heider,F.(1958).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London:wiley,P6·
④Kohler,W.(1947) .Gestalt Psychology.New York:Liveright,P323.
⑤Joynson,R.B·(1974)Psychology and Common Sense.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P20.
⑥Heelas,P.& Lock,A.(1981).Indigenous Psychology.New York:Academic Press.
⑦Wegner,D.M.&Vallacher,R.R.(1981)Common-sense psychology.In J.P.Forgas (Ed.),Social Cognition:Perspectives on Everyday Understanding.London:Academic Press,P22.
⑧Bogdan,R.J.(1991) .The folklore of the mind.In R.J.Bogdan( Ed.) ,Mind and Common Sens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⑨Smedslund;J.(1978) .Bandura's theory of self-efficacy:a set of common-sense theorems.Scand.J.Psychol.,19,PP10-11.
⑩Pedersen,P.(1979) .Non-Western psychology :the search for aiternatives.In A.J.Marsella,R.G.Tharp,& T.J.Ciborowski( Eds.) .perspectives on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New York:Academic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