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标准论文,过程论文,目标论文,方法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4-1102(2008)02-01 56-03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高中地理课标》)提出了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这一目标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地理科学方法的正确掌握。通过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使学生不仅掌握较丰富的地理知识,获得相应的地理技能,而且能进一步体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在积极参与地理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了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高中地理课标》在实际教学中尚未得到全面的实施,然而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初中的现阶段实施情况来看,广大一线地理教师对如何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具体在课堂教学中怎样体现这些过程与方法目标还存在一些困惑,从而导致这一课程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得到全面实现。因此,有必要对其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进行剖析,并探讨它们在教学中的体现策略[1]。
1地理过程与方法的内涵
“地理过程”通常是指地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亦指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以及情感体验的过程;“地理方法”是指地理科学方法,即地理科学研究活动中所运用的独特的科学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过程与方法是相互联系,本质统一的。地理科学方法是在地理科学研究过程中产生、发展并升华的,其本身也是一种过程。它是人们在从事地理科学研究活动中所采用的途径、手段和方式,其中“途径”指的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或程序,即在科学活动中,人们在获得某种规律性的认识的基础上,自觉运用这种规律去分析和认知对象的过程。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就是要求学生了解地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体验积极生动的学习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如地理特色浓郁的地理观察法、区域比较法、野外调查法及区域综合分析法等,以及其他一般科学方法,如资料和事实处理方法、实验方法等,进而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过程与方法目标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1行为目标
学生学会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判断地理信息的内容和价值,对地理信息进行选择、归纳与综合,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这一目标强调学生亲身经历整个学习过程,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掌握资料收集与处理的方法、综合分析法、比较法以及归纳法等一些具体的科学方法,学会熟练运用各种方法、工具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能够通过复杂的思维活动来分析处理信息,并重新组织这些信息,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意和创意,并培养他们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1.2过程目标
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尝试从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自主地发现地理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过程目标的实现,让学生了解“观察→问题→假设→探究→结论”的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逐渐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激发起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发现创新的积极欲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表现目标
学生学会用适当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他人进行交流,验证自己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总结自己研究过程的体会和在这一过程中使用的科学方法。在实现表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学会与人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分享研究成果和随之带来的快乐,培养他们乐于与他人合作以及勇于展示自己科研成果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是主体框架,学生在这个框架内运用所掌握的科学研究方法,收集、分析并组织地理信息,提出地理问题,对地理问题进行探究,进而得出结论,进行研究成果表达交流活动,体验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2]。
2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体现策略
2.1参与教学过程,实现行为目标
新课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打破以往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强调学生的参与。因此,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不再是地理教师唱独角戏,而是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的地理知识的探究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实现新课标提出的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
2.1.1还课堂于学生,在知识教学中实现行为目标在以往的地理知识学习中,从先行组织者的提供,到知识的讲授,再到知识的练习巩固,都是由教师包办,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造成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被动。在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所要学习的内容,在课前让学生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网址及资料的来源地,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效率,但不可以越俎代庖,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收集相关资料。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分析学生观点的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边引导边进行讲解。这样既能一改过去单纯的、沉闷乏味的知识传授式教学,创造活跃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又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2.1.2积极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行为目标与过去的教学大纲不同,《高中地理课标》的内容标准不仅从不同层面提出了对地理知识技能的学习要求,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地理探究活动建议。在地理课外活动中,应积极开展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探究过程中,学会怎样有条理、全过程多角度地观察地理事物及现象,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地理问题,运用地理概念、原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积极思考地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简单可行的解决策略。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大量的相关资料,对所观察的地理事物及现象有个较全面的了解,加深对地理事物及现象的理解认知。这就要求学生善于利用书籍网络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有时候在资料缺乏的情况下,需要学生亲身观测,做实验,开展实际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判断资料的内容价值,并做出选择,将适当的地理信息运用到问题的实际解决过程之中[3]。
如案例2-1:城市的变迁
设计一个探究活动,调查学生所居住的城市的变迁。其步骤为:
①回忆小时候城市的面貌,观察现在的城市的市容,感受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即:观察感受)。
②通过参观博物馆,到图书馆查阅相关历史记录,以及通过网络搜索等多个途径,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并走访所在社区的老人,获得城市变迁的第一手资料(获取信息)。
③对不同时期城市的大小,城市建设情况,得出结论,交流情感(总结交流)。
2.2注重学习过程体验,实现过程目标
实现过程目标的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这种体验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2.1运用过程与方法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地理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地理事物与现象到积累地理理性知识,从积累地理理性知识到理解地理过程,从理解地理过程到应用地理原理的过程。过程与方法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总结、概括过程,将地理独特的科学方法寓于其中。
首先,展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概括过程,进行地理基本概念的教学。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认识过程,要经历感知——表象——理性飞跃的过程。根据概念形成过程的这一特征,在地理概念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实物、模型和其它直观教材,利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强大功能,设置适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知地理事物,形成地理表象;通过比较、抽象、概括这些地理表象,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形成地理概念。
案例2-2:认识自流井
教师指导学生看承压水插图与文字,并指出自流井、井、泉三概念外延出处在物理学的连通器内。组织学生回忆有关连通器的知识。引导学生据此分析上述三个概念的内涵。最终重温概念中的连通器原理和地势起伏的作用,准确掌握了三个概念[4]。
其次,演示地理过程,进行地理规律、原理的教学。地理事物和现象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是不断的,有规律变化的。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中存在“地理循环过程,地理演变过程,地理波动性变化过程,地理扩散过程”四种基本的地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这些地理过程的教学,通过演示地理过程,让学生清晰感知地理过程的各个环节或变化阶段,引导学生分析各个环节发生的原因及条件,总结归纳地理过程的变化规律。
案例2-3:了解大气环流过程
讲授大气环流时,运用黑板示意图,边讲边绘,直观地把构成循环的各个环节呈现出来。第二,在正确感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去理解和记忆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分布状况;第三,采取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的启发讲解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导致地理循环过程发生的原动力或条件。首先在假设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均一的条件下分析大气环流状况,然后再分析地球自转时环流的影响。这样由浅入深的讲解,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2.2.2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学生所进行的探究活动不同于地理科学研究过程,它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其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就能更快地获得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更准确地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开展探究活动[5]。
首先,课堂探究活动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内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探究课题,让学生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和探究程序。
案例2-4:认识区域的联系与差异
教师先提出探究活动要求:请你根据地图选出几个代表性的地区进行比较,说明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具体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①选择这几个地区的依据;
②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③从比较中得出什么结论。
以上探究活动让学生运用观察法,有效地利用地图,进行有条理、有步骤、认真细致地观察地图,分析并确定区域的比较项目,运用地理比较法进行比较归纳,得出相关的结论。
其次,课外探究活动突出地理科学研究过程的体验。地理探究活动有其一般的探究过程:观察地理事物及现象——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信息和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和解决问题的设想。这一过程和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观察→问题→假设→探究→结论”基本吻合。通过地理探究活动,学生了解并体验了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掌握在探究过程中所应用的科学方法,培养其应用地理原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创造展示平台,实现表现目标
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不仅包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还包含将研究的结果发表出来,和别人进行交流,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成果和研究中所运用的方法,验证结果的正确与否。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并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因此,表现目标是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积极创造学生合作交流,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给他们一个展现自己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的平台[6]。
2.3.1创设自由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首先,教师应鼓励质疑,允许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其次,教师乐于听取学生不同的答案,能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和失败原因,对其观点进行引导,鼓励和帮助学生实现从失败到成功的转化。
2.3.2总结探究成果,让学生展现探究过程中所应用的方法和感受探究活动是实现行为目标和过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表现目标的主要方式。探究活动在经历了实际操作的过程后,最后要进行成果总结。通过成果的总结,实现表现目标。这种成果总结可以有多种形式,如撰写小论文,书写研究报告,开展讨论会,就某个课题展开辩论等。如在案例2-1中,在实施“得出结论和交流情感”这一步骤时,可以要求学生书写研究报告,以报告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及成果;或者撰写小论文,在同学中传阅或发表到相应的期刊杂志上;也可以组织开展一次班级讨论会,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对城市变迁的看法和感受;甚至可以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探究过程的切身感受和心得体会。
地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设计,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地理课程教学研究项目,本文只从理论上作了初步的探讨。实践出真知,相信在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广大地理教师对《高中地理标准》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会有自己更深刻的领悟,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