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保险箱业务有关的法律问题_法律论文

与保险箱业务有关的法律问题_法律论文

保管箱业务的相关法律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管箱论文,法律问题论文,业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商业银行法》对银行开展保管箱业务的肯定,保管箱业务已逐渐在各大银行展开。由于保管箱业务的实务会涉及到一系列法律问题,因此,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保管箱合同的法律性质

所谓保管箱合同,是指银行为客户提供保管箱服务,客户支付服务费的合同。对于保管箱合同的性质问题,学术界争议很大。归纳起来,至少有如下四种观点:

(一)保管合同论。这种观点认为保管箱合同是保管合同。所谓保管合同,又称寄托合同、寄存合同,是指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并返还该物的合同。从表面上看,保管箱合同就是一种保管合同,但在实质上,二者有较大的区别。根据《合同法》第367条规定,保管合同是实践合同,它的成立不仅须有当事人双方的意思表示一致,而且须有寄托人将保管物交付于保管人的行为。然而,从保管箱业务实务来看,即使客户在保管箱内没有寄托任何物品,他也应当缴纳保管费,保管箱合同的成立与生效并不因此受到任何影响,也就是说,保管箱合同是诺成性合同。

(二)仓储合同论。仓储合同,是指当事人约定由保管人(又称仓库营业人)为存货人保管储存的货物,存货人为此支付仓储费的合同。《合同法》第384条的规定,保管人应当按照约定对入库仓储物进行验收。保管人验收时,发现入库仓储物与约定不相符的,应当及时通知存货人。第385条规定,存货人交付仓储物的,保管人应当给付仓单。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仓储物的品名、规格、数量、外包装等情况应事先由合同约定。存货人交付仓储物时,保管人应按照合同约定,对入库物品进行验收,并在验收后交付可证明验收结果的仓单。然而在实践中银行办理保管箱业务时,一般不对客户存放的物品事先作具体约定。货物交接时,也不履行验收手续。从整个业务过程来看,银行并不能确切地知道保管箱内所存放的物品。可见,保管箱合同与仓储合同的区别也是相当大的。

(三)租赁合同论。租赁合同是出租人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在实务运作中,客户就银行指定的保管箱有依约定方式使用的权利,从这点来看,保管箱同合似乎就是租赁合同。并且,银行在保管箱业务宣传中,常常将保管箱合同称为出租合同。因此,相当一部分人将保管箱合同看成租赁合同。然而细究起来,二者还是有点区别。根据《合同法》第216条规定,出租人应当按照约定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并在租赁期间保持租赁物符合约定的用途。但在实践中,银行仅将指定的保管箱的钥匙交付给客户,并没有将保管箱交付给客户,而是置于自己的管理与控制之下。可见,租赁合同论也不是无懈可击。

(四)委托合同论。委托合同是指一方委托他方处理事务,他方允许处理事务的合同。在委托合同关系中,委托他人为自己处理事务的人称委托人,接受委托的人称受托人。受托人在处理委托事务时,应以委托人指示的权限为准,并负有一定的注意义务。而注意的程度,则视委托合同是否有偿而定。若委托合同为无偿合同,则只须负应与处理自己事务为同一注意的义务;若委托合同为有偿合同,则须尽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

委托合同论认为,客户为委托人,银行为受托人,客户委托银行处理的事务是提供安全可靠的存放场所及保管箱。笔者赞同这种观点。

二、保管箱业务中法律关系的调整

依我国现行法律,保管箱中的法律关系由《合同法》、《商业银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三部法律来调整。

(一)《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1.保管箱合同作为一种委托合同,理应要受《合同法》第二十一章相关规定的约束。根据该章规定,作为委托人的银行有如下义务:(1)依委托人的指示亲自处理委托的事务,即依客户的要求提供安全可靠的存放场所;(2)由于保管箱合同是有偿合同,因此,银行应尽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若欠缺此注意,即为有过错。相应地,作为委托人的客户有支付费用和报酬的义务。

2.一般来讲,保管箱合同是银行单方预先拟定的格式化合同,因此,它要受《合同法》有关格式条款的规定,即第39条、40条、41条规定的约束。根据《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银行作为提供格式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的原则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不能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制定不公平的条款欺负对方当事人,即客户。银行还应当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客户注意免除或限制其责任的条款,并按照客户提出的要求,对该类条款予以说明。根据第40条的规定,如果保管箱合同有关银行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客户损失的免责条款,或者有银行免除其责任,加重客户责任,排除客户主要权利的条款,则该条款无效。根据第41条的规定,对保管箱合同的理解发生争议,应按照可能订立该合同的一般人的解释。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银行的解释。并且,对于银行与客户在保管箱合同外另行商定的非格式化条款与原合同中的相关内容不相符合,则应采用该条款。

(二)《商业银行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商业银行法》第1条规定,商业银行法的立法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商业银行、存款人和其它客户的合法权益,规范商业银行的行为等。根据第3条规定,商业银行可以提供保管箱业务。可见,保管箱业务的客户理应受《商业银行法》的保护。然而,《商业银行法》并没有关于这方面的具体规定。参照《商业银行法》第3章"对存款人的保护"第29条、第30条的规定,根据诚实信用原则,银行应具有如下义务:1.为保管箱业务的客户承担保密义务。因为客户在保管箱中存放物品,主要是出于保密与安全的考虑,银行设置保管箱的目的也正是为了满足客户对保密与安全的需要。如果银行随意泄露客户秘密,保管箱的功能就无从体现。《商业银行法》在规定银行为存款人承担保密义务的同时,理所当然地应规定银行为保管箱业务的客户承担保密义务;2.尊重客户意愿的义务。《商业银行法》第29条规定,银行应当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原则。同样,银行在办理保管箱业务时,也应尊重客户的意志,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客户。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第3条的规定,银行为客户提供保管箱服务,客户为此支付一定的服务费,银行与客户的这种关系显然应当受到该法的调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第7条至第15条,为消费者设立了九项权利: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获得赔偿权、结社权、获得相关知识权、受尊重权、监督批评权。从保管箱业务实际运作来看,客户享有的主要权利有如下四项:1.知悉真情权。客户享有知悉银行所提供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如银行的保管箱设备及人员配置情况等;2.自主选择权。即客户有权自主选择提供服务的银行,有权对服务进行比较、鉴别和选择,有权自主决定是否接受银行的服务;3.公平交易权。公平交易是指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应在平等基础上达到公正的结果;4.获得赔偿权。如果银行未尽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造成客户财产损失,客户可以要求赔偿。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专门规定了消费者权利的同时,也专门规定了经营者的义务(第16条至第25条):履行法定义务及约定义务;接受监督的义务;保证商品和服务安全的义务;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表明真实名称和标记的义务;出具凭证或单据的义务;保证质量的义务,履行"三包"或其它责任的义务;不得单方作出对消费者不利规定的义务;不得侵犯消费者人格权的义务。根据保管箱业务的特点,银行主要有以下义务:(1)全面履行法定义务及保管箱合同约定的义务;(2)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银行应当向客户提供有关保管箱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对消费者关于服务质量、保管费用等问题的询问,银行应作出明确、符合实际的答复;(3)保证质量的义务。银行应保证所提供服务的实际质量与其以广告或保管箱合同等方式表明的服务质量一致;(4)不得单方作出对客户不利规定的义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4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

三、保管箱失窃引发的法律问题及相应对策

(一)保管箱失窃引发的法律问题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几起盗窃、抢劫银行的典型案例,一般都是针对存款作案,而很少针对保管箱。不过,我们可以假设,保管箱真的失窃或被劫,那么,必将此发一系列法律问题,如客户的求偿权问题、银行的责任认定问题等。从保管箱业务特点看,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很容易,下面对这些问题的难点分别加以论述。

1.银行的注意义务标准问题

确定银行在保管箱失窃上的过错,首先就要确定银行应承担的注意义务。依传统民法理论,接受报酬的委托人应尽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未接受报酬的委托人,应尽与处理自己事务为同一注意义务。一般而言,善良管理人注意义务较处理自己事务注意义务更严格。但就银行的实际运作来看,其保管自己贵重物品(如货币)所提供的安全防护及设备远远超出其受有报酬的保管箱业务。故传统民法理论于保管箱业务可否适用,存在着疑义。也就是说,依法要求银行提供的保管箱设施高于或等于自己的金库设施,是否可行,有待斟酌。

2.举证责任问题

依传统民法理论及民事诉讼法理论,客户对自己请求赔偿的主张负有举证责任。也就是说,对于物品为何人所窃及失窃财物的种类与价值,应由客户负举证责任。然而,保管箱是在银行的实际管理与控制之下被窃,客户远离作案现场,根本没有条件了解被窃的经过,处于一种无证据的状态。因此,由客户负担举证责任,明显对客户不公平。

3.损失财物估价问题

损失财物估价问题的难点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保管箱存放物品多为难以估价的物品,包括个人情书、传家宝物、有纪念价值的饰品或有价证券等,大多具有非财产上的价值,其价值难以评估;另一方面,银行与客户之间一般没有办理验收手续,一旦事故发生后,任由客户申报失窃物品及价格,银行肯定难以接受。且就法院审判实务而言,应由客户就其损害负举证责任。对客户而言,实在是一道难题。即使自己保存有详细的明目登录,也难以为法院所采纳。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为了健全保管箱业务,维护客户的合法利益,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银行有关保管箱业务的设备及人员配置,应与处理自己事务的保护设备及人员相当。细而言之,银行为保护自己贵重物品(现金等)的保护设备及人员,应一并作为保管箱业务的安全保护标准。否则,应明白无误地告知客户,以尊重客户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2.银行应为保管箱的被窃负举证责任。理由有三点:首先,保管箱是在银行的直接控制与管理之下被窃,银行有义务了解案情;其次,银行通过所配备的安全设备及人员,比较容易知晓案情。如通过监视系统记录下犯罪分子作案经过;再次,由银行负担举证责任,可以促进银行加强管理,提高银行的信誉。

3.实行以银行为投保人,以客户为被保险人及受益人的保险制度。由于客户在保管箱内存放的物品价值难以评估和证明,从而造成客户的权益难以保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必要实行保险制度。具体作法是:银行为投保人,客户为被保险人及受益人。遭遇保管箱失窃案件时,客户应登记申报物品及估价,若申报的估价低于约定的保险金额,则按照其申报为给付理赔。若申报的估价高于或等于约定的保险金额,则按保险金额为给付理赔。上述客户登记的物品应向公安部门办理报案手续,所有权仍属于客户,不因保险理赔而丧失所有权。如果失窃物品被追回,保险人可就其理赔给付向受领人追偿相当数额。

标签:;  ;  ;  ;  ;  

与保险箱业务有关的法律问题_法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