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穗上为啥长“蘑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蘑菇论文,玉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日,一农户拿来几棵玉米病株,好端端的玉米穗上长出了一个个蘑菇状的东西。这是一种以土壤传播为主的真菌性病害——玉米瘤黑粉病,也是玉米常见病害之一,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危害严重。 一、发病症状 该病为局部侵染性病害。玉米气生根、茎、叶、雄花及雌穗等幼嫩组织均可被侵染,形成形状大小不同的瘤状物。初期瘤状物内外均为白色,迅速膨大后渐变成灰色,后期变为黑灰色,成熟后散出大量黑粉。幼苗发病,多在幼苗基部或根茎交界处产生菌瘤,病苗扭曲,重者出现早枯。叶片染病后,会出现豆粒或花生粒大小的菌瘤。茎或气生根染病,会形成如拳头大小的菌瘤。雌穗被侵染,多在果穗上中部或个别子粒上形成菌瘤,严重的全穗形成大而畸形的菌瘤,看上去好像玉米穗上长出了蘑菇状的东西。 二、产生的原因 1.气候因素的影响。玉米生长前期干旱,特别是抽雄前后干旱,后期多雨高湿,或干湿交替,有利于发病。 2.品种抗病性的差异。不同品种抗病性不同,果穗苞叶厚而紧密的品种比包叶覆盖不紧的品种较为抗病。耐旱品种比不耐旱品种抗病力强。 3.植株受损伤易染病。玉米遭遇暴风雨和冰雹袭击、田间操作等引起的机械创伤或玉米螟、棉铃虫、地老虎等害虫咬后的伤口有利病原菌侵染,发病偏重。 4.重茬地块发病重。该病原菌可通过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因此玉米大面积种植,多年连作重茬,可导致土壤中病原菌逐年积累,使玉米瘤黑粉病的初侵染源增多,病害加重。 5.秸秆直接还田的地块易发病。近年来秸秆直接还田面积不断扩大,一些带病植株未经腐熟、沤制,直接粉碎于土壤中,导致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和积累。 三、防治措施 1.选用优质抗病品种。抗病品种有郑单958、豫玉22、豫玉25、农大108、蠡玉6号等品种。 2.实行轮作倒茬。轮作倒茬是防治该病的基本措施,应实行重病区不连作、发病区实行2~3年以上轮作倒茬,减少土壤菌源积累量。 3.清除病株残体。在玉米生长期要勤查、勤看,一旦发现病株,应在菌瘤未成熟爆裂前拔除,带出田外深埋处理。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并集中深埋或焚烧。秸秆还田地块,应在秸秆粉碎前,把病株割除带到田外集中处理。 4.加强栽培管理。避免偏施氮肥,防止贪青徒长。及时浇水,特别是抽雄前后加强灌溉。尽量减少机械损伤,并及时防治棉铃虫、玉米螟等害虫。 5.药剂防治。①种子处理。种子带菌是田间发病的菌源之一。用15%的粉锈宁可湿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粉剂,按种子量的0.4%拌种。②病害防治。在玉米抽雄前10天左右,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喷雾,可减轻再侵染危害。 联系电话:0311-8850500为什么“蘑菇”长在玉米的耳朵上?_玉米论文
为什么“蘑菇”长在玉米的耳朵上?_玉米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