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类本质#183;群体本质#183;个体本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群体论文,个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人的本质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人的本质的研究成果很多,分歧也很大。“人是一个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是一个符号动物”;“人是知识动物”;“人的本质即劳动”;“人是生物、心理、社会的统一体”等等观点不一而足。在我们看来,这些观点虽然包含着某些合理的因素,但都过于片面。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笔者认为,人的本质是类本质、群体本质、个体本质的有机统一。作为类的存在物,人具有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类特性”,即人的类本质或一般本质,这就是劳动。作为群体的存在物,人与人之间必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处于不同社会关系中的人具有不同的规定性,这就是人的群体本质,即社会关系。作为个体的存在物,人与人之间是千差万别的,有着各自内在的、特殊的规定性,这就是人的个体本质,它是由人的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人的个性。总之,人的本质是类本质、群体本质、个体本质的有机结合。因此,所谓人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自由自觉的劳动的、具有各自独特个性的社会存在物。
下面,我们就分别对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及其辩证关系加以论述。
一、人的类本质
人作为类,有没有共同的本质呢?回答是肯定的,正是这种本质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规定性。它既是人之成其为人而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据,也是产生出人和人的各种属人的属性并使之得以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种类存在物,具有类本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阐述了关于人的类存在、类生活、类本质以及类本质异化的观点。马克思指出:“人是类的存在物。这不仅是说,人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把类——既把自己本身的类,也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是说(这只是同一件事情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己本身当作现有的、活生生的类来对待,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1]“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他的能动的、类的生活。”[2]由此可见,马克思肯定了人作为类的存在物,因而具有类本质。那么人的类本质究竟是什么?对此,马克思指出:“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3]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4]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既能把人与动物、植物等其他生物区别开来,又能使人成其为人的内在根据,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即劳动。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劳动既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的过程,又是人类对自然界积极改造的过程,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
劳动之所以成为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或一般本质,其理由在于:
首先,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人和人类社会并非从来就有,也非自然界自发地发展的结果,而是由古猿和猿群进化而来的。然而,古猿在体质形态和群体结构上的变化只是为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提供了自然前提,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却是劳动。恩格斯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它既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特殊本质的标志。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人类祖先——古猿的“最初的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形式”的发展,促使前肢已经得到解放的古猿越来越多地利用自然界现成的“工具”从事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而这又促进了手和脚的专门化发展,使前肢更灵活、更精巧,逐渐使猿“手”具备了变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人手的可能性。“手的专门化意味着工具的出现,而工具意味着人所特有的活动,意味着人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反作用,意味着生产”[5]。正是随着“最初的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形式”的发展,制造工具的活动逐渐经常化、固定化,成为一种必然的和普遍的现象,这是人以外的动物(即使是其中最高级的动物)不能达到的。因此,制造工具是真正人类劳动的标志,是“人猿揖别”的标志,并构成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源泉。
其次,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表现和自我确证。马克思说:“在我个人的活动中,我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的真正的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我的社会的本质。”[6]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其一,人的劳动,是在一定的主观目的即某种价值观念的主动策动下进行的,是自觉的活动,是主体自觉支配和改造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劳动的动机包含着人对自然的突破和超越。其二,劳动的过程及其产物,使人的本质力量以直观方式呈现了出来。“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7]。人们在劳动的结果中直观到自己的本质力量。“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8];“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9]。从以上可知,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人的本质体现在改造对象世界的劳动及其成果中。
再次,只有在自由自觉的劳动中,人的本质才能得以发展和完善。人和人的本质是一个开放的、变动的、历史的和发展的系统。但人和人的本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只有在人类自觉的能动的劳动中才能提供现实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因为只有通过劳动,人才能从对象中获取信息、知识、能量等,才能丰富、发展人自身。劳动不但为人们提供了吃、喝、穿等所需的物品,而且还改造了人自身,提高了人的素质。健全的体魄、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渊博的知识等等,都是在劳动的过程中塑造出来的。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更不要说人的本质的丰富和完善了。
二、人的群体本质是社会关系
对人的本质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人的类本质的研究上是不够的,因为它没有考察到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撇开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的不同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因此,在承认人的一般本质的前提下,有必要继续揭示人的群体本质,这就是社会关系。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一系列论述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同时也是为学术界普遍公认的观点。这里所说的社会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有生产关系,其中包括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物质关系;有政治关系,其中包括党派、民族、阶级等方面的关系;有伦理关系,其中包括夫妻、家庭、亲属等关系,此外还有师生、朋友、邻居等关系。现实的人,就是这一切关系的总和,是这一切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但这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是量的简单相加,不是“代数和”,而是“化学和”,是彼此渗透、互相作用的。当然,在一切社会关系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的社会性为什么也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呢?“社会性并不是唯一特性,它也不是人独有的特权,在所谓的动物世界中,在蜜蜂和蚂蚁中间,我们都可以看到明确的社会分工和极为复杂的社会组织”[11]。但是,动物的社会组织和人类的社会组织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两者不但有量的不同,更有质的区别。从量上说,人类社会组织的规模和复杂程度远非动物的社会组织所能比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称“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12];恩格斯则称人是“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13]。从质上说,人类社会组织与动物社会组织更有根本的区别。动物的社会组织是盲目的,是建立在遗传机制上的一种动物本能,而人类的社会组织则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是人们根据自己改造世界实践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而自觉地建立起来的。对于人类社会组织和动物社会组织的质的区别,马克思有过明确的表述。他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说来,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14]
社会关系本质之所以是人的群体本质,主要是因为它是区别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内在根据。人作为群体存在,一方面是自然共同体,另一方面是社会共同体,是两者的统一。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是以群体的方式存在的,这种群体既是动物群体,也是社会群体。动物群体是自然发生的,因而它是人的群体自在;而社会群体却是人为建立的,因而它是人的群体的自为存在。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自觉地建立起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并以社会制度的形式把这种关系规范化、明确化和固定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群体。因此,把人群和动物群从根本上区别开来的理由(或者把人的自然共同体同社会共同体区别开来的理由)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本质决定了人群的存在是社会共同体的存在。社会关系本质不但使人群和动物群区别开来,而且也是我们区别社会中不同群体的根据。不同社会形态的区别,不同阶级集团的划分,不同社会组织的差异,归根到底都是由于它们内在的社会关系的差别造成的。
三、人的个体本质是由社会物质条件决定的人的个性
人的本质不仅有类本质、群体本质,还有个体本质。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人与人之间总是相互区别,具有各自的个性的,这就是人的个体本质。个体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基本规定性。但是个体本质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
马克思指出:“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15]这里的社会物质条件就是人的社会关系,即人的社会性。因此人的个体本质是由人的群体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来决定的。寻找人的个体本质必须从个体的社会关系出发。如前所述,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不是指政治、经济、文化、阶级、民族或其他关系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各种社会关系纵横交叉的汇集点。各种社会关系的汇集点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决定了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个性,决定了他的生活水平、道德情操、思想观点等等,从而把一个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特有的个性。所谓人的个性,是指属于个人特殊品质的思想、感情、行为和自我意识的方式。人的个性化,是指人逐步形成作为自己特殊品质的思想、感情、行为和自我意识的方式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在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之中才能进行,它所表征的是人的特殊性和差别性的发展,是个体的独立人格和品质的形成。
与人的社会性相统一的人的个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社会的发展并不是要抹煞人的个性,相反,社会越是向前发展,社会生活便越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联系,越要求社会成员发展多样的个性和能力,不拘一格地造就各种类型的人才。个性是人的本质在具体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人的一般本质的个别形态。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发展在个体身上的实现就是人的个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包含着构成社会整体的人的个性化。
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下,人的个性的发展普遍受到压抑和扭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但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要逐步完善,要真正造成能够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理想的社会环境,还有待于社会全体成员坚持不懈的努力。
四、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个体本质的关系
通过上述对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个体本质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三者是既互相区别,又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分割的。它们的区别主要是:第一,三者的含义不同。类本质主要说明人与动物的区别;群体本质主要说明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区别;个体本质主要说明人与他人的区别。第二,研究的角度不同。类本质的研究是从人作为类与动物相联系、相比较的角度进行的;群体本质的研究是从社会上不同群体相联系、相比较的角度进行的;个体本质的研究则是从个人与他人相联系、相比较的角度进行的。第三,类本质体现为人的本质的普遍性、共性,比较抽象;群体本质体现了人的本质的一般性;个体本质体现为人的本质的特殊性、个性,比较具体。
当然,三者又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第一,一方面,人的类本质决定人的群体本质。人的类本质——劳动,是人的群体本质——全部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劳动不仅生产出为人们生存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劳动产品,而且同时也生产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首先是在劳动过程中结成的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劳动发展的状况不同,人们之间的社会结合形式,即采取的社会联系的方式也不相同。所以,作为最基本的,原始的,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生产关系,也要随着劳动的发展而发展,并且由此产生出人们之间的其他政治的和思想的社会关系。人类社会复杂的关系之网,就是在劳动的基础上编织而成的。另一方面,劳动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劳动得以进行的社会形式,人的劳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劳动,只能是抽象形式的劳动,只具有抽象的同一性。第二,人的个体本质取决于人的群体本质,人的个体本质又构成人的群体本质。人在发展中的个性化只有在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之中才能进行,并且同人的社会化是相伴而行的。人的个体本质是人的一般本质的个别形态,是类本质存在的现实基础,而类本质则存在于个体本质之中。
上述可见,人的本质是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个体本质三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我们在研究人的本质时,应从人的社会关系入手,“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16],从而把握人的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特别是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把人的发展作为哲学研究的中心,“一切为了人”已经成为哲学研究的重要宗旨。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个体及个体本质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我们不应从抽象的人出发,而应从活生生的、具体的个人出发,关注个体的生存状态,关注他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每个个体健康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因为,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只具有个体的意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7]。只有每个个体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会健康而蓬勃地发展,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才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