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下)_图书馆论文

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下)_图书馆论文

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事业论文,公共图书馆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3 公共图书馆的特色建设

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特色图书馆”论,10年了,越炒越热,现在该是冷静思考的时候了。

所谓有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和风格,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

公共图书馆作为我国三大类型图书馆之一,与高等学校图书馆、科学和专业图书馆比较,自身具有许多特色和特点:(1 )它是由政府直接举办、直接管理的;(2)是由各级政府财政直接拨款的;(3)它是社会的文化设施或社会文明窗口之一;(4)服务面广泛。 它直接为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包括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各种年龄、各种职业、各种文化程度的人,还特别注意为残疾人、医院患者、囚犯服务;(5)藏书是综合性的。 由于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全面性、多样性,因此藏书的收藏也是比较全面的、多样的;(6 )地方文献的收藏中心。收集和保存本地区的地方文献是各级公共图书馆的重要特色之一;(7)地区图书馆的协作和计算机网络中心。

以上公共图书馆自身所具有的特色,主要是从整体来说的,至于到每个具体的公共图书馆,由于各馆所处的地区、层次、环境和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有了公共图书馆这些整体特色,各个公共图书馆是否还有必要去建立每个馆的特色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必要的。一是为了提高每个馆在社会、图书馆界、公共图书馆系统中的地位和存在价值;二是为增强每个馆在图书馆界的竞争能力;三是为了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满足某一部分特定读者或某些读者的特殊需要;四是为了吸引更多读者和用户;五是为了争取社会、主管部门更多的重视;六是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更扎实的基础;七是使公共图书馆更贴近社会经济、科研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要搞好公共图书馆的特色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 )不改变公共图书馆为全民服务的原则。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全民性的事业单位,它必须千方百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绝不能以特色建设为由,抛弃或改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方向,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失去“公共图书馆”的本意;(2)公共图书馆是非赢利性的公益性服务事业, 以免费或收轻微费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因此不能以赚钱为目的搞所谓的特色建设与特色服务;(3)社会需要。 社会需要有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应以当前需要为主,长远需要次之。社会需要有本地需要和外地需要,应以本地需要为主,适当兼顾外地。公共图书馆特色建设还要考虑服务面、服务的人数,如果需要的人数极少,就应慎重考虑;(4)可能性。主要指公共图书馆特色建设的物质条件,包括经费、人员和设施。一般来说,特色建设不应大量挤占公共图书馆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基本经费与阅览设施,应另行向主管部门申请专项经费和新添必要设施,或另辟经费来源;(5)效益性。包括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其中应以社会效益为主。

公共图书馆特色建设有哪些方面呢?我们认为主要是两个方向:一是藏书建设;二是服务工作。藏书建设主要是根据本地区需要对某一领域、某一学科、某一专题、某一行业、某一产品、某一文种、某一图书类型、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地区、某些人物与事件的文献资料收集全面、系统,具有代表性者;服务工作主要是指开展特色服务,针对不同读者需求和图书馆拥有的服务手段,开辟专题阅览室和研究室、开展汽车图书馆服务和送书上门、定题服务、跟踪服务、网络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二、三次文献服务、翻译服务、复印服务等。

公共图书馆藏书的特色建设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对原有馆藏特色继续延伸与发展。由于长期的积累和历史与环境等因素,我国已有一部分公共图书馆的馆藏早已形成特色,特别是省、市、自治区级图书馆的特色尤为明显。如地方文献、中国古籍善本、某一历史时期文献的系统收藏(如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时期的文献)、少数民族文献、某种外文书刊或某个外国问题文献的系统收藏、名人手稿与研究、某些专业藏书或课题藏书的系统收藏等,有的还设立了相应的专业阅览室或专题阅览室、研究室等供读者使用。这些馆藏不仅反映了某些公共图书馆的特色,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某些历史现象。它是人类的文化遗产、国家的精神财富。它来之不易,是相当宝贵的。我们不仅要保存好这些具有特色的文献,有的还要继续补充、延伸、发展,使其更加完备,特色更为突出。二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本地区的需要,有选择地逐步建立和形成某些新的特色。“特色”是不断发展的,但不是一讲就成,而是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积累而成,因此在建立新的特色时,必须慎重选择,经过努力形成真正的公认的特色,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较长的社会效益。如果一讲就成,一轰就起,肯定不是我们所需要建立的公共图书馆特色;三是根据需要与可能,也可建立某些专业性的公共图书馆,收藏某些专业和某些类型的图书资料,为某些特定读者服务,如上海市在1955年和1956年就成立过专门的报刊图书馆、历史文献图书馆、科学技术图书馆等。

以上我们对建立公共图书馆特色的必要性、原则和如何建立的问题阐述了我们的观点,清楚地表明我们是赞成建立和发展公共图书馆特色的,但是我们不同意“特色图书馆”的提法。

1990年以来,一些同志在全国一些主要图书馆专业刊物上发表文章,并出版专著,宣传“特色图书馆”和他们的理论与观点,其中有许多合理的成分和很好的建议,但也有一些看法我们不敢苟同,值得磋商。我们认为:(1)“特色图书馆”不是“新生事物”, 更不是“全新的思想,全新的事业”。只要我们翻翻90年代以前出版的专著、教材和发表的论文,就不难发现,“特色论”的提法早就存在,不是新的提法,更不是发明创造。至于“特色图书馆”,我们只要对90年代以前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实践稍作回顾,就可看到从50年代开始,我国就很重视公共图书馆的特色建设。50年代中期上海市建立了几个专业公共图书馆或专藏公共图书馆;一些大型公共图书馆在一般收藏的同时,也重视专门、系统收藏某些领域、某些学科、某些专题、某些产品的图书资料,并设立相应的专门阅览室,为特定读者服务。这些已取得相当成就,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如果按一些人给“特色图书馆”下的定义,特色图书馆是“专门收藏某一学科(领域)文献的图书馆”,这实质就是我们常说常见的专业图书馆或专门图书馆。它的存在就更早了,也很普遍了,目前我国就有一万所以上,如科研院所图书馆、政府机关图书馆、高等学校的专科图书馆、大学的院系图书馆、中专图书馆、厂矿的科技图书馆、行业协会图书馆、学术性学会图书馆,商业、企业、公司的图书馆都属于这一类,专门系统收藏某一学科或某几个学科的图书资料与信息,为特定的对象提供有特色的服务。通过以上阐述,应该可以说明“特色图书馆”不是“新生事物”。(2)“特色图书馆”提法不妥。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和风格,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它是任何独立存在的事物所具有的,是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表示其不同或区别的标志。图书馆与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书店之不同,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儿童图书馆之不同,都是因为各自具有自己的特色。特色是任何事物都具有的,不是某个事物专有的。它是一种泛指,不是专指,是中性词,不设范围,谁都可用。特色是相对的,比较而言的。专业图书馆与综合图书馆比较,专业图书馆具有收藏专门化、服务对象特定化的特色,反过来,综合图书馆与专业图书馆比较,综合图书馆具有收藏广泛、服务面宽的特色。因此,以“特色”命名某一图书馆组合体是不妥的,不确切的,内涵模糊的、不明确的。它既不能区别于其它图书馆群体,又不能说明它与公共图书馆的关系,更不能说明它在图书馆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3)“特色图书馆”定位不清。 建立一种新的类型图书馆或图书馆群体,不仅要有明确的办馆目的、服务对象、文献信息的收藏范围,而且必须有明确的定位和分工。否则就会在图书馆体系中造成脉络不清,分工不明,组织混乱,造成图书馆事业建设的重复和浪费。目前,从“特色图书馆”的主要论著来看,对“特色图书馆”的定位是不清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有的说“特色图书馆与专业图书馆是两种类型的图书馆”,“特色代表了一种图书馆类型”,应为“独立建制和法人资格”,“它的级别可以是国家级的,也可以是省级的,还可以是地市级、县级的”。这就是说特色图书馆是一种独立的体系,与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是并行的体系。有的认为“特色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是系统收藏某一学科(领域)文献信息的公共图书馆”,“是馆中之馆”。也有人认为“馆中之馆”不宜叫特色图书馆。这些看法把特色图书馆定位于公共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组成部分,或是馆中之馆,或是独立的专业性公共图书馆。以上这些论点应怎样评说呢?我想最好用80年代以来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实践来回答。80年代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特色建设在不断深化与发展,除省馆的特色建设不断加强外,还延伸到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区图书馆和少数的地市馆、县市馆。这些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在保持综合性和为社会广大公众服务的前提下,根据本地实际需要和可能,也开展了某些方面的特色建设,新辟了某一学科、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某一产品的专业阅览室,专门收藏某一方面的专业图书资料,为特定读者服务。这些新辟的专业阅览室,有的称它为“馆中之馆”,有的一馆挂起两块牌子。还有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区,除保持原有的区馆外,另建立了新的专业性公共图书馆。以上事实充分说明,所谓“特色图书馆”,实质是公共图书馆的特色建设,定位于公共图书馆系统,是公共图书馆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没有构成也没有形成另一种图书馆类型。有人可能不同意这种结论,认为现在没有成为一种类型,将来可能发展成这种类型。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一是从特色图书馆已知的内涵来看,与专业图书馆本质上是一样的,没有区别,如果硬要另建特色图书馆类型,必然与专业图书馆重复,不仅造成浪费,还要造成体系内部的混乱;二是现有“特色图书馆”的内容,仍是公共图书馆的内容和组成部分,若是再发展、扩大,公共图书馆系统还是可以容纳、承受,不必另立新的类型或另打新的旗号;三是到目前为止,世界图书馆体系中还没有出现过“特色图书馆”的类型。有些同志会不以为然,认为我们可以突破,可以创造,别人没有的我们可以有。我不反对新的突破和新的创造,但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物,尊重图书馆发展规律,尊重科学,注意与世界图书馆接轨,不要想当然。(4 )我国公共图书馆当前的主要任务仍是加强综合性公共图书馆建设,创立和发展“特色图书馆”不是“头等重要位置”之事。有些同志说:“特色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是以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的普及为基石的”,“是图书馆深化改革的必然产物”,“是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图书馆事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对这些说法,我们不想作具体的评述。但总的来说,这些观点好像都是以中国公共图书馆,特别是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现状为依据和出发点的。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现状应作什么样的评估呢?远的不说,仅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确获得了全面快速的发展,公共图书馆的特色建设也取得明显进展。但是我们都不应该忽视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存在的一些问题。据1994年统计,全国有县级行政区3051个(含市辖区),文化馆2887所,公共图书馆2596所,还有455个县及行政区没有图书馆。 经过几年发展,1998年全国仍有227个县没有公共图书馆。按12 亿人口计算,1998年平均442789人才有一所县(区)以上的公共图书馆,全国人均占有藏书量0.31册,3个多人才拥有一本书,3300 人才有一个阅览座位。1994年全国有544所公共图书馆没有购书费,518所公共图书馆没有添购一本新书。1997年有592所公共图书馆没有一分钱的购书费,520所公共图书馆没有添购一本新书。我认为从这种现状出发,公共图书馆的主管部门的主要任务仍应是雪中送炭,不是什么锦上添花。更不能把“特色图书馆”建设“置于头等重要位置”,把为12亿人民服务放到次要位置,这与江泽民同志1998年12月22日在视察北图时倡导12亿人民读书的精神是不符的。随着经济发展,科教兴国,创新科技,我们支持有条件有需要的中小型公共图书馆搞特色服务,甚至新建专业性公共图书馆,但不主张普遍搞特色图书馆、设专业阅览室、挂两块牌子,更不主张挤占公共图书馆有限的经费和阅览室搞特色图书馆。一切正确的思想,来源于实践,从实际出发,并在实践中经得起检验。

4 公共图书馆的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

图书馆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的讨论,起源于80年代中期,而且主要是在公共图书馆领域。高等学校图书馆、科研与专业图书馆,由于它们直属于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工厂、企业、商业、公司,直接服务于本单位的读者,经费由主管单位全额提供,因此这些图书馆在对内服务时,基本上是无偿的,只是在对外服务时才涉及有偿服务。公共图书馆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以文补文”政策的实施,一些图书馆为了弥补国家拨款的不足,在以免费服务为主的前提下,对某些方面、某些服务项目开展了有偿服务。

公共图书馆的有偿服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入馆收费。一些图书馆入馆凭阅览证、借书证,而办阅览证、借书证是收费的;二是图书外借收费。图书外借需交押金或收费;三是以馆员集资名义,采购某些热门书、畅销书,收费外借;四是特定服务项目收费。如上网、复印、翻译、使用视听资料,为某些课题、产品提供系统服务;五是图书馆编制的二、三次文献收费;六是图书馆举办的学术活动、报告会、展览、补习班、辅导班、幼儿班收费。以上六个方面,不一定概括准确,但反映了公共图书馆有偿服务的基本情况。有偿服务主要指“服务”领域的收费,非服务领域不在此范围之内,如出租馆舍,虽然与服务有关,但不属于“服务”范围。

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是我国最大的公共图书馆。1999年5月3日《中国税务报》在《国图收费是与非》一文中报道了该馆有偿服务的情况,可作为公共图书馆有偿服务的一个事例来说明实情。《中国税务报》报道说:北京图书馆过去凭各种有效证件可到各阅览室看书,除了吃饭、复印外,基本不花什么钱,现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必须凭国图所发借书证、阅览证才能入馆。办证都要收费,仅限当日使用的临时阅览证,收工本费1元;基藏库阅览证收工本费10元,押金100元。而且阅览证不通用,持临时阅览证不能进艺术设计特藏资料室, 必须另花3元钱办证。国家图书馆一天有8000个读者来馆。

以上公共图书馆的有偿服务,引起了国内图书馆界和广大读者的不同反响,有赞同者,也有反对者。赞同者认为:(1 )公共图书馆虽是公益性的社会福利事业,免费服务,但也可收取轻微的费用;(2 )公共图书馆消耗大,经费不足,在某些方面收取一定费用,可补充图书馆经费的不足;(3)国外也有收费的,如法国国立图书馆进门要花35 法郎购买进门卡;(4)收费只要读者能接受、认同, 不影响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积极性,就是可行的、合理的;(5 )公共图书馆虽是为社会广大人民服务,但利用者毕竟是一部分人,有些劳动者一辈子也享受不了一次,图书馆不像城市的马路、路灯使用的人多,因此对利用者收取轻微费用应是可以的;(6)公共图书馆对入馆者收取一定费用, 可以克服某些消极因素,使利用者更加认真和珍惜使用图书馆的权利;(7 )与图书馆近似的博物馆、展览馆入馆收门票。

反对公共图书馆有偿服务者认为:(1 )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的社会福利事业,应坚持免费服务的原则,否则将改变公共图书馆的性质、方向,不能真正做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2 )公共图书馆从创办到运转,靠的都是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它是为广大公众服务的社会设施。收费是对纳税人权益的侵犯,是对社会公众权益的侵犯;(3 )公共图书馆的藏书是人类几千年或几代人长期积累下来的,是社会的公共财富,应为全社会享用,不能以收费方式,把公共财富让一部分人享用;(4 )公共图书馆搞有偿服务或收取轻微费用,其收入是有限的,解决不了图书馆的大问题,反而容易把公共图书馆的形象搞坏;(5)目前公共图书馆的藏书利用者不多,利用率低,应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人来利用,而不是用收费来限制人们对公共图书馆的利用。

以上两种观点,我们认为都有道理,都有可取之处。为此,我们不想否认哪一种,也不想支持哪一种。对待一切事物,都要一分为二,不能绝对化、片面化、一刀切,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要实事求是,具体事物,具体分析。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可以统一的,有机结合的,不是有我无你,有你无我。从我国公共图书馆1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和外国的经验来看,以无偿服务为主,对某些服务收取适当费用或收取轻微费用的模式是可行的,行得通的。

要顺利实现这种模式,以下原则和条件是不可缺的。(1 )坚持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社会福利性和为全社会广大人民服务的方向; (2)坚持公共图书馆是非赢利性的事业单位,不以赚钱为目的,它以无偿服务为主,在可能的情况下,对某些服务项目适当收取费用或收取轻微费用;(3)“适当收取费用或收取轻微费用”的限度, 必须是读者理解、愿意接受和认同的;(4)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普遍、经常、 反复使用的图书馆服务项目,如阅览、外借、一般查询应免费服务;(5 )某些特定服务项目、图书馆生产的二、三次文献,或使用某些昂贵的设施,或图书馆另需对外付费的项目均可适当收取费用。如定题服务、专题服务,使用图书馆的视听资料与设施、复印文献资料、使用计算机网络、翻译、图书馆加工生产的二、三次文献信息、图书馆举办的各种专题、学术报告会、展览等。

5 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

关于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虽然不是新问题,但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不仅图书馆界关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也比较关注。到底如何搞,特别是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如何实现现代化,我想就此谈些看法。

公共图书馆现代化的核心是用现代高新技术武装图书馆,采用现代高新技术的程度越高,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水平也就越高。公共图书馆现代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公共图书馆事业发达水平的标志之一,是公共图书馆发挥地区中心图书馆作用的重要条件。因此,用高新技术武装公共图书馆,尽快地全面地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水平,是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一项紧迫任务。

所谓用高新技术武装公共图书馆,从当前来看,主要是指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光盘技术、多媒体技术、视听技术、缩微技术等。在这些技术中,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是最基本的。这些技术可以一次性全面采用,也可分阶段逐步采用。同时还要根据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不断引进和吸收新的技术,使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技术水平与新科技的发展水平保持一致,不要相差太远。

我国公共图书馆从产生以来的近100年时间里, 在技术方法方面走过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纯传统技术方法阶段,也就是手工操作为主的阶段。从20世纪初至80年代初期基本上属于这一阶段,长达80年左右。这一阶段的图书采访、分编、流通、查询、存储等环节基本是手工操作的,从图书采访到加工整理、到服务读者,都以图书馆工作人员为中介,一切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双手去完成。当然其间也有一些图书馆的某些工作环节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有的采用了缩微技术,但只是极少数图书馆。第二阶段是计算机技术应用阶段,也就是计算机自动化管理阶段。从80年代至今,是计算机技术与传统技术共存互补时期。计算机技术由馆内局部应用到全馆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由大中型馆应用到小型馆全面推广,由编目到采访流通、查询、存储。总之,计算机逐步代替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手工劳动,提高了图书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据1995年统计,全国公共图书馆系统已有120 多所图书馆开展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与应用工作,其中省级馆18所,配有微型机近1000台,中小型机10台,大型机2台,建有各种书目数据库66个,书目数据650多万条,其中引进的占90%,从事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的业务技术人员达300多人。由深圳图书馆组织开发的微机多用户集成系统, 已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160个图书馆推广应用。据1998年估计, 全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县以上公共图书馆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或部分应用。第三阶段是网络技术应用阶段。从90年代初至今。今日的公共图书馆是传统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并用时期。公共图书馆已由计算机自动化管理走向网络化时代,馆域网、局域网、甚至地区网已在公共图书馆系统中不断涌现,与因特网联网的公共图书馆不断增多,部分公共图书馆在因特网上已建立网上图书馆。第四阶段是数字技术研究、试验与应用阶段。数字技术,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还处于起步阶段,正在研究、试验之中。1997年7月由文化部提出, 国家计委批准的“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立项并启动,由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深圳图书馆、中山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共同承担其研究与试验,项目起止时间是1997年7月至1999年12月。1998年8月25日,文化部部长办公会议研究“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问题,并成立筹备领导小组。同年9月29日,文化部召开专家研讨会, 就“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论证。1999年初,文化部正式提出“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并成立“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准备采用市场运作方式来完成这一工程。此项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在进行之中。1999年6月28日, 在北京召开了“99数字图书馆论坛高层会议”,就如何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进行了深入探讨。

从以上公共图书馆技术方法发展与变化的过程来看,用高新技术武装公共图书馆不仅是必由之路,而且已打下一定的基础。当前的任务,就是要加快速度,有计划地逐步把公共图书馆全面推向现代化,也就是说大、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应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实现程度不同的各馆现代化。

如何做呢?特别是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如何实现自身现代化呢?我认为有三个层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是确立原则:公共图书馆现代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些基本原则作指导,不能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也不能人家怎样干我就怎样干,应根据一些共同的原则行事。这些原则是:(1 )公共图书馆现代化必须与21世纪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模式一致。21世纪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模式是纸质图书与非纸质文献信息共存互补,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电子图书馆)与计算机自动化图书馆(传统图书馆)共存互补;(2)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离开实际需要与可能,则欲速而不达;(3)不要要求太高。“现代化”是一个无止境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现代化在不断发展,现代化的内容总是处于不断更新之中,所谓“一步到位”只能是相对的,绝不是“一劳永逸”。同时现代化是一个耗资较多的项目,如果要求很高,必须妨碍各馆现代化的起步。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中逐步完善的,不可能一次就非常完善。

其次,要重视解决影响公共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一些具体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1)认识问题。认识是指导行动的。 应该说我国公共图书馆界对图书馆现代化认识是比较深刻的,行动是比较快的,成效是比较大的。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我国公共图书馆界还有一部分人对图书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深,行动不积极,缺乏紧迫感;有的认为图书馆藏书数量不多,暂时没有必要;有的认为条件不成熟,经费困难;有的在观望,想等等再说;有的等待上级统一部署;有的只是在埋怨主管部门,没能提供必要条件等等。以上这些想法不是全无道理,我们也不想责怪他们。关键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图书馆现代化的认识,使人们充分认识图书馆现代化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迟早是要实现的。要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觉地为公共图书馆现代化的发展创造条件。(2)规划问题。 规划是指导人们行动的蓝图。没有规划,行动就没有目标,就有些盲目。公共图书馆搞现代化,每个馆应有自己的规划,全国也应该有规划,应对图书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网络化、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大致的考虑与安排。(3)经费问题。 搞图书馆现代化需要一定数量的经费,这是无人怀疑的。然而经费从哪里来呢?特别是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经费普遍比较紧张,如果仅从图书馆经费中解决,肯定数量极有限,必然影响图书馆现代化的发展。唯一的办法是另辟经费来源,其中最重要的是向主管部门或当地政府申请专项资金。(4)人才问题。 搞图书馆现代化不仅需要规划、经费,还需要一批素质较高的业务技术人员,才能根据图书馆的需要,对硬件、软件进行操作、使用、维修、开发、创新,建立自己的系统。人才问题虽然是个老问题,也是一个常谈不旧的问题,中小型馆更应重视。

其三,实现公共图书馆现代化的方法与步骤应该多样化:(1 )因地制宜、因馆制宜。公共图书馆实现现代化的方法步骤,不要千遍一律,应根据各地、各馆的具体情况决定。例如,某些中小城市已与因特网联网,图书馆就可申请入网,并添置必要设备,至于平时的上网费,既可由图书馆负担,也可由使用者负担。1999年全世界有2 亿人使用因特网,美国就有8000万人,中国有890万人。由于因特网使用价格便宜, 设备投入的经费不多,因此,一般图书馆都是可承担的,就是经费偏紧的一些中小型公共图书馆也是可以办到的。入网以后,不仅给公共图书馆增加大量的新信息,吸引大量读者,而且会给图书馆带来新的生气。(2)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 我国公共图书馆现代化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网络化、数字化阶段,尽管不是全部的,但毕竟已有一部分图书馆已经经过或正在经过这些阶段。这些阶段就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因此,对那些至今现代化还未起步或准备起步的图书馆来说,应从计算机自动化管理搞起,因为这是基础。计算机自动化管理阶段,也应从局部到整体,如先搞编目或流通系统。目前我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中,约有三分之二仍处于手工操作的传统图书馆阶段,没有计算机设备。1999年统计,黑龙江省96所公共图书馆中,只有20所购有计算机。因此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的路仍很长,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发展计算机自动化管理仍是公共图书馆现代化重中之重,不可走偏。(3 )由点到面,馆与馆联合,或地区合作建设系统的或地区的图书馆网络。凡已实现局域网、馆域网的县以上公共图书馆,为了履行其职能,充分发挥地区中心图书馆的作用,应根据其自身条件与外部需要,逐步将馆域网络延伸、扩大,使之成为地区网络中心,真正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由于公共图书馆经费一般偏紧,单靠一馆的财力建设地区图书馆网络是有一定困难的,然而通过联合手段和馆与馆之间的相互协商,建立由参与馆集资共建共享共管的地区图书馆网络则是可行的。199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与广西大学图书馆等11所图书馆联合实现了电脑联网,199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在局域网的基础上,又向全区网络发展,目前与桂林、横县、象州、百色等地图书馆联网。(4 )图书馆与社会联手共建数字图书馆。由于数字图书馆工程巨大,技术高新、单靠图书馆系统内部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与社会联手共建才能实现。例如1998年8月25日成立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筹备小组, 就是由文化部牵头,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电信总公司、中国科学院、航天工业总公司、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联手合作。

实现公共图书馆现代化的基本步骤,应是调查研究,可行性研究、方案制订与设计、试验、应用等。

收稿日期:1999年12月28日。

标签:;  ;  ;  

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下)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