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的成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非常赞成上海市闸北区教育领导部门在闸北八中进行的教育改革的试验,也非常赞成把这一项试验概括起来称之为“成功教育”。“成功教育”者,就是要求更新教育观念,通过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环境,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今后能在不同的领域里与不同的层次上,获得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我认为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也包括家长与社会,对所有正常发育的孩子都要树立两条基本信念:第一、要坚信“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材必有用”;第二、要坚信“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就是说,只要不是白痴,人都是有才的,如果能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然后提供条件并加以引导和鼓励,使其不断获得成功,从而树立起自尊与自信,今后都可以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成为有益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材。
因为人无全才,所以在学习上要采取“允许落后,鼓励冒尖”的原则。即允许对某些学科降低程度,降低要求,鼓励他在另一学科领域冒尖,直至有所发明创造。扬其长而避其短,何必强求文学家要有这么多的数学知识呢?如果一定要朱建华门门功课都达到高水平,可能他的跳高就破不了世界纪录。据说陈景润在应付日常事务上是不大行的,还闹过不少笑话,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在数学王国里取得伟大成就。所以,允许落后,才能冒尖,还大概是成才的辩证法。
大约在三年前,我曾到过上海市闸北八中,那时他们已经在研究如何改变学校的落后面貌,其中最令人发愁的问题是如何改善生源的问题。这是所有学校都关心的共同问题。重点学校可以凭借其优势,到处拉好的生源;一般学校如果所处地区的家长文化层次较高,社会环境较好,凭“就近入学”这一条,也可以招到较好的学生。最困难的是闸北八中这一类学校,上面这些条件都不具备,要打翻身仗可比登天还难。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校就认了“命”,反正命中注定,努力也是白搭,就自甘居于“第三世界”的地位,不思进取。但当时八中的领导却不是这样。他们在积极开动脑筋,力求改变学校落后面貌,壮志可嘉。我是非常赞赏他们这种精神状态的。记得我对他们讲过这样一些观点,就是这些孩子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地区和家庭的影响,要正视这个事实,这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只能采取积极办法,经过一、二代人的努力,以求逐步改造这个地区。因为既然这里的孩子都要进这所学校,如果学校办好了,学生素质提高了,当这一代人成了家长时,成了这个地区的主体时,未来孩子的生活环境就改善了。共产党人办教育就要有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当然也改造了生源,这是一。其次,也是我着重说的一点,就是学生的成长环境差,不等于他们的智力差。他们同别的孩子一样聪明。问题是他们的智力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压制或压抑,如果能提供一定的条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并树立信心,他们的智慧之花,同样会开得鲜艳夺目。要相信他们的潜能,这也是唯物主义的态度。问题仍然发生于教育,在于用什么样的观念来指导教育,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模式。
我曾与教育界的一位同行半开玩笑地说:我国目前的教育是在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失败者:小学毕业,通过升学竞争,胜利的上了初中,失败者进入社会;初中毕业,胜利的上了高中,失败者进入社会;同样,高中毕业,胜利的上了大学,失败者进入社会;在国外学成者,胜利的千方百计赖在国外,留不成而失败者回到国内。这样,流向国内各行各业、各个层次的建设者,大都是竞争的失败者。本人带着失败的心态,学校、家长、社会也是用看待失败者的目光去看待他们。我们源源不断地补充进建设队伍的人,如果真是如此,四化建设还有什么希望呢?这当然是极而言之的过头话,事实上,不少年轻人尽管升学不成,仍然能正确对待,甚至更加奋发图强,仍然能满怀豪情壮志地去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并没有自暴自弃,自甘沉寂。然而从我们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及一切措施来说,都是围绕着升学这根指挥棒转动,也的确有许许多多人是带着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在家长和社会中,也的确有许多人是在这样看待他们的。这种严重情况,难道不值得深思吗?难道就不应该大声疾呼去唤醒人们,去改变这种违背科学、违背人民根本利益的不正常的状况吗?
一个人最可怕的是对自己失去自尊与自信。失去了自尊与自信,就一切都完了,有才能的也变成了无才能的了。可以认为,让一个人建立自尊与自信,是使一个人成才的前提条件和必备的心理素质。我们现在的教育不仅不注意、不重视培养这种心理素质,相反,是在不断地加以打击和摧残,直至其全部丧失而后快。首先是规定几门课程,几本统一的课本,作为学生学习的唯一内容;然后又设下一整套貌似公正,实际却是主观的、狭隘的竞争机制与考试办法,考试的内容是规定的几门学科,规定的几本书,试题主要是考机械的记忆,一锤定音,以分划线,凡是不符合这个规定要求的学生,一律称之为“差生”,打入另册,不管他在其他方面有多大才华,而且以为这么一来,天下的英才就被全部选拔出来了。这实在是自欺欺人的荒唐之举;而被淘汰下来的人,也以为自己是无能之辈而不思努力了,这也是非常可悲而又可惜的。
我之所以说这是自欺欺人的荒唐之举,首先是因为谁都知道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是多方面的,而现在考试的内容与考试的方法,顶多也只能考查其中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反映其他方面的才能,而一个方面差一些,并不等于其他方面也不好;其次是谁也知道每个人才发展的阶段是不一样的,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少时了了,大未必佳”,爱因斯坦、丘吉尔的例子也是众所周知的。这两人小时候学习成绩都相当差,可长大了都获得辉煌的成就。难怪尼克松在评论中国的教育制度时说:如果爱因斯坦与丘吉尔出生在中国,肯定成不了才。因为他们肯定进不了重点中学,更上不了大学。所以,我说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与考试制度,是用一个模子来铸造人,一把尺子来衡量人,让少数人获得成功,而使多数人失败,其结果,与其说是发现与培养了一些人才,例不如说被我们抛弃了更多的可能成才的人。无数像爱因斯坦这样有才华的人,被我们扼杀在“摇篮”里了。
还可指出一点,这种只鼓励捧着几本课本,而且是鼓励死记硬背的考试制度,其胜利者很可能不过是《儒林外史》里的范进,而失败者则可能成为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我们坚信教育可以兴国,但如果是这样的教育而不思改革,教育能兴国吗?
作为基础教育,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是需要在文化科学知识上规定一些必要的、最最基本的要求的。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基本要求一方面偏高偏难,另一方面又显得太狭了。
前几年我曾经提出过“改革第一渠道,发展第二渠道,创建两个渠道并重的教学体系”的主张,为的也是想改变目前这种只从单一渠道发现人、培养人的做法,使在其他方面有特长的人有表现才能的机会。当时虽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几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它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对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是大有好处的。
闸北八中提出了“成功教育”的主张,进行了实实在在的探索,而且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这是非常可喜的事。我想进一步指出的是:
第一,不要认为这个经验只适用于所谓“差生”、“差校”。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普遍适用的教育理论与经验,难道说那些重点学校的学生,其才能都能被发现,都能得到充分开发了吗?将来都一定能成才了吗?肯定不是。重点学校如果指导思想不变,观念不更新,教育模式不改变,同样也会扼杀人才。说实话,我是很不赞成在学习上用“差生”这个概念的。一个学生被戴上“差生”这顶帽子,精神上的打击是难以估量的,而事实上如前所述,所谓“差生”,实际不见得真正是智能低下的人,相反,他可能在另外一些方面具有卓越的才能,这种实例是屡见不鲜的。正如我们中国曾长期被西方学者扣上“贫油国”这顶帽子,压得我们几乎不敢去思考是否事实。是李四光敢于解放思想,从实际调查考察入手,推翻了贫油理论,终于找到了石油,不仅结束了用“洋油”的历史,而且成为石油大国之一。对于这类目前被称为“差生”的人,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汇来概括的话,确切的称呼应当是“其才能未被开发的人”。当然这样说起来似乎太噜苏了些,但总比既不确切又会打击学生积极性的所谓“差生”这个词汇好些。
第二,还需要指出一点,对于在学习上屡屡遭受打击或挫折的学生,学校的教师要改进教育方法,使其获得成功,从而树立起自尊与自信,这是一面。另一面是无论学习或工作,一帆风顺的事情是不多的,一个人要真正成为有用之材,只会适应顺境而缺乏克服困难,缺乏适应逆境的心理素质,也是不行的。所以,当学生已经树立了自尊与自信时,应当逐步增加难度,甚至令其遭受一些挫折,以培养其顽强的意志。总之,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第三,八中虽然已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毕竟是初步的,要成为一种科学的教育理论与可操作的教育体系,仅仅凭这些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占有更多的材料、数据,必须形成严密的可操作的体系,必须从生理学、心理学找根据,更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找根据,还必须上升为规律性的东西等等。因此,还需要扎扎实实地做工作,切忌用几个孤证就作结论,更忌为了证明其经验或理论,有意回避实际上还未解决的问题。教育学是一门科学,而且一门十分复杂的科学,草草率率作结论不行,弄虚作假更不行。这不是说我对已经取得的成绩有什么怀疑,而是说要真正成为一门科学,成为独树一帜的教育流派,是远远不够的。
再经过几年的努力,如果“成功教育”从理论到实践都成立了,都站住脚了,那么,其意义,其深远的作用,都将是难以估量的。我盼望这一天的到来。
标签:成功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