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扶贫_旅游扶贫论文

论旅游扶贫_旅游扶贫论文

论旅游扶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旅游扶贫就是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经济实体,使贫困地区人们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贫困地区应从实际出发,在开发国内和国际旅游中,重点开发国内旅游,走出一条在充分利用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的基础上,以民族风情、民族特色取胜的旅游扶贫路子。

关键词 贫困地区;旅游开发;旅游扶贫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全世界每年有2500万人加入贫困的队伍[①]。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有6500万人未解决温饱,在解决温饱的贫困地区也很不稳定,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引起的返贫率很高,扶贫工作十分艰巨。自1986年以来,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采取了多种不同的扶贫开发方式,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然而,旅游开发作为一条重要的扶贫途径,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本文拟联系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的实践,对旅游扶贫开发问题作些探讨,以供各级扶贫决策者和旅游投资者参考,并求教于专家学者。

一、旅游扶贫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扶贫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我国的贫困地区一般指革命老根据地、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简称“老少边山地区”。1986年,经国务院确认的重点扶持贫困县有331个,其中161个在西部,137个在中部,东部地区仅有33个。331个贫困县中,有142个在少数民族地区(其中有126个在西部)[②]。这些贫困县居住着几十个民族的广大群众,他们的脱贫,直接关系到各民族的团结和睦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九五”期间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因此,有组织地扶持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旅游扶贫是一条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中国的扶贫工作始于1979年,当时处于单纯的救济型阶段。自1986年开始,扶贫工作向经济开发型转化,十几年来,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贫困人口由1979年的2.5亿减少到1985年的1.25亿,到1993年底剩下8000万,1994年开始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贫困人口减少到6500万。然而十几年来国家实行的传统扶贫方式是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的方式,继续实行这种方式已不能产生大的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贫困地区把目光转向潜力巨大的旅游业。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靠“出口”风景名胜、空气阳光、森林湖泊这些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来取得经济收入。一些景区,只要很少的投入,就可广招游客。一座山富了一个县,一个洞富了一个乡的例子,在一些地区并不少见。湖南的武陵山区、四川的九寨沟和黄龙寺地区、贵州西部的龙宫和织金洞及东南部民族地区、广西的融水、龙胜等县、甘肃定西的渭县及老根据地江西省井冈山、山东蒙阴县等,都把旅游业作为扶贫开发的手段,使这些地区通过发展旅游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可见旅游业已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最为有效的行业之一。

旅游扶贫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旅游业是“一龙飞百龙舞,一业兴百业旺”的综合性产业。旅游扶贫开发的实施,不仅能带动交通、通讯、建筑、商业、园林、副食品生产等相关产业长足发展,而且还引发出许多新兴产业,大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广西的龙胜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旅游开发始于1985年,1993年该县提出了“旅游扶贫”的口号,大办旅游扶贫经济实体,给贫困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效益。1995年全县旅游直接收入突破1000万元,旅游带来的社会效益达4000万元,旅游业成为该县的五大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邮电、交通、饮食等行业的发展。投资500万元的2000门程控电话于1994年元月开通,1996年初与桂林市并网。温泉至龙胜的柏油公路投资480万元,于1993年底完工。过去仅有五六家饮食店的龙胜县城,现已发展到中档饭店30家,个体小饮食店100余家。国营、集体、个体旅店床位已发展到2500张,每到旅游旺季,床位仍显得紧张。湖南省的武陵山地区,是全国重点扶持的18片贫困地区之一。旅游业的发展,开通了全国覆盖范围最广的市内程控电话,修建了张家界一级机场和二级火车站,同时也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条件,武陵区68家宾馆,全是引进外地资金修建的。仅1992年11月至1993年11月,全区与中外客商签订正式开发项目投资合同40份,引进投资18.2亿人民币[③]。旅游扶贫开发,使旅游业成为主导性产业,旅游业产值占全市产值的48.5%,有20.4万农民依靠旅游业为生。

旅游扶贫可以扩大就业面,安置过剩劳动力。贫困地区和贫困户之所以贫困,主要是缺乏劳动就业机会。由于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大量劳动力都集中在种养殖上,加上贫困地区人均占有耕地少,劳力利用不足和剩余的现象十分突出。许多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在40%~50%。目前,在一些贫困地区流传“三个月干,八个月闲,一个月过年”的顺口溜,就是对这种现象的生动描述。旅游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据有关资料统计,宾馆每增加一个客房,就要增加2名服务员,旅游部门增加一名服务员,相对地社会就要增加5名间接服务人员。

旅游扶贫能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观念的转变,开拓人们的眼界。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贫困地区的贫穷落后,最主要的是观念落后和科学技术落后。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陈旧,安贫乐道,不思改革、进取,很难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旅游的开发,每年数百万的游客涌进贫困地区,把现代文明也带进了贫困地区,打破了贫困地区封闭的状态,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人才和物资交流,开拓人们的眼界,增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农业生产。所以,旅游不但扩大了农民的视野,而且提高了贫困地区文明的程度。

二、旅游扶贫的基本思路

贫困地区一般山高林深,自然资源未受到破坏,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据统计,自1982年以来国务院公布三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共119处,有差不多一半分布在贫困地区。在全国旅游景点总数中,贫困地区占一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38个,位于贫困地区范围的就有12个,有40多个贫困县在国家所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内。近年来,在贫困区内已有一批高品位风景区被陆续发现,并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其中武陵源、九寨沟、黄龙寺三处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说明,贫困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体系庞大、品位高、组合好,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重要地位。革命老区的人文旅游资源别具特色,是人文旅游资源中的宝贵财富,随着旅游的深入开展,人们旅游的目的,已从单一的娱乐性向怀旧、学习、历史回顾转变,这是老区所独有的优势。全国18大片贫困地区中。革命根据地占4片共89个贫困县。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塑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和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民间歌舞、戏曲杂技、工艺品、饮食文化、中医药文化等等,在世界上均有极大的吸引力,构成了民族地区一种“人无我有”的独特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旅游环境和旅游活动内容。

旅游扶贫就是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实现千家万户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长久地真正地解决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问题。贫困地区要紧扣扶贫宗旨,把开发旅游业当作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以旅游业带动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起飞和社会繁荣。根据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旅游开发已走上致富的贫困地区的经验,开展旅游扶贫应把握好如下几点:

(一)以发展国内旅游为重点。贫困地区实施旅游扶贫,应依据国家旅游业发展的总体和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结合自己的资源状况,交通条件以及经济实力,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在起步阶段,重点发展国内旅游业。已有一定规模的地方,可适当开发国际旅游业。一般来说,国际旅游项目投入大,回收成本周期长,一旦建成又因消费太高而使中国人却步,客源市场相对较小。与国际旅游相比,发展国内旅游有着广阔的稳定的客源市场,因其设施相对小型化、简单化,所需投资不大,风险相对小,且效益明显,容易吸引社会上的资金和力量,比较适宜贫困地区的实际。因此,贫困地区在实施旅游扶贫时,以开发国内旅游比较实际,特别是要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发展观赏性旅游产品和短途旅游产品。

(二)以兴办旅游扶贫经济实体和旅游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为主要形式。旅游扶贫目的在于富民富县,旅游扶贫经济实体,必须以扶贫为使命,以办龙头企业为重点,安置一批贫困户劳力就业,带动一批贫困户发展旅游。可考虑成立旅游扶贫股份公司,扶贫部门利用扶贫资金、物资为股金,引导贫困户以资金、劳力、土地等入股,让贫困户得到红利。所发展项目可以是开发一个景区、建一座宾馆、办一个旅行社。在资源丰富,类型多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如武陵、九寨沟、黄果树、井冈山等地区,兴办旅游扶贫开发试验区,以特殊政策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和管理,以及贫困乡村的扶贫资金和资源兴办旅游项目企业。每个企业都与贫困乡、村挂钩,吸引贫困乡村劳力参加就业,派管理人员参加管理,所办企业的利润分成和全部税收返还挂钩乡村。扶贫开发也可考虑在东部旅游热点城市兴办,特别是民族民俗人造景观的项目,可完全吸收贫困地区的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参加。

(三)大力发展民族风情旅游。目前,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而这些地区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最丰富、最原始,应重点扶持开发。即利用原有自然村寨的布局、设施进行开发,建设实地型的民族旅游村,切忌大兴土木。近年来,利用当地民族风情发展旅游致富的贫困乡村不断涌现,其中贵州雷山县上郎德村,广西龙胜县的龙脊村、金江村,融水县长赖村,湖南吉首市德夯村等最为典型。长赖村被称为“苗山旅游首富村”,上郎德村被称为“露天苗族民俗博物馆”。9年来,上郎德村接待了来自美、德、法、意、日、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游客上万人,国内游客30余万人。歌舞收入18万元,刺绣工艺品和服饰销售收入40多万元,派出青年歌舞队到广州、西安、海南、承德等地的民俗文化村展示苗族民俗风情,创收10多万元,产生了“苗族第一村”的轰动效应[④]。

(四)开发民族旅游工艺品。民族工艺品是指少数民族编织、印染、陶瓷、剪纸、雕塑、玩具、绘画等工艺制作品,一般是民间艺人手工制作,最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特别是刺绣、织锦、腊染、塑绘等工艺品,一旦上市往往被争购一空,很受国内外游人欢迎。如龙胜金竹壮寨,每年出售绣球,收入就达20万元,36户人家的白面瑶寨每年向游人销售织锦花带收入也有5万元。湖南通道县生产的侗锦包,每年销往桂林可达50万元。因此,在实施旅游扶贫时,应选择一些有特色的传统工艺项目,特别是应首先选择一批濒临失传的重要项目,以及建成快、游客便于动手参与、产品可作纪念品出售的项目。在起步阶段,以家庭生产为主,积累一定资金后,再创办作坊,一边生产兼表演,一边宣传,也可让游人自己操作一下,以刺激购买欲望。

(五)围绕旅游业开发传统农业,发展土特产品生产。旅游业的发展,使当地出产的水果、香菇、木耳、冬笋、野菜、茶油等成为抢手货,必然会刺激传统农业的发展。张家界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发中药材、名优特果品、旅游食品,特种养殖、旅游用品等五大支柱产品,建成了23万亩柑桔基地,77亩药材基地,5万亩茶叶基地及初具规模的烟叶基地[⑤]。

(六)成立旅游扶贫工程项目管理小组和项目专家组,实行项目管理和专家评估论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级扶贫主管部门和旅游主管部门,对旅游扶贫开发资金要实行项目管理,并成立旅游扶贫工程项目管理小组和聘请有关专家组成项目专家组。项目管理组,负责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监督和评审工作。在项目的立项、论证、申报、审批、执行以及评估验收等一系列环节上,把责任落实到人。项目资金应统一集中管理,保证各项资金足额到位,专款专用。项目专家组,负责评估、论证各地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实地检查项目的进展情况和资金配套以及使用效益,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为项目单位提供咨询,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公开化。

注释:

① 许世铨、何洪泽:《让贫困钟停摆》,《人民日报》1996年1月19日第7版。

② 罗东山:《当代中国的扶贫开发》,《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③ ⑤ 全华:《论张家界自然风景开发的区域经济效应》。

④ 徐玉文:《奇特的文化,致富的资源》,《中国旅游报》1995年7月27日第1版。

标签:;  ;  ;  ;  ;  

论旅游扶贫_旅游扶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