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_课堂教学论文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_课堂教学论文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有效性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主办、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合办、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承办的浦东教育论坛上,来自华东师大、上海师大的专家和19个区县教育局、教育学院以及学校的近400名教育局长、教育学院院长、区教研室主任、校长和教师共同探讨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深度研讨——专家纵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影响因素

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基本功和专业知识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因素

上海师范大学谢利民教授认为,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需要教师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应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差异、尊重人格、尊重选择权利。其次,教师需要有坚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包括学科知识的精通,学科技能的熟练,课堂教学基本素质的养成与扎实性等,在此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和教学过程调控艺术。他认为,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师教学魅力和教师人格力量的体现,有利于激发人的力量,有利于焕发教师与学生的生命活力。他特别强调指出,教师的语言要有教育性、启发性、向导性、趣味性,要少说废话、大话、空话。而教学节奏的调控艺术可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努力实现波澜起伏的流程美,水到渠成的衔接美,实现师生互动教学过程的节奏美。最后,教师要有驾驭学科教材的能力。他认为,教师应该激活和活化知识,将教材知识内化为教师知识,把教师自身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提炼所得融化于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谢教授还谈到,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差异性,了解学生的基础性和问题所在,才能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强化师生之间的真正理解,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行为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上海师范大学杨庆余教授认为,课堂学习活动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以学习任务为中介的交互活动,这种交互是由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行为构成的。在这里,包含着教师与学生所有的行为、情感与策略等的参与及其参与的方式。因此,教学行为,不仅是指教师对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行为,还应该包含在教师的组织下的学生的学习行为。课堂教学行为构成了课堂教学活动,因而,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也就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行为。课堂教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教学组织语言行为。教师语言性行为具有组织(如要求、指令、指示、鼓励等等)、讲解(如说明、解释、陈述、回顾等等)、引导(如提问、诱导、故事等等)、评估(如追问与拓展、一般回应、维护权威等等)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语言性行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运用正确的方法论是实现教学过程观转化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副教授认为,分析教学过程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应在新的分析方法论的基础上展开。他认为,在课程改革中,我们需要从六方面认识教学过程的方法论转换,确立新的教学过程观。即实现分析单位意识与分析单位的转换、适切意识与方法价值观的转换、视角意识与视角的转换、层面意识与层面的转换、思维方式的意识与思维方式的转换、分析框架的意识与分析框架的转换。就分析单位意识与分析单位的转换而言,他认为分析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不是“教”,也不是“学”,而是“教学”如何“互动生成”。所以互动生成是当代教学过程观的基本分析单位。其中,“资源生成性”、“教学共同资源”、“过程生成性”又构成了这一过程的三个具体的分析单位。就层面意识与层面的转换而言,他运用王荣生的分析观点指出,教学过程层面上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层次:第一层面:以“量”和“速度”的方式来体现;第二层面:以质的方式来体现;第三层面:以“结构化”的方式来体现;第四层面:以数学化的方式来体现。目前的教学大多还停留在第一层面上。而第二层面、第三层面、第四层面是更深层次的,尤其能够体现数学教学独特的价值,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自觉地加以开发和挖掘。就分析框架的意识与分析框架的转换而言,他在比较了五个有代表性的分析框架后阐述了强调过程监控的评价维度对教学有效性提升的意义。

课堂教学策略选择是影响教学有效性提升的价值主导因素

华东师范大学杨小微教授认为,教学有效性可以从三个角度解析: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有效性中的有效果、有效率是一种客观判断,有效益则是一种价值判断。教学有效性与教学策略合理与否具有内在的关联,如果价值取向发生偏差而策略合理,后果不堪设想(价值误导+工具合理=“万劫不复”)。基于教学策略与教学有效性关系的内在关联性,要提升教学有效性则必须调整课堂教学策略。他主张通过以下几种策略来提升教学有效性:(1)教学设计中的“参照式解读策略”。教材文本解读和学生解读是教学方案设计的前提和依据,解读行为主要发生在教学设计阶段,但在教学过程中及结束后,依然需要进行研究性和反思性的解读。解读文本需要透析结构、领会意蕴,要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等课程文本解读。具体而言,文本解读包括结构的解读、意蕴的解读。解读学生需要关注需求、激发动机,包括学生状态的解读、需求的解读和差异的比较。在两方面参照之下将原文本转换为教育文本:学生的状态、需求和差异,这是将科学文本转换为教育文本的根本依据。(2)教学实施中的“多元、多层、多群互动生成策略”。互动生成的策略主要由捕捉(发现、意识到其价值)、回应(评论、追问、补充)和重组课堂教学资源等要素构成。运用迁移原理提高教学效率(留出或拓展生成空间),弹性预设、互动生成(例如,数学课上的“三放三收”)。(3)教学之后的“群体研讨式反思重建策略”。反思重建的意义之一在于指导自己能力提升。反思要基于自我评价,并指向重建——教学方案重建或教学过程的重建。是一种“内隐观念”的对象化或公开化,是一种“全程式”、“全景式”、有深度的以回溯为基础的理性重建。它可以指导学生合理归因,还可以形成与更新教研文化。

横向借鉴——区县聚焦课堂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典型案例

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实施“课堂教学改进计划”,提高教学有效性——浦东新区通过过程管理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

浦东新区社发局副局长张锦华在论坛上重点介绍了“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具体内容和成效。通过实施“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和教师的教学反思改进能力,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浦东新区教学管理中的一大亮点。其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每位教师记录和反思自己的每一节家常课,分析教学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改进目标和改进措施,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能。同时通过这些过程纪录,为教师建立教学档案,留下专业发展的足迹。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通过组织专题学习,使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并在此观念引领下重新认识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其次,将课堂教学改进的实施与教学常规管理结合起来,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聚焦在“教师课堂教学改进”上。其三,特别强调将个体的教学改进与备课组、教研组的团队教研结合,推动教师群体共同进步。其四,注意通过教学案例的及时总结形成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学行为及其理论依据,以此改进和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为推进“课堂教学改进计划”,教研员带课题到学校蹲点研究,走进课堂,与教师共同研讨,对症下药,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有效地指导了基层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课前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设计、课外辅导、考试测评)得到全面改进,课堂教学有效性极大提高。

抓住关键事件提升教师研修效能——长宁区加强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建设,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举措

长宁区教育学院研修部主任刘健认为,随着课程改革推进和教育发展,教研室职能和工作模式必须从以前的业务权威转变为平等伙伴,由自上而下的教研转变为校本教研,单一认识转变为多维体验,学科本位转变为跨学科、课程整合,封闭的个体行为转变为开放的多元参与,教研工作只有聚焦于课堂常规教学的研究,才能提高教研员的课程领导力。有效教研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优秀教师要有好的技术和规程,但同样的教案是复制不出同样的教学效果的,仅靠技术和规程不能稳定有效地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教育一定要寻找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他认为利用“关键教育事件”的教学研究不失为一种好方式。这里所说的“关键教育事件”的特点是:对学生成长起特别重要的作用的,而又非常容易处理不好的事情——结构不良;与其他事件有着广泛的连锁关系的,事件不是孤立的——多元表征;对那些事件的处理特别能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技能和水平等,是综合鉴定老师的教育智慧及思想水平的——场景理性。他强调,对于“关键教育事件”的选择要注意从多角度思考。从学生角度,要选择对学生成长起重要作用的事件;从教师角度,要选对教师较难处理,存在问题或困惑的,比如教师设计不受学生欢迎,或是学生思维和教师思维不一致,或是学生的突然发问、教师没准备的,或是课堂教学中发生的意外情况等;从课堂教学角度,要选处于教学中重要位置的;从事件价值角度,要选可以由此及彼,值得研究的等。选择好了关键教育事件就要对其进行研究,就可以基于此“关键教育事件”进行教师研修。这种教师研修的特点是,有载体即关键教育事件、有参与的、开放式的培训,目的是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

加强学科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推进教学评价管理——浦东新区加强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建设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举措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部副主任恽敏霞认为,科学监测不仅可以对区域性基础教学质量进行监测管理,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分析管理,对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而且通过对测试知识点达成度的了解,教师可以根据量表反映的问题改进课堂教学,补足教学的薄弱环节,同时可以通过对问题答案量化处理,分析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和相关程度,为教师和学校完善教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目前浦东进行监测的评价依据是学科课程标准,以目标参照的主题化测试为主,过程中采用绝对性评价,以教学知识点达成度为主要评价指标,实行多元、动态的分析。她指出,实施科学监测,首先要进行网络平台与测试标准体系建设,然后是测试组织与成绩统计,最后进行成绩分析反馈。就今后改进和完善科学监测的建议而言,她认为还需解决好命题、评价指标、数据解读与素质教育评价指标的整合等问题。

在校本教研中为教师发展提供专业支持——青浦区通过校本教研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举措

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当前教师进修学院如何在注重教育主体性、以学校为本位研究的浪潮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能?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课程教学研修中心主任李永元的观点是:教师进修学院应为教师校本教研提供专业支持。所谓专业支持,一是要帮助学校筛选提炼有效的教学教研经验,清理、筛选学校本土的教研经验,提炼、优化能普适性应用的成果,使学校拥有自己团队的经验,具备初步与他人对话及整合外来经验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基础。二是要帮助学校实施常态课改进计划,引导学校提升常态教学质量。具体做法是:制定“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与“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区(校)级层面建立专业引导队伍;筛选并优化“课堂教学实作经验”;设计组织好区校两级培训与教研;让教师自己掌控“评价表”,主动进行成效检测与反思;区、校两级学科随机调研机制;片内、校际全员性的开放,相互观察、交流与成效的柔性评价。三是要下沉工作重心,加强对校本教研的专业支持,提升学校常态教学教研的质量,帮助教师掌握基本的观察、比较、反思、交流的方法。在学校教研活动中应让学校教师掌握以下要点:每个与会者充分准备,结合具体课例深入讨论;在现场观察的过程中,描述本节课的成功亮点、问题与困惑;关注预设目标是否完成,有无偏离目标,目标未达成的原因,同时亦关注动态生成,能否根据情境变化适当调整预案;独立思考,平等交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不盲从权威和领导,提倡不同专业背景、不同意见的争论和比较,差异也是资源;在组长引导下,围绕中心议题讨论,提出问题解决方案或改进意见,让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学习、工作成为一种常态。

创建学科电子平台,让青年教师站在巨人肩上发展——闸北八中提高普通教师家常课教学效能的举措

新课程改革的制定和实施,给中国的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的深层思考。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认为现在必须重新回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原点思考问题,课堂教学改革到底是什么?抛弃一切传统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理的,必须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改革,即传统经验与现代理念整合;讲练结合加启发式教学、体验式学习,该讲的讲,该想的想,该练的练,要让学生追求成功多于失败。然而当前我们却面临这样的困境——课改理念大家能接受,到操作层面不知道怎么做,导致课堂效能下滑。对此我们该怎么办?刘京海提出了他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把优秀教师的经验显形,从而使优秀教师的经验转化为更多教师的行为。因为优秀教师的经验既有先进理念又有极强的操作性。到底怎样使之显形呢?那就是要寻找、发现、总结、概括经验;把教育经验过程化、细节化、显形化;寻找显形的技术手段。何谓显形的技术手段,他认为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创建学科电子平台,通过让优秀教师写剧本,计算机教师编程,最终实现教师群体实践完善。从实际运用这一平台的效果来看,青年教师在规范化教学方面迅速成长,教学质量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学生负担明显减轻,传统经验与新课改理念整合有了操作点,为高层次的个性化教学形成提供了可能,学校文化建设有了新的途径,青年教师得以站在巨人的肩上发展。

名师掌舵——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继光中学优秀化学教师陈寅谈创设情境、拓展材料在教学有效性提升中的作用

年纪虽轻但已获得了全国模范教师、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的继光中学科研室主任陈寅,立足化学课堂教学阐释了他对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观点。他认为,中学阶段的化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启蒙性等特点,一些重要的化学物质和化学规则是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这些物质和规则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较多,创设情境和拓展材料符合这一学科教学的特点,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挖掘和利用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素材,创设情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并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拓展教材,包括文本、视觉等材料,使教材再现社会共同经验的本来面目。

从写教案到设计教学——进才中学特级教师张雪明谈以提高学与教的有效性为主旨的教学设计

进才中学教育科研与学校发展处主任张雪明,在深刻剖析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各种无效教学的基础上,针对课堂教学实际中如何提高教师教的有效性和学生学的有效性问题,从“加强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出发,提出教师应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目标,设计有利于学的过程结构——包括丰富的教学模式、适当的内容梯度、辩证的熟能生巧、真实的教学活动、良好的群体意识、坚强的独立精神,同时关注新课程理念的落实,重视学习者经历学科知识与概念的发生过程及其再发现,重视学习者对学科哲学方法的学习,重视学习者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增加学习者对学科美的体验机会来提高学与教的有效性。他倡言:教师应该是一个学习者,从而成为学生可以模仿如何学习的榜样;教师应该懂得更多,从而为学生架设起贯通学科之间的认知桥梁;教师应当破除知识与需求之间的阻碍,为新知识寻找为所有学生所理解的熟句,吹响教育人性化的号角。

从预设到生成,从“加法”到“减法”——梅园小学校长陆虹谈通过课前、课上与课后三个环节的有效过程控制,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梅园小学校长、特级教师陆虹,特别强调课前、课上、课后三个环节的教学准备对教学有效性提升的作用,认为只有课前充分准备才能课中互动生成,才能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有效性。她说,认真收集信息、分析比较、形成思路、动手撰写、制作教学具课件,这是上好课的前提,是课堂良性循环的开始;课上则应灵活应变,努力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的关系;课后则应合理地延伸,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作业与教学辅导。

从关注差异到关注教学流程与策略设计——华东师大二附中副校长袁军谈如何针对学生差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学生是全国中学生中的精英,他们个个个性鲜明、兴趣爱好截然不同。为此,该校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教师的工作特征,开展了针对学生差异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课题讲究。通过研究,他们提出,通常情况下,有效教学流程会表现为如下特征:(1)个的认知,即教师在课堂上对于“个”的学科内容的教学,讲求“新”与“精”,即新鲜、新颖、精选、精当的例子、例证;(2)个的泛化,即课堂学习中同类下位的“个”的认识、训练,讲求“少”、“变”,即数量尽可能少、少而有用,形式尽可能有变、变而本质属性同一;(3)个的活化——类的推断,即通过诸多“个”或变式“个”,来推断其上位“类”,讲求“巧”、“活”,即不停留在对“个”的认识上,引导学生从“个”中发现“类”的特征或本质属性,教师的引导方式巧妙、归结指向活化;(4)类的概括,即在已有“个”的学习基础上的“类”的认识,通过教师指导下的推断,及时概括,讲求“准”、“简”,即尽可能贴近类的一般表达,用尽可能简约的语言予以归纳;(5)类的引证,即对于“类”的深化、升华发展性学习,讲求“趣”、“博”,即通过旁征博引来改善学习认知与学习心理,推动延伸性学习。针对课堂教学流程特点,他们提出了课堂教学流程编制策略(以语文学科为例)。具体包括:(1)课前准备性研究,即教师预先对“这一”堂课的内容、要求进行学习指导、安排。例如,通过学生的考证、质疑、搜寻等学习活动,对“这一”堂课的相关内容、要求进行准备性学习。这一学习的效应将直接影响课内的学习效率。(2)课中交流性学习,即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各自的准备性学习成果,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相互质疑问难深化对“个”的认识,升华对“类”的认知,共同享有“这一”课堂的学习内容与成果。“这一”课堂学习有效性的关键是教师指导方式的设计。(3)课后延伸性研究,即基于课堂中学习活动成效的预期与即时效应的判断,教师设计课后的延伸性学习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巩固、提升、扩大课堂学习效应。二附中的老师们认为,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差异对待、差异开发,是教师教育人生的生动和丰富所在。关注差异,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关注差异,才能更好地从形式的研究深化到对内容的探索;关注差异,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主持人话语——教学有效性提升首先需要明确什么

明确标准促进理解,方法跟进推动转化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顾志跃研究员在主持论坛时表示,提升教学有效性,首先需要明确评价标准。受不同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标准也不尽相同。在当前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首先确立社会主义的育人观,明确当前教育改革追求的主导方向,才能正确衡量怎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也只有在这一前提明确的情况下,才能谈论策略的跟进、方法的指导和技术的融入。

明确内涵、洞察影响因素,双管齐下、内外联动保障有效性提升

作为“浦东教育论坛”的项目主持人、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育发展促进部主任李彦荣副研究员,在策划本期论坛议题时分析道,教学有效性是教育质量保障的前提。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每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都会有不同的观点。为此,要想深入探讨有效性的提升策略,首先必须明确我们要探讨的有效性的内涵是什么,而这又受到评价标准的影响。标准是价值的外化,是内涵的解读,是指标的集中。标准不同,实现有效性的手段和途径、方法和策略必定截然不同。因此,集中讨论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和影响因素,是探讨提升策略的理论基础。而探讨有效性提升策略,只强调内因,或者只强调外因,必然会导致顾此失彼。只有内外联动,在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的同时,加强制度保障,才能通过内长功力外筑长城实现质量保障。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李彦荣执笔,邮编 200135)

标签:;  ;  ;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