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体系与一流大学的社会发展_大学论文

评价体系与一流大学的社会发展_大学论文

一流大学评价体系与社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发展论文,评价体系论文,一流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且明确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这个大背景下,如何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处理好一流大学的定位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服从和服务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乃是关系到我国一流大学建设事业的发展方向和价值所在的重大问题。本文拟从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角度,谈谈一流大学的评价问题。

一、一流大学的作用与评价指标之关系

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和本质问题争论颇多,不仅国内学术界尚无定论,就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中,也不存在被广泛接受的严格界定,不同的人甚至采用不同的表述,如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先生所称的“国际水准的优秀大学”、“杰出的大学”。因此,在进行一流大学的评价和建设工作中,首先要解决的乃是大学评价的内涵和本质问题。

从哲学的层面来看,大学评价本身既是价值判断,又是科学判断。价值判断是对客体在满足主体某种需要方面所做出的评价,它建立在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基础上,依据的是主体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科学判断则是对客观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关系的断言,它建立在对于客观对象的科学调查的基础上,依据的是对象本身的客观性质。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价值判断的标准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对同一客体的同一方面,不同的主体可以有完全不同的价值判断;科学判断的标准是完全客观的,它不以主体的好恶为转移。大学评价的这两重内涵是相互渗透、互为依托的。人们对客体价值的评价总要以对其客观性质的一定认识为前提,这种认识越深刻,所做的价值判断的准确性就越高。

因此,对大学是否一流的评价,乃是特定主体对这所大学的评价,因而它首先是一个价值判断。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论及某国内大学时曾指出的:对占世界人口超过五分之一的中国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毫无疑问是世界一流大学。同时,价值判断里面亦包含着科学判断的因素,因为评价一所大学总要依据很多客观事实。也有国内学者认为只有达到了某一项或者几项绝对的指标,才能够称得上是世界一流大学,若仅以此为标准,则中国现在连谈论一流大学建设都为时尚早。这种纯粹超越历史和国界的科学判断,在进行大学评价时是值得商榷的。诚如美国MIT校长福斯特先生1997年所说:“MIT首先并主要是一所美国的大学,我们已经并将继续很好地为美国服务。”

任何一所大学都具有国家和民族的属性,大学评价的基本性质首先是基于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判断,其次才是科学判断,是二者的统一。对一流大学的正确认识,应该包含有以下几方面的要义。

1.定量的指标体系并不能完全取代世界一流大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意义

一流大学并不是将全世界的大学按照某种数据标准或者指标进行“大排名”,因为这样的排名要以大学对全人类需要的满足为根据,而在社会发展的当前阶段,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利益主体,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一所大学能满足所有民族和国家的需要。

2.对于所在国家社会经济进步的价值是世界一流大学定位的普遍原则

世界的进步要通过具体国家的进步来实现,大学对于世界进步的贡献主要通过它对本民族和国家发展的贡献表现出来。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在经济、文化上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或者其发展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为这样的国家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学,无疑堪称“世界一流大学”。

3.指标体系必须以科学的判断为依据

判断所依据的客观事实是由教育及科学本身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反映了一流大学的共性。因此,设立若干与其他国家,特别是教育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有共性的评价指标是有必要的。但是设立这些指标的意义并不在于对世界上的大学进行排名,而主要在于衡量大学对本民族和国家的贡献。原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就多次强调这样一个观点: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发展,国家的现代化需要一流大学,清华大学之所以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根本目的是要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并且只有为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了大的贡献,才可能真正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二、一流大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如前所述,对一流大学的评价应理解为对大学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社会贡献力的综合评价,是对一所大学本质属性的全面反映。因此,大学评价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工作,既要考查其科学指标体系,同时又要重视大学对整个民族、国家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因此,对一流大学的评价,必须坚持一些基本的原则。

1.坚持一流大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一致

据我们的研究,目前没有世界范围内的大学综合评价,因此从思路到方法往往只能借鉴各种大学排名和对大学进行部分项目评价(如学科评价)的成果。在借鉴大学排名成果的时候要注意:①排名所选取的有些指标不具代表性,难以反映大学的本质属性。②指标体系的建立过于注重数量化,使得人们忽视了大学的办学理念、价值观等软因素对大学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决定性作用。③多数排名都采用不同指标加权求和,没有真正揭示指标之间可能存在的复杂关系。因此,在进行大学评价时,要认真研究大学排名中不够科学之处,并要尽量避免之。

2.坚持一流大学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评价目的

评价目的不但影响评价的重点,决定对大学属性的提取,而且影响评价的方法,从而最终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国内外很多机构进行的大学排名之所以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很重要的一点是其目的非常明确,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所进行的大学排名,就主要是为高中生选择大学服务的。我们认为,大学评价不能仅仅局限在得到一个结果或发现一些表面上的同异方面,而应更多地着眼于深入、全面、历史的研究,努力发现世界著名大学和中国大学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发现我们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我们建设一流大学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并增强大学师生的信心,以促进我国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3.坚持多维视角的大学评价体系

大学评价主要有三个视角:教育视角、科学视角和社会视角。尽管很多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而且科学研究在大学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但大学毕竟不是科研机构,因而不能单纯从科学视角来评价大学(即局限于学术评价)。由于大学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本质区别在于其教育功能,因此教育视角是大学评价的基本视角。同时,现代大学正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对社会的影响日益突出;甚至影响到地区乃至国家的发展。于是,大学评价又不仅仅是教育和科学的问题,而必须从国家和社会的高度来审视大学的价值和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大学评价是在社会视角的统率下,是教育视角、科学视角和社会视角的统一。

三、一流大学的社会贡献与评价

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对一流大学进行评价时,应考虑大学的社会贡献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声誉,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一流大学的社会贡献及其评价

社会贡献指大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具体说来是大学通过履行自身职责而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安全等的发展进步所起的作用。国际上的一流大学,都在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做出过对整个社会有重大影响的贡献。

社会贡献具有下述特点:①社会贡献是社会声誉的基础,没有较突出的社会贡献就很难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②大学所做的社会贡献,集中表现为大学很好地履行了自身的社会职责,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学生和做出有重要社会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对社会进步产生重要的影响。③社会贡献具有可比性(尽管这种考量和比较是十分复杂的),不同大学之间可以进行社会贡献大小的比较和判断。④由于大学具有国家和民族属性,因此其社会贡献的比较范围首先是国家范围,对所在国家民族做出贡献是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的前提。因此可以认为,对所在国家和民族做出重大贡献是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当然,对所在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大学并非都可以称为世界一流大学,但对世界上有影响的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大学显然具备了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基本条件。

对一流大学进行社会贡献评价的基本思路应该是:根据大学的三大功能,分别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方面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可比较指标,给予不同的权重,所得出的总分即为一所大学社会贡献的总得分。考虑到大学首先是教育机构,因此权重略有不同,即:大学社会贡献总得分=人才培养贡献得分(占40%)+科学研究贡献得分(占30%)社会服务贡献得分(占30%)。按照上述思路,可以初步提出评价一流大学社会贡献的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大学社会贡献的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及其权重二级指标及其权重

(1)毕业生担任国家院士的比例 30%

人才培养贡献(40%) (2)毕业生担任世界最大1000家公司领导的人数40%

(3)毕业生任政界要职的情况30%

(4)国家研究经费数量 20%

(5)非国家研究经费数量10%

(6)获得各种学术荣誉的人次20%

科学研究贡献(30%) (7)发明专利的数量20%

(8)教师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的人数10%

(9)教师在重要国际学术期刊担任编委的人数 10%

(10)教师中的国家院士比例 10%

(11)科研成果创造的产值

50%

社会服务贡献(30%) (12)与世界首1000家大公司合作情况 30%

(13)政府要员因公务到大学的次数

20%

2.一流大学的社会声誉及其评价

一所大学的社会声誉是社会公众对该大学的主观判断,表现为社会公众对大学的整体感觉、印象和认知。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高水平大学,它们在公众心目中代表着全球大学发展的最高层次。

大学的社会声誉具有下述特点:①社会声誉是公众对大学客观综合状况的主观判断,而这些主观判断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公众对大学的了解程度,即公众对大学信息的知晓程度。②社会声誉的基础是大学的综合实力,特别是大学的社会贡献,否则就没有大学的社会声誉。③公众对大学的印象有好坏之分,好的印象构成良好的社会声誉,而好印象和良好声誉的基础是大学存在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越大,大学的社会声誉越高。④社会声誉是大学的公众印象被反复强化的结果,因此大学社会声誉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定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作为大学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总体情况的反映,与反映大学的规模、师资、学生、学术、经费等方面的具体指标相比,社会声誉显然属于更高的层次。

“新生入学分数和录取率”、“学生就业的供需比”以及“毕业生进入职业声望排序前10位职业的比例”、“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或“五年工龄的平均薪水”)、“毕业生中社会知名人士(政府高官、大企业家、著名学者等)的比例”等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的社会声望,但是这些指标由于大学所在国家的不同,进行横向比较十分困难。因此,我们提出进行社会声誉评价的两个项目:

(1)社会知名度:即一所大学被公众的知晓程度。如果一所大学鲜为人知,很难成为一流大学。该项目情况可以通过在媒体上出现的频度调查来反映。具体做法是选取在国际最有影响的10-20种主流媒体,统计大学名称在这些媒体上连续三年出现的次数(包括关于大学的消息报导、大学师生发表的各类文章)。

(2)社会美誉度:即一所大学被公众认为是知名高水平大学的认可程度。衡量一所大学是否为世界一流大学,主要看社会美誉度的高低。该项目情况可以通过对社会知名人士的调查获得。

社会声誉分值=媒体出现频度分值(占40%)+社会知名人土调查分值(占60%)。社会声誉分值及其两个项目的高低,反映了大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分名列前茅的大学显然应属于一流大学的行列。当然,衡量一所大学是否是世界一流大学,其评价的范围应该是全球范围。国内或洲际范围的评价结果固然很重要,但尚不足以说明一所大学具有国际声誉,并能够被称为世界一流。

四、 社会发展与一流大学建设的启示

(1)一所大学是否属于世界一流大学,不仅取决于大学自身的综合实力和水平,而且取决于大学所在国家和民族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以及大学对国家、民族在取得这种国际地位的过程中做出贡献的大小。

(2)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对所在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突出的贡献,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人类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贡献是大学社会声誉的来源和基础。

(3)大学社会声誉的形成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大学源源不断对社会做出贡献并得到社会公认的过程。仅仅偶然地做出个别重要贡献的大学,往往难以被认为是世界一流大学。

(4)世界一流大学是社会公认的结果,具有突出的、良好的社会声誉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基本标志。没有全球范围内的良好社会声誉,一所高水平大学难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正如江泽民同志为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的题词所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一流大学不仅应该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不断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且还应将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作为研究客体和服务对象,承担起振兴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加快学校改革发展步伐,坚定不移地朝着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应该成为我国一流大学建设事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首要任务。

标签:;  ;  ;  ;  

评价体系与一流大学的社会发展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