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出版离我们有多远?(2)_数据库论文

在线出版离我们有多远?(2)_数据库论文

网络出版 离我们有多远(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多远论文,离我们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怎样看我国的网络出版

物理网络的建设、团体装备和家庭装备电脑的速度都很可观,但信息源的建设明显滞后。这种局面给国外的中文信息源输入留下了空当,而伴随这些信息源输入的恐怕还有西方价值观念和文化的入侵。已经发现国外和港台地区的私人企业大量收购我们的信息源,许诺提供技术、资金,帮助解决上互联网的服务。这样下去,不仅将出现信息资源“出口转内销”的局面,而且使世界上希望得到中国信息的用户到国外或港台的网上去查找,我们就会很被动。因而政治安全和经济利益都要求我们尽快发展自己的信息源,占领信息资源这个制高点。

信息源的建设涵盖很广,同经济活动直接相连的许多经济信息数据库(如价格行情、证券市场动态)虽然非常需要,但不是出版部门的工作,这样的数据库也不是出版物。但有许多数据库实际上是电子出版物,诸如法规数据库、词汇数据库、医药数据库、音乐数据库、戏曲数据库、百科数据库,只是说法不同而已。至于各种文章、图书的全文数据库则完全是电子报刊、电子图书的同义语。这些数据库的建设,显然是出版部门的责任。

我国出版界现在注意光盘出版了,不仅出文字资料光盘,而且大力发展多媒体光盘,内容涉及游戏、教育、百科全书、药典辞书、旅游指南、少儿读物、生活科技、艺术欣赏等类别。这同58%的家用电脑是多媒体电脑相适应。

我国的光盘出版遇到的主要问题,一是发行体系尚未有效地组建起来,因而流通不畅;二是盗版猖獗,使正版举步维艰。现在各地区在加强打击盗版的力度,出版单位也正在多方寻求合作联合建设有效的发行系统。

从1995年开始,美国光盘出版物品种的增长放缓,1996年这个倾向更加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网络通道速率提高,多媒体节目在网上传输变得方便而且价格也可接受,促使出版商更多地考虑网络出版。

我国的情况不同,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差甚大,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光盘出版物会不断地找到新市场。因而在我国,网络出版将和封装型电子出版物(主要是光盘)长期共存,呼应发展。但是在网络出版能够传输到的地方大概只能以网络出版为主了。

出版者应及早利用网络出版,其最大的优点是无盗版之忧,因为物理网是邮电部门独家管理,各专业网经营者也都是经严格审查的具有相应资格的单位,不存在地下数据库,这是任何封装型电子出版物市场无法相比的。可以认为网络出版是唯一不存在盗版市场的出版方式。其次是发行时滞最小,哪怕相隔千山万水,只要接通网络,几秒钟便得电子复本。这对那些时效较强的出版物,如电子报刊、学术专著等计较首先出版者,尤其有利。再次是出版者的费用较省。因为网络出版无需发行折扣,无需仓库、运输,又没有制成品对流动资金的占压,也没有纸张油墨资源的消耗和伴生的环境破坏,何乐而不为?

有了网络出版,读者不仅可以面对发行者,还可直接面对出版者或者作者,直接沟通将大大提高大众传播的工作效能和反馈效果。而在封装型出版物的情况下,读者同发行者的沟通尚且不易,更不要说同出版者的沟通了,而想同作者直接沟通那更是难上加难,因为读者很难知道作者的通讯地址。

在网络出版的情况下,原来封装型出版物不可少的二传手——发行者做什么呢?其实在网络环境下,照样需要二传手——ISP(Internet ServicesProvider)即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网络出版使用的出版专用网(不是物理网应是虚拟网)来说,也要大量的出版专网服务者担当二传手以方便读者,让读者以市内电话的费用访问各种出版物数据库。作为图书发行主渠道的新华书店和作为报刊发行主渠道的邮电部门最适宜承担出版专网服务者的工作,成为电子图书、电子报刊网络出版的专网服务者——联接广大读者和出版者的桥梁。

网络出版在经济上合算吗?网络的收费政策和价格水平直接影响网络的使用,制约着网络的发展。国家正在继续研究收费政策、价格标准和管理措施。以目前ChinaNET收费标准为例,开户费100元,每月上网基本费按不同的小时段收费,少于40小时收600元,少于20小时收300元,少于6小时收100元;超过基本部分时按20元/小时收费。按基本费15元/小时计算,加上每3分钟收0.20元的市内电话费,传输32万汉字的费用共0.95元。而邮寄同字数的一本书,费用在1.50元左右,即网络传输收费仅为印刷品邮费的60%左右。这无论对读者还是出版者都是合算的,而时间则是无法相比的:一个是瞬间完成,一个则等数日。由于传输费用所占比重较小,可以考虑由出版者承担读者购网络出版物时的传输费用,以吸引读者。

现有封装型电子出版物直接上网传输行不行?在信息高速公路进入千家万户以前是不行的。可以同高速公路作比较,京津高速公路虽然允许很高的车速,但京津两市的出入城道路却是低速的,而且常常堵塞,因而,从北京市内到天津市内花在出入城道路上的时间比在高速公路上的时间还要多。同出入城道路网相似,通信网络也有一个用户接入网,通常是市内电话线(铜双绞线),其速率最高仅28.8Kbps(用户使用电话调制解调器),即使连接局域网入网的DDN和X.25线路,速率也不超过64Kbps,这些速率传输多媒体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多媒体信息在电脑内是以总线的速率传递,外部网络的速率同总线的速率接近时,才能顺利地传输交互式多媒体信息,目前这两种速率差两个数量级。尽管信息国道可以较快地用干线光缆实现宽带高速传输,然而出入国道的城域网和用户入网的接入网因点多面广却不得不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继续忍受低速和拥挤的烦恼。

既然接入网成为网络传输带宽和速率的瓶颈,又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现在议论网络出版岂不为时太早?不然。目前标准的交互式多媒体电子出版物虽不能上网,但动画不多交互也不多的那些品种却能上网,何况上网没有盗版之虑,即使费用高一点也合算。对于以文字符号为主并附有一些照片的电子图书、电子报刊来说,采用网络出版时机已经成熟。而对于呼喊了几十年的学术著作出版难和买书难的老大难问题,网络出版将是最好的解决办法。首先是网络条件具备,1997年我国多数城市开通ChinaNET,为读学术著作和写学术著作者提供了上网条件。其次是计算机和电话的普及保证了入网的可能,剩下的是出版部门的事了。

自80年代后期推广电脑照排以来,出版单位已积留了不少书刊的电子文本,稍加整理和标引即可形成电子书刊。对新近列入出书计划的品种,还可采取印刷版和电子版、同时加工同时设计和发行的方式。这样,电子版的成本可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便于实现网络出版。对大多数学术著作来说主要以字符表达信息,而对电话调制解调器能提供的28.8Kbps传输速率,传送字符已经够了,也就是限制交互式多媒体电子出版物上网的瓶颈并不限制一般的电子书刊报上网,因而学术著作适于先行上网。对出版者来说,学术著作网络出版避开了纸价和起印印数限制以及产成品占压流动资金的经济压力,又可通过网络提供的电子邮件(E-mail)同读者直接交易,从而节省了发行费用并绕过发行单位难以发好专业性强的学术著作这个难题,从而同时解决了学术著作出版难和买书难的问题。

四、统筹规划建立中国出版专网

上面已经提到,开展网络出版的网络条件和电脑配置均已具备,我们已有丰厚的出版资源和一定的网络出版物的需求,可以说网络出版离我们近在咫尺,伸手可及。然而网络出版又需要一个组织有序的体系,我们尚未着手组织,从这点上说,网络出版离我们尚远。综合起来可称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个“东风”,就是中国出版专用网,可称为CPI(China PublishingInternet),它是一个虚拟网,可依托ChinaNET或其他网建立。显然,这个专用网只能由新闻出版署统筹规划,组织出版发行界各个单位参与才能建成。

筹建中国出版专用网是跨世纪的系统工程,是中国出版信息化的骨干工程,是出版工作步入信息时代的阶梯,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应当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向国家立项,纳入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国家全面信息化规划和建设计划,并由新闻出版署组建专门班子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标准规范(特别是编码标准和指标体系)、统一软硬件平台,面向出版管理和经营各单位、面向社会读者、面向出版物市场,分期建设中国出版专网并联通国内其它专网和公网,联通Internet网。

中国出版专网至少包含以下10个业务系统。一是宏观出版管理、监测、预报系统;二是出版发行单位和品种信息系统;三是读者和市场信息系统;四是作者和作品信息系统;五是政策法规信息系统;六是国际中文出版物信息系统;七是电子报纸全文数据库;八是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九是电子图书全文数据库;十是多媒体出版物数据库。这个专网还应开展电子邮件、信息发布、电子商贸下结算服务业务,能向入网户提供品种检索、全文或部分选购、联机结算一条龙全方位的出版物和版权的交易手段。这个专网的建设还应遵循实用、易用、可靠、可扩充、可升级的原则。

“九五”期间是中国出版专网建网和发展的大好时机,国务院决定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战略任务;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必须尽快建立起以我为主的信息网络,发动大家开发信息源,建立数据库,鼓励发展计算机增值服务业”的方针,都为出版专网的建设指明了方向,物理网建设的高速推进和国产电脑的降价又为出版专网奠定了外部条件基础。而经过“七五”、“八五”的发展,出版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奠定了建设出版专网的内部条件基础。要解决“只欠东风”,仅有一个办法:由新闻出版署出面“借东风”,方能万船齐发,一举取得“赤壁大捷”。

标签:;  

在线出版离我们有多远?(2)_数据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