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S+T+没(有)+V+(O)+了”句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句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6)01—0038—06
在现代汉语中,“S+T+没(有)+V+(O)+了”句式经常使用,但学界很少研究。比如,久未谋面的朋友相见的第一句话可能就是“两年没见面了,过得怎么样?”。这种句式有三点使我们感兴趣:第一,时量成分为什么一定要放在动词之前?第二,为什么没有相应的肯定句?第三,为什么在这种句式中“没(有)”和“了”可以共现?下面我们分别探讨这些问题。
§1 T为什么要放在动词之前
现代汉语中,时量词语可以放在动词之前,我们叫做前置,也可以放在动词之后,我们叫做后置,不管是肯定句还是否定句都是如此。当然,前置和后置表示的意义不同。关于这一点,吕叔湘(1982)有过论述,他说“表示时间长短的词语放在动词的后头,表示动作持续多久”,“表示时间长短的词语放在动词前头,表示某一时期之内有过或没有过这个动作”。就“S+T+没(有)+V+(O)+了”句式而言,属于时量词语前置,没有相应的时量词语后置句式。
在现代汉语中,时量词语前置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数量对应式。例如:
①小王一天吃四顿饭。
②外国学生一分钟能写几个字?
③他一小时记了50个生词。
这种句式成立的条件是后边必须有数量词语与时量词语对应,如果去掉了数量词,除非并举,否则句式不能独立存在。例如:
④小王一天吃饭,一天吃面。
⑤外国学生一分钟写字,一分钟听录音。
⑥他一小时记生词,一小时读课文。
(2)时量词语后常有“就”、“才”等副词。例如:
⑦我两分钟就回来。
⑧那点钱我半个月就花完了。
⑨他两年才学会了“你好”、“谢谢”几个词。
(3)用在否定句中。例如:
⑩两天不见,你长高了。
(11)好久没在电视上看见你,你去哪儿了?
(12)我好几年没去北京了。
显然,时量词语前置的情况比吕先生观察到的要复杂得多,而且各有其成立的条件。本文不讨论前两种情况,只探讨第三种情况中否定词是“没(有)”的句式。看下面两组句子:
AB
a[,1].我没有吃两个小时饭。a[,2].我两个小时没吃饭。
b[,1].他没有睡两天觉。b[,2].他两天没有睡觉。
c[,1].他没有学习一个月汉语。 c[,2].他一个月没有学习汉语。
a[,1]否定的焦点不是动词“吃”而是时量词“两个小时”,句子的意思是“我吃饭了,但是吃饭的时间不到两个小时,少于两个小时”。b[,1]、c[,1]依此类推。而a[,2]否定的焦点是动词“吃”,句子的意思是“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一直没吃饭”,也可以说“我没吃饭的状态保持了两个小时”。b[,2]、c[,2]依此类推。从以上分析可知,这两组句子否定的焦点是不同的,否定的性质也不同。A组是对量的否定,B组是对质的否定。戴耀晶(2000)认为,所谓量的否定是“否认事物或事件在数量上的规定性,并不一定否认事物或事件本身,语义含义是‘少于’”;质的否定是“否认事物的存在或事件的发生,即否认事物或事件在性质上的规定性,语义含义是‘无’”。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时量词语前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标记两种不同性质的否定。
相对于“我没有吃饭”这样的否定句,A、B两组句子都是特殊的,有标记的,不过A、B有标记的程度不同,B有标记的程度更高一些,A有标记的程度稍低一些。因为时量词语后置时,它的分布更自由一些,它有相应的肯定句,如“我吃了两个小时饭”。时量词语前置时,它的肯定句是不自由的:或者用于数量对应,或者用于对举,或者必须有别的副词。
“S+T+没(有)+V+(O)+了”并没有相应的T后置句式,如不能说“我没有吃两个小时饭了”。因为“没有”与“了”的语义特征相冲突,“没有”具有“保持”的语义特征,“了”具有“变化”的语义特征,在同一语法层次上,两者不能共现。
§2 为什么没有相应的肯定式
从逻辑上讲,肯定和否定是对称的,肯定的反面是否定,否定的反面是肯定,而自然语言却并非如此。“S+T+没(有)+V+(O)+了”句式就是一个例证。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句式没有相应的肯定句呢?石毓智(2001)、沈家煊(1999)就此进行了研究。
石毓智认为:语义程度极小的词语,只能用于否定结构;语义程度极大的词语,只能用于肯定结构;语义程度居中的词语可以自由地用于肯定和否定两种结构之中。这就是自然语言的肯定和否定公理。这条公理确实可以解释很多语言现象,比如,“介意、记得、铭记”是一组概念义相同的词语,“介意”常用于否定式,“铭记”常用于肯定式,而“记得”则肯定和否定都可以。这样的公理是如何形成的呢?他认为,否定的范围有一定的规律,即对某一个量X的否定,是否定大于或等于X的量。比如“小赵没有一米八高”的否定范围是大于或等于一米八,这意味着小赵的实际高度是接近一米八但又不到一米八。他从否定范围规律进而推导出“全量肯定否定规律”:对一个最小量的否定意味着全量否定;对一个最大量的肯定意味着全量肯定。比如,“一”是自然数中最小的量,对“一”的否定意味着全量否定。这就和“我一句汉语也不会说”之类的句子可以表示周遍性的原因一样。正因为有了以上两个规律的存在,所以要否定一个概念,一般就否定这个概念的极小量,要肯定一个概念,一般就肯定这个概念的极大量。
沈家煊(1991)从标记论的角度对肯定和否定公理进行了解释,认为这一公理表述的是一种“关联标记模式”,可以表示为:
无标记配对肯定极大量
无标记配对否定极小量
肯定和极大量有自然的联系,构成一个无标记的配对;否定和极小量也有自然的联系,构成另一个无标记配对。这种关联标记模式是有理据和可论证的,归根结底是由语用(适量原则)和认知规律决定的。他同时发现,有时候会产生标记颠倒现象,即有时候肯定一个极小量会得出肯定全量的意思,否定一个极大量会得出否定全量的意思。比如“他一块钱都给家里寄去”,肯定一个极小量从而肯定全量;“我从来没听说过”,否定一个极大量从而否定全量。但是这种情况一般都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必须是有标记词序和有标记否定。
回过头来,看一看“S+T+没(有)+V+(O)+了”句式。这种句式之所以没有肯定句,跟其中的时量词语有很大的关系。根据我们的观察,能进入“S+T+没(有)+V+(O)+了”中的时量成分,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一个表示主观长时量的成分,具体表现如下。
(1)表示长时量的成分很容易进入该句式,如“很长时间、很久、好久、好一会儿”等,它们进入该句式几乎没有什么限制。例如:
(13)我很长时间/很久没跑步了。
(2)表示短时量的成分绝对不能进入该句式,如“一会儿、不一会儿”等以及跟“很久、好久”具有同样结构意义却相对的“不久”都不能进入。例如:
(14)*我们一会儿/不一会儿/不久没见面了。
(3)本身不带长短色彩的时量成分可以进入该句式,但是对于出现在它前面的副词是有所选择的,只有具有主观大量语义特征的副词才可以与时量成分共现。陆俭明、马真(1981)把修饰数量词的副词按其表达作用分为七大类,我们从中选取了四类做代入测试,结果如下:
A.言多类副词都可进入该句式。例如:
(15)我们足足/已经/都两年没见面了。
(16)我们就两年没见面了,别说他们了。
例(16)中的重音只有在“我们”上时,才能表示言多的意义,也才能用于该句式。
B.言够类副词中表示“早够了,完全够了”的“已经”可以进入该句式,表示“数量不多不少正合适”的“正好、刚好、恰好”等也能进入该句式。例如:
(17)你让我们两年不要见面,我们已经两年没有见面了,难道还不够吗?
(18)到今天我正好(刚好、恰好)三年没来北京了。
但是,表示“刚够、勉强够”的“刚、刚刚”不能进入该句式。例如:
(19)医生让你一个星期别抽烟,现在,*你刚/刚刚五天没抽烟了,再坚持两天吧。
C.言少类副词不能进入该句式。例如:
(20)*他仅(仅仅)两个月没在中国了,汉语就全忘了。
(21)*这盆花不过两天没浇水了,现在已经死了。
D.估量类副词中“大概、大约、将近”等表概数的副词可以进入该句式。但是,我们同时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表最大限量的“最多、至多、顶多”不能进入该句式;而表最小限量的“最少、至少”可以进入该句式。例如:
(22)*我最多(至多/顶多)三个月没去长城了。
(23)我最少(至少)三个月没去长城了。
其实,这里的最大限量副词“最多、至多、顶多”是言其时间短;而“最少、至少”则言其时间长。可以认为“S+T+没(有)+V+(O)+了”中的T是一个表示主观大量的词语,是一个主观上的长时量成分。按照自然语言的肯定否定公理,极大量词语应该用于肯定句,而事实上,“S+T+没(有)+V+(O)+了”并没有相应的肯定句。显然,这不符合肯定否定公理。但是,正如上面所述,T是一个前置的时量词语,这种前置词序是有标记的词序,对它的否定也是有标记的否定。从这个角度看,它完全符合“否定一个极大量从而否定全量”的限制条件,所以“S+T+没(有)+V+(O)+了”句式是一个有标记的、特殊的否定句。
§3 “没(有)”与“了”为何可以共现
一般来说,“了”与“没(有)”不能在一个句子中共现。那么,为什么这种句式中“了”与“没(有)”可以共现,而且没有“没(有)”反而还不成立呢?
我们说“没(有)”与“了”不能共现的前提条件是二者必须在同一语法层次上,如果这个前提不存在了,它们也可以共现在一个句子中。金立鑫(2004,北京大学中文论坛东方语言学网)论证了在“S+T+没(有)+V+(O)+了”句式中,跟“了”在同一层次上的成分是时量成分T,认为“S+T+没(有)+V+(O)+了”句式的命题结构是“T了+S没(有)V(O)”,它是一个复合命题,句式的层次结构是“T[S没(有)V(O)]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没(有)”与“了”不在同一个语法层次上。
我们还有一个证据可以证明时量词语跟“了”关系密切,那就是时量词语表示主观大量。陈小荷(1994)和武果、吕文华(1998)指出数量词语(包括时量词语)跟“了”结合表示数量多的意义。时量词语表示主观大量的语义特征的由来正是T跟“了”在同一语法层次上的结果。如果没有了“了”,时量词语表示主观大量的语义特征将不存在。
现代汉语中还存在“S+T+没(有)+V+(O)”句式,这种句式跟“S+T+没(有)+V+(O)+了”句式的区别从线性组合上来看就是有“了”和没“了”的区别。那么,这里的“了”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看下面两个句子:
(24)a.我两天没(有)吃饭。b.我两天没(有)吃饭了。
在上面两个句子前面分别加上时间词“上个月”,变成:
(25)a[,1].上个月我两天没(有)吃饭。b[,1].*上个月我两天没(有)吃饭了。
(25)a[,1]还是一个很好的句子,(25)b[,1]却不成立。这也意味着a中的“两天”跟现在(说话时)没有关系,它可以是以前任何时间中的“两天”;而b中的“两天”跟现在(说话时)关系密切,它是以现在(说话时)作为参照,往前推算“两天”的时间。a、b两个句子意义的不同正是由有无“了”引起的。其实,有无“了”反映说话人对客观情状观察角度的不同,没有“了”的句子,是客观地叙说以前发生的情况;有“了”的句子,还涉及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从现在出发来看以前发生的情况,主观上认为以前发生的情况跟现在有关系,相对而言,主观性更强一些。
上面(24)b中的“了”除了跟当前时间相关以外,还有表示事态变化的意思,所以b句的意思是“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有两天没有吃饭”,它当然还预设着“两天以前,我曾经吃过饭”。其实,这样的预设意义就与“天气热了”预设着“以前天气不热”一样。正因为有这样的预设意义存在,我们才可以解释像“死、牺牲、毕业、退休”等一次性瞬间动词为何不能进入“S+T+没(有)+V+(O)+了”句式。“他两年没有死了”被认为是不合格的句子,为什么呢?因为前者预设着“两年前,他曾经死过”。在现实世界中,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此类动词不可用的原因跟这种句式的预设有关,了解句式的预设意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使用这种句式。比如“她两个月没有结婚了”这个句子,我们听完之后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或多或少会觉得“她”是一个善变的女人。如果在“从一而终”的传统社会里,这个句子根本不可能存在。同样,在提倡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现代社会里,“她两年没生孩子了”这样的句子也很少听到。
正因为“了”有上述两层含义,导致“S+T+没(有)+V+(O)+了”句式跟“S+T+没(有)+V+(O)”句式意思不同,能够进入这两种句式的V和T也有明显差异。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些结构不太容易进入这种句式,比如动结式。看下面两组句子:
A B
我两个星期没做作业了。*我两个星期没做好作业了。
我一个月没打扫房间了。*我一个月没打扫干净房间了。
我十分钟没听录音了。 *我十分钟没听懂录音了。
A组句子都是动作动词,句子成立;B组句子都是动结式,句子不成立。但是,如果去掉“了”,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A′
B′
我两个星期没做作业。 我两个星期没做好作业。
我一个月没打扫房间。 我一个月没打扫干净房间。
我十分钟没听录音。我十分钟没听懂录音。
上面A′、B′两组句子都成立,但意义有所不同:“我两个星期没做作业”意思是“在两个星期的时间里,我一直没做作业”;“我两个星期没做好作业”意思是“我用两个星期的时间也没把作业做好”。另外,A′组没有相应的肯定形式,而B′组有相应的肯定形式:
A″
B″
*我两个星期做作业。
我两个星期(就)做好了作业。
*我一个月打扫房间。
我一个月(就)打扫干净了房间。
*我十分钟听录音。 我十分钟(就)听懂了录音。
能进入这两种句式中的T也有一些差异。前面我们讨论了能进入“S+T+没(有)+V+(O)+了”句式中的T,发现能跟T搭配的副词有一定的限制——表示主观大量性。而“S+T+没(有)+V+(O)”句式中的T,有时候似乎有相反的趋向。看下面两组句子:
A B
?我们已经两年没见面。 我们才两年没见面。
*我们都两年没见面。我们不过两年没见面。
上面A组中用“已经”的句子感觉上少了点什么,用“都”的句子则是完全不合格的;而B组两例则都是合格的句子。
以上,我们对文章开始提到的问题逐一进行了解答。我们觉得这几个问题是互相联系的。其中,时量词语前置是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正因为时量词语的前置,使得“没(有)”与“了”变成了非直接成分,从而在一个句子中可以共现;也正因为时量词语的前置,使得句子变成了有标记的语序、有标记的否定,从而没有相应的肯定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