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文化挑战”中的“文化侵略”--21世纪中国教育的地位和使命_文化侵略论文

警惕“文化挑战”中的“文化侵略”--21世纪中国教育的地位和使命_文化侵略论文

警惕“文化挑战”中的“文化侵略”——21世纪中国教育的立场与使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中国教育论文,使命论文,立场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56 (1999)06—0147—06

一、透过文化交融的挑战认识“文化侵略”

1.文化交融的挑战是21世纪中国教育面临的最深刻挑战之一

近年来中国的教育家在研究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时,始终把展望21世纪中国教育的面貌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对中国教育在新世纪里将面临的挑战也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者认为,21世纪中国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知识经济发展与高科技革命的挑战,全球范围经济竞争的挑战,多元文化交汇的挑战,国内经济转型的挑战等,其中文化交融的挑战被认为是中国教育面临的最深刻挑战之一。之所以这样认为,理由如下:一是经济与文化历来是国际政治的两大手段,这点可从当今世界竞争和较量的格局中清晰可见。既然文化被当作国际政治的一张“底牌”,因此文化挑战与政治挑战分不开,或者说文化挑战中隐含着更严峻的政治挑战;二是文化与高科技密切相关,高科技的发展往往不仅包含着文化的因素,而且带来新文化模式的冲击,因此,在迎接文化挑战时必须面对高科技的挑战和压力;三是伴随着科技、文化的交融,而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这是文化挑战的又一侧面,因此,文化挑战还预示着深层次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演变。

2.全面认识文化交融的挑战的意义和影响

如前所述,文化交融的挑战是21世纪中国教育面临的最深刻挑战之一,而要迎接这一挑战,首先,就必须认清和重视国际间多元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我们认为这种积极作用表现在下列方面:(1 )能使我们学到世界发达国家先进的文化、科学和管理并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2)能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产生新的更有价值的思想、学术和文化; (3)能够传播中国先进的思想、科学和文化,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在这种文化交融的积极意义的背后,隐藏着各种文化激烈的矛盾和撞击: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彼此交织,既相互融汇又相互撞击。在友好的文化交流中可能掩盖着尖锐的政治或经济矛盾;暂时的文化融合可能预示着新的更深层的隔膜。可见,对文化挑战的意义和影响应当全面正确地认识,不仅要把它看作一种挑战和“难得的机遇”,而且要看到它给自身带来的压力和冲击;不仅要看到它的表层现象,而且要认清其表层背后的实质。

3.透析文化挑战背后的“文化侵略”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21世纪的中国教育在其面临的文化挑战中,存在着可能遭受到“文化侵略”的严峻事实。这里我们所指称的“文化侵略”,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我们知道,“侵略”不仅指武力入侵,那种经济掠夺、政治干涉、文化渗透的形式也是“侵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21世纪世界经济国际化、信息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国际间文化的合作与交流必将更加深入和扩展,而在这种多元文化交汇过程中,那些拥有高新科技控制下的先进文化载体和传播手段与工具的国家,往往就处于一种主宰和支配地位,他们在向外输入其文化产品时,不会放弃以输入意识形态为主的文化渗透,这就是一种“文化侵略”。具体说来,在我国教育所面临的文化交融的挑战中,那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往往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旗号,其实质是兜售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腐朽的意识形态,宣扬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等落后思想,目的在于摧毁我们所信奉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而以资本主义思想体系取而代之。也就是说,在文化交汇的浪潮中,我们可能要面对的严峻事实是: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处于垄断地位的所谓“西方文明”的倾销与“轰炸”中丧失自身的主体地位,进而丧失本土文化的特性;在文化冲击中逐渐以“被压迫者”自居,而把外来文化视作“压迫者”和统治者,进而不自觉地努力效仿“压迫者”的文化;动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信仰,而使传统文化的固有空间被占领甚或被同化,从而加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迷惘。

二、对“文化侵略”的历史与现实考察

1.“文化侵略”的历史表现

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文化特性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双重危险的全球性问题:一方面存在着文化均一的威胁,即世界最终可能获得单一的相同的文化;另一方面,对于个人以及社会都存在着文化和心理分裂的危机。这种双重危险有其更强烈、更具挑战性的表现形式,其中的一种行为方式(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在别人看来无异于“文化侵略”,这一行为对于国际间的文化交融和了解便是一种威胁。与此同时,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较小的发达国家)都在经受文化分裂的痛苦。它们不加选择地抛弃了一些有价值的自身文化传统,而依赖于他国的文化模式,这些模式同它们固有的生活方式是格格不入的,由此成了其文化松散、迷失的主要根源。

“一些国家易受文化侵略,一些国家易遭文化分裂,这样一个世界体系大概不会是互相了解、对话、合作、共担风险或团结的可靠基础。”[1](P147)显然文化侵略状况有一些殖民主义的历史根源, 有的历史学家就曾指出在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存在价值层面上的拟态现象。但无论如何,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生长发育是紧密相关的。当今世界,即使政治独立是事实,经济独立却极难达到,而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和特性又如何得以保持呢?

千百年来,中华文化不断由内向外辐射状传播,总是成功地同化和融合了边远落后的文明。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文化有史以来第一次面临着强有力的外来文化的挑战。西方列强以其坚船利炮“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2](P255 )从此这个地球上多中心的文明发展历程被打断了,曾经是独立地循着自己轨道运行的各类文明,在历史的交叉路口猝然相遇,中西文化的冲突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传统中国文化中的那套伦理道德学说、政治学说、世界观和方法论都受到了冲击和挑战,有识之士顿生文化忧患意识也就不足为怪。

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下经历了痛苦的选择和艰难的发展。在中西文化冲突的背景下要回答的问题集中在两方面,即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须继承与创新,对外来文化则须吸收和扬弃,这是无疑的。但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西方优秀文化,则必须要有充分的承受心理阵痛和嬗变的准备,也就是说,要有迎接和抵御“文化侵略”的准备。正如汤因比所说:“在文明的一般接触中,只有被侵入的一方没有阻止住辐射进的对手文化中的哪怕仅仅是一个初步的因素在自己的社会体中获得据点,它的唯一的生存就是一个心理革命。 ”[ 3] (P275)

以上分析说明文化侵略的历史事实是存在的,在即将到来的更为广泛深刻的国际文化交融背景下,“文化侵略”的形式再不是殖民统治,也不是“坚船利炮”或廉价工业品的冲击,而是政治上的较量,经济势力的竞争,教育与人才的争夺,以及伴随而生的高科技与信息传播媒体的控制和垄断。

2.伴随政治与经济活动而生的“文化侵略”

当今世界的政治呈现出多极化态势,本世纪影响全人类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可能持续到下一世纪。其中突出的问题包括越来越多的民族纠纷和宗教上的对立,特别是国家间、地区间政治摩擦和领土争端,还有某些大国因推行所谓“全球战略”而引发的局部武装冲突。又由于信息化的飞速进展和运输手段的高度现代化,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化进程,在加深国际理解的同时,不同地区的各种社会和不同文化间的对立有可能被激化。

另一方面,由于世界经济正朝着跨国的、相互依存的、利害关系紧密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经济演变,各国同时要受经济合作与商业竞争两种力量的牵制。各国领导人深知,他们必须全力以赴地维持和提高本国在国际竞争中的能力和势力,否则其世界地位就要下降,国内生活水平就要遭受影响,政府的政治前途也会陷入困境。因此,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就成了影响国家政策最强有力的扛杆,也是引发大部分国际社会问题的原因。经济的国际化和国际经济体制的形成,强化了人们对国家、社会只有在相互支撑与合作中生存这一“共生共存”观念的认识。然而,这种相互依赖程度的增加是要付出代价的。部分国家会作出政治、经济上的牺牲,甚至包括自身文化特性的分裂和迷失。

由上述政治、经济大背景观照下的21世纪国际文化的交融,可以说将呈现出一种既互相对立又相互依存,既充满矛盾又趋向统一,既要尊重文化特性又要面对文化分裂的格局。观其大局,多样性与统一性仍是制约文化交流和发展的二重属性。多样性体现了各国文化本身所固有的时代、地域、民族差异,以及文化向世界开放和重视其他文化的思潮;统一性则说明了文化均一威胁的存在。同时,由于对文化载体和传播媒介的控制,在统一性前提下就有可能出现对文化的垄断和“侵略”行为。

3.从信息传播中看“文化侵略”

人们对21世纪社会的描述,概括起来有两个特征:一是“全球化”,一是“信息化”。全球化从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和开放合作方面重新画定了世界地图;信息化说明了科学与技术网络的形成,将全世界各重要的科学研究中心和大企业联系起来,而这种网络的形成会使现存的国家与文化间的差别更加严重。因为,能进入网络的主要是在某些方面,比如信息和资金上能为其做出贡献者,最贫穷国家的参与者则可能被排斥在外。由于这种网络垄断与歧视的存在,知识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致使那些缺乏知识的国家与此方面的活动更加无缘。

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通无阻预示了未来社会的特点,也包含着它带来的麻烦和消极作用:一是信息系统仍较为昂贵,许多国家难以采用;二是拥有这种信息系统的大国正是因为掌握了信息优势而具有真正的文化和政治影响力,尤其对那些未受过任何必要教育,因而不会分析、理解和评判所获信息的人具有影响力。可以说在现时代,少数国家几乎对全部文化产业的垄断,及其产品在全世界广大公众中的日益广泛的传播,对各种文化特性具有很强的侵蚀作用。“这种虚伪的‘世界文化’,尽管非常单调且内容往往极其贫乏,但它并不会因此而不宣传某些隐晦的价值观,而且还可能会使那些受其影响的人产生一种失落感和失去特性的感觉。”[4](P28)

对信息的垄断和倾销,实质上是一种信息侵略。由于信息是文化的一种形式的代言人,拥有了全球范围的信息网络,等于拥有了传播文化的最大限度的发言权,所以,信息的进攻和侵入便可能直接导致“文化侵略”的发生。据称,当前从国际互联网上可接收的信息来自美国的占80%,来自中国大陆的仅占0.01%,这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一方面,那些“在播种平庸”[5]的“垃圾文化”, 大量地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从资本主义国家流向社会主义国家;另一方面,中国大陆的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及其精萃知之甚少,中华文明远未在其思想上扎根,因而在外来信息的淹没中难以产生免疫力和识别力。可见,信息传播中的“文化侵略”是最为广泛的,也是影响深远的。

4.高新科技转化中的“文化侵略”

现代化是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在21世纪要经历的过程。现代化意味着要吸收他国的先进成果。而在发展中国家迫切要掌握的西方文化成份中,科学技术占据首位。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也孕育着危险,必须在科学发展和社会的道德精神价值之间找到平衡。”[6](P85)历史经验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带来一定的物质文明,但也易滋生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因此,发展科技必须给精神文明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因为在没有精神空间的地方,人们即使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正是由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掌握在少数发达的西方国家手中,这些国家在向落后国家和民族输入科学技术时,绝不可能是无偿的,也不是无选择的。他们必定要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到科技对他国所造成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不只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更应体现在精神和价值观的依附与认同上。也就是说,那些被允许传播的高新科技要么本身就附着了一种文化因子,要么在输入高科技时附加地宣传其意识形态甚至以接受其意识形态为前提条件。这种以引进高科技为目标的现代化就成了一种“西方化”运动,其中的“文化侵略”现象可想而知。因此,立足于科技进步的现代化运动必须确立新的方向,那就是大胆谨慎地把外来成份结合到本国文化中,同时保持本国文化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三、教育在抵御“文化侵略”中的立场和使命

1.在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中把握教育的能动作用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可从多方面认识,如工具与实体的关系,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阐释与文本的关系等,但集中体现为“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文化对教育有制约作用,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文化也是制约教育的深层因素。文化制约着教育的特点,以其特有的语言文字、历史文明、行为规范、艺术形象、思维方式等制约着教育的特点。其次,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体现为可保存、整理和传递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为文化的发展作出自觉选择和正确导向等。

正是由于教育是一种理性活动,是有目的的、自觉的行为,有高度的主体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育与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文化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教育则体现出鲜明的能动作用,有人把教育对文化的能动作用概括为:传递——保存功能、传播——交流功能、净化——提升功能和创造——更新功能[7](P38—44),这是有道理的。

2.教育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立场

文化交流是个世界性趋势,多元文化交融的挑战不可避免。要使我国的教育在21世纪中西文化大交汇中保持正确的立场,有必要首先对当今流播于世的西方文化作一检视,并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现代价值予以确认。谈到西方文化不可不谈美国文化,因为由美国文化可见西方文化之一斑。如何看待美国文化?“如果从科学的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工商业的发展去认识美国,而立志要向今天美国的这一面学习,这是百分之百的正确思想。至于从整个的人类文化而言,仅有立国二百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就拿它代表了西方文化,认为它是盖过一切,那是莫大的错误。”因此,今天的美国,“并非就是整个人文文化的指标。”[8] (P34)那种对美国所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迷信与全盘吸收, 对所谓“美式民主和自由”的顶礼膜拜,都是危险的和不足取的。

中华民族有长达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等方面,对传统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西文化的交流和比较中,我们会发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近乎对立的差异:如在伦理价值观上的以群体为本位与以个体为本位;在心理结构上的内求为本与外取为本;在思维方式上的经验直观为本与纯粹理性为本等。因此,教育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应注意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从继承与创造的目标出发,来推进教育自身的民族化和现代化。

3.教育应担负起抵御“文化侵略”的崇高使命

当今和未来世界的竞争,集中体现在经济势力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体现在教育的竞争,而最终体现为人才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要使培养的人才能担负起建设现代化的重任,能迎接文化交融的挑战,就必须使其具有面向21世纪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概括地说,教育应为人的一生提供“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4](P75)同时,由于即将到来的信息社会的特点,它为教育提出了双重要求:一方面,教育应大量地和有效地传播越来越多的、与认识水平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因为这是造就未来杰出人才的基础。另一方面,教育应找到并确立判断事物的标准,以使人们不会在瞬息万变和纷繁芜杂的信息海洋中迷向,使人们不会脱离使个人和集体走向成功的方向。也就是说,教育既应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地图,又应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而这些都是教育本身或教育在帮助人们抵御“文化侵略”中的崇高责任。

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还告诉我们,教育除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制约外,还受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文化传统既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凝固性,又有一定的变异性和创造性。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它一方面会随着社会的变革,吸取各种异质文化而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文化;同时也会因为要保持旧文化的特质而阻碍新文化的创建。这样教育在民族文化传统的传递、选择、发现和创造中就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应当确立起既尊重文化传统又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价值观,除了传播知识外,教育还应承担起在作为方法的科学技术与作为人类生活和行动目的的价值观之间建立平衡的作用,这既体现了教育的本体功能,也是教育的文化使命。

收稿日期:1999—06—18

标签:;  ;  ;  ;  ;  ;  ;  

警惕“文化挑战”中的“文化侵略”--21世纪中国教育的地位和使命_文化侵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