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机遇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机遇论文,少数民族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问题,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三大议题,各国政府和人民正在为此而不遗余力。在我国,上述问题同时并存,而认真处理和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亦成为我党和我国政府为之长期奋斗的目标。当今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是上述三大问题的叠合,处理起来具有三重的难度,不过亦正是这三重的难度,它的妥善解决便具有了更大意义上的价值。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的严峻考验
贫困、落后、欠发达,是人类社会长期为之困扰并最终期望消灭的难题。但是,解决这一问题并非易事,因为一个国家和一个国家之间,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一个民族的不同群落之间,发展的步伐不可能绝对一致,其富裕与贫困、先进与落后、发达与欠发达态势,便具有了相对意义上的“永恒性”(至少应当承认它的长期性)。
从长远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必将会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但是,也应该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为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不仅带来众多的机遇,同时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改革给全国人民都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各地区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人们也明显地感觉到,少数民族地区的进一步发展,碰到了不少新的困难和问题。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发展缓慢,相当一部分地区的群众温饱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2.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长期未能得到改观。3.地方财政拮据的状况日益加剧。4.社会发展严重滞后,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事业不能满足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是相当可观的。国家的各项经济投入,从结构上分析,大体划分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两类。前者包括第一、第二产业的基本建设和扩大再生产投资,后者则包括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消费。对全国不同地区长期的统计数据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我们便不难发现,同样是国家资金的注入,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资金结构是大相径庭的,相对于那些发达地区而言,少数民族地区的资金多用于人们的消费,而用于建设的资金则相对不足。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长期仰赖中央政府的经济补贴。加之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向中央、向上级要钱“立等可取”,马上见效,可以解决迫在眉睫的诸如群众的吃饭问题、饮水问题、扶贫救灾问题,群众可以很快得到实惠,地方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也显而易见。二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属于国家非投资重点地区,因此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补贴政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种补偿性的措施,即是一种由于对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性投资不足、同时从少数民族地区抽取廉价资源而产生的超值利润以后,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的返还性和补偿性的资金。
但是,“发展机会不均等所造成的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很难通过分配的平均或结果的平等来解决的,亦即在实践中给予落后地区某些补助或照顾,并不能缩小差距”〔1〕, 因为这种补贴只能补一时之需,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地区长期性的贫困、落后问题,而且还会产生以下消极后果:
由于自身经济落后,财政汲取能力薄弱,对中央、对上级的经济补贴,呈现了愈来愈强的需求饥渴。但是中央财政受支付能力所限,无法满足这种需求饥渴症,一定程度上还呈现了逐渐减少的趋势。当少数民族地区的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它们的失落感、失衡感便与日俱增,要求改革现行体制的呼声亦日益高涨。
在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一番分析以后,我们可以概括地得出这样一个简单的结论:长期以来,我们较多注意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解决眼前出现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从长远的角度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给予经济上补贴考虑的很多,而给少数民族地区提供发展机遇的考虑较少。因此,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思路,应该是千方百计地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尽可能多的发展机遇。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机遇
我国目前所实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总体上考察可以断言它确实是给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带来了契机。然而在我国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一定的社会敏感性。因为市场经济的活跃,使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局面被打破,产生了很多从未有过的变化。例如,民族之间的交往与协作大大加强,但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冲突与磨擦也多了起来,民族之间的团结大大加强,但经济活动中的竞争也日益明朗;各个民族、各个民族地区的发展也是显著的,但又不是同步进行的,因而差距亦将日益扩大。
人类长期的历史证明,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是难以消除的。在一定意义上说,一定程度上的差距是正常的,甚至是合理的。许多人都希望我们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无差别的人人平等的社会,然而在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条件下,这种无差别社会的设想既不现实、也不合理,毕竟我们曾经吃够了那种所谓的“无差别”时代的诸多苦头。没有差别,就必然导致惰性,发展经济就没有了动力。但差距过大,尤其是在人们的收入水平、消费生活、福利待遇方面的差距过于悬殊,超出人们心理承受能力的限度,便很危险,便容易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发生,不但影响社会的稳定,也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持续的落后,人民生活水平长时期的低下,还会导致人们消极情绪的滋长蔓延,由于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文化程度低下及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他们对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社会震荡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更加脆弱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具有的普遍信仰宗教(有的是全民信仰宗教)的特性,人间的、今世的烦恼与痛苦,便往往驱使人们把目光转向了天国的、后世的幻想,宗教的兴盛便成为必然。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与人们的宗教观念确有密切的相关联系,人们不难发现;愈是经济欠发达、人民生活较为贫困的地区,人们的宗教观念愈发浓厚,宗教活动也愈为兴盛;反之,愈是经济发达、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的地区,人们的宗教观念则比较淡漠,那里的宗教活动则较为平淡。
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方面。我们的各级政府和领导同志,要尊重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强烈要求发展本地区、本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的意愿,珍惜他们的这种可贵的民族进取精神。
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地区也好,经济发展的主体是那里的人民。经济能否起飞,能否得到持续发展,首要因素取决于那里的人们对物质财货的欲望。其次是那里的人们对获得这些物质财货所能付出的劳动代价。“如果人民对物质财货没有高度欲望,或虽有欲望而又怕因要获得这些财货所需付出的相当大而压制欲望,那么人民的经济化意愿即极为微弱。反之,如果对物质财货的欲望极为强烈,而且为满足这些欲望乐意付出相当的代价,那么这种人民经济化的意愿就极强烈”〔2〕。 没有了追求,也就没有了动力。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由于受自然经济的制约,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安贫乐道”、“小富即安”思想。因此,有意识地抬升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的物质欲望,对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有益的。
我国既然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那么我们依然应该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富裕允许先富后富,但都应达到富裕,不是有富有穷,不是两极分化,更不是牺牲穷人,满足富人。在地区之间、民族之间,承认有限差距,允许有限差距,但不搞无限差距,更反对把差距扩大到人们心理无法承受的地步。
为了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效率优先条件下的社会公平,我们仍然应当对贫困、落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给予特别的照顾,但是这种特别的照顾,并不是继续沿用传统的做法,给他们以更多的资金、实物的补贴与救济,而是给他们更多的发展机遇,让他们在这种发展机遇中逐步壮大自己的经济基础。
三、积极争取、努力创造和正确把握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机遇
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经济愈发达,它的机遇就愈多;相反,这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经济愈落后,它的机遇就愈少。因此,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对于众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就要尽量地、人为地给他们提供一些更多的发展机遇。
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机遇上存在四种情况:1.从总量上统计,发展机遇一贯偏少。2.因为某些时机因素,错失了一些机遇。3.部分机遇虽然有所把握,但限于某些主客观因素,把握的不尽人意。4.也有不少机遇,不仅时机恰到好处,而且各方面的因素配置得当,总体效益优良。
分析第1种情况即发展机遇总量较少的原因, 主要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长期以来对沿海发达地区的投资予以重点倾斜的结果。这里有国家投资项目在少数民族地区摆放的比较少的原因,也有少数民族地区争取不够的问题。第2、3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少数民族地区内、外部因素问题,或是基础条件较差,或是准备工作不充分,前者是时机明显不成熟,丢掉了珍贵的机遇,令人扼腕叹息;后者则是勉强上马,但终因条件不具备,总的效果不尽人意。
今后,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应当给以高度的重视。不仅要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宏观政策考虑,更要从国家大的政治格局研究这一问题,不仅要以纯经济的眼光,注重诸如效率、成本、收益目标,而且更要以非经济的眼光,以帮助少数民族同胞跟上时代步伐、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真诚态度,给少数民族提供发展机遇。
同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政府和领导,应不断强化积极争取、努力创造发展机遇的意识。当没有机遇或机遇很少时,不应盲目悲观,坐等机遇,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扎扎实实做好本地区的工作,下大气力改善投资环境。其次要认真做好各种前期准备工作,要摸清“家底”——即本地区资源、交通、人文等方面的情况,制定出详尽的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出可供任意选择的投资项目清单,以准备吸收各种形式、各个渠道的投资。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赖以发展的要素是自然资源,即以“六原”——原煤、原油、原木、原棉、原毛、原皮为代表,这些重要工业生产原料过去一直以较低的价格卖出,这是一种典型的机遇不均等事例。因此,要逐渐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争取机遇,设法提高深加工程度,以便从中获得比较利益。例如在石油产区,建设炼油厂加工原油;在煤炭产区,建设大型的坑口电站向外输电;在水利资源富集的地区,则建设水电枢纽工程,发电、灌溉。通常情况下,我国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大都有这方面的资源优势,因此,应当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争取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多立项,并尽早落实开工,尽快发挥工程效益。
在积极争取、努力创造发展机遇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已有机遇的正确把握。机遇和契机毕竟只是使成功概率的外部因素处于较高值,其价值的实现须由主体的努力方能达到。因此,一定意义上说,重要的不是在于你将来是否有机遇,而在于你是否充分利用了每一个已有的机遇。这方面的教训是不少的,如前几年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家颁布有关发展三资企业、乡镇企业优惠政策时,由于行动迟缓,失去了发展的好机遇。而当以后国家开始压缩调整基本建设规模、紧缩银根时,受限制又往往首当其冲。有人形象地比喻这种现象是“割了发达地区的尾巴、砍了民族地区的脖子”。
人们普遍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主要就落后在人们的观念、意识上,落后在各级干部的麻木、保守上,落后在反应愚钝、行动迟缓上。今后,对中央出台的各种政策,都要认真吃透精神,用足用够,要肥水快流。有时,还要有超前意识,创造性地工作,不要等到绿灯亮了,才开始准备发动“汽车”。在国家的新政策出台以前,就要有实施的方案、对策,一待绿灯亮,马上可以启动。
我们相信,未来充满了机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只要善于争取机遇、创造机遇、把握机遇,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必定遂人心愿,各个民族必定会实现共同繁荣进步。
注释:
〔1〕龙远蔚、李欣广:《寻求均等的发展机会》第24页, 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
〔2〕高希均:《经济学的世界》第142页,台湾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