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性愈合理论在骶尾部压疮处理中的临床应用论文_许可 李晓丹

湿性愈合理论在骶尾部压疮处理中的临床应用论文_许可 李晓丹

(大连疗养院桃源疗养区 辽宁大连 116013)

摘要:目的 探讨湿性愈合理论在骶尾部压疮处理中的作用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7年1月-2018年3月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骶尾部有压疮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分别采用湿性愈合理论指导换药法和传统干性换药法进行换药处理,将两组结果进行对比比较。结果 湿性愈合敷料能促进坏死组织与纤维蛋白的溶解,促进多种生长因子的释放,避免新生肉芽组织的再次机械性损伤,利于组织生长。结论 湿性愈合理论指导下的骶尾部压疮伤口处理方法既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又能减轻经济负担、加快伤口愈合速度和缩短病人住院时间、减轻护理工作量。

关键词:湿性愈合理论;干性愈合换药法;骶尾部压疮;新型敷料

前言 “伤口湿性愈合”是指伤口局部的湿润,不会形成结痴,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护理时创造接近生理状态的湿性愈合环境,就有利于肉牙组织的生长,便于皮肤细胞的分裂增生,从而促使伤口的完整愈合。

伤口愈合理论的产生

1.1958年,Odland首先发现水疱完整的伤口比水疱破溃的伤口的愈合速度明显加快。

2.1962年,英国 G.D.Winter博士在猪身上进行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在湿性环境下的伤口愈合速度比干性环境愈合速度快一倍。

3.Winter首次证实了湿性且具有通透性的伤口敷料应用所形成的湿性环境中,表皮细胞能更好地繁衍和移行,这一研究结果和湿性环境愈合理论发表在《 Nature》。

4.Hinman1963年首次在人体伤口处理中得到同样的结论。

5.198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外科系首次发现伤口的含氧量与血管增生的关系。无大气氧存在下血管增生速度为大气氧存在时的6倍。新血管的增生随着伤口大气氧含量的降低而增加。

6.Turner在1990年再次证实湿性环境能迅速缩小创面,增加肉芽组织,促进创面再上皮化。

长期卧床的患者皮肤出现最严重的问题是发生压疮。压疮(pressure ulcer)是指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压疮最早称为褥疮,来源于拉丁文“decub”,意为“躺下”,因此容易使人误解为压疮是“由躺卧引起的遗疡”。实际上,压疮可发生于长期躺卧或期坐位(如坐轮椅)的患者,并非仅有躺卧引起。引起压疮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是由于压力而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故称为“压力性溃疡”更妥当,即强调了形成溃疡的主要原因。

压疮本身不是原发疾病,它大多是由于其他原发病未能很好地护理而造成的皮肤损伤。一旦发生压疮,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加重病情,延长疾病康复时间,严重时还会因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而危及生命。因此,必须强调对患者的皮肤护理,预防和减少压疮的发生。

压疮多发生于受压及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肉较薄的骨隆突处。当病人仰卧位时,骶尾部受压,极易发生压疮。在临床护理实践中,为选择合适的敷料以达到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溃疡伤口愈合,节约费用,缩短换药所需时间的目的,我们将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86例骶尾部压疮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采用湿性合成敷料类的湿性愈合换药法和普通棉纱类敷料的干性愈合换药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外科、消化科、内分泌科收治的86例骶尾部压疮患者为研究对象。剔除标准:治疗期间死亡病例,自动出院或放弃治疗者,不配合治疗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36-89岁,平均(57±2.35)岁。黄色伤口17例,黑色伤口8例,混合伤口11例,红色伤口4例。Wager分级:1级7例,2级23例,3级6例,4级4例;实验组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32-86岁,平均(63±4.32)岁,黄色伤口21例,黑色伤口13例,

混合伤口10例,红色伤口2例,。Wagner分级:1级6例,2级29例,3级11例,4级0例。两组患者均由固定的专科护士换药或指导换药。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首诊由专科护士对骶尾部压疮患者做全面评估,包括身体评估,溃疡创面评估、活动自理能力评估、家庭支持程度评估等,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溃疡的换药目的、方法、预后等,使患者及家属充分理解并配合治疗及护理。

1.2.2 对照组创面采用干性愈合换药法。首次清洗创面后,创面早期采用机械清创法少量多次清创,去除坏死组织,注意避免损伤正常组织。评估伤口,根据情况选用碘仿纱布、油纱覆盖,伴有潜行的伤口给予碘仿纱布填塞,用无菌纱布或棉垫覆盖包扎创面,视渗液情况每天或隔天换药。

1.2.3 实验组采用湿性愈合方法换药。首次清洗创面后,用机械清创剪去可清除的坏死组织。对感染创面选用新型银离子敷料,外敷泡沫敷料视渗液情况每天或隔天换药。对无法采用机械清创的坏死组织采用清创胶自溶清创。如患者有2个以上创面,先处理较清洁的,最后处理感染的创面。

1.3 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患者伤口换药间隔时间、平均每个伤口换药时间、住院时间。(2)疗效评定。治愈:上皮覆盖,创面愈合;好转:症状好转,坏死组织大部分清除或部分肉芽新生,创面愈合面积>2/3;无效:症状无好转,溃疡或坏疽创面无明显缩小,愈合面积<1/3,局部无显著变化甚至恶化者。

2结果

实验组共46例患者,换药间隔时间1.56±053,平均每个伤口换药时间7.91±2.47(min),住院天数16.3±3.25(d)。对照组共40例患者,换药间隔时间1.13±0.47,平均每个伤口换药时间12.13±3.56(min),住院天数21.83士3.89(d)。疗效对比:实验组共46例患者,治愈35例,好转11例,无效0例。对照组共40例患者,治愈23例,好转14例,无效3例。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湿性愈合换药法和干性愈合换药法治疗骶尾部压疮的比较,证明了传统纱布敷料不能吸收过多渗液,容易浸渍周围皮肤,容易干燥,创面粘连,造成再次损伤。换药时间长,愈合能力差。而湿性愈合能够加快伤口愈合速度,缓解创面痛苦,降低感染率,减轻工作人员的负荷,换药时间短,治愈率高。各方面综合起来,既减轻了病人痛苦,降低了综合治疗费用,又方便了临床护士工作,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影洁,吴伟英,黄剑施,尚治新。湿性愈合理论在糖尿病足疡创面换药中的应用效果。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年第 9 卷第 23 期

[2]公丕欣,郭小云,曹燕,王敏,尹彦红。泰安市住院患者压疮现患率和医院内获得性压疮发生率的调查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4(17)

[3]付小兵,吴志谷。现代创伤敷料理论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424.

[4]李新华,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8[Ⅱ].97-98.

论文作者:许可 李晓丹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  ;  ;  ;  ;  ;  ;  ;  

湿性愈合理论在骶尾部压疮处理中的临床应用论文_许可 李晓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