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行车作业安全模型与事故致因分析论文_侯燕枫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随着铁路运输里程的不断增加,安全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铁路事故致因,建立铁路行车作业安全模型,找出导致铁路事故的关键因素并严加防范,对铁路安全风险防范及预警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了铁路运输作业安全模型,分析了系统中人、车、线、法、信、环等因素,研究事故致因对行车作业安全的影响。

关键词:铁路运输;行车安全;事故致因分析

前言

我国作为全世界铁路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随着大量新技术应用到铁路生产,铁路运载能力迅速增强、运载速度大幅提高。铁路运输安全是建设和谐铁路的重要保障,在加快铁路改革发展过程中,安全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能否早日实现铁路现代化建设目标,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保证安全。

1 铁路行车作业安全模型建立

铁路安全生产是一个由人、机、环境和管理组成的大系统,对铁路安全生产的研究应该采取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这样才能保障研究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安全是铁路高速发展所面临最大的风险和考验,随着铁路跨越式的发展和高铁的兴建,使得面临更多高密度施工、高负荷运输、高新设备使用、生产力布局调整等问题,铁路运输安全面临的压力也愈加明显,因此应当把铁路安全文化建设摆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铁路运输系统的行车安全管理是极其复杂的。由车、机、工、电、辆等部门所构成的行车安全子系统是串联配置方式,系统各要素所发生的变化是行车事故所发生的根本原因。必须增加铁路安全的监控和预防,降低铁路事故的发生率,重拾人们对于铁路安全的信息。事实证明铁路运输安全不仅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将直接影响人民社会生活、社会生产和社会安定,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声誉和形象,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进程。铁路管理部门对铁路安全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采取了多种安全措施增强铁路运营的安全性。一是通过管理创新深入贯彻安全生产责任制,二是依靠科技创新,持续提高设备的电气化程度和可靠性,三是提升信息化程度,不断增强铁路行车安全的保障能力。本文对铁路行车作业建立安全模型,详见下图1。

图1 铁路行车作业安全模型

2 铁路事故致因分析

铁路事故致因分析被作为铁路运营管理人员解析事故因果关系、推演事故发生过程与机理的重要手段,一直是铁路安全研究中的研究热点。铁路事故致因因素的研究方法包括复杂网络方法、灰色方法等,研究重点是确定不同事故类型中各安全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

2.1人为因素

在所有铁路事故致因因素中,人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不同学者针对不同问题,运用安全工程、人因工程学、系统工程等相关学科理论方法构建铁路交通事故的人因分析模型,研究铁路运输系统所有参与者中人的因素,寻找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不安全行为和最优预防方案。人既是交通安全的主体,又是事故的受害者。人员从事和参与铁路行车的人员,包括机车乘务人员、各工种的调度人员、车站行车人员以及行车设备的操作、管理、维修人员等。机动车驾驶员违章主要是由酒后驾驶、疏忽大意和超速造成的。由于饮酒后会降低人的思维判断能力,使人反应迟钝、行动笨拙,从而导致事故发生。部分原因是车辆及道路环境等因素影响而使驾驶员操作错误。另外,驾驶员长时间驾驶,将会导致身体疲劳、生理状况欠佳、身体机能下降、反应能力减弱,这也是造成道口事故发生的原因。心理、技术及思想的过错同样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在铁路运输系统中,无论自动化程度多高,都不能完全避免人的参与,它必须需要人参与操纵、控制、监督各项设备,完成各项作业,与环境进行信息交流,从而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本模式中的“人员缺陷”是指铁路系统工作人员由于心理、社会、精神,或者是生理等原因,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产生情绪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难以控制性。总之,为了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需要研究提高铁路行车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问题,强化技术培养及训练的方法,有计划地提高行车作业人员的技术素质。

2.2物的因素

铁路运输系统中的设备具有以下特点:种类多,数量大,整体性强;延伸面广,配置分散,连续运转;冲击剧烈,自然力影响大,设备有形损耗严重;运用中设备监控难度大等特点。有关铁路事故的各项设备分为固定设备,主要包括线路、车站、信号等;移动设备,主要包括机车、车辆、通信等。车辆设备经过一定时间的使用运转后,由于物理和化学因素(如磨损、腐蚀、疲劳、老化等),随着使用时间增加,其安全性能逐渐降低。当前铁路高新技术的应用发展较快,运输设备更新较快,而现场人员的技术素质跟不上,同时,一些新上设备缺乏相应的使用、管理、维修制度,责任落实不到位;一些行车设备失修,维修费用不到位,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

2.3环境因素

通常来说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内部环境通常是指作业环境,还包括通过管理所营造的运输系统内部的社会环境;外部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铁路周围的树木或者建筑物过多过高、照明太差等因素妨碍了机动车驾驶员瞭望,照明不好会影响人的观察力及思维能力等进而使人犹豫不决、反应迟钝,这都影响铁路行车安全。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和气候条件多种多样,铁路生产在全国纵横交错的铁路线网上进行,各种自然灾害,包括道路滑坡、泥石流、雪灾、风沙、地震灾害等,时刻威胁着铁路运输的安全。

2.4管理因素

铁路行车作业事故发生的根源是管理上的缺陷。管理是本质的原因,因为人、设备和环境都是受管理因素支配的,管理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职能。主要包括安全组织、安全法规、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安全信息和安全资金等对铁路安全的

影响。一旦安全管理出现失误,则会引发安全管理波动,反映为“人-机-环境”关系的失衡,这些关系的失衡,是导致铁路行车事故的根源。有关调查发现,铁路局最容易出漏洞的安全管理环节依次是行车安全管理、高层安全管理决策、信息安全管理、安全监察等。

3 铁路事故预警方法

预警(EarlyWarning)一词源于军事,是指通过预警飞机、预警雷达、预警卫星等工具来提前发现、分析和判断敌人的进攻信号,并把这种进攻信号的威胁程度报告给指挥部门,以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在铁路事故的研究中,预警研究时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一部分,通过一定的预测方法,分析铁路事故致因因素及其发生机理,可以有效的把握事故的发生规律,进而制定预防措施。针对预测对象的不同,事故预测可划分为宏观预测和微观预测。前者研究事故的变化趋势;后者分析系统的危险隐患,预测与评价系统的安全状况。事故预测目的在于为安全管理者提供足够的系统安全信息,使其能够按照预测评价的结果,对系统进行调整,加强薄弱环节,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以达到系统安全最优化。铁路事故预测是整个铁路事故研究中的重中之重,也是铁路事故致因分析、铁路事故风险分析和铁路安全领域大部分基础研究的最终目的。故铁路事故预测研究一般与铁路事故致因分析、铁路事故风险分析、铁路安全体系评价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铁路事故预测体系。

4 讨论

目前,我国铁路发展仍然处于交通事故易发期,面对日益复杂、多样的铁路安全隐患,预防铁路行车事故的最恰当对策是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得来的,所以必须重视事故原因的分析。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可减少铁路事故的发生,提高对铁路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要求,并经常进行业务培训;加强对铁路设备的整修和保养等。

参考文献

[1]牛丰,王昱,周诚.基于STAMP模型的地铁施工安全事故致因分析[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6,33(1):73-78.

[2]张国宝,汪伟忠.基于DEMATEL的铁路行车人因事故关键因素实证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7,17(5):1858-1862.

论文作者:侯燕枫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

标签:;  ;  ;  ;  ;  ;  ;  ;  

铁路行车作业安全模型与事故致因分析论文_侯燕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