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家庭婚姻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备是这一问题所衍生出的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相信很多经验丰富的高校心理咨询及学生管理工作的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特殊家庭的学生,如父母离婚、父母一方去世、孤儿,以及本文所涉及的被领养学生的教育问题,此类学生较之普通同学更加脆弱敏感,更加难以融入集体,因此在如何让其更快融入大学生活,阳光健康成长成为了我思考的重点。
二、主题
在与特殊家庭学生交往中,用共情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用尊重和积极关注助他们塑造自信心,走出家庭阴影和童年创伤,陪伴他们创造美好未来。
三、背景
2016年9月初,我在翻阅新生档案及新生家庭情况调查表时发现2016级工商管理班级新生小丽同学在家庭成员一栏中填写的是爷爷奶奶两人,无父母信息,但是在宣传班级孤儿免学费政策时小丽同学并未申请此项政策,因此我及时找到了小丽,与其确认家庭情况,小丽在吞吞吐吐中说出了她的成长经历。
原来小丽自出生起就被父母遗弃在街头,是现在的爷爷奶奶领养了她,并抚养至今,爷爷奶奶都是退体在家的小学教师,平时身体不好。家里还有两个姑姑,大家都对小丽很好。了解了小丽的成长经历后,我鼓励小丽好好学习,将来报答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思。当被问及是否适应大学生活时,小丽说一切都很好,只是有时候比较挂念爷爷奶奶,同时在学校有时候身体不舒服。我提醒小丽身体不舒服要及时就医,如果医院不熟恐的话我可以带她一起去。
2016年10月,在一次开班会过程中,小丽突然站了起来,报告说身体很难受要请假去医院,我看到小丽脸色很差,像是要晕倒一样,就结東了班会带着她去了医院,在医院里,做完抽血等检查后,医生说小丽仅仅是体质较差,没有大的问题,并且说前几天小丽已经来过一次了,小丽并没有因为医生的话而露出笑容,仍然是愁眉不展,我安慰小丽不要大紧张,平时要注意锻炼身体。小丽只是沉默着点了点头,没有说其他的话。
第二天下午,小丽突然来到我的办公室,提出要和我聊聊。我给她倒了杯水我们刚刚坐到沙发上,地就开始哭泣,说自已太想家了,要退学回家。
四、问题分析
当天下年,小丽在我办公室哭诉了近三个小时,表示自已很痛苦,说出了很多心里话,主要问题如下:
1.因为从小就知道自已是被领养的,所以缺乏安全感,对爷爷奶奶很依赖,进入大学一个多月里,每天都要给家里打四、五个电话,小丽自己也觉得打这么多电话是不合适的,但是就是忍不住。
2.爷爷奶奶因年纪较大身体不好,经常去医院。因此小丽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也会觉得自已身体不适,需要去医院,小丽表示曾经有医生说这是瘾症的表现。
3.因为想家,每天都不能安心学习,入学这么久还是觉得不适应,甚至觉得无法再继续大学生活,因此想退学回家。“没有家里好”、“不知道做什么”、“特别不适应”、“学不下去”。
4.在学校内没有能够很快的融入到班级中,没有交到朋友,孤独感和依赖心理加重,反复表达出“特别想家”、“特备想爷爷奶奶”、“吃不下饭”、“感觉很不适应”。
5.自己始终感觉身体不舒适,身心都感觉很疲惫。小丽说到“难过”、“累”“不舒服”、“有点怕”。
五、辅导的思路、方法和举措
(一)辅导的思路
用积极共情去理解,用多方陪伴去辅导:小丽的问题较之一般新生想家的问题具有特殊性,所以辅导员要积极共情,理解小丽心中的痛苦和挣扎;用大家的陪伴帮助小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因此,我决定和小丽一起,整合室友、班级同学、老师的力量,帮助小丽度过难关
(二)方法和举措
1.及时报告学院
在与小丽接触后,我及时向所在学院的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汇报,并与副书记商定,我先对小丽继续辅导,如果两个星期效果不明显,就向心理健康中心汇报。
2.给小丽布置“家庭作业”
小丽在哭诉中,我认真聆听,用目光和点头表示关切,小丽逐渐平复了心情同时我运用认知心理学中的“家庭作业”的知识,与小丽约定,逐渐减少给家里打电话的次数。从原来的每天四五个电话到每天两个电话,再到每天一个电话,再到三天一个电话,直到一星期一个电话,小丽答应完成这份“家庭作业”,并表示会每星期向我汇报打电话的次数。
同时针对小丽总是感觉自已身体不好的情况,我和小丽商定每天要去操场跑步积极锻炼身体。通过运动锻炼用心理暗示的方法让小丽感受到自已的身体是健康的,增加对自己的自信。
3.让小题在寝室中感受家的温暖
小丽离开我的办公室后,我在私底下联系了小丽的三位室友,请她们在生活中多与小圆一起,力通过寝室让小丽感受到家的温暖。小丽的三位室友都表示了小丽然有点内向,但是寝室关系还是不错的,大家还是很愿意和小丽相处的。通过这种周章影响的方式让小丽减轻对家的挂念。
4.让小丽在班级中找到自已的位置
因为已经错过班委选举,所以我给小丽安排了辅导员助理一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请她每周三下午到办公室来给我帮忙,同时班级中的很多事务请她帮忙处理,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原本内向的她和老师、同学都增加了交流,她感受到辅导员很需要她,班级很多同学也需要她的帮助,感受到了自己对于13行管来说很重要。
5.让小丽在学业中找到方向
小丽的问题虽然表现为想家,但本质是难以适应大学生活,没有明晰的大学规
划,所以我联系了刘晓峰老师,请求他帮助小丽明晰学业规划。在征得小丽的同意
后,刘老师很热心的将小丽納入他的“公管系学术精英培养团队”中,带着小丽明
晰了学业规划,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6.积极寻求家长支持
我在谈心结東后第一时间与小丽的家长取得了联系,向家长介绍了小丽这段时
间的情况,表达了希望家长积极鼓励小丽的希望,并取得了家长的支持,并与家长
商定不告诉小丽辅导员给家里打电话了。
六、主要成效
通过一系列措施,笑容逐渐回到了小丽脸上。在谈话后的第三个星期,小丽告诉我现在已经可以忍住不频繁给家里打电话了,我鼓励小丽继续努力。个半月之后,小丽说现在基本上每个星期给家里打两次电话,小丽也彻底放弃了退学的念头,真正开始享受大学生活。
现在小丽已经大三,自述她在班级有两个知心好朋友,并且成为了2016级工商管理班级公认的“学霸”,成为了刘老师读书会成员中表现突出的同学,主持了一项省级创新创业
项目,目前已在结题阶段。同时目前已确定考研目标,正在积极准备。
(一)融入集体,找到幸福的多种途径
小丽现在已经能够积极融入集体,跟寝室室友、班级其他同学都能够很好的相处,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也逐渐的找到了自己在学校的幸福感,逐渐明白了幸福的途径是多种的,爷爷奶奶在一起是一种,在学校和同学们又是一种,今后自己还会进入到社会,进入到更大的环境中,要不断融入大家才能更幸福。
(二)主动交流,学会分享与合作
在现在近三年的班级生活中能够明显的看到,小丽能够主动与班同学交流,也会很热情的分享她的学习、生活中乐趣的事情。
(三)自信提升,努力学习刻苦提升
在一系列的措施后,小丽在班级学习中更加刻苦,恰是这份刻苦,让她也体会到了在学校学习生活中与
七、分析与启示
这一案例让我体会到,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是良心工程,只有用爱心、耐心、责任心才能真正的做好这份工作。对绝大多数普通孩子而言,可能生活并不艰难艰辛,人生并不坎坷,他们不会有那么多的期望,更不会有那么多的失望。而对于孤儿或其他特殊家庭的孩子来说,他们便真的像是一个个折翼天使一般,童年不完美且充满忧伤,又同时对仅有的家庭温暖倍感希冀珍惜。
(一)心理辅导工作要注重细节
我认为辅导员的工作要建立在了解学生真实情况的基础上,找到工作的切入点,才能扎实推进学生工作,在这一案例中,我首先是从小丽的档案与家庭情况调查表中发现的问题,同时小丽后来告诉我,真正让她感受到我的关心的是我告诉她如果不熟恐医院,我可以带她一起去,这让她真正感受到了辅导员对她的关心。
(二)心理辅导工作要注重共情
在小丽向我哭诉的过程中,我努力运用心理学中的知识,积极共情,在小丽哭泣的过程中并没有说太多的话,只是让小丽充分的倾诉心中的痛苦,同时用目光点头、拉手等动作表示理解,这极大的拉近了我和小丽的关系。
(三)要与学生建立和请关系
做好学生工作的前提是要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这此案例中,我认为真正帮助小丽走出痛苦的是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因此在工作中,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知心周友,建立和谐关系。
(四)辅导员工作要有时心、爱心、任心
辅导员面临的很多问题都具有长期性,并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够解决的。比如小丽的问题,从其大ー到现在大三,我一直对她予以充分关注,与其建立朋友的关系,直到现在她遇到生活、学习上的问题第一个想到的人还是我,这让我也感受到了她对我信任。
(五)辅导员工作要讲求工作方法
在面对小丽问题时,我注重保护小丽隐私,至今班级同学还不知道小丽的家庭情况。同时在对小丽子以关注的时候,不能让其感受到压迫感,感到辅导员在监视自己,每次她在我办公室帮忙,我很少主动问起她的生活、学习,不是不关心,而是担心敏感的小丽多想,一般会通过闲聊的方式,了解她的同学关系、学习状况等。
八、有待探讨的问题
针对小丽的案例,我认为有一点值得探讨: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移情问题在与小丽接触的第三个月,发现小丽开始出现凡事都喜欢给我打电话的倾向,有点把我当成她“家长”的苗头。因此,在一次小丽给我帮忙的过程中,我状似轻检的就“打电话次数”和她聊了起来,和她探讨了“移情”这个心理学概念。整个过程我努力做到真诚、平等,最后小丽也承认了那段时间有时候会把对爷爷奶奶的感情转移到我身上,因此,我们又共同约定,努力独立解决问题,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找辅导员,事后证明这次谈话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但是我偶尔也会感到后怕,并且对于如何处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移情问题感到困感,要进一步加强学习与研究。
综上,通过小丽的案例,我感受到了共情以及和谐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同时我也感到辅导员肩上责任的重大和辅导员育人的成就感。“心中有爱,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心中有法”,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路上我感受到了压力,也感到了幸福,我想这也是辅导员工作带给我的收获。
案例来源: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
杨涛 (学工处(部)副处( 部)长、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论文作者:杨涛,高婉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2
标签:小丽论文; 辅导员论文; 学生论文; 班级论文; 家庭论文; 工作论文; 爷爷奶奶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