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师德育才人论文

铭师德育才人论文

铭师德 育才人

商语桐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海南 海口570100)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立德树人是学校的立身之本,是师德建设的根本任务,强调教师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将立德树人作为终身教育准则。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实施者和引导者应当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为谁培养的根本问题,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师德;德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我们现在所说的师德建设工作不是搞形式主义,而是要实实在在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大力促进教师的客观培养、主观修养同步发展。爱因斯坦说过:“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当代教师要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增强作为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

一、教师如何做到“立德树人”

“立德”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意思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再次是著书立说。“树人”出于《管子》,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思是培养人才才是长久之计。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工作需要坚定的教育信仰和高尚的教育情操,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的同时更应将职业操守摆在首要位置,强化师德修养,做到润物无声,把握好学生人生的“总开关”,为他们“扣好第一颗扣子”,为莘莘学子的全面发展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教师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不仅决定着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立德”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只有自身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做到以德治教、以德育人,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不少一线教师在身患重病、行动不便的时候依旧坚守在三尺讲台,也有很多偏远地区教师在教学条件刻苦的条件下始终坚守在教师岗位,更有一大批优秀教师一生清廉,终身奉教,不求回报……如何让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发光发热,又如何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学子,靠的就是教师的这颗心、这身德、这份才。

“树人”大计需要打长期攻坚战,而且是一个不图回报的引导、奉献过程,我国虽大力支持德育的发展,也严厉打击藐视师德的教师及其行为,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教育工作者正在或者已经丢失了自己的教育情怀,一心追逐成绩、职称、薪资等,功利主义教育形成风气,这无疑是教育行业的一大悲剧。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教师职业的光辉是从古至今优秀教师用他们的一生锻造出来的,如今交到我们这辈手上,吾辈自强,吾师辈要更强。师德伴随教师的一生,无法质化也无法量化,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最基本、最根本的操守所在,更是良心所在,“教育是管人精神世界的事情,求学就是要彰显人的内心美德。教育工作其实很简单,就三个字:‘教育人’。但怎样教育人却是个大课题、大学问。学生耽误不起啊!回归教育的本质太难了!要做一个能让学生感动的教师真不容易啊!”这是90 岁的于漪老师在上海师范大学“学做人师”讲座上对新入职不久的大学教师和刚入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新生说的话。我们可以相信的是,很多刚刚接触教育行业的教育工作者一开始都怀揣着美好而高尚的教育情怀在教育岗位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但可悲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教育工作者慢慢地忘记了初心,藐视践踏师德的存在,沦为功利教育的奴隶。

二、德育之本,师德为基

仔细解构一下“德”字,中间代表一个“眼睛”,下面代表一个“心脏”,左边代表“行走”,最上面的一横一竖代表“正”,目正、行正、心正就是德,立德树人呼唤的是有温度、有血有肉的教育。人和猫、果蝇、香蕉,看着相差这么远,但从基因角度来看,人和猫在基因上的相似度是90%,人和果蝇的基因相似度为60%,人和香蕉的基因相似度为50%。因此,我们的教育差一点点就会完全不同。就好比考了69 分的孩子可能比考了66 分的孩子更绝望,进而产生不自信、自我怀疑、厌学的心理,当然这里我举的例子也许太过极端,但无法否认它存在的可能性,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教师可以对考69 分的学生说“这道题你一定会做,下次考试可以考到70 多分的,下次努力,老师相信你!”或者在打分之前和这位学生说“不是因为老师不会这道题,所以你从69 变成70分的,这一分是老师多鼓励给你的,下次考试记得要还给老师两分哦!”这才是教育。教师一句话、一个轻微的动作就可能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我们倡导立德树人,推动师德建设,为的就是发展有灵魂的教育,为了教出的学生不是书本的傀儡,而是一代代有灵魂、有温度的社会主义青年。师德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道德标准,更不是吹毛求疵的道德绑架,它只是为师的本心所在,是流芳后世的高尚情怀。

我是一匹马,一匹一生都在奔跑的马。我的主人是个邮递员,驮着他,我每天穿梭在各个村庄,看一双双眼睛瞬间化作幻影消失在我身后的蹄声中。我享受这样的节奏。也许这就是马的天性,没有原因。其实马并不是被主人手中的马鞭催着跑,不是,我们在追逐自己的速度。马一生下来就逃脱不了驰骋的本能。那些骑马者只不过是在借助马的速度摆脱属于他们自己生命中的厄运。可我却从那些转瞬即逝的眼神中清晰地感受到,绝大多数人都以为是他们用智慧使我们屈从。然而,那只是人类自以为是的智慧,我想。他们用自己的思想为万物和万物之理下定义,却全然不顾其本身的精髓。他们不曾理解的是,大多数精髓是不需要解释的——这才是我们马族公认的智慧。

一名有教育情操的当代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深度,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教师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只有用知识武装头脑,人才会变得更加理性,更能塑造和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涵养人格,升华灵魂,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实现道德的提升。“君子学道则爱人”,教师还应将敬业爱生作为自己教育工作准则,在授业解惑的同时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从而不断增强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信地开启人生的康庄之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同时教师要注重创新德育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尊重理解学生,要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让每位学生都有信心、爱心、耐心,使学生在接受德育的过程中不断内省,从而将所感所悟转化为提高内在品德修养的动力。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教师的教育信仰与职业操守通过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表现出来,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一定的示范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培养、视野格局等方面,这也体现出了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教师的行为具有可塑性,是动态发展的,同时也是需要规范的,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牢记教育使命,将师德师风建设理论应用到实践上,做到知行合一,不断促进自己从遵守规定向自觉自省方面的提升。

变压器物理模型能够具体反应变压器的绕组故障。当变压器发生绕组故障时,变压器集总参数模型上的参数也会随之改变,从而能够很好地反映绕组变形以及内部匝间短路故障。考虑到仿真的复杂性以及准确性,选取合适的绕组单元数建立模型[6]。

近几年,教育强调的最多的就是“专业化”,如何提高教育的专业化,其中问题最多、最大、最难的就是德育,如何将现有的德育成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育生产力,以克服教育的尴尬发展局面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德育是我们时代的当务之急,更是一个千古难题。“德育”一词于20 世纪传入我国,经历了从孽变、学步到自主的艰难过程,直到1976 年以后中国的德育才看到了复苏和发展的曙光。何为德育?这是中国大陆德育学界长期以来存在争论的一大问题,从字面意思来讲,德育即 “道德教育”,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在我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教师作为推进德育的中坚力量和教育主体,教师个体的“德”与“行”与整个教师队伍的身正风范对学生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树人”大计的根本所在。而“树人”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找到了恰当、合适、正确的树人方法,科尔伯格提出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强调道德决定是因人而异的,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阶段,且必须在学生中引起真正的道德冲突与意见不一,最后要向学生揭示出高于他已有发展程度一个阶段的道德思维方式,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低于和远远高于学生已有发展程度的道德教育容易遭到学生的排斥从而失去效果,这种理论与现在倡导的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在一定程度上不谋而合,更能为学生接受,道德教育也不会再那么生硬枯燥,成为教育的一个“花瓶”。道德的底线是不去伤害别人,在这个基础上才是与人为善,最后才是乐于助人,由于中国传统上缺乏“权利”意识而更加关注“利益”意识,所以中小学的德育往往将重点放在了与人为善、乐于助人上,从而忽视了尊重与维护他人合法权利这个最基本的底线教育,导致有些学生对社交底线意识模糊不清。原始的道德教育一直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在某个阶段我国德育工作进入了瓶颈甚至停滞状态,教师将德育课私自占用,使之成为主科教学的附属学科,直到现在,这种现象依旧屡见不鲜。

三、总结

新时代是中国由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的时代,在多种思潮的涌动和多样文化竞争的形势下,教师肩负着推进祖国教育大业向前发展的重任,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风俗丕丕,而国以强。当代教师应用自己无限的人格魅力与教育感染力为学生传播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传授扎实宝贵的知识经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望吾辈之师不断向前奋进,弘扬高尚师德,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社会主义培养出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董小龙.坚持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N].陕西日报,2018-12-27(4).

[2]吴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现状及对策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3]周济.爱与责任:师德之魂[J].人民教育,2005(8):2-3.

[4]刘铁芳.从“敬业”到“乐业”:当前师德建设的基本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5(7):54-56.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172-02

作者简介: 商语桐(1997—),女,汉族,吉林通化人,本科,研究方向:德育。

◎编辑 李 静

标签:;  ;  ;  ;  

铭师德育才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