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论文,中国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内容。它的理论命题、科学阐述、求真务实的实践操作,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命题的提出,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1页。)在马克思主义经典里,文明一般是作为总体概念来使用的,并有三个特征,其一,文明个历史范畴,它是和蒙昧、野蛮相对立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进步状态。其二,文明是个社会范畴,它是人类共同创造的,也是人类所共同继承的,劳动群众是创造文明的主体,理应享有文明成果。其三,文明是个整体范畴。它反映了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可以说是社会各方面进步的总和。这就是说,它既表现在社会生产领域,也表现在精神文化领域,还表现在政治生活领域。马克思首次提出了“政治文明”(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38页。)的概念。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发展文明方面的贡献给以充分的肯定。资产阶级在它统治的几百年中,实现了生产的社会化,迅速发展了生产力,增加了社会物质财富,它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纪创造的全部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得多。还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科学技术,在客观上为人类摆脱愚昧落后,进一步征服和改造自然创造了条件。此外,还实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把资本主义称之为“文明国家”、“文明社会”、“文明世界”、“文明制度”。但这种文明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阶级压迫和剥削的一种奴役制的文明,是一种不完备的民主。这种文明具有双重性:既推动社会的进步,又产生和扩大社会对抗,阻碍文明的发展。只有建立在资本主义废墟上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使文明更加完备,并在新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马克思还预言,文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历史的进步,促进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必将创造出以往私有制社会所不能创造的文明。
列宁领导的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在新生的苏维埃国家里,怎样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怎样实现社会主义,这是当时形势提出的新的课题。正如列宁所说:“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注:《列宁全集》第27卷,第480页。)
列宁出色地解决了不发达国家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他在《论合作制》一文中,把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概括为“文化革命”。其重要内容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人民的文化水平;促进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繁荣;造就庞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培养大批能够从事国家管理的干部;对劳动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一代新人等。
社会主义新中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甚至比十月革命前的俄国还要落后。用毛泽东的话说,叫做“一穷二白”。1949年9月,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毛泽东信心百倍地说:“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5、6页。)新中国建立后, 毛泽东领导全党全中国人民进行了开天辟地般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描绘最新最美的蓝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上更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上述可见,革命导师都从各自的视角和实践领域提出关于社会“文明”、“文化革命”、“文化建设”、“高度文化”等概念,虽然还未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来概括诸如科学、教育、文艺、思想、道德等等一类文明现象,但他们的伟大思想和重要实践给予我们深刻启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地分析了国情,提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不仅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原有的基础相当薄弱,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但从总体上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由于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很多方面,尤其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还排在世界较后的位置;我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有很大比重,市场经济还不很发达;科技教育文化落后,文盲半文盲占世界总数的1/4;贫困人口也占有很大比重;整体民族的素质还有待于提高;民主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封建主义思想影响比较严重。小生产、小商品意识比较浓厚,家长制传统、平均主义观念、封建宗法思想、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还有种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以及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所有这些距离我们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差距甚大。尤其社会主义经受着曲折,面对经济、科技、军事等实力暂时强大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要显示其优越性和生命力,正面临着挑战。邓小平审时度势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反复强调:“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页。)
我党不仅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命题,而且还在此后的理论和实践中,对其内涵作了科学概括,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精神活动、精神力量和精神成果,它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其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精神文明成为邓小平理论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人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更加自觉。这是我党和邓小平同志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这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
社会主义和文明紧密相联。文明的发展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完善也需要高度的文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更加明确地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注:《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人民出版社,单行本。)“必须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注: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单行本。)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到更高层次上去认识,这是我党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
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强调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明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8页。)1980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又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78页。)由此可见,用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坐标来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高度,不仅包括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而且还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为从经济基础来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维护并发展着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排斥与其相对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形成社会主义新型的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从政治取向来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是其内在要求,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并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和科技成果的权利,是社会主义本质体现;从社会功能来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正确反映了历史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能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正确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和必备的文化资源,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总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总体构架中不可缺少的软件系统,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其特有的方式增强着国家综合国力,它的确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关系到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这才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应有的深刻认识。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新的运用
在马克思、恩格斯描绘的未来社会蓝图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预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必将创造出以往任何私有制社会所不能创造的高度文明。列宁在俄国社会主义实践中,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完全的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并在实践中为“完全的社会主义”而不懈努力。
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注: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单行本。)“关系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注: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单行本。)邓小平多次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页。)针对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时又说:“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378页。)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丰富的社会主义物质财富;二是要大力提高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尤其要大力进行思想文化建设,用共产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提高全体人民的精神境界,使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劳动者。没有后面这个特征,社会主义就是不完备的。“物质文明是基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毫不动摇,但是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注: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单行本。)“它关系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注: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单行本。)不能只抓物质文明,不抓精神文明,也不能先抓物质文明,后抓精神文明,更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以上足以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一个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党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新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的发展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完善与发展也需要高度的文明。文明的创造者劳动群众理应享有文明成果,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群众的这种权利被剥夺了。因此,文明的发展需要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继承和吸收了人类文明中全部有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并且使劳动群众第一次享有了这些成果。同时,社会主义作为历史发展的崭新阶段,理应在文明程度上超过以往的任何社会。因此,社会主义需要高度的文明。因为社会主义要显示其优越性和生命力,只有发展和创造出高于以往任何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既是一个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于一体的社会形态;又是一个在文明程度上高于以往任何社会的社会形态。它既体现了文明发展的全面性;也体现了文明发展的先进性。
文明发展的全面性是指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物质基础和传播载体。离开了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精神文明及其成果也无法得到广泛而有效的传播。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能脱离物质文明的实际。相反,必须通过大力发展物质文明来为精神文明创造雄厚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对物质文明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思想保证。离开了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便不可能获得质的飞跃和良性发展。物质文明固然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但从另一方角度看,物质文明的进程、成果及其质量,又是精神文明的对象化和客体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精神文明程度和水平。所以,没有一种游离于精神文明之外的纯粹的物质文明。如果只埋头经济工作而忽视精神文明,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遭到失败。相反,如果从事经济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并自觉运用精神文明的成果,经济工作乃至整个社会事业就会事半功倍,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
文明发展的先进性,是指社会主义不但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更要塑造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新人。一方面,社会主义在通过物质文明进行“物的创造”的同时,必须通过精神文明进行“人的塑造”,实现“人”与“物”在发展上的统一,从而消除资本主义物质生活水平很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却相对滞后的弊病;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不但使广大劳动群众首次享有了精神文明的成果,而且劳动群众也在精神文明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了精神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者的同步发展,从而克服资本主义社会中,精神文明成果总体上只为少数人把持,只为少数人服务的缺陷。
综上所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应当从社会全面发展角度出发,既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又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正因为这样,邓小平再三强调: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协调发展,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些的确是我党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新的运用。
四、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这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新贡献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战略任务。不仅具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性,而且具有求真务实的实践操作性,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新贡献。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根植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这样几个鲜明特色:
中华民族跨世纪的战略任务。江泽民和党中央从21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的大局和整个世界大局的广度上,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上,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有繁荣的文化”(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在21世纪,谁拥有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谁就将在国际竞争中占领更多的战略制高点。因此,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己任的文化建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没有人的素质的现代化,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更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现代化;“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要显示其优越性,必须拥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既要坚持改革开放,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既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又要顶住他们推行的“西化”、“分化”的压力,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面对小康社会人益群众日民增长的文化需要”(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我们的文化建设应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决不能有丝毫的怠慢和松懈。
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全面、正确、积极地坚持和实践这一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注: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单行本。)只有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繁荣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重在求真务实的建设。“坚持一切着眼于建设,把注意力集中到团结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上来,集中到满足人民的文化和精神需要上来,集中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上来,归根到底,集中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来。”(注:《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人民出版社,单行本。)重在建设,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规律。重在建设,就是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贵在落实,务求实效,持之以恒。重在建设,还要重视精神文明的物质条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要有物质条件做保障。中央已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要增加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建设必需的基础设施。
党中央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了全面部署,其措施具有求真务实的实践操作性。首先,提出我国文化建设的任务和目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目的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宏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其次,为了实现我国文化建设任务和目的,部署了如下措施:一是抓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教育和科学。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尊师重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普及科技知识,提高科技水平。二是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三是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加强文化基础建设……。四是运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文化建设原则,立足中国现实,放眼世界发展形势,继承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博采众长,交流发展。五是发挥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同广大工人、农民一起,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建功立业。”(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
通过这些求真务实的操作,建立起既继承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既具有中国特色,又有鲜明时代特点;既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我党为之作出的新贡献。
标签:精神文明论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物质文化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江泽民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物质文明论文;